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浦东派是我国近现代琵琶流派中成果最为丰富 、影响力最大的流派之一 。该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将浦东派琵琶划分为形成期 、成熟期 、稳定期 、衍生期四个发展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阐述,探索浦东派琵琶艺术传承创新的规律,以进 一 步丰富琵琶艺术的相关理论 。
关键词:琵琶流派,浦东派琵琶,发展历程,琵琶艺术传承
明末清初,琵琶形成了南 、北两派,清中叶后北 派逐渐没落,以江南地区为核心的南派发展出了无 锡派 、平湖派 、浦东派 、崇明派等诸多流派 。作为一 种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琵琶流派几乎可涵盖中国 艺术风格之大部,其包含 、体现着琵琶音乐最重要 而宝贵的传统,而传承至今的浦东派琵琶艺术样貌 完整,由之切入即可掌握琵琶之诸相 。浦东派琵琶 艺术传承百年延绵不绝,一直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 理念,形成了独特鲜明的风格特征 。本研究按照浦 东派形成及发展的历史特点将其分为形成期 、成熟 期 、稳定期 、衍生期四个发展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 历史特征进行阐述 。
一、形成期(19 世纪)
19 世纪,西方思潮大量涌入,东西方文化在这 一 时期碰撞 、交流 、融合,尤其是在江浙一带的沿海城市文化发展得十分活跃,促进了这一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进步 。 因此,江浙地区也成了当时琵琶艺术发展的核心地带,浦东派琵琶逐渐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形成,出现了鞠士林 、鞠茂堂 、陈子敬 、倪清泉等 一批早期浦东派的代表人物,以及《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等浦东派琵琶曲谱。
《鞠士林琵琶谱》是浦东派琵琶艺术的起点,即所谓“开宗”之作,标志着浦东派的形成 。1860 年其传抄本《闲叙幽音》问世,该谱由蔡芝范收藏,收录了《慢商音》组曲 10 曲、《思春》组曲 10 曲、《海清拿鹤》《平沙落雁》等二十余首曲目 。同时,据史料记载还有唐乐吾收藏和金缄三收藏的传抄本,这三本传抄本把浦东地区流传的大小乐曲记录了下来,相较于 1818 年出版的《华秋苹琵琶谱》,除了相同的曲目,还增添了《夕阳箫鼓》《陈隋调》等《华氏谱》未收录的曲目 。该曲谱作者鞠士林(约 1793— 1874)是浦东派最早的代表人物,清乾隆嘉庆年间南汇县惠南人(今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性好交游,曾有“坐船 夜往姑苏城,琵琶弹开浒墅关”之美誉,人称“鞠琵 琶”“江南第一手”,搜集整理琵琶乐曲和指法,并对 指法进行创新,培养了鞠茂堂 、陈子敬等琵琶名家, 对推动浦东派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浦东南汇 县的倪清泉先生师从陈子敬, 并培养了沈浩初 、张 仲良 、汪昱庭等琵琶演奏家,之后的浦东派名手几 乎都出于他的直传或再传 。在早期的传承过程中, 浦东派琵琶演奏家们就对乐谱 、指法进行了搜集整 理和改革创新,编写出了《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 琵琶谱》, 这为浦东派后来的传承与发展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 浦东派琵琶艺术风格开始形成,主 要有以下两个特征 。一是在知识体系上,浦东派琵 琶传承人们致力于搜集 、整理民间琵琶乐曲,在 口 传 心授 的基础 上,用工 尺谱 、骨 干谱 记谱,创 编的 《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 等对乐曲的保存 和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鞠士林琵琶谱》所 收录的曲 目较早期的《华氏谱》更为丰富,《陈子敬 琵琶谱》对每首琵琶曲的渊源 、指法 、符号等进行了 记录,一些乐曲的后面还写有“补尾口 占(随口而成 的诗文)”,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传承人 们对演奏技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鞠士林琵琶谱》 的传抄本中记录了 “‘丰’(轮子)、‘o’‘o o’(滚)”等 浦东派的特有的“鞠氏指法”,陈子敬也首创了在琵 琶上仿奏锣鼓音响的独特演奏技法,为浦东派风格 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在传承途径上,由 于 这 一 时 期 交 通 不 便 利 、经 济 不 发 达 、不 同 地 区 的人们交往和交流较少, 形成了以上海市浦东新 区惠南镇为核心地带的区域性小范围家族传承和 师 徒 传 承 并 行 的 传 承 特 点,在 传 承 早 期,先 是 以 鞠氏 家族传 承为 主, 到后来随着影响力的逐渐扩 大,出现了程春塘 、倪清泉 、王惠生等非鞠氏家族的 浦东派传人,形成了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并行发展的态势。
二、成熟期(20 世纪上半叶)
进入 20 世纪, 随着国民思想的解放和西方音 乐文化思潮的进一步涌入,传统的琵琶艺术在受到 强烈冲击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上海国 立音乐院 、国乐改进社相继成立,琵琶各流派的交 流融合也更为密切, 不仅丰富了琵琶的音乐语汇, 也拓展了琵琶流派艺术的思想内涵,各琵琶流派艺 术的特征愈加彰显 。浦东派琵琶也逐渐走向成熟 期,这一时期涌现出沈浩初 、张仲良 、汪昱庭等琵琶 名家 。
在浦东派的众多典籍中,1929 年由沈浩初编写 出版的《养正轩琵琶谱》最能体现流派成熟期的艺 术风格与特征。与《鞠士林琵琶谱》相比,《养正轩琵 琶谱》编写得更为细致和完备,在编著《养正轩琵琶 谱》的过程中,沈浩初为了让后人可以更好地传承 浦东派琵琶艺术,不使其变味 、失传,除了把演奏法 的要领 、乐曲内容和意义用文字深入浅出地阐述之 外,还对曲谱进行了极为精细的记录,小到每个音 符的弦序 、把位 、指法等都做了详尽细致的标注,并 对乐曲的源流 、个性 、作用 、方法到禁忌等都做了最 详细的解说 。其卷首有民国十有三年(1924 年)“南 吕之朔川沙顾瑗识”的序,卷上写有“顾曲须知”,将 乐曲分为文套 、武套和大曲,并将弦法 、音调表 、琵 琶体制诸名考 、坐弹仪式图 、发音统计 、谱中符号 、 旁注字义 、左手指法 、右手指法 、锣鼓音符解 、旁注 汇解等编写在内 。并提出了“弹文套宜缓,弹武套宜 紧。文套可用它乐合奏,并能谱入唱词,武套则只有 独奏,不可入唱 。文套长于表情,武套长于状物 。文 套可以涵养性情,武套可以激发志气,故其性刚者, 宜习文套,性柔者,宜习武套”等艺术观点 。演奏技 法上增添了右手指法的 “撇”“双飞”“大摭分”“夹 弹”“夹扫”“下出轮”“轮四根弦”“滚四根弦”并作弦 数变化等 。左手演奏技巧并二 、三 、四根弦,颤音, 滑音的“推”“挽”“纵起”等,运用时可作大小快慢之变化处理 。曲 目上增加了《阳春白雪》《灯月交辉》《将军令》《月儿高》《武林逸韵》《水军操练》等。由于 1929 年出版印数不多,一本难求,沈浩初又于 1938 年将谱本重新整理,增补了《水龙吟》《闹场》,删减 了《灯月交辉》《水军操演》。沈浩初作为这一时期浦 东派重要代表人物,除了编写《养正轩琵琶谱》外, 还培养林石城 、唐乐吾 、龚印心等琵琶演奏家,有力 地推动了浦东派的发展进程。
这一时期,浦东派琵琶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 两个方面 。一是在知识体系上,代表人物沈浩初摈 弃了门派之见,定期与平湖派 、崇明派的名家切磋 交流,取长补短,他所编著的《养正轩琵琶谱》丰富 了演奏的曲 目,并对文曲 、武曲等乐曲的审美取向 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新的艺术观点,使得浦东派琵 琶的知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左 右手的演奏技法,在各种文武曲中灵活运用并详细 记谱,使得乐曲的表现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使得浦 东派琵琶的风格日益彰显 。二是在传承途径上,由 于社会环境的变化, 人员流动相较之前更为频繁, 浦东派的影响力随之扩大, 在原家族传承的基础 上, 师徒传承的规模进一 步扩大和人数持续增加, 其中倪清泉培养了沈浩初 、张仲良 、胡簋铭 、金新民 等众多学生,这些传承人对浦东派琵琶的发展起到 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浦东派琵琶艺术的形式与内 涵不断走向成熟。
三、稳定期(20 世纪下半叶)
20 世纪 50 年代, 我国专业民族音乐教育开始 起步 。1949 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1952 年后又相继 在沈阳 、成都、天津 、西安 、广州 、武汉等地分别建立 了音乐院校,1964 年 在北京 又成立 了中国 音乐 学 院,民族音乐随着大批音乐院校的建立逐渐走进高 校,开始走上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 。浦东派琵琶也 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 。历经六代的传承,浦东派到 这一时期已经拥有多位有影响力的琵琶演奏家,以 林石城为代表的唐乐吾 、程午嘉 、李廷松 、孙裕德 、卫 仲乐等 第六代 浦东派 演奏 家们克 服 一 切 艰 难,努力发展新中国的琵琶事业,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用心传承和发展浦东派的独特风格和技艺。
1956 年后林石城先生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标志着浦东派琵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林石 城(1922—2005 年),浦东派重要代表人物,上海南 汇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并在上海行医,后弃 医从乐,1956 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是新中国 民族音乐教育的奠基人, 杰出的民族音乐教育家 、 理论家 、琵琶演奏家,师从沈浩初先生,是我国“浦 东派”琵琶第六代正宗嫡派传人,培养了叶绪然 、刘 德海 、潘亚伯等一批琵琶演奏家 。林石城先生继承 沈浩初先生的遗志,穷尽 一 生发展琵琶事业,收集 和编订了《出水莲》《滴水摆莲花》《渔家乐》等近百 首民间乐曲,先后编撰了《琵琶演奏法》《琵琶曲谱》 《琵琶教学法》等多部教材 。1983 年林先生译谱 、整 理的《鞠士林琵琶谱》和《养正轩琵琶谱》正式出版, 是浦东派发展到这一阶段的重要成果 。在《鞠士林 琵琶谱》的整理过程中,林先生通过三种残缺的手 抄本进行大量的甄别 、鉴定等工作,相较于过去竖 版排列 、工尺谱记谱的传抄本,最终整理出了竖版 排列的工尺谱仿古版和横版排列的简谱版两个版 本合印一册,并在后记中对鞠士林先生其人其谱做 了最详实的记录和分析 。在整理 《养正轩琵琶谱》 时,继承了沈浩初先生的遗志,重编了线谱和简谱 两个版本,并 且,林先 生在 此谱里,借“后记 ”的篇 幅,全面梳理了乐谱的标记方法 、左右手指法符号, 同时绘出该派自鞠士林到他和他的学生的整整六 代传承谱系,又用大量的文字叙述了浦东派演奏文 套 、武套 、大曲的风格特征和十一种技艺的种种规 范。在整理的过程中对浦东派形成以来所有的演奏 技法进行了最为全面的归纳总结,使整理出来的琵 琶谱相较于过去都更加的完整清晰和全面 。不仅使 传统乐谱得到了抢救, 扩大了浦东派的影响力,也 让浦东派琵琶艺术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因此这两本琵琶谱的出版也成了浦东派发展至稳定期的重要标志。
这一时期也是浦东派风格发展最为突出鲜明 的时期,其知识体系和传承途径相较于过去有着极 大不同 。在知识体系上,一是对传统曲目进行整理 改编及创新,并创造出多种独特的演奏技法,以林 石城先生为例,译谱 、整理出版了《鞠士林琵琶谱》 和《养正轩琵琶谱》,编撰了《琵琶演奏法》《琵琶曲 谱》等,并在全面继承浦东派的风格特点和独特技 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使之变得 纯熟而精致,创新了“用 一 根手指只需半秒就可并 四弦 、人工泛音”等多种独特的演奏技法,无论是在 演奏技巧 、手法 、音色变化上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和 丰富,到达了立派以来的最高水平;二是随着琵琶 学习人数的增多,相关琵琶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明显 增多,出现了大量浦东派琵琶乐曲 、技法 、风格 、流 派 、古谱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极大地拓展了浦东派 琵琶艺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在传承途径上,一是 在过去的家族传承 、师徒传承的基础上,开辟了学 校传承的途径,大量音乐院校和院系的建立使琵琶 学习逐渐进入校园, 林石城先生在 1956 年进入中 央音乐学院任教,之后许多传承人也先后进入高校 任教,形成了一个家族 、师徒 、民间 、学校多种传承 路径并存的局面,学习人数明显增多;二是传承方 式不局限于原有的口传心授 、工尺谱 、骨干谱记谱, 简谱 、五线谱在琵琶谱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 建立了琵琶的教材体系, 使得琵琶教学更加系统 化 、科学化,如林石城先生编撰了多部教材,率先提 出了“琵琶学”这一现代化琵琶学科教育的概念,潘 亚伯先生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形成了 自 己独特的琵 琶教学理念;三是传播方法由过去大众只能现场观 看欣赏转变为不仅可以观看现场, 还可以通过录 音 、广播 、电视 、网络等多种现代化手段进行欣赏学 习,如林石城先生曾录制了《思春》《江南丝竹》《琵 琶十八首名曲》等数十种唱片和音像教材,使得人 们在世 界各 地都可 以进行 欣赏学 习,大 大 增 强 了浦东派的影响力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浦东 派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并形成了稳定 的知识体系和传播途径。
四、衍生期(21 世纪初至今)
进入到新世纪,在全球科技 、经济 、文化迅速发 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音乐教育也逐渐地实现了各年 龄阶段的普及和专业教育的系统化,这使得更多不 同年龄阶段的习琴者开始认识并系统地学习琵琶, 琵琶流派艺术的传承发展也进入到 一 个崭新的发 展时期 。 同时,琵琶流派艺术的传播以及各流派之 间的相互交流也因便捷的交通和发达的网络通讯, 变得更为便利和频繁,各传统流派琵琶的风格技巧 作为素材, 被习琴者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演奏中,达 到了一种收放自如 、融汇贯通的境界,在这一过程 中,浦东派呈现出了崭新的历史面貌,影响力也逐 渐延伸至世界各地。
随着琵琶艺术进入各大专业音乐院系后,影响 力逐渐扩大,为各流派传承人们创造了更好的传承 平台,也为流派间的互相借鉴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 件 。浦东派作为重要流派之一,不仅得到了进一步 的发展, 还增进了与其他流派的交流学习 。 比如: “国宝级大师”刘德海先生 1957 年考入中央音乐学 院,除了师从浦东派林石城先生外,还先后师从无 锡 派曹安 和汪 派孙裕 德 、平湖 派 杨 大 钧 等 名 师, 1972 年参与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琵琶协奏曲《草原小 姐妹》。 1975 年首次演出了经他改编的琵琶独奏曲 《十面埋伏》,并于 1976 年在新闻纪录片“中国访问 美国”中演奏 。经他改编的浦东派传统乐曲还有《倒 垂帘》《霸王卸甲》《昭君出塞》《 陈隋》《平沙 落雁》 《飞花点翠》等 。他不拘一格的创作,在重新定义琵 琶的同时也让琵琶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琵琶演奏 家吴蛮作为国际乐坛上的中国音乐使者与琵琶音 乐代言人 、跨界音乐与跨文化交流的标志性人物, 被美国《洛杉矶时报》评价为“将琵琶介绍给西方的重要音乐家”,它曾先后师从林石城、邝宇忠、陈泽民与刘德海,多次在国际舞台上演绎《武陵遗韵》《灯 月交辉》《陈隋》等浦东派代表性乐曲,将浦东派琵 琶的艺术魅力展现给世界;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 任章红艳教授曾先后师从于孙维熙 、林石城先生, 录制有经典专辑《十面埋伏》,其中收录了浦东派乐 曲《十面埋伏》《龙船》《霸王卸甲》等,使得浦东派琵 琶艺术在通过专业音乐教育不断传承与发展 。在浦 东派琵琶一代宗师林石城先生诞辰 90 周年之际,中 国琵琶艺术家们为缅怀追忆其艺术生涯与杰出成 就,并保护传统、继承遗风、推陈出新,在京开展了研 讨会,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 各地音协 、高校 、协会积极参与,中央音乐学院出版 了《追忆集:纪念林石城先生诞辰 90 周年》,刊登了 多篇高水平的浦东派琵琶研究论文,为浦东派琵琶 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深厚的理论支撑,推动 浦东派琵琶艺术在新世纪的探索与创新 。
浦东派琵琶艺术到了衍生期,传统流派的界限 已逐渐淡化,风格特点变得多元融合 、不拘一格。一 是传承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传承不再局限于特定 群体,传承路径从单一走向多元,传承内容由师傅 选择性地将部分乐曲教授给徒弟,逐渐转变为流派 作品成为可共享的学习资源中的一种,被习琴者选 择性地学习和运用, 呈现出多师多派的传承特征 。 同时,录音 、录像 、直播 、文献等资料在互联网上公 开发表,各位名家的风采均有迹可循,习琴者们的 选择更加广泛,思维也更为开阔 。二是记谱方式除 简谱外还使用了五线谱,得以与不同乐器 、乐团合 奏,开拓了民族器乐发展的思路与方向,让民族器 乐与人民接近,与世界接轨 。三是在曲目创作中灵 活运用各派的技巧与方法,在乐曲结构 、演奏技巧 、 精神内涵等方面均可体现 。浦东派艺术的曲调 、演 奏技法 、音乐处理方式等作为要素,被作曲家 、演奏家 灵活广 泛地 使用在 乐曲的 创作和 演 奏 中,用 于表现个人的审美和演奏风格 。完全突破了流派的局限性, 在浦东派传统技法基础上吸收其他流派技法,也运用现代作曲思维进行再创造,实现古今贯通,中西结合 。
浦东派琵琶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瑰宝,其演奏风格鲜明,既可气势雄伟,开弓饱满 、力度强烈,亦可沉静细腻 、刚柔并济,是琵琶艺术中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历代浦东派传承人在吸收前人演奏精髓的同时,持续地丰富演奏曲 目和演奏技法,融合现代开放思维开拓新的传承方式,使浦东派琵琶艺术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浦东派琵琶得以传承百余年延绵不绝,与其一直坚持守正创新的观念密不可分 。 当下,浦东派琵琶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去继承与传承,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林谷芳.流派传承的美学切入[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01):22-24.
[2]乔建中 .论林石城译 、编《鞠士林琵琶谱》与《养正轩琵琶谱》[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01):10-16+43.
[3]林石城 .浦东派琵琶宗师陈子敬[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8(01):33-34.
[4]庄永平.《闲叙幽音琵琶谱》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01):191-196.
[5]林石城.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忆浦东派琵琶正宗传人沈浩初先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9(01):52-54.
[6]姜楠.试论浦东派琵琶演奏的艺术特征—— 以《养正轩琵琶谱》为例[J].黄河之声,2021(18):46-49.
[7]吴慧娟 . 曲终人不散于今更璀璨—— 纪念林石城先生[J].人民音乐,2013(09):53-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6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