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国内外现当代艺术创作思潮影响下,无论是艺术,还是文学领域,都曾涌现过大量对经典作品的“再创作”。 而英国编导马修·伯恩的作品可以称得上舞蹈界经典作品“再创作”之典范,业内熟知的《天鹅湖》《睡美人》《灰姑娘》等经典舞剧作品凡是经过马修·伯恩之手,皆被赋予新的灵魂 。马修·伯恩只借助舞蹈语言,就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和情景,其作品改编虽都基于经典舞剧文本,但创作形式上却结合了音乐剧 、戏剧 、电影等艺术门类,每部作品几乎都包含芭蕾舞 、现代舞 、社交舞 、哑剧等十分丰富且独具 一格的舞蹈语汇 。本文将在欧美多种舞蹈形式语汇特征基础上,分析经典舞剧作品与马修·伯恩“再创作”作品中舞蹈语汇的革新关系,同时笔者将结合马修·伯恩的多个作品,总结其创作个性 。
关键词:再创作,马修·伯恩,灰姑娘,舞蹈语汇
一、马修·伯恩的艺术“再创作”
“再创作”又称“二次创作”,作为文学及艺术领域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创作者将已存在的文学艺术 作品作为素材进行新的创作 。相比改编,它有更多自 由性, 创作者可以完全按照个人创作喜好对素材进 行大幅度改造及利用 。根据文学、艺术学等相关专著 解释,“再创作”一词的定义较为宽泛,可大致将其分 为三类:一是在文学和表演艺术中,作为作家或编导 对已存在的作品进行创作; 二是在戏剧和影视艺术 中,作为演员对剧本进行想象 、演绎的创作;三是作 为读者或观众在观看作品时融合自身体验和理解, 对作品进行形象重构和意境深化创作, 是欣赏者的 内心创作。
本文论述的经典作品“再创作”则从编导角度出 发,属于第一类,也是“再创作”较为常见的定义 。纵 观艺术史,作者对经典作品进行跨越再创作,其作品或多或少都曾被一些贬义词所定义, 普通观众心中不免也会存在着“经典难以超越”这一认识,但不论是在文学 、戏剧 、影视,还是舞蹈领域,艺术界的创作热潮从未停止 。
在现当代艺术创作思潮革新下, 国内外舞蹈界 都涌现过大量对经典舞剧作品的“再创作”,如《罗密 欧与朱丽叶》《春之祭》《红楼梦》《雷雨》等,而在众多 “再创作”中,马修·伯恩(以下简称“伯恩”)的作品则 是对舞蹈界经典作品进行“再创作”的典范,他的作 品如《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灰姑娘》《卡门》 等,仅借助舞蹈语言,就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和情景 。这些作品的改编虽都基于经典舞剧文本,但 创作形式上却结合音乐剧 、戏剧 、电影等艺术门类, 每部作品几乎都包含芭蕾舞 、现代舞 、社交舞 、哑剧 等十分丰富且独具一格的舞蹈语汇,传达出编导独特 的思维和情感,由此引发观者新的见解与思考 。舞蹈语汇的完美运用使其作品流畅, 且清晰表现了戏剧 冲突与人物内心情感色彩, 契合戏剧情节的舞蹈语 汇以及与多元化艺术的交融运用, 是马修·伯恩在 “再创作”过程中获得巨大反响的关键。
相比经典古典芭蕾舞剧《灰姑娘》,伯恩版《灰姑 娘》中所运用的舞蹈语汇更为大胆丰富,其将多元化 技法和风格相融合,使观众能领略从“芭蕾舞—— 迪 斯科—— 哑剧舞蹈”这一跳跃式的艺术魅力,伯恩的 高明之处在于能让这些风格迥异的舞蹈语汇汇集于 同一作品的各个章节舞段中, 且大放光彩 。除此之 外, 伯恩的作品还巧妙地融合了各种舞蹈学科之外 的表演艺术要素 。本文将通过总结伯恩的创作个性, 寻找对经典作品进行“再创作”的共性,这对于国内 舞台剧创作来说不仅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实 践价值, 而且有助于人们辩证看待经典作品 “再创 作”,在艺术鉴赏及各学科融汇研究中具有较高理论 研究价值。
二 、伯恩版《灰姑娘》戏剧语境中多样性舞蹈语汇运用
古典芭蕾舞剧到现代芭蕾舞剧的表现视角与原型不断转变,折射出艺术家对现实观察视角的转变 。 舞蹈语汇是舞剧作品中最直观的体现, 伯恩对舞蹈 语汇的运用直观展现了他眼中的社会现实 。这些看 上去尽管如此风格迥异的舞蹈语汇, 却在伯恩剧本 中显得浑然一体 。对此,本章将在已知各类舞蹈语汇 形态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选出伯恩版《灰姑娘》中的 几个重要舞段,对其所运用的当代芭蕾 、现代舞 、20 世纪中期的社交舞及哑剧舞蹈这几种代表性舞蹈语 汇进行对比分析。
( 一 )沿革经典情怀的当代芭蕾
作为对经典芭蕾舞剧作品的“再创作”,芭蕾的 “动作要素”便成为伯恩作品中最突出的体现 。这既 是对作品经典情怀之延续, 也是对人物革新形象之 刻画 。相比古典芭蕾的各种经典版本,该作品将古典 芭蕾条件 、能力 、技术 、流畅与现代舞的观念 、时代 、 个性 、原创这八大特点融到一起,故在作品中可以发 现很多包含有古典芭蕾和现代舞的成分与特征 。基 于此,下文将以经典版本中较为突出的“王子”与“仙 女教母”这两个主要角色的舞蹈语汇进行对比,分析 其动作语汇的创新,以及内在精神的延续 。
1.从“仙女教母”到“守护天使”的圣洁善良
从古典芭蕾舞剧中经典版的“仙女教母”,再到 伯恩版的“守护天使”,该剧对这位典型角色进行了关键性的性别转变 。作为一个男性角色,伯恩一方面 保留了其传统的魔幻色彩,另一方面,他通过设计其 舒展 、轻柔的肢体动作,以及与其他人物 、道具之间 进行互动,展现出具有魔法般的视觉效果:即“仙女 教母”与“守护天使”所固有的舞蹈语汇皆展现着一 颗圣洁和善良之心,带给苦难的人们幸运与力量 。与 经典剧作中丑陋老太太的人物形象有所不同的是, “守护天使”英俊 、可爱,切合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 。 他仿佛是爱神丘比特的化身, 在剧中更像是整个伦 敦地区的“守护天使”。对此,伯恩认为使用当代芭蕾 的舞蹈语汇来表现“守护天使”的圣洁再合适不过, 它与古典芭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其版本丰富的 舞段中, 这只小天使主要出现在与灰姑娘的互动环 节,其中多次出现的“阿拉贝斯”“阿提丢”旋转都是 标志性的古典芭蕾舞蹈语汇, 而表现天使特性的延 伸 、夸张 、扭曲,以及全方位施展的肢体动作则融合 了现代舞个性。
在语言构成上, 当代芭蕾沉淀了古典芭蕾与现代舞演员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 同时其舞蹈语汇 也是根据作品题材取自于生活与自然的 。第一幕中, 灰姑娘走出家门,与天使保持在双人“阿拉贝斯”的 横线造型时,“守护天使”轻柔地搭着向远方眺望 、延 伸着的灰姑娘肩膀,两人的躯干形态保持着“阿拉贝斯”造型,腿部同时轻柔 、流畅地向后方划圈移动,小 天使的手以波浪状柔和地扇动着, 仿佛是天使在用 它的身体控制着灰姑娘将她慢慢拉回舞台中央,这 里的舞蹈语汇可以运用拉班动作分析中的“滑动”来 表示 。之后是一段天使主导“力效”的一串流畅、轻巧的双人舞互动,直到二人正面相对时,灰姑娘才看见 天使这一真实存在的形象, 当她尝试用手去触碰天 使时,身体的紧缩体态表现了灰姑娘的胆怯与好奇 。 这一段编导以巧妙的视觉效果和动作质感让观众明 白这个天使是“看得见摸不着”的。
而天使反复贯穿全剧始终的一连串流畅性标志舞句, 则将天使丘比特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 致:同侧向前向后伸展的手臂与下肢(爱神丘比特的 弓箭)、固定胯部来回前后旋转的身躯(丘比特圆鼓 鼓的小肚皮)、上肢像翅膀 一 样向下弯折,下肢蹲着 马步面朝后方,头部 360 度旋转一 圈(戴着翅膀的丘比特),以及轻巧的跳跃(空中飞来飞去的丘比特), 这些用动态舞蹈语言充分表现了魔法, 以及天使宝 宝的童真傲娇韵味。“守护天使”的舞蹈语汇特征使 之有着科幻影视般的奇妙质感 。
2.从“王子”到“飞行员”的仁义英勇
从经典剧作中的“王子”,再到伯恩重塑的“飞行 员”,“再创作”是隐喻男主人公形象的一个阶层转变 。 王子是经典故事中贵族象征,他帅气迷人,而在伯恩 的剧本人物设定下, 王子变成了二战时期一个负伤 且落魄的飞行员,从贵族转变成平民,但在其当代芭 蕾舞蹈语汇的运用表达上却延续着仁义英勇的形象 特质。
作为一个伤兵形象在第一幕开头进入观众视野 时,这位男主人公多以重心不稳 、抚头 、微微倾倒的 舞蹈姿态出现 。在“守护天使”的帮助下,飞行员褪去 伤残身躯,以一名气质非凡 、颇有军功成就的军人形 象在舞会中大放光彩 。这一舞段中的舞蹈语汇加入 了代表飞行员 、军人的特殊语汇,如驾驶状 、指挥状 、 敬礼式等,多运用身体直线条旋转,好比飞机线条以 及在空中战斗时随机身旋转的视感, 同时也融入一 些空中击打的芭蕾技巧 。通过拉班的“力效”分析,可 以清晰看出男主人公的舞蹈语汇由伤兵形象的 “突 然、断”“重、束缚”“间接 、不明确”转变为英雄气概的 “持续”“轻”“直接、明确”。
除此之外, 飞行员与灰姑娘在共度良宵中的双 人舞舞段同样也运用当代芭蕾语汇抒发着飞行员对 灰姑娘的爱抚之情,以及他的英勇仁义,其中流畅 、 亲密且有力的芭蕾托举更表现了飞行员与灰姑娘的 缠绵之意,以及即将面临分别的痛苦与纠结 。
(二)映射人物内心的现代舞
现代舞的动律风格在伯恩作品中较为常见,它 的特征是强调人的主观心理世界及其情感表现,多 为作品情境中人物情绪的最直观体现, 此处现代舞 的运用更像是因“情之所至”而不由自主舞动,重视 的是人物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表现 。下文将以男女主 人公为焦点, 分析编导是如何围绕一 只水晶鞋来发 展舞蹈语汇的。
1.飞行员寻找灰姑娘的“急、乱、窘、艰”
作为一个伤兵,飞行员没有如王子那般的权力可 以发动所有人去搜寻全世界, 但他同样为自己的所 爱之人踏遍满城,忍辱询问着途中形形色色的人 。在 这一舞段中,舞蹈语汇所表现出的时间 、空间 、重力 以及流畅性也对应着飞行员内心的“急、乱、窘、艰”。
作品伊始, 编导所设计的舞蹈语汇主要通过快 速旋转 、急促跳跃形成丰富的舞台走位,以“急速”的 时间感表现飞行员内心的“急躁”;水晶鞋漫无 目 的 指向以及与快速行走中的群演发生互动 、碰撞,以“间接 、不明确”的空间感表现飞行员内心“杂乱”;飞行员不得已做出低声下气的举动, 这段配合着其他演员傲慢霸道的动作语汇,展现出“束缚”的流动状态,以此表现飞行员寻找灰姑娘时的“窘迫”;当飞行员精疲力尽地抱着水晶鞋弓背地旋转, 以低水平路线移动 、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水晶鞋,最后却呆呆望着远方好似爱人的幻影而倒在地上时,则是以“轻”的重力状态表现飞行员的“艰辛”。
2.灰姑娘等待飞行员的“燥、闷、忧、怆”
“灰姑娘内心潜意识的表白”较上文飞行员的舞段更显生动及精细,水晶鞋的“移情作用”使舞蹈语汇的构成与这一物品产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与音乐中的不和谐曲调相呼应, 灰姑娘内心世界的情感冲击使其舞蹈语汇所表现的时空力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离开心上人后,灰姑娘垂坐在病床上,从舞台中后方缓缓退出, 含胸低头的静止状态与冰冷的医院交相辉映,彰显了人物内心的阴郁与暗淡 。直到人退去,灰姑娘慢慢抬起头,内在情绪逐渐转变为外在表现,配 合 着 抑 扬 顿 挫 的 音 乐,其“ 时 间 力 效 ”在“持续 ”与“突 然 ”二 者 间 来 回 转 换:从 缓 慢 举 起 双 脚 到迅 速 转 头,同 时 用 脚 飞 快 地 遮 住 水 晶 鞋,并 立 马 收起穿有水晶鞋的那只脚,用裙子盖住腿部 。在守护天使的陪伴下,其舞蹈语汇又加入“重力”的力效要素,灰姑娘又缓缓走下病床,左手撑着右手,右手拖着沉重的颈部向前滑了 一 大步,而脚底的水晶鞋却左 右 不 知 如 何 安 放,她 用 力 向 前吸 踹 着 腿,像 是 要主动挣脱又像是被水晶鞋控制着,可用“挥甩”这一行动驱力来表示 。这组“长线条”“顿”“挫”“重”的舞蹈语汇在病房来回反复,力量逐步递增,直至失去控制般摔倒在地,身心合一,完美映射了灰姑娘内心的焦躁与苦闷。
脱下水晶鞋后,“力效”开始转变,与前半段的舞蹈语汇形成一组鲜明对比, 意味着灰姑娘开始出现幻觉 。幻境的呈现一般是虚无缥缈的,故起初的舞蹈质感对应轻盈 、柔和,行动驱力对应“漂浮”。 编导所设计的大量快速转 、翻, 营造出幻觉与现实的交错感,以及灰姑娘所陷入的混乱感,重力作用加强,这一 眩晕 、迷乱的心理状态不断递进,直至最后情绪爆发,行动驱力由“挥甩”转为“猛击”,朝守护天使挥拳而去、怆然涕下 。这一段极富感染力的舞蹈语汇准确诉 说 出 孤 寂 的 灰 姑 娘 内 心 悲 痛 欲 绝 及 忧 郁 之 深,满腹思念却无处宣泄,只能在这阴郁之地坐等苦守 。
(三)重视时代地域的社交舞
社交舞又称交际舞, 它的运用是该作品 “再创作” 中的重点及亮点, 同时也是作品时代背景的展 现—— 1940 年二战时期的伦敦大轰炸 。社交舞起源 于欧洲民间舞,它具有最充足 、最健康的自娱特征和 社会意义,作为英国民族文化的代表,社交舞的运用 在整个戏剧语境中还原了当时英国人民的生活及精 神状态,是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 。编导在 其中融合了各式各样富有时代性的舞蹈语汇, 下文 将列举作品中最突出的两个舞段进行分析。
1.强化“傲慢与扭曲”的家庭舞会
相比古典芭蕾舞剧版本,伯恩对“舞蹈教师来到 家里教丑姐姐们跳舞”的舞段做出新的设计,编导使 用了 20 世纪中期欧美所流行的各种形式的交际舞 以及摇摆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改编。
在伯恩的想象下, 他在房间里放置了一台留声机, 由普罗科菲耶夫所谱写的熟悉乐曲随着继母手 中的一盘交际舞风格唱片缓缓播出, 家庭舞会由此 展开。该舞段中继母当起舞蹈教师,以高傲的姿态站在舞台正中央,兄弟姐妹呈梯形散开 。其中较为典型 的舞蹈语汇是:女生俯身塌腰撅屁股靠在男生胸上, 快速踢小腿 、转动胯部的舞步, 这取自摇摆舞中的 Lindy Hop。编导将原有动作夸张化,使人物产生一种 滑稽视感 。而两只腿来回点地落地到来回踢腿点地, 同时双手随着身体保持摇摆律动, 属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查尔斯顿舞,配合着古怪滑稽的音乐,每位演 员都通过各自独特的身体语汇形态和表情, 将不同 角色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气氛也随着舞步 节奏的加速而更加欢快。
伯恩在作品第一幕开头就设计了这样一段舞蹈 语汇,将灰姑娘的几个家庭成员人物形象交代清楚, 通过集体舞中富有个人特色的舞蹈语汇, 映射出每 个人最真实的内在面貌,而原本唯美 、浪漫且欢快的 社交舞遇到不同人物时也能拥有截然不同的风味 。
2.彰显“自由与张弛”的地下舞会
第二幕的市民舞会是整部剧作中心, 也是篇幅 最长的舞段, 它散发着时代背景下浓郁的英格兰风 情,以及英国人民真实的生活情调。20 世纪的英国经 历了二战摧残,“伦敦大轰炸” 使千万伦敦市民无家 可归,在法西斯如此恐吓与威胁下,巴黎咖啡馆—— 这个号称伦敦最安全的去处,市民却灯红酒绿 、夜夜 笙歌, 自由欢快的舞步表现着他们似乎与生俱来的 淡定与从容, 然而最终这一切依旧在法西斯的炮火下消声寂灭。
市民舞会穿插交织了华尔兹 、吉特巴舞 、摇摆 舞 、贴面舞 、爵士舞 、英国民间舞等多种时代地域性 的舞蹈语汇, 表现极具浪漫情怀, 舞蹈动作张弛有 力 。在华尔兹舞步下,男女之间多有旋转 、滑步 、托 举 、重倾斜(下腰)的标志性华尔兹语汇,舞蹈语汇在 空间上的运动幅度更大, 上下肢的身体语汇相比家庭舞会更为延展;舞段中还穿插了同样流行于 20 世 纪 40 年代的快节奏社交舞元素—— 充满诙谐 、幽默风格的爵士舞和吉特巴舞,这两类舞蹈跳跃 、激烈, 是急促又富动感的节奏型舞蹈语汇, 舞蹈时舞者身 体前倾后仰 ﹑ 膝部屈伸相协调,配合有弹膝步 、跃步 、 侧蹲 、弓步蹲等舞步,兴奋的情绪 、强烈的节奏与抖 肩 、摇胯等顿挫感的舞蹈语汇充分展现了人们在战 火中的欢愉,以及不顾一切去舞动的洒脱;舞者仿若 醉生梦死后,音乐在舞会后半段由暗转明,人们再次 狂欢,有着跳跃感的踏步 、踢腿等步伐来自英国民间 莫里斯舞,极具英格兰风格,仿佛传递着当时的人们 因舞而获得重生, 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绝不停止追 求自由与爱。
地 下 舞 会 中 所 运 用 的 舞 蹈 语 汇 打 破 了 作 品 阴郁、伤感 、焦虑的整体氛围,是所有人向往自由 、追求 爱与快乐的集中体现, 不论是舞台布景还是道具服 装的设计,都仿若让人回到“伦敦大轰炸”期间那间 著名的“巴黎咖啡馆”。这正是编导所隐喻和致敬的: 伦敦人民在慌乱下自由与张弛的贵族精神。
(四)推动戏剧情节的哑剧舞蹈
哑剧舞蹈作为叙事性语言, 推动着戏剧情节发展, 它有着完整的戏剧结构:“开端—— 发展—— 高 潮”,是一种动用大量哑剧手势和面部表情去表现具 体角色,以及性格冲突的舞蹈 。在作品中,编导所运 用的几段哑剧舞蹈展现了舞蹈演员的灵活面部和精 确手势,下文将列举两段双人舞进行分析 。
1.“父女双人舞”的抒情性
灰姑娘与父亲的双人舞是整部作品中所呈现的 第一段双人舞, 而伯恩也对父亲角色做出了一定改 编,从作品最后父亲的出场装束,可看出这位父亲是 一位军人,因为战争落下残疾,故这部作品中父亲从 始至终都是坐在轮椅上的 。轮椅的增设更是表现了 父亲在家庭中的无力 。所以在父亲的舞蹈语汇中,多 以上肢的拥抱与无奈的面部表情来表达他对女儿的 怜爱之情 。
无数次遭继母及姐姐挑衅的灰姑娘气愤且无助,便本能转头奔向轮椅上的父亲 。灰姑娘向父亲诉苦 的戏剧化语言似乎就在说着:“爸爸! 她们这么欺负 我!您不管管吗?”而得到的却是父亲无奈地摇头,转 动着轮椅背向灰姑娘 。随后,灰姑娘推着父亲的轮椅 所做的后腿延伸等舒展性动作, 抒发了其内心的无 助之感,以及强烈渴求父爱之意 。然而在这条直线上 父亲反复进行的 “拥抱”“抚摸”“将灰姑娘从轮椅上 推开放下”“低头摇手”“转动轮椅避开” 等这些哑剧 手势和面部表情,似乎在传达“可怜的孩子,这些年 你受苦了”“好孩子你还是走吧,我也帮不了你”等内 心潜台词,强烈抒发了父亲对灰姑娘的怜爱之情,以 及内心的无奈。
2.“假人双人舞”的幽默性
灰姑娘与“假人衣架”的双人舞是整部作品中最 具创意和幽默性的代表,也是编导在经典“再创作” 中的亮点所在 。在戏剧情境中,这是一段由灰姑娘幻 想出来的舞段 。她把衣架想象成与她有过一面之缘 的飞行员,所以她像和一位男士那样同衣架跳舞,编 导通过巧妙的舞台设计将衣架换成真人。
这一段舞蹈基于交际舞舞蹈语汇, 包括有华尔 兹 、贴面舞等舞蹈要素,一般的交际舞都是由男士主 导 、女士跟随,而它的巧妙之处在于所有动作看起来 全部像是灰姑娘主动做, 故当男演员在做托举的时 候是有着很大难度的。“假人”的身体像木偶一样,如 果没有刻意控制就会不听使唤, 这也是哑剧语汇的 幽默化表达,比如该站稳的地方却止不住向前倾倒 、 当 摆 好 舞 姿 准 备 起 舞 时 手 脚 却 不 受 控 制 地 前 后 摆 动 、该扶腰的手再三滑到灰姑娘的臀部,同时还偷偷 眨眼睛,仿佛衣架真的有了灵性 。同时伯恩在一些细 节上的处理也赋予整个舞段更真实可观的效果:当 抱稳灰姑娘的“假人衣架”慢慢松开双手,灰姑娘挂 在他的脖子上来回蹭来蹭去,似乎在说:“你继续啊! 怎么不动了? ”“假人”保持原姿势不动,表示衣架的 硬度和不灵活性;灰姑娘跳得投入时看到“假人”的 头总是停留在另一个方向, 故在整个过程中时不时 要将“假人”的头掰回来看自己,仿佛在说:“你在看 哪呢? 你得看着我! ”生动的舞蹈语汇与精细的表演 折射出灰姑娘的童真浪漫,同时也成为《灰姑娘》“再 创作”中令观众喜闻乐道的舞蹈片段。
三、结语
伯恩在《灰姑娘》这部经典作品的“再创作”中所运用的舞蹈语汇与戏剧情境极其吻合, 充分展现了其舞蹈语汇的多样性,以及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形色各异的舞台人物形象将各自所能区别于他人的神态、语汇特征贯穿全剧始终, 同样的语汇经演员不同的表达, 十分清晰自然地勾勒出一个个迥异生动的人物形象,令观众回味无穷。伯恩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各式各样的舞蹈语汇完美融入他所构想的故事语境中。同时,舞蹈语汇与生活化动作的巧妙融合使没有受过古典舞步语言教育的观众可以在大幕拉开之前不看作品的情节简介且不必知道任何事就能看懂整部舞剧 。
“经典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并被后人保留下来,其本身必定有着一定的艺术价值 。而现当代艺术家对经典作品的 “再创作” 看似是一种讨巧的“老瓶装新酒”创作模式,但如果将其形式及内涵升华,并与当今社会相结合,从中能影射出新的时代意义,那么“旧瓶新酒”这类作品会让人们更容易接纳,这点可以从伯恩多部经典“再创作”作品的票房及口碑中体现 。好的经典“再创作”会比“过时”的作品更具吸引力,比“超前”的作品更通俗易懂 。经典作品的“再创作”有利于大众从经典中“温故而知新”,同时也是当代人对经典寄托的崇高敬意 。当然,编导想要进行经典“再创作”绝非 一 件容易事,稍不留神就会被外界指责为对经典的亵渎 。充沛的舞蹈语汇储备是进行创作的第一 步,除此之外,如何在经典作品之上构建一个具有典型化冲突的戏剧情境, 且将生活化的动作与舞蹈语汇巧妙融合, 将其融入戏剧语境等都是在编创作品中值得探索和挖掘的。
参考文献:
[1]慕 羽 .全 新 的 舞 台 剧 类 型—— 观 马 修·伯 恩 的“舞 蹈 音 乐 剧 ”《灰姑娘》》[J].歌剧,2018(10):77-81.
[2]刘青戈 .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7-40.
[3]欧 建 平 .外 国 舞 蹈 史 及 作 品 鉴 赏 [M].北 京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 ,2008:144-269.
[4]平心 .舞蹈表演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28-32.
[5]胡晶璟 .“旧瓶新酒”谈对三件经典作品的再创作[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4 年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1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