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共同体美学”倡导影片在文本层面与观众共鸣 、共情 、共振 。国产足球题材电影的三种叙事模式,表明其 文本内部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共同体关系 。 国产足球题材电影从作者 、作品 、读者的角度,以情感打通艺术生 产 — 艺术作品 — 艺术消费三个环节,构建情感共同体,引发观众“共情”,并达到了文本传播的最大效果 。 国产 足球题材电影在涉及“宏大叙事”的段落时,以书写“家国共同体”而与时代同频共振 。
关键词:国产足球题材电影,共同体美学,共同体叙事,共情
一、与球迷共鸣:文本内部的共同体美学
笔者在对我国足球题材电影发展史, 以及国产 足球题材电影在不同历史时段的叙事演变脉络进行 系统梳理后发现, 国产足球题材电影在文本叙事层 面上,遵循着一套固定的叙事策略 。为进一步厘清这 套叙事策略, 笔者首先从足球比赛中最为重要的三 个主体—— 球员 、球队 、球迷的角度,将国产足球题 材电影叙事分为三种模式即球员模式 、球队模式 、球迷模式。
第一类是球员模式,主要展现球员成长的历程, 例如刘琼导演的新中国第一部体育故事片 《两个小 足球队》,影片讲述了一名喜爱踢足球的高中生在当 选足球队队长后,因为喜欢在比赛中出风头,导致球 队输球还踢伤了朋友,受到了同学们的指责,最终在 父亲的帮助下,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重新收获友 谊,并成长为一名优秀足球队员的故事。《足球小子 飞毛腿》讲述了一个孤儿因有着极高的足球天分,被 教练看中而加入足球队,却因过于独断 、爱发号施令 而受到了队友排挤,最终在比赛中改过自新,带领球 队取得胜利,并重获友谊的故事。《小足球队》讲述了一名足球队员受到校外教练灌输的个人主义思想影 响,与队友频频发生冲突,此后因班主任组织的一场 球赛,而明辨是非 、重归集体的故事。《球国风云》则 通过两种球员所做的不同选择与两代球员最终不同 的结局,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球员的觉醒与成长 。影 片中效力于同 一 支球队的小秦和小吴是好朋友,但 小吴被一个有钱老板所蛊惑, 与小秦渐渐疏远,并 沉迷于赌博,最终受到老板掣肘而被迫踢假球 。小 秦在好友张健的帮助下发觉小吴堕落的原因在于黑 心的老板, 并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当年也是一名球 员,最终死于黑心老板之手,于是他团结其他球员兄 弟们, 揭穿了黑心老板意图让球员堕落以便控制球 员的阴谋。
第二类是球队模式, 主要围绕组建足球队来开 展叙事,例如:影片《买买提的 2008》讲述了买买提被 局长派遣到沙尾村当足球教练, 为能顺利组建足球 队去参加比赛,竭力说服村长 、村民,甚至不惜编织 一个“能去北京看奥运”的美丽“谎言”(最终实现了) 的故事 。影片《少林足球》围绕瘸腿教练明峰与阿星 组建足球队的故事展开了叙述, 描述了少林众位师兄弟的生活现状,并通过唤醒他们的斗志,使得少林 足球队在全国大赛中屡战屡胜 。 电影 《流浪汉世界 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一名社工为了激发露 宿街头的流浪汉们重新开始新生活的勇气, 使他们 重拾尊严与希望,召集流浪汉们组建曙光足球队,并 努力冲出香港,参加第一届“流浪汉世界杯”的故事。
第三类是球迷模式, 主要讲述球迷与足球之间 的系列故事,例如:影片《球迷》描述了球迷司机和球 迷医生一家围绕一 张比赛球票而展开的曲折的看球 过程 。 电影《球迷心窍》讲述了一位名叫左前锋的超 级球迷, 与其他支持中国队的球迷们在一起时经历 的喜怒哀乐 。影片《平凡的足球》,则从“球迷父亲”的 角度, 讲述了球迷爸爸因为伤了腿而把踢球的希望 放在儿子英超身上,并成为儿子学校足球队教练,并 最终带领孩子们赢得了足球比赛的故事。
在对以上三种国产足球题材电影的叙事模式进 行划分和分析之后不难发现, 其实这三种叙事模式 都有一套共同的叙事策略,即“球迷”叙事 。换言之, 在足球题材电影的文本叙事维度, 其重要叙事载体 即球员 、球队 、球迷三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共同体关 系, 这种共同体关系基于一个重要的原则—— 对足 球的热爱,笔者将其称为“球迷”叙事策略 。无论是展 现球员成长的球员叙事模式中的球员, 还是围绕组 建足球队展开的球队叙事模式中的教练, 抑或讲述 球迷与足球之间的系列故事的球迷模式中的球迷, 他们都是广义上的“球迷”,他们都对足球有着发自 内心的爱 。而在对国产足球题材电影叙事内部的球 员 、球队 、球迷三者间共同体关系进行细致分析后, 笔者发现“共鸣”正是这种“叙事内部共同体”得以存 在的必要原因。无疑,这种“共鸣”基于笔者前文提到 的“对足球的热爱”,但这只是“共鸣”得以产生的原 因 。若想弄清楚国产足球题材电影叙事内部球员、球 迷、球队三者间共同体关系的“共鸣”对象,从而明确 对这种特殊的“叙事内部共同体”关系的认识,则需 要做进一步分析。
一是球员对球队的“共鸣”。 以上述笔者所提出 的球员叙事模式观之, 国产足球题材电影展现球员 成长的历程, 往往并不是讲述一个球员通过多么刻 苦的训练,从而球技得到多么大长进的故事,而更多的是讲述一个球员因为种种原因,过于自我,不顾及 集体和球队的利益, 而遭到球队其他成员的排挤与 放逐, 或在一些人的帮助教育下, 或在经历一 些事 后,最终改过自新,重归集体的故事 。例如:《两个小 足球队》《足球小子飞毛腿》《小足球队》《纯纯欲动》 《来吧!用脚说话》等影片中的主人公皆是如此。这种 重归集体的叙事过程,其实是球员“ 自我发现”的过 程,同样也正是球员与球队产生“共鸣”的过程 。在国 产足球题材电影的叙事表达上, 当球员明白 自己是 球队一分子的这层身份后, 当球员把握好自己与球 队间的共同体关系后, 他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足 球队员。
二是球迷对球员 、球队的“共鸣”。 在影片《买买提的 2008》中,希望能赢得比赛从而前去北京看奥运会的小球迷们, 在自我介绍时纷纷将自己的名字冠以球星名字的前缀,诸如“贝克汉姆瓦尔斯”“马拉多纳沙比尔”“齐达内艾力”等,这足可见球迷们对球员的崇拜 。影片《破门》中同样也表现了对球员的喜爱,例如: 主人公小球迷的梦想是希望以后能成为当地的“新明梅西”。 而在影片《球迷》《球迷心窍》《加油,中国队》中表现更多的是球迷对球队的共鸣 。例如:影片《球迷》讲述了一个支持交通队的球迷司机与支持医工队的球迷医生都想要进入球场为球队加油,却苦于没有球票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 。 由张军钊导演的影片《加油,中国队》,通过表现从外地特意赶到北京为中国队加油的旅客 、 自发学打鼓喊口号为中国队呐喊的工人 、等红灯时听到中国队进球的广播时欢呼的公交司机与乘客等一众球迷视角, 表现球迷对球队的“共鸣”,并借着影片的片名喊出了广大球迷们的心声:加油,中国队!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球迷对球队的“共鸣”,并非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喜爱层面, 或者说并不仅仅体现在球迷在球队胜利时的欢呼呐喊上,而更多的是哪怕球队处于低谷,球迷即便恨铁不成钢,却仍然会坚定地支持它 。例如:影片《球迷心窍》中的主人公超级球迷左前锋,在中国队最终还是输了的情况下,仍然站上高台,真情流露,以 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感染了万千球迷, 重整了中国队低迷的士气 。影片《防守反击》中,球迷在所支持的市队输球后恨铁不成钢,一气之下决定把包子铺的伙计们组建成 一 支“包子队”来替市队比赛,却最终因缺 乏专业训练而输给了国际联队 。因此他们明白了“术 业有专攻” 的道理, 决心以后要更加坚定地支持市 队,市足球队队员们也在观看球迷组成的“包子队” 比赛后也受到了极大鼓舞。
二、与观众共情:文本传播的共同体美学
在国产足球题材电影中, 除了笔者前文提到的 文本叙事层面上的球员 、教练 、球迷是“广义上的球 迷”外,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其创作生产维度上的 主创人员往往也是“球迷”。 因而,国产足球题材电影 便可概括为由“球迷”创作者所创作的,用以讲述关 于“球迷”的故事 。而正如钟惦棐所言:“一部影片在 它的萌发期,就有观众存在,题材只不过是通向观众 的道路 …… 从立意 、选材 、调度 、表演等 一 系列创作 过程,都要把握观众在欣赏电影时的心理状态 。给观 众以启迪 , 让他们设想自己在影片中所处的位置。 ” 由此看出,在国产足球题材电影中,即便并非所有的 观众都是球迷,但影片生产者 、影片 、观众三者间依 旧天然存在着共同体关系, 而这种共同体关系往往 会造就影片的良好传播效果 。为使这种共同体关系 带来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尤为重要的便是使观众对 影片产生“共情”。
正如斯宾诺莎所言:“人体自身, 在许多情形下 是为外界物体所激动”, 情感诞生于身体的感触经 验,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更是以这种情感的流变来界 定人 。 国产足球题材电影通过讲述一个个在球场内 外的故事,蕴含着动人的情感,观众在对其进行观看 时,会获得“身体的感触”,进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与 影片“共情”,这样二者间便构成了情感共同体,并使 影片获得了最好的传播效果。
国产足球题材电影通过展现球员们刻苦训练 、 备战比赛的场景, 和他们在激烈紧张的比赛中的顽 强拼搏精神, 而成了竞技体育拼搏精神形象表达的 重要媒介 。例如:影片《加油,中国队》中球员们为备 战“未来杯”足球锦标赛,经历了一 次次“魔鬼训练”; 《买买提的 2008》中孩子们顶着烈日在戈壁滩上跑数 十圈来训练体能;《球迷心窍》 中少儿足球队员们在 大雨中坚持训练;《少林足球》 中少林队队员们在受 伤的情况下依旧坚持到底;《流浪汉世界杯》 中流浪汉球员们在大雨滂沱的赛场拼搏至最后一刻 。但不 容忽视的是, 国产足球题材电影对于拼搏之情的呈 现并不只是着力刻画球员训练的场面与激烈比赛场 景 。例如:影片《破门》讲述了一名老师来到山区小学 教留守儿童们踢球, 并带领孩子们参加了全市小学 生足球比赛, 但由于孩子们首次参加比赛, 经验不 足,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就在孩子们重新振作,准备 积极备战的时候,却发生了大地震的故事 。影片中足 球不只是老师上体育课的教具和孩子们丰富课余生 活的玩具, 更是他们在地震中驱散恐惧的武器和灾 后走出阴霾的希望 。孩子们在地震后的一片废墟中 踢球的画面,是对命运的不屈,对苦难的反叛,是观 众能为之“共情”的克服困难 、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的最佳注解。
除了拼搏情, 国产足球题材电影还通过讲述一 个个温情 、悲情的故事而令观众感到“共情”。 例如: 影片《球迷》中,球迷爸爸不小心遗失了球票,球迷儿 子又将原本买的两张球票退了一 张, 到比赛现场后 父子俩发现只有一张球票,父亲央求儿子把票给他, 儿子一番抉择后委屈地答应了, 球迷父亲进场时回头看到儿子闷闷不乐的神情,纵使万般不舍、几番犹豫,最后还是让儿子进场替自己给球队加油 。球迷父子俩这段崎岖的看球经历配合演员夸张化的表演,使观众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会被父子间的感 情所打动 。而由黄蜀芹导演的影片《我也有爸爸》, 则讲述了身患白血病的大志不希望病房里的小 朋 友们得知自己流浪儿的身份,便指着电视机里的球 星林天海,谎称林是他爸爸 。护士带着大志去找林, 林在完全了解清楚了事情的经过与大志的病情后, 成了大志爸爸,并想要通过赢得比赛赚取奖金给大 志治病的故事 。影片通过讲述一对非同寻常的父子 间 的 故事,指涉当时存在的社会议题,并以疾病参与影片制作层面的叙事融合,在足球题材的外壳下 包裹进温情与人文关怀,引发观众“共情”。影片《买 买提的 2008》中,村民们自发为孩子们制作球衣,骑 摩托车前去给孩子们的比赛加油。《破门》中孩子们 由于缺乏专业比赛的经验,首次代表村里比赛却以失败告终,大家哭着回到村子里,却发现不仅没人责怪他们, 校长和村民们还备好了一桌流水席庆祝他们回来,并给他们颁发了“破了新明小学几十年来 都无法参加全市足球联赛大门”的“破门奖”。大人们 对孩子的慈爱之情,一方面会鼓励孩子们,一方面也 会打动观众 。
影片《西小河的夏天》透过喜欢足球的小学生晓 阳的视角,讲述了那年夏天,他为了准备校足球队选 拔而向隔壁郑爷爷拜师学踢球, 并与郑爷爷共同经 历一些事情,互相分享彼此的秘密,最终祖孙分别的 故事 。影片刻画了晓阳对足球的爱,也 呈现了其 遭 到父亲反对等系列场景,还通过晓阳撞见父亲与老 师 的 暧 昧 、目 睹 母 亲 与 父 亲 的 争 吵 、经 历 与 爷 爷 的 离别等情节设置,让影片掺杂进了成长的苦闷与童 年逝去的哀愁等元素,使影片萦绕着 一 缕愁绪的底 色 。影片《来吧! 用脚说话》则讲述了两名国家足球 队 球 员, 在 退 役 后 各 自 以 不 同 的 方 式 培 养 足 球 少 年,为中国足球呕心沥血的故事 。影片以球员临终 前仍挂念着下一代的足球事业的画面呈现, 表达了 对前辈球员故去的浓浓悲情与对中国足球未来发展 的无限期许。
国产足球题材电影,还通过添加信天游 、评弹 、 相声 、红歌 、功夫等独具中国特色的元素,将世界性 的足球与中国式的文化相结合, 并以这样一 种文化 媒介的形式书写了“情感的共同体”的“中国”,使个 体受众在同一观影群体中,获得 一 种“天涯共此时” 的时间认同感与“天涯若比邻”的空间认同感,并“唤 起”共有的关于国家的记忆与情感,引发观众“共情”, 以实现文本传播的最好效果 。例如:影片《防守反击》 中,在由包子铺伙计组成的“包子队”与由各国留学 生组成的“国际联队”的比赛过程中,频频出现中国 观众通过说相声 、敲锣打鼓 、合唱红歌 、演出红色舞 剧,以及留学生观众通过唱中文歌曲 、说中文顺口溜 等具有中国元素的方式为各自所支持的球队加油的 场景 。 因而这部影片在致力于构建一种 “文化共同 体”引发观众“共情”的同时,也成了对外讲好中国故 事的绝佳范本 。影片《脚尖上的信天游》则通过融入 足球 、历史 、信天游等元素,讲述了 20 世纪一名知青 在山村里教孩子们踢球, 并组建足球队代表县里参 加比赛, 满足孩子们吃上肉 、穿上球鞋的愿望的故 事 。影片中经常出现的画面是,孩子们一边唱着“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的信天游,一边克服种种困难 。信天游成了孩子们直面苦难的精神武器,也成了触发观众“共情”的装置。
三、与时代共振:文本蕴藏的家国共同体
“‘历史’不过就是人们为事件之实际所赋予的名称,这些事件包括过去发生的事 、现在正在发生的事 和 未 来 将 要 发 生 的 事 …… 历 史 不 是 让 我 们 理 解的,而是让我们经历的。 ”国产足球题材电影在讲述一个个足球故事的表征下, 勾连历史与物质发展水平,“缝合”进宏大叙事话语,并通过对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的指涉,书写出了“家国共同体”,进而与时代同频共振 。
影片《京都球侠》,以虚构的手法将足球比赛放置于清朝,讲述了清朝中国人民为了赢回民族尊严,民 间 自 发 组 织 青 龙 足 球 队 与 西 洋 海 盗 队 决 战 的 故事 。影片中清政府官员为了不得罪“洋大人”,四处追杀青龙队队员,以保证球赛只能输不能赢 。在由清军组成的球队滑天下之大稽, 以零比六落后于西洋队时, 青龙队队员为了民族尊严, 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毅然决定上场,并最终以十比九战胜对手,赢回了民族尊严 。尽管影片所呈现的是一段虚构的历史,但从约定论者的立场看, 历史本就是由历史学家所“构造”出的,“约定论者坚决主张,科学或史学并不是具有中立价值的事业,不是一扇透明的窗子,能让研究者透过它来观察和描述现实或过去, 而是夹在研究者和现实之间的一组透镜和滤色镜。”影片虚构一场历史中本不存在的球赛和中国队赢得胜利的结局, 是对沉痛的历史记忆带来的屈辱情绪的想象性疏解,也是对“爱我中华”民族情感与为国争光坚定理想的重构。
谢晋导演的影片《女足九号》讲述了足球教练高波离开日本,回国重组女足,带领女足克服各种内部与外部困难,勇毅征战世界的故事 。影片在致敬与赞美“铿锵玫瑰”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通过对历史赛事—— 1999 年女足世界杯的关照, 唤醒了历史上中国女足夺得世界杯亚军的时代记忆, 使观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与认同感油然而生。《大梦足球》是对中国男足出征 2002 年世界杯的欢呼呐喊,影片讲述了中国大龙足球队在球迷们的鼓励下, 走出人生低谷,带领球队冲向 2002 年世界杯的故事 。影片《破 门》 创作者是从一则真人真事新闻报道中获得了创 作灵感, 其以四川绵阳安州区迎新乡小学足球队为 原型,结合中华民族同舟共济抵御“5·12”特大地震 的时代事件, 讲述了地震前后新明小学师生围绕足 球发生的故事 。影片并没有刻意营造地震场景,重现 灾难记忆,揭开人民心头的伤疤,而是将地震后置为 背景,讲述人们即便面对重大命运波澜与生死考验, 也绝不屈从于苦难的励志故事 。影片中无数同胞捐 款捐物与大量志愿者来到灾区帮助灾民的画面,在 生动诠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同时,也以影像化 的方式呈现出了国人朴素的“天下 一 家”的理想,与 浓厚的爱家、爱国情。
除了对历史赛事的重现与历史记忆关涉, 国产 足球题材电影还往往会通过对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与 边 远 地 区 的 地 缘 位 置 的 呈 现,并 以“ 国 家 ”始 终“在 场”为表现方式,凝练家国意识,书写“家国共同体”。 影片《买买提的 2008》在讲述新疆维吾尔族孩子们为 了梦想刻苦训练,最终赢得足球比赛的表层故事下, 还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自然环境呈现 、村民们 独具特色的服装与职业展现 、村子里大人小孩都爱 踢足球的氛围营造,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土人情 。影 片虽然讲述的是发生在祖国边疆的故事, 但影片以 诸如 “北京奥运会的印章就是用我们新疆的和田玉 刻的”人物话语表达 、村子里“人民大会堂”的空间设 置 、孩子们“前往北京看奥运”的叙事动因构建等方 式,使得“中央”在影片中始终居于“在场”地位 。以村 民团结在村委会周围共同打井植树, 改善祖国生态 环境的深层叙事,寓意家乡与祖国 、边疆与中央,少 数民族与汉族同为“民族共同体”与“家国共同体”。 影片《平凡的足球》中,“国家”则通过文件政策的形 式“在场”,影片以国家关于“校园足球”的政策和拨 款为背景, 讲述了陕北高原上一群平凡又可敬的人 围绕足球教育所发生的故事 。影片将故事发生空间 设置在革命老区延安, 通过剧中人讲述延安故事的形式,把延安腰鼓的精气神与足球相联系,将中国的 发展旅途与对中国足球未来发展像革命历程般 “星 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展望相勾连,表达了当下人们 承续时代荣光 、创造光辉历史的期盼 。影片《脚尖上 的信天游》开头便呈现出了真实新闻报道画面,并以 老知青的回忆构成了故事主线,贯穿影片,通过对上 一代孩子们“踢好球就是为了吃上肉”的愿望呈现, 指涉两代志丹县足球少年因时代发展而带来的物质 生活条件的巨大飞跃, 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对祖国短 短几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自豪。
四、结语
近年来《夺冠》等影片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催生了 “体育电影热”。 国产足球题材电影无疑是体育电影 中具有较高号召力的作品,本文以“共同体美学”理 论考察国产足球题材电影, 通过对其叙事模式 、策 略 、载体的分析,和对艺术生产 、作品 、消费维度的把 握,将“宏大叙事”话语纳入了考察范围,发现国产足 球题材电影在文本内部 、文本传播 、文本意蕴上能够 通过构建叙事内部共同体 、情感共同体 、家国共同体 等电影共同体美学,与球迷共鸣 、观众共情 、时代共 振,达到传播的最大公约数 。而今随着我国电影工业 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 我国电影数量必定会呈 “井 喷”之势,而要保证电影的高质量发展,电影生产应 该以共同体美学理论为指导, 在文本内部 、文本传 播 、文本意蕴上注重建构共同体关系,与观众共鸣, 与时代共振。
参考文献 :
[1]钟惦棐 .论社会观念与电影观念的更新—— 在中国电影评论 学会首届年会上的引言[J]. 电影艺术,1985(02):2-18.
[2]汪民安 .何谓“情动”? [J].外国文学,2017(02):113-121.
[3][美]海登·怀特 .反对历史现实主义—— 对《战争与和平》的一 种阅读[A]//张永清,马元龙主编.后马克思主义读本·文学批评[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美]罗伯特·c·艾伦,[美]道格拉斯·戈梅里著 . 电影史:理论与 实践[M].李迅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0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