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胶州秧歌中脚下重心移动的重要性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31 11:56: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通过重心移动对胶州秧歌的脚下动律步伐进行分析,首先,简述胶州秧歌脚下渊源及演变过程,了解其历史背景,再到对舞蹈步伐和重心移动的掌握;其次,不仅限于山 东胶州地区的秧歌形式,本文还与东 北地区的东北秧歌进行对比研究;最后,进行提炼总结,对胶州秧歌中步伐动态所产生的原因是否与“缠足”有直接关系,以及把胶州秧歌中的“拧 、碾”与东北秧歌中“艮 、俏”相对比,多层次 、多 维度 、多角度地解读胶州秧歌中脚下步伐重心移动的重要性 。

  关键词:胶州秧歌,重心移动,脚下动律

  秧歌堪称山东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是人民喜 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胶州秧歌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 一, 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动律特征 “拧 、碾 、抻 、韧 、扭 ”把 山 东 人 的 韧 劲 表 现 得 十 足完 美 。胶州秧歌中的“扭”是自下而上地传导至腰部,进 而带动全身的一种注重脚下韵律的步伐, 其脚下基 本 步 伐 中 有 碾 步 、拧 步 、丁 字 三 步 、倒 丁 字 步 、提 拧 步、走场步等等。

  本文就“正丁字拧步”这一步伐对目前胶州秧歌 脚下重心移动的重要性进行探究, 对比东北秧歌中 的“扭”是否与脚下动律有着直接关系 。在传统印象 中,两者都有着“扭一扭”的舞蹈体态,但其本质的发 力点却是各有千秋。

  对于这两种极为相似的脚下动律与其发力点, 本文从胶州秧歌脚下的传承与发展, 以及胶州秧歌 中“拧、碾 、抻 、韧 、扭”这五大特征提炼出胶州秧歌与 东北秧歌脚下发力点之间的差异, 从而阐述胶州秧 歌正丁字拧步中重心移动的重要性。

\

 
  一、胶州秧歌中脚下动律的渊源及演变

  ( 一 )胶州秧歌脚下动律的渊源

  据资料记载,“秧歌文化”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 。胶州秧歌中有“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说法,通过各种“扭”的动作充分解读该舞蹈,认为它是从脚下至上身乃至全身整体性 、协调性地运动。

  “秧歌”一 词,原意是农民在田里插秧时所唱的歌,最早出现在南方的稻田里 。由于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舞蹈的目的是祈求丰收和人畜平安,并且舞蹈活动的时间也与农耕生产紧密结合, 其舞蹈形式也很有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

  胶州秧歌属于农耕文化的汉族民间舞蹈, 该舞 蹈的动态形象特征主要是舞姿丰富 、动作优美 、形式 多样 。其表演形式多是歌、舞、乐相结合,较为注重舞 蹈的队形与场面变化,且注重使用道具 。由于“秧歌” 的发展兴于田间地头, 所以脚下动律的演变就成了 胶州秧歌中尤为重要的舞蹈特征。

  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影响,“秧歌” 的演出者一般由男性担任,正如胶州秧歌老艺人姜景山(公元1911年生)所述:“早期的胶州秧歌与其他地区是不同的,有一整套流程,由老师傅进行选择贫困家庭的男孩,对其体态 、脸型 、声线等都会进行检查 。这样挑选出的男孩再集中进行专业训练,合格者方可登台演出, 这种形式的传承也叫‘安锅’。 ”可见,在当时的封建 社会,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的脚下动律被弱化,这也就 促进了胶州秧歌脚下动律的进一步发展 。

  (二)脚下动律的演变

  胶州秧歌不同于东北秧歌的大气 、热情奔放,在 胶州秧歌的脚下动律中,主要是以“拧 、碾”为主,另 外从现在专业舞蹈工作者表演的素材组合也可摸索 到一些胶州秧歌女性舞姿特点的“遗迹”。

  “三弯九动十八态”是胶州秧歌女性姿态的特点, 这是因为女性在舞动时脚步“抬重 、落轻 、走飘”,这 一特点的出现与过去演员脚踩“跷板”有关。“跷板” 是需要男性演员穿上特制的带有假小脚形状的鞋, 模拟缠足步伐,前脚掌着地 、裤腿只露出小脚,以此 来效仿女性的“风摆柳”姿态 。扮演“小嫚”的演员则 需要抓住“前哈(腰)、后张(两手)、两边崴(身体),刚 裹脚时一 落地就疼, 走起来脚步不稳, 两手乱扎沙 (抓挠)”的特点 。后来国家明令禁止缠足,于是以跷 板模拟小脚的形式也被禁止。但是,由于踩跷板所形 成的动律很有韵味,导致其“崴 一 崴”的特征被保留 了下来 。

  在后来的传承演变中,老艺术家们用“抬重 、落 轻 、走飘 、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胶州秧歌独特的 动律与风韵 。人们发现如果注重用脚的外延落地,再 由脚后跟重心移动至脚掌, 这样不仅达到了 “崴一 崴”的效果,更能掩盖男性大脚的缺陷,减少了脚落 地面积, 从而看似粗犷大脚的男性演员也能表现出 小脚缠足之后的女性柔美 。其动作语言有时表现得 火辣夸张,有时又是柔韧舒展,扭动的幅度也是着重 突出女性美 。民间是以“扭断腰”加以形容,而脚步的 动作力度则是“重抬轻落”,老艺术家们把其归纳为 “扭腰、脚拧、小臂绕 8 字(动肩)受推、推腕”等等 。因 此,把所有的肢体动律有机配合,在此基础上进行反 思就能发展, 胶州秧歌这一独特的体态动律形成的 关键在于脚掌需要富有韧性, 以及脚后跟的灵活扭 动 。这样一来,胶州秧歌中脚下动律就逐渐形成了一 种由脚外延发力的重心移动步伐。

  二、胶州秧歌中的舞蹈步伐与重心移动的掌握

  ( 一 )胶州秧歌的舞蹈步伐

  胶州秧歌中有拧步 、碾步 、丁字三步 、倒丁字步 、 提拧步 、走场步等一些基本步伐, 想要学习胶州秧 歌,首先必须掌握脚下的韵律特质 。下面针对胶州秧 歌中较为典型的两种步伐进行分析, 进而着重阐述胶州秧歌脚下步伐与重心移动的重要性。

  1.正丁字拧步

  在正丁字拧步中, 是脚下的拧动带动膝盖的转 动,然后带动舞者腰部的扭动,形成自下而上的整体 性运动 。其一,胶州秧歌脚下主要强调的是“拧 、碾” 的劲, 是通过主力腿的脚掌追随动力腿的脚跟 。其 二,腰部的扭动注重的是对抗力,在双膝往右拧时, 舞者的腰需往左回,反之同理 。其三,当主力腿的膝 盖往下蹭,主力腿的腰需要有一个往上提的劲,从而 形成一个对抗的交叉力, 使胶州秧歌中有一种 “韧 劲”和“拽劲”。 在学习胶州秧歌的基本步伐组合中, 不是僵硬的肢体动作,而是运用整体性的 、自下而上 的运动过程,形成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也就是肢体 的“三道弯”。

  作为学习者, 经常会忽略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特 点这一重要因素 。胶州秧歌中的风格韵律,就是在移 动的过程中形成身体的“三道弯”,从而体现出重心 移动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这样的韵律, 那就无所谓 “胶州秧歌”的特点 。比如说,对于“三道弯”的常规印 象是傣族中的“三道弯”,这样的“三道弯”更像是静 止的造型状态 。而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是在流动 中形成的风格特点, 并且这样的步伐需要通过重心 移动来实现,运用其手上道具(例如扇子 、丝巾)以及 上身配合,在肢体运动中形成身体的“三道弯”,这就 是胶州秧歌中的重点以及难点 。由此可见,胶州秧歌 是在移动中形成身体的“三道弯”,并且通过重心移 动体现正丁字拧步的基础性 。例如舞蹈《雪中梅》,作 为胶州秧歌的代表性剧目, 主要是以民族民间舞蹈 胶州秧歌的脚下步伐为元素,通过身体形态,展现出 “三道弯”姿态,把胶州秧歌中“拧 、碾 、劲”与梅花形 象的拟人化相结合,呈现出以物喻人的舞蹈效果,通 过重心的转移体现出胶州秧歌移动中的舞蹈姿态。

  2.倒丁字碾步

  倒丁字碾步,表演者需要把脚 、腿 、手臂身体等 肢体在一拍完成动作,主力腿的脚掌碾动,动力腿虚 掩着离开地面,继而形成整体转动 。 因此,在学习倒 丁字碾步时,相对于正丁字拧步,更加强调的是动作 瞬间的完成度,以及一拍到位的速度感,还有就是上 身的直立感 。倒丁字拧步的上身不是像正丁字拧步 的上身有很明显的“三道弯”,其更注重表现脚下的 “碾”,在脚下运动轨迹里,倒丁字碾步是以脚掌为轴 心,向前或向后移动重心 。倒丁字碾步要求舞者需要 把力量由重心在脚后跟反推至前脚掌, 上身的体态是直立的,形成自下而上的一种反抗力 。至此可以更 进一步阐述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就是在脚下“拧 、碾” 的基础上, 结合上身与其道具的配合在移动过程中 产生韵律 。在课堂基本学习中,以正丁字拧步为基本 元素教学,在其基础上发展至倒丁字拧步,以向前的 重心移动过渡到由脚尖到脚后跟的反向转移。

  作为胶州秧歌中最基本的步伐, 无论是正丁字 拧步还是倒丁字碾步,或其他的脚下动律步伐,都不 能与胶州秧歌动律特征中“拧 、碾 、抻 、韧 、扭”这五大 特性单独分离, 结合胶州秧歌在移动中形成的脚下 动律这一难点,再联系胶州秧歌的舞蹈道具 、舞蹈语 言,以及舞蹈服饰,最后通过对学习者身体的协调配 合,就能基本呈现出胶州秧歌独特的韵律。

\

 
  (二)“脚下动律”中的重心移动

  1.重心移动在胶州秧歌中的重要性

  胶州秧歌是在移动中展现出中“拧 、碾”特征,根 据其膝盖的推动,折射在脚部的拧转力上 。因为在胶 州秧歌舞姿体态中是自下而上的整体性运动, 如果 脚下跟不上,则整个肢体会显得特别拖沓 、不流畅 。 虽然胶州秧歌表面上看着像是“柔弱”的体态,但其 实是将延绵不断的力量放于脚下, 由脚下的运动带 动上身,达到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舞姿美感。

  在胶州秧歌脚下基本步伐“原地正丁字拧步”的 运用中,是先由脚掌的内侧至外侧辗转,由脚的外延 带动,通过脚后跟移动重心至脚掌,同时以膝部的先 开后关或先合后开的转动, 以及脚步一关一开的快 速转变完成整个基本步伐 。在“行进正丁字拧步”中, 是在“原地正丁字拧步”的前提下,舞者在流动步伐 的过程中将左右脚向膝盖内侧拧动, 当大腿抬起时 支撑着主力腿的脚跟提起,而动力腿下踩时,主力腿 又有控制地向外侧拧动,从脚跟至脚的外延再到脚掌 这一全过程的重心移动,从而使其呈现出“碾”的动律 特征,同时给人另一种“重抬轻落”的力度美感 。以舞 蹈《说情书》为例,在舞蹈中,背景音乐以《再别康桥》 为主, 运用了胶州秧歌中的经典道具—— 扇子和手 绢,大量使用了抱扇 、推扇 、扭腰和八字绕扇等,结合 脚下的“拧 、碾”,通过“正丁字拧步”“走场步”等基本 步伐表现出来,让人有一种余味无穷的感受。

  2.剖析脚下运动轨迹,脚的外延作为主要发力点 的原因

  据史料记载, 胶州秧歌动律特征的着重点在其 舞者脚掌的韧劲,以及脚后跟为先,脚的外延为后的 发力方式 。如前文所述,胶州秧歌的演出主要是由男性扮演女性角色,以“小巧”的舞步展现女性柔美 、灵巧的形象 。由于男性的体形与女性有所差异,而且男性的“大脚”又无法与女性“小脚”相提并论,所以男性把生活化的脚下运动提炼至舞蹈肢体语言时,以脚后跟为“落地点”,再过渡重心至脚掌,通过脚的外延为主要发力点, 并且让观众从视觉上产生 “错觉”,把男性脚的“粗大”通过外延发力的“变形”达到女 性“小 脚 ”的 效 果,然 后 再 移 动 重 心 使 脚 下 的“拧劲”表现出女子的婉转 、柔美质感,接着由“拧”传导到膝盖的黏劲,进而带动腰的拧劲跟手臂的抻劲,最终给人一种有韧性的感觉。“拧”与“碾”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拧动,在形态动律上就不能形成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

  三、比较东北秧歌与胶州秧歌脚下发力及其移动重心的重要性

  ( 一 )与东北秧歌的对比

  东北秧歌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舞, 它由民间 的“高 跷 文 化 ”发 展 而 来,所 以 东 北 秧 歌有“稳 中浪,浪中艮,艮中俏”“踩在板上,扭在腰上”的特点 。这两种不同的“秧歌”形成背景却是大相径庭 。例如,直观上来说, 人们对于东北地区人的印象都是很豪爽,各自之间的交流也是很直接,不会扭扭捏捏,这是因为东北地区受到满族文化的影响, 至此东北地区赋予人们的就是纯朴而豪放 、灵性和风情于一体的特性 。反之,在此背景下形成的东北秧歌,其“艮 、俏、幽 、稳 、美”的韵律特点又正好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展现得酣畅淋漓。

  在东北秧歌基本步伐中有“前踢步 、后踢步 、走场步、跑场步”等等,在其基本准备体态时,东北秧歌与胶州秧歌是一致的 。首先的准备姿态都是双脚正步位站立, 重心放置于前脚掌, 把力量集中于膝盖处,身体微微向前倾 。东北秧歌脚下动律表现为“出腿抬脚有力,收回落地稳扎。”在东北秧歌中,“艮”表现为踢步当中的“快出慢落”,重心移动的呈现为弧线,在“前踢步”中呈现出来的感觉为下弧线,在“后踢步”和“旁踢步”中表现的为上弧线,这两者结合形成“浪”的律动感。

  在东北秧歌具体学习中, 对于膝盖的放松不太明确,导致了既不能“快出”,也不能表现出“慢落”,双膝过于僵硬,致使膝盖缺少“顿性”,对于膝盖“韧性 ”的 把 握 往 往 会“极 端 化 ”,不 是 太 僵 硬 就 是 太 柔软,显得整个人没有灵动感 。就东北秧歌中的“前踢步”来说,在具体运用时舞者需要先把力量存于膝盖,通过“快踢慢落”控制住脚下,把“艮 、俏”的特点表现 出来,而不是随意地甩动小腿,这样会导致脚下不稳 定,也会使舞者重心失去平衡 。 因此,对于脚下移动 重心,舞者也是需要慢慢移动,一般来说移动重心需 要“偷梁换柱”,这也是表现了“稳”的特点,脚下要站 得住,而不是左右摇摆。

  在学习东北秧歌的过程中, 对于一些细节的地 方往往很容易忘记, 例如对于膝盖松弛感的把握是 属于“间歇性记忆”,并没有形成肌肉记忆,这样就有 可能导致舞蹈学习者在初期进行风格训练时不确定 舞种 。东北秧歌中,也有需要运用脚下的重心移动, 无论何种步伐都是在重心移动上产生的, 舞蹈表演 者需要在此基础上寻找民族民间舞蹈自身的风格韵 律,在实际训练上,需要有所区分。

  相对于东北秧歌中“艮 、俏 、幽 、稳 、美”的风格韵 律,胶州秧歌的舞姿风格则会相对柔和 、温婉 。胶州 秧歌主要强调“拧 、碾 、抻 、韧 、扭”的 一 股韧劲,把力 量存在“膝盖”,外部形态看似轻松,实则是把力量感 包裹于肢体外,使得舞蹈演员看似轻巧,实则“暗藏 玄机”。

  虽然两种秧歌的种类风格“各领风骚”,但其舞 蹈表达的喜悦之情和人们对于情感的表达基本是一 致的,无论是东北秧歌还是胶州秧歌,在农耕文化的 影响下,都是人们农耕生活的反映 。

  (二)胶州秧歌脚下发力的重点

  胶州秧歌的脚下发力方式是由下而上的 “拧 、 碾”,在其移动重心中产生“三道弯”,最后促成独特 风格,并且胶州秧歌中也结合了南方秧歌,更添加了 一些南方人的婉转 、柔美 。胶州秧歌“拧 、碾”的重点 是以膝盖的被动化推动延展至脚腕上的拧转, 自下 而上的发力方式,主要力量放于脚下,由脚下运动带 动上身,达到胶州秧歌中“拧、碾”的状态 。因此,舞者 训练该舞步时,需要把注意力着重放到重心转移上, 在步伐的流动中, 如以右脚为主力腿的正丁字拧步 中,应该把力量存在膝盖,以动力腿的脚掌外延为重 点,由脚后跟向脚掌匀速地传达力量,从而达到重心 转移的效果。

  四、结语

  在农耕文化长河中,对于汉族舞蹈胶州秧歌与东 北秧歌的学习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对于以往的学习, 舞 者 大 都 不 太 注 重 脚 下 重 心 移 动,太 随 意 化,对 待老 师的教学只是“照葫芦画瓢”,并没有深入思考这 样的步伐是在何种背景下衍生出来的。

  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及观点上, 本文主要把脚 下动律的移动轨迹更加细化, 以及与同样为汉族舞 蹈代表—— 东北秧歌进行对比, 虽然两者都有 “泼 辣”的一面,但能发现胶州秧歌更为含蓄。

  对于学习民族民间舞蹈, 需要解决的是舞者自 身肢体协调性的掌握,以及对于其风格特点的消化, 理解了由脚下衍生至上身的配合性 。学习者模仿一 个舞蹈动作是很简单的, 但如果说要吸收这个民族 民间舞的精髓是需要长期学习和研究的 。因此,本文 可为相关研究和学习者提供如下参考:其一,在胶州 秧歌的步伐中, 舞者对其基本步伐训练首先应该先 达到动作烂熟于心, 这样才能更深层地发掘其动作 背后的意义,在移动轨迹中解读重心移动的重要性, 以及重心移动对正丁字拧步 、对胶州秧歌风格的影 响 。其二,可以通过脚下步伐的完成度来体现胶州秧 歌的风格韵律 、其艺术特征,运用流动中形成的“三 道弯”描述出胶州秧歌的韵律。

  参考文献 :

  [1]邓杰 .胶州秧歌女性角色步伐的成因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 报,2014(06):118-120.

  [2]刘琳 .“原生型”胶州秧歌的文化解读[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8(02):72-76.

  [3]邓 杰 .舞 蹈 生 态 学 视 角 下 原 生 态 胶 州 秧 歌 研 究[J].齐 鲁 艺 苑 , 2021(03):28-32.

  [4]郭泮溪 .胶州秧歌发生形成历史之探析[J].东岳论丛,2010(03): 111-115.

  [5]刘云 .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J].南风,2014(27):89-89.

  [6]马盛德 .论传统民间舞蹈与民俗的关系[J]. 中国艺术时空,2019 (04):81-86.

  [7]邢楠楠 . 山东民间三大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D].济南:山 东大学,2015 年 .

  [8]巴莹 .浅谈汉族民间舞蹈中的典型姿态“三道弯”及其应用[J]. 青年与社会,2014(14):268-269.

  [9]刘彤 .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J]. 当 代音乐,2020(01):126-127.

  [10]黄 璐 . 浅 析 东 北 秧 歌 与 胶 州 秧 歌 的 异 同 [J]. 北 方 音 乐 ,2014 (07):13-13.

  [11]罗琪 .东北秧歌的基本步法[J].戏剧之家,2020(09):122-122.

  [12]韩宁 .浅谈东北秧歌与胶州秧歌的 动 律[J]. 大 舞 台,2011(06): 35-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6981.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