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歌剧《党的女儿》是 一部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优秀民族歌剧作品。通过给学生排演该剧,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剧中人物唱段的演绎能力和表演水平,以及舞台的应变能力,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表演红色经典剧 目,可以了解历史,向英雄学习,传播英雄故事,传承红色血脉,传唱优秀红色歌曲,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
关键词:《党的女儿》,民族歌剧,声乐表演思政教育
歌剧是一种由诗歌 、音乐 、美术 、表演 、舞蹈等多 种形式组成的舞台综合艺术, 因其具备较高的专业 艺术性, 所以对演员如何用歌声和表演去塑造好舞 台上的各色人物提出了极高要求 。正因为如此,专业 艺术院校在对声乐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和训练中,尤 其是对艺术硕士的培养, 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 提升,不能只是简单会唱一批声乐作品而已 。将歌剧 表演融入到声乐教学之中, 尤其是选择红色经典的 剧 目,让学生实训和参加表演,这就是一个有效的培 养途径,是思政教育融入声乐教学之中的有效路径 。 但是, 很多地方艺术院校给研究生安排的表演课一 般只有一个学期, 这对于热爱表演且想进一步提高 表演能力的学生是不够的,只能学到皮毛而已 。为了 竭尽全力培养出多才多艺 、适合于当今社会需要的 复合型声乐表演艺术人才, 笔者多年来发挥自身的 优势和特长, 一直将民族歌剧表演融入到声乐教学 之中 。特别 2022 年,笔者选择红色经典民族歌剧《党 的女儿》作为教学剧 目,率领学生历经三个月努力, 以一个师门的力量,全部由学生来参演,将这部歌剧 搬上了舞台, 并于当年 5 月份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成功上演,获得观众的高度肯定和称赞 。通过该剧排演,同学们对剧中人物唱段和表演的演绎能力,以及舞台上的应变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演”与“唱”的能力,同时起到了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爱国情怀的作用,真正实现了思想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融合。
一、选剧缘由
( 一 )内容“佳”
歌剧《党的女儿》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音乐元素的歌剧作品, 它具有极强的思想性 、艺术性与观赏性 。歌剧刻画出一系列人物形象,比如:女主人公“田玉梅”亲切委婉 、大气豪迈,不屈不挠 、坚强果敢;“桂英”胆小懦弱与信仰坚定;“马家辉”贪生怕死与狡诈虚伪的面貌, 这些都揭露了当时社会不同人物的性格反差,在不同故事线的衬托下,弘扬革命精神坚定革命自信 。自该剧上演以来,就获得了政治与艺术的双丰收, 用歌声再现了共产党员在革命时期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充分体现出信仰的力量。
(二)音乐“妙”
本剧为女主角“田玉梅”所创作的几首唱段《天边有颗闪亮的星》《万里春色满家园》,这些是民族声 乐中的经典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好听的 旋律。“马家辉”的唱段旋律性很强,音调带有不安 、 轻浮油滑的特点 。在唱段《马家辉我乐悠悠》中,略带 谐谑性的音调特征与传统说唱艺术极其相似, 加上 演员略带醉态的 、忘乎所以地适度表演,唱念之间便 完成了这个贪生怕死 、贪图权利的反派叛徒人物形 象塑造。“桂英”天生懦弱,作曲家给她设计的音乐带 有江西民歌风格,用几个短小的前置装饰音传达“桂 英”内心强烈的恐慌感和内疚苦闷,形象刻画了桂英 因丈夫马家辉叛变致使党组织被破坏后疯癫的人物 性格 。全剧的音乐无论是咏叹调还是宣叙调,抑或是 情境音乐,都具备较强的民族性,精准刻画人物以及 规定情境,且旋律朗朗上口,堪称民族歌剧经典音乐 作品的典范。
(三)看点“精”
该剧有大量巧妙的戏剧冲突与个性鲜明的各色 人物,台词与边说边演 、边说边唱相结合,在视觉与 听觉上更好地锻炼了演员唱功 、人物塑造能力,以及 台词表达能力 。尤其首演是由彭丽媛 、孙立英 、杨洪 基 、秦鲁峰等歌剧表演艺术家呈现的,无论是演唱和 表演,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去年国家大剧院又复排 了《党 的 女 儿》,由 新 生 代 歌 唱 家 雷 佳 、廖 昌 永 等 主 演,再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关注,又给学生多 了一个可以学习鉴赏的模板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表 演红色经典剧目了解历史 、传播英雄事迹 、传承红色 血脉。
二、借前道,拓后新
( 一 )展现“显性思政”的功能
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 通常采用的还是传统的 “一对一”“一对二”的教学模式 。在此模式中,学生不 仅从老师那里获得声乐技能知识, 也会在潜移默化 中由专业知识的学习转移到模仿教师的思想言行, 专业课教师是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 、 自觉 性,是否把思政教育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成长 成才的影响是直接的 。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融入红色 经典民族歌剧表演时,既可以以鲜明的思想主题 、突 出的民族风格展现“显性思政”的功能,又有益于提 升学生的全面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表演形式之“新”
此次给学生排演的经典剧目《党的女儿》采用了 一种全新的排演模式:将学生分为三个组别,分别安 排了三个“田玉梅”,三个“桂英”和三个“马家辉”。这 样既保证了作品的完整性, 同时又能保证更多学生有学习和参与的机会, 也增加了学生对于红色经典 民族歌剧的了解与关注 。经过两个月齐心合力的排 练,最终在展演时获得圆满成功 。虽然学生表演的音 乐会版《党的女儿》只是在音乐厅简陋的舞台上,只 有几个简单的道具烘托,仅用一架钢琴伴奏,但学生 却把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理解精彩地呈现在舞台上, 为观众献上了一场感人至深的红色赞歌。
(三)“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笔者任教多年,培养了很多优秀学生,这些高学 历的艺术人才既聪明又有才华, 笔者与他们既是师 生,也是同行,亦师亦友 。因此,每次给在校学生排演 新歌剧时, 都会邀请广西歌舞剧院担任演员的学生 小冯前来担任助手 。小冯在广西的几部原创歌剧中 都担任过重要角色 。他将“体验派”的专业表演和声 乐演唱相结合, 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独特的歌剧表 演理念 。请他过来当副导演既可以替老师分担一部 分工作, 又能有机会让他把这几年在舞台上的表演 体会和心得传授给在校学习的学弟学妹们, 还安排 他也参演其中的重要角色, 饰演更多不同类型的角 色 。由于有富有经验的学长加盟指导和参演,学生展 演的剧目整体质量得到保证和提升 。 同时小冯在指 导研究生的表演当中 自身表演和导演水平也得到了 提高,正所谓“教学相长”。师门之间形成了一个互帮 互学、共同切磋、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收效显著 。
三、歌剧《党的女儿》排演教学心得
( 一 )角色认知—— 深入剖析人物性格,情感融入
该剧讲述了 1935 年,红军长征北上 抗 日,女 共 产党员田玉梅在老支书的掩护下死里逃生 。 田玉梅 没有被敌人的血腥屠杀吓倒, 她的革命意志更加坚 定,在党组织不复存在的危难关头,她迅速成立了党 小组,敏锐判断并利用叛徒的奸计伏击敌人,最终将 “盐”送到了游击队的手中,保存了敌占区我党的有 生力量 。为了掩护游击队员小程, 田玉梅被敌军抓 住,最后光荣牺牲。
出色的表演能给角色加分, 并能将观众快速带 入剧情 。因此,要想塑造好角色,表演到位,对人物的 正确揣摩和准确拿捏是最重要的 。在塑造歌剧中的 人物角色时, 演员要思考自身的肢体行为 、语言表 达 、演唱内容和情感表现等多个方面,尽量做到“人 戏合一”,尽量“化身于角色”,达到 一 种“忘我”的表 演状态 。在歌剧《党的女儿》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是 很有特点的,如:剧中的女主角“田玉梅”是一个质朴 善良的农村妇女, 一个情感丰富又温柔的妻子和母 亲,但她也是一个有着信念坚定 、果敢坚强的女共产党员,丈夫罗明更是一位优秀的革命者,赓续传承的 红色血液使田玉梅的人物性格更加立体真切 。作为 母亲,她的坚强散发母性的光辉,作为妻子,她把家 庭 和 信 仰 坚 定 守 护,作 为 一 名 党 员,她 不 畏 强 敌 、 斗智斗勇,作为姐妹,她鼓舞人心,永作护航人。在塑 造“田玉梅”这个角色时,面对不同的场景和人要呈 现出不同的情绪 、不同的语态 、不同的表演,这就需 要演员有多样化的情感表达方式 。演员需要通过观 察生活中各色人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情感, 这样才 能充分体会作为妻子 、母亲 、姐姐和一名优秀共产党 员的气质 、人物形象 、情感 、形态 、步伐 、眼神举手投 足间的每个细节, 只有这样才能与歌剧人物的音乐 融为一体, 只有这样才能在表演人物上显得朴实自 然 。饰演女二号“桂英”的研究生姚国茹,为了塑造好 因 自 己的丈夫叛变而造成党组织惨遭迫害后内心受 到惊吓和羞愧胆怯而变得疯疯癫癫的“桂英”形象, 整天走火入魔般地练习呆滞的眼神, 神经质般的语 气和表情,最后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表演上有了很 大的进步,呈现出非常好的演出效果。
研读剧本,深刻体会角色处境,分析人物内心, 对人物各方面的精准把控,才能做到表演风格统一 、 表演状态“入情入景”,为塑造好角色 、唱好作品奠定 坚实的基础 。
(二)词声融合—— 以词带声,精准演绎 人物性 格特征
在中国民族歌剧中,除了唱段,台词也占有较大 比重,特别是在这部歌剧中,无论是音乐还是念白, 都借鉴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戏曲元素, 戏曲中讲:“三 分唱,七分白”,可见说白的重要性 。民族歌剧中的台 词需要我们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演绎台词时,一 是要根据剧中所饰演角色的年龄 、性格 、出身等人物 特性分别对角色的说白进行准确处理 。处理的方式 也分为多种, 一般我们强调通过气息和声音色彩控 制和调节语调 、语速等方面,赋予人物形象灵动感, 也通过说白准确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是要注意 歌剧台词的表达与我们 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有很 大差异, 饰演者不能完全用生活语言状态去演绎剧 中人物,要借鉴声乐方法,使语言在自然表达人物内 心的前提下更加清晰准确、饱满动情 。如该剧主人公 田玉梅在剧中与不同人物对话时, 就有着明显的区 分 。例如:她与女儿对话时透露出温和慈爱,但又是 一个从严要求的母亲 。与好姐妹桂英对话时是鼓励 关爱,与敌人对话时需要面不改色 、从容淡定等,这 就是人物赋予语言的多重性。
总之,借用声乐对于声音的训练方法,塑造一个自然且立体的声音是歌剧表演中台词的重要训练步骤,让音乐和语言完美融合在一起,需要更多的生活体会和技巧积累,以更好地传递人物性格 、串联剧情发展,保持歌剧作品艺术性。
(三)唱腔多元—— 技 巧与唱腔 融合,塑 造不同角色
《党的女儿》这部优秀的剧目中每一个人物的唱腔都是由作曲家量身打造的 。恰如其分又准确到位地用音乐塑造和烘托出剧中人物的特性和个性,极为贴近人物,非常符合各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有效推进剧情的发展,展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使剧中人物更具有真实可信的形象。
女主角田玉梅第一首咏叹调《血里火里又还魂》 是这部歌剧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唱腔, 也可以说它是 整部歌剧的音乐动机 。也是这段唱腔把田玉梅的坚 强不屈 、不惧生死的共产党员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 这首唱腔的旋律主要借助于北方蒲剧板腔体, 刚健 粗犷的音乐线条,加上高亢豪放的演唱特点,非常符 合主人公性格刚毅的特点 。紧拉慢唱的音乐形式起 到了烘托整幕音乐氛围的作用,根据剧情的需要,还 分别使用了散拍子 、垛子版等节拍节奏,使剧中的戏 剧冲突有条不紊地展开, 在整个故事展开之前做了 一个完美铺垫 。田玉梅的第二个重要的咏叹调《生死 和党心相连》是在剧中的第四场,玉梅劝说桂英不要 寻短见,唱起这首激情而又充满革命情怀的唱段,唤 回桂英的坚强意志,决定继续和玉梅并肩战斗 。演唱 时通过气息的巧妙运用 、情绪的戏剧化处理 、咬字的 强调等手段, 充分刻画出共产党员田玉梅不畏艰难 险阻,誓死把一生献给党的高尚品格和坚强的性格 。 被广为传唱的田玉梅最后一首咏叹调 《万里春色满 家园》被誉为戏剧女高音的试金石,这段唱腔的难度 很高, 表现了田玉梅英勇就义前对家乡亲人的怀念 和对美好未来的一种遐想, 在音乐的创作上别出心 裁,在音乐处理上分别以五个“告别了”拉开整段唱 腔,有特色部分的依旧是音乐中的长音拖腔,从开始 的“我走 我走”到唱段结束的“我走 我走”,保持音乐 方面的呼应,最后回归主题。
“马家辉”重要唱段《马家辉我乐悠悠》是他在家里喝着酒,自得其乐地哼唱,描写了他当叛徒之后洋洋自得的心情 。全曲是用小调风格三拍子的节奏来写作的,旋律有一点动荡不安,体现出人物狡诈 、丑陋的形象特征 。旋律以字行腔,似说似唱,又似自言自语,非常生动 。这段音乐对人物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演唱时要注意说唱的特点,咬字要清晰,掌握 三拍子的特性和律动感, 声音的强弱要根据词意来 处理。
演唱是声乐学生的基本功,在唱歌剧作品时,不 仅要唱“对”,还要唱“好”,歌剧作品的演唱分为“咏 叹调”和“宣叙调”。咏叹调唱不好会出现“不走心”的 情况, 应该注意准确表现人物情感和角色特性的同 时必须要有正确的语气感, 这样才能让观众感受到 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 。宣叙调唱不好则会出现“散” 的情况,应该注意它旋律性不明显的特点,做到演唱 和情感的完美连接 。在处理咏叹调作品时,可以采用 清晰分段和带角色朗诵的方法进行练习, 处理宣叙 调作品时则要兼顾作品前后剧情发展和角色关系的 连接 。优秀的声乐作品本身带有丰富的情感,演员需 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情感更加准确地整合成自己发乎 自然的角色表演,并传递给观众,进而这部伟大的作 品才能在舞台上绽放光华。
(四)角色沉浸—— 投身入戏,情感认知,寻找共 鸣,人生洗涤
作为演员,要想达到对角色的准确定位,就必须 要本身完全融入到剧情中, 自 己在剧中所处的是什 么年代? 什么性格的人? 什么身份的人? 必须认真做 案头工作, 这种艺术的再创作不仅需要表达人物的 内心世界, 更应该尽力创造出与之相应的外在艺术 形象和外在表现形式 。这是一个演员所需的基本素 养, 内心世界与外部形象同时塑造出一个鲜活的人 物形象,这样的艺术创作才能让观众真实看到,进而 充分感受和理解 。 由于个人生活环境和生长经历不 同,所以演员在塑造角色时亦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但人对于悲欢离合的感受却是共通的, 也可以称之 为“共情”,在歌剧表演中,“共情”就是我们艺术创作 的源泉之一 。研一学生王翔艺才 23 岁,平时是一个 性格内敛 、儒雅腼腆 、外形高大帅气的大男孩儿,笔 者安排他在该剧中饰演叛徒“马家辉”,唱腔倒是很 快就学会了,也唱得挺好,可是在第四场表演《马家 辉我乐悠悠》这段醉酒戏时因为他从不喝酒,无法体 会醉酒状态,导致表演时肢体僵硬,找不到表演的感 觉,不知道怎么带着醉态走路和表演,苦恼万分,十 分焦急 。后来他经过反复观察生活,反复观看名家表 演视频,甚至喝上两口酒再上场排练,在导演的再三启发指导下,终于逐步找到了该如何去表演这场戏, 由此角色开始学会表演,学会了塑造歌剧人物,拓宽 了表演不同人物状态的方法。
教师要督促学生提高文化艺术素养,“体验”不 是 一 朝 一 夕 、一 蹴 而 就 的“想 象 ”,是 实 实 在 在 的 经 历,生活中有感悟才能有表达,有思考才能有深度 。 这个是学生日常可以自控的学习模式, 作为 一名文 艺工作者, 笔者认为提高文化素养是极其重要的一 个环节,它不仅可以有效帮助我们理解剧本内容 、历 史事件、人物心理,更能在精神上得到洗礼和升华。
四、结语
歌剧是一 门综合艺术,学生通过排演歌剧《党的 女儿》也收获众多,不仅是专业能力上的提高,舞台 表演经验的积累, 对如何解决学生歌唱时心理紧张 状态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是对爱国主义精神 和高尚革命主义精神的再次解读, 更是对心灵的一 次洗礼 。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 、扣人心弦的戏剧情 节 、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 也让观众在真实可感的 “杜鹃坡” 再次感悟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重温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 。铭记历史缅 怀英雄才能展望未来, 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中国红 色经典歌剧的演出实践, 不断建构他们心中对于国 家的使命感与认同感, 让学生对革命事业充满坚定 信念 。此次歌剧《党的女儿》成功排演,是我们师生将 专业与思政相结合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与探索, 通过 这堂生动的音乐“党课”,带领全体观众在催人奋进 的旋律中重温百年党史 、凝聚起奋进力量,同时也更 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人生航向。
参考文献 :
[1]张春良 .歌剧排演对于高师声乐教学的积极意义—— 基于校 园 版 民 族 歌 剧《党 的 女 儿》的 排 演 思 考 [J]. 中 国 音 乐,2012(04): 188-190.
[2]钱庆利 .永不褪色的信仰之歌—— 观国家大剧院复排民族歌 剧《党的女儿》有感[J].人民音乐,2021(09):12-17.
[3]杨柳松 . 民族歌剧的演唱技法及艺术形象塑造—— 以《党的女 儿》为例[J]. 四川戏剧,2020(12):117-119.
[4]刘银娥 . 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的艺术特征及它对中国歌剧发 展的启示[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年 .
[5]张迪 .试 论 歌 剧《党 的 女 儿》艺 术 特 色 及 主 要 唱 段 分 析[D]. 曲 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年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7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