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对岭南舞蹈风格多样性与精神同一性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03 09:52: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作为岭南文化共同体,岭南舞蹈创演群体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土壤,也离不开岭南地区开放与包容的创作环境。岭南舞蹈创演在共同的岭南文化认同、归属与价值取向下,形成以岭南文化为内核的创作中心走向,以继承、弘扬及创造性转化岭南文化为核心目标并不断发展衍化。本文从多样性的岭南舞蹈风格与同一性的岭南舞蹈精神进行分析,讨论不同岭南风格与共同岭南精神间的成因与未来发展方向。

  岭南舞蹈的多元一体格局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变迁,在中原民族数次南迁后,在与本土居民和各少数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多元风格和同一精神。如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出发来研究这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规律”一样,岭南舞蹈的外在风格多样性与内在精神同一性是研究岭南舞蹈表演与创作的理论支撑。

对岭南舞蹈风格多样性与精神同一性的研究论文

  一、多元的岭南舞蹈风格

  从舞种分类来看,目前我国一般采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现代舞、当代舞、芭蕾舞、流行舞的分类方法。其中,中国民族民间舞又可细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古典舞也可细分为汉唐古典舞流派(神韵派)、敦煌古典舞流派(造型派)、戏曲古典舞流派(身韵派)等。芭蕾舞一般分为古典芭蕾和现代芭蕾。现代舞有以玛莎·格莱姆所代表的心理表现派、杜丽丝·韩福瑞所代表的象征派、列斯特·何顿所代表的人本主义以及最大限度追求个人风格的“独立舞者”。流行舞(街舞)也分有霹雳舞、机械舞、锁舞等风格。在今天的岭南舞蹈文化中,无论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舞还是近代出现的“新舞种”,它们都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岭南地域特点的独特舞蹈风格。

对岭南舞蹈风格多样性与精神同一性的研究论文

  (一)民族民间舞蹈风格

  在广东省北部清远、韶关、惠州等山区,居住着瑶、壮、畲等少数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其浓郁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极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排瑶”和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过山瑶”都是瑶族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排瑶民众在舞蹈过程中所使用的“大长鼓”和过山瑶民众在舞蹈过程中所使用的“小长鼓”(也称小花鼓)都是瑶族舞蹈的标识性道具。2008年6月7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联合申报的瑶族长鼓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Ⅲ-60)。此后,瑶族舞蹈的传承与创新都得到了更多关注。2021年9月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优秀剧目奖的瑶族舞剧《瑶山那抹红》,在创作中用叙事性舞剧方法部分展示了瑶族的“长鼓舞”“长柄伞舞”“三三棋舞”等民间舞蹈。其舞蹈动律中的深蹲、下沉、击鼓、弹指等动作都与瑶族群众的山区生活特点密不可分。

  在岭南地区的汉族舞蹈中,舞龙、舞狮、杯花舞、英歌舞以及部分具有八桂文化特点的禾楼舞、白马舞、雄鸡舞等都深受民众喜爱。杯花舞是道教舞蹈的一种,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行于广东省兴宁市。其表演方式最早以客家“五句板”说唱用的竹板进行击板伴舞,后逐渐发展成以本地“伯公杯”代替竹板。因声音更清脆、演奏表演更有趣味性,伯公杯成为客家杯花舞特有的道具。在表演中可以看到,杯花舞者双手各持白瓷伯公杯两个,边唱边敲击边跳。瓷杯发出清脆的响声与舞步紧密结合,很具有观赏性。杯花舞舞步中有云步、横步、跪步等。表演者两手敲击瓷杯的动作主要以摇杯、打杯、转杯、磨杯为主。此种边跳边唱边打节奏的表演形式极具特色,是岭南汉族民间舞的典型代表。

  (二)现、当代舞蹈风格

  现代舞与当代舞的区分近年来有逐渐模糊的迹象。在舞蹈创作中,一般把表现编导自我思想为主的作品或以展示舞者肢体技术为主的作品归类为现代舞。表现当代现实生活的或表达当代精神追求的作品归类为当代舞。现代舞起源于西方,传入中国后对我国的舞蹈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1992年广东实验现代舞团的成立使我国现代舞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作为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专业现代舞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2004年更名为广东现代舞团)培养的优秀舞者如乔杨、邢亮、桑吉加、沈伟、杨云涛、施璇、周念念等,不仅在国内引领着现代舞的发展,更在国际上获奖无数。由广东现代舞团发起并承办的广东现代舞周自2004年创办至今,经历了十七年的探索与发展已成为岭南地区最重要的艺术展示平台。每年一届的现代舞周目前是全国历史最长、规格最高的现代舞艺术盛宴。其国际化的交流平台、亲民的展演方式都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如2020年11月举办的第17届广东现代舞周把演出分为“聚舞台”“大湾区展演”和“社区舞惠”三大板块进行呈现。这使得不仅职业舞者拥有表演机会,更多非职业舞者也有机会加入现代舞创作和表演中。中国现代舞的专业性与多元性在此平台得到了充分展示。

  当代舞风格是在部分继承了原“新舞蹈”的风格中不断发展变化的。部队文艺院团改革后,我国的当代舞创作与表演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批优秀军旅舞者走进了社会。原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部分演员在体制改革后进入了广东省歌舞剧院、广州市歌舞剧院等专业院团继续从事艺术创作与表演。也有一部分进入大中专院校从事舞蹈教育工作。客观上,这部分部队出身的舞蹈演员间接推动了当代舞的普及与发展。由于当代舞创作更关注现实生活,岭南地区的当代舞创作在题材多样性上具有深度与广度的优势。一批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的人物原型,在经济生活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具体故事,都是当代舞创作的最好素材。2019年由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舞蹈系创作并演出的男子三人舞《顶硬上》是近些年岭南地区当代舞创作的代表作。“顶硬上”是粤语词汇,早期出自旧社会搬运工人在搬运货物过程中传唱的“号子”。内容大致为:“嗨呀嗨哟,顶硬上啰,鬼叫你穷啊……”等自我鼓励的口号。由于生存艰难,当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搬运工人们只有死拼才有饭吃,只有硬顶才能活下去。时至今日,广东人一般从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去感慨。其所要表达的精神与前人一样,即事在人为。既然这个粤语词汇是旧社会用语,当代人为什么仍要“顶硬上”?在当代语境中,其表达的含义已从旧时的拼命硬来转化为当代的不轻言放弃。舞蹈《顶硬上》是运用当代舞的形式表现旧社会搬运工人在艰苦环境中的“顶硬上”,其表达的思想是尽最大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坚守梦想直到最后的当代精神。

  (三)外来舞种本土化风格

  芭蕾舞、国标舞、流行舞(街舞)等外来舞种在本土化过程中,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活、政策导向等因素息息相关。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岭南地区在接受外来舞蹈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上都尤为凸显。无论是民营舞团还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公立舞团,在艺术创作中能够中西兼容,将外来艺术本土化融合的作品都屡见不鲜。成立于1993年的广州芭蕾舞团是我国最优秀的芭蕾舞团之一。建团30年来,广芭不仅引进了《葛蓓莉亚》《天鹅湖》《安娜·卡列尼娜》等多部世界经典芭蕾剧目,还创编演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芭蕾舞剧。如《玄凤》《梅兰芳》《梦红楼》《风雪夜归人》《浩然铁军》《旗帜》等。为了刻画1927年广州起义时妻子对爱人张总指挥的不舍与怀念,舞剧《旗帜》用芭蕾审美和现代舞台要求进行了艺术提纯和加工,虚实结合地运用了生活化群舞编排。用岭南少女们在珠江边洗衣的美好生活场景衬托战火的无情。同时将岭南曲调、雨打芭蕉等地域民俗文化运用到舞台创作中,开拓了一种红色革命题材芭蕾舞剧创作的新思路。用芭蕾语言讲中国故事已成为近年来广州芭蕾舞团舞剧创作的重要方向。扎根中国文化呈现岭南式审美是广州芭蕾舞团对外交流的特殊名片。

  同为外来舞种,街舞在人民群众中更受青年喜爱,近年来发展迅猛。其表现场所逐渐从街头广场走进了艺术剧院。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街舞通过综艺的形式让更多人看到了街舞演员极高的表现力与融合力。荣获2019国际比赛ARENA舞朝竞技第七名的街舞版《英歌舞》是街舞创新与融合的典型代表。英歌舞本是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来自广州的街舞团队ZAHA.AirMan在创作中根据音乐将舞蹈分为八段,分别为:齐舞、徒手一、大圣、合唱、舞蛇、徒手二、飞腿、结尾。其中齐舞、舞蛇、飞腿、结尾四个段落中运用到英歌槌。在借鉴潮汕普宁南山英歌舞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编导展开了个性化创造。首先,南山英歌队快板英歌动作迅速,通常按照锣鼓声一拍一动,没有太多速度变化。街舞版《英歌舞》将创新点放在快速的动作切换和音乐卡点上,在传统套路之上加强轻重缓急的动作效果,将街舞擅长把握切分音乐节奏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其次,《英歌舞》在基础动作之上打破空间限制,在舞蹈中出现了跳跃、跪地、趴地的舞蹈动作,丰富了其高中低的空间变化。最后,在对道具的运用上,街舞版《英歌舞》保留了英歌舞中“转槌花”“击槌”“撩击槌”“旋槌”“跨下击槌”等动作,为了与音乐节奏更加吻合,增加创造了“抖槌”动作。在南山英歌舞中,有双手将英歌槌放置正上位转槌花的动作,在街舞版《英歌舞》的开端,舞者同样将英歌槌举在头顶,手臂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移动,做快速“抖槌”。“抖槌”与“转槌花”视觉效果相似,比较而言“转槌花”的技术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抖槌”则能更好地根据音乐的节奏来控制动作。英歌槌运用于街舞既是一种限制,也是一种突破。

  二、一体的岭南舞蹈精神

  作为岭南文化共同体,岭南舞蹈创作群体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土壤,也离不开岭南地区开放与包容的创作环境。在古代,远离政治中心的岭南人民生活艰辛,资源匮乏,逐渐形成了低调与务实的生活精神。在近代,广州作为清朝中后期唯一的通商口岸,使得岭南人民与黄埔古港不计其数的外国商船相遇,逐渐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汲取精神。在当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岭南吹来,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让岭南人民走在时代的浪尖上。岭南舞蹈创作在共同的岭南文化认同、归属与价值取向下,形成以岭南文化为内核的创作中心走向,以继承、弘扬及创造性转化岭南文化为核心目标,致力于创作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岭南舞蹈,用舞蹈创作描绘岭南文化,用舞蹈创作展现时代精神。

  (一)低调务实的生活精神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童谣《落雨大》是广东地区传唱率最高的童谣之一,近年来在歌手东山少爷的翻唱下被更多人所熟知。其歌词内容简单又形象地刻画了岭南地区孩子们无忧无虑,“关注当下”的生活情态。在岭南地区,低调与务实并不被人常挂在嘴边,对孩子的教育也少有言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低调务实更多是通过父母在为人处世中的态度所感知到的自觉。

  艺术创作要表现生活,艺术创作也不能离开生活。在今天的岭南舞蹈创作中,创作群体不仅要把岭南舞蹈的风格动律加工提炼上舞台,更重要的是用舞蹈语言把岭南人民的生活气质表达呈现出来。观众在欣赏舞台作品时,容易被作品中的“豪华”而震撼,但能让观众感动的,一定是舞台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真”。这个“真”是精神层面的,是能够共情的,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当代岭南舞蹈作品中,“大制作”只属于少数资本雄厚的制作单位。豪华的舞美设计、绚丽的灯光色彩和不计成本的服装制作已逐步减少。更多制作人将大制作由对物的投入转向对人的投入。从业者意识到,精致的舞蹈表演比豪华的舞美更重要,独特的舞蹈编创比参赛获奖更引人瞩目。越来越多的小作品、小剧场、小舞剧走进大众视野。这些小制作更务实,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舞蹈本身,让舞者更接近大众,让作品更接近生活。

  (二)开放包容的汲取精神

  从近年来岭南地区出品舞剧来看,策划、编剧、导演、编舞、作曲、舞美设计等主创人员构成并不局限在当地。各地艺术家在充分了解岭南文化背景下本着共同的愿景走到一起进行艺术创作。如舞剧《沙湾往事》的主创构成就极具包容性:艺术总监熊健(广东省歌舞剧院)、编剧唐栋(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总编导周莉亚(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总编导韩真(原海政文工团)、作曲杜鸣(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执行编导石泉(广州市文化馆)、舞美设计秦立运(广东省歌舞剧院)、灯光设计秦念锋(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服装设计阳东霖(中国歌剧舞剧院)等。来自不同艺术团体的艺术家们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了这部讲述岭南故事的经典舞剧。另一方面,居住在岭南地区或工作在岭南地区的艺术家们其籍贯或学习经历也并非来自本地。如前文提到的广东省歌舞剧院院长熊健就来自湖南,南方歌舞团一级编导袭华松来自江西,广州市歌舞剧院编导杨洪斌来自山东等。全国各地的艺术工作者和高校艺术毕业生愿意到岭南地区扎根生活,除经济发达外,岭南地区对人才“不问出处”的相对包容性也有巨大的吸引力。这些“新客家人”群体正在用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探索岭南,在相互汲取经验中共同发扬岭南舞蹈文化。

  (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敢为人先是一种勇气与胆识,开创精神是一种拓宽与进取。历史的巨轮推动着岭南的发展,岭南人的积极与开创也谱写着历史的新篇章。敢为人先不是鼓脑争头,积极探索才能让开创成为一种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没有让岭南舞蹈人放慢开创的脚步,相反,开放的社会为岭南舞蹈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粤港澳湾区的地理优势让岭南舞蹈创作更接近国际化,敢为人先的岭南精神让岭南舞蹈创作迈向新的台阶。

  从舞蹈作品来看,由深圳市文化馆、深圳市坪山区文体服务中心共同打造的男子群舞《创·空间》是具有岭南开创精神舞蹈作品的典型代表。深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其与香港、澳门、广州等都市交互便利的地理优势决定了其特有的“深圳”精神。大量新产业工人在深圳这块热土上拼搏奋斗,追求并实现着美好生活的真情实感让敢为人先的创新型舞蹈作品不断涌现。《创·空间》的舞蹈演员全部来自于深圳工作、在岭南地区生活的在岗职工或舞蹈老师,他们大多是新深圳人。作品中舞蹈演员们不仅用高超的舞蹈技术赢得了观众的掌声,更是用恢宏的气势和动情的表演,向观众展现了当代深圳的城市之根与城市之魂,那就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正如在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现场专家点评时所说:“舞蹈《创·空间》的创作是独到的。它紧扣时代脉搏,编排及表演形式新颖,整个节目极具创意及特区气质,充分展现了深圳人‘为改革而生’‘勇为改革排头兵’的创新精神”。

  此外,香港特区和澳门特区的先锋作品形式与先进创演理念不断在岭南舞蹈大家庭中产生着影响力。在中西文化交融中既具有东方独特审美又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的创意性演出也不断影响着岭南舞蹈的创作走向。岭南大地共有的创新精神也不断强化着岭南舞蹈的独特气质。

  三、结语

  岭南舞蹈创作与表演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创新,编导与演员们似乎形成了某种“默契”,在创演舞蹈过程时,题材、内容、形式中只要在某一方面具有岭南元素就可以称之为岭南舞蹈。多元化的风格是岭南舞蹈的特点,也因风格的多元化,岭南舞蹈暂时还没有与其他地域性舞蹈同体量的代表性舞蹈风格。如稳中浪、浪中艮的东北秧歌;无崴不成灯的云南花灯;抻、韧、碾、拧、扭的胶州秧歌等。编导们在创作岭南舞蹈时常常陷入思考:造型够不够岭南,风格是不是岭南,内容有没有岭南。作为地域的岭南舞蹈,边界相对清晰。作为风格的岭南舞蹈,目前学界还没有共识。笔者认为,岭南舞蹈创作与表演的方向更应对准精神表达。多元的是风格,一体的是精神。只有一以贯之地让岭南创新精神在岭南舞蹈创作与表演中发挥核心作用,才能让多元风格的岭南舞蹈走上更高的台阶。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857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