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2022 年 1 月,由李睿珺自编自导的文艺片《隐入尘烟》入围第 72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在同 年 9 月 收获可观的票房,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作为表现农村题材影像的 一 类,该影片 一反当下“乡村牧歌” 式影片的主流话语,在新时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将传统农耕文明重建于银幕中 。 它与其他农村题材影像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第 一,采用民族志中的“深描”与电影中的“白描”手法,对以“小麦”为底色的农村场域进行刻 画,从而展现出传统农耕社会的情境;第二,以“花朵”为象征,对传统农耕文明中的等级意识与生命意识进行 反思,突出中华民族“真善美”的精神品质与轮回的生命观 。
关键词:《隐入尘烟》,农耕文明,深描
当前农村题材影视剧大致展现出三类农村影 像:新农村 、旧农村和“乡村牧歌”式农村。“新农村” 影像主要反映新时代背景下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 改善后的农村图景,例如近年播出的一系列“扶贫” 影视剧 《马向阳下乡记》《索玛花开》《山海情》;“旧 农村”主要指未经过现代化改造的农村,如《一把勺 子》《心迷宫》《塔洛》《路过未来》等影片;“乡村牧歌 式”农村大多以诗化的方式表达对人生信仰 、美好 生活的追求,如电影《百鸟朝凤》《岗仁波齐》,以及 纪录片《中国村落》等。2022 年 7 月 8 日上映的电影 《隐入尘烟》在新时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一反“乡 村牧歌”式农村影像和“新农村”影像主流,以甘肃 西北的“旧农村”为背景,讲述了马有铁和曹贵英这 对农村夫妇从相知到相爱,最终走到生命尽头的故 事,将传统农耕文明重建于银幕中。影片中的“小麦 花” 引起了网友热议:“西北的荒漠种不出玫瑰,但 我对你的爱意 、犹如小麦花印入皮肤。”它恰恰体现 出影片的“诗意化”,一方面,它以真实发生的故事 为背景,以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深描传统农耕社会的贫苦生活,彰显出鲜明的“小麦”底色;另一方面, 导演又在对等级意识 、生命意识的人性反思中展现 出中华民族“花朵”般的传统精神 。
一、对新时代农耕文明的“深描”
“深描”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创作与研究方法,最 早由文化人类学家克里福德·格尔茨 、罗曼·邓金等 人提出 。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1973)一书中全面、 系统 、深入地论述了作为方法的深描与民族志的关 系 。该书第一章的内容便是“深描说,迈向解释的文 化理论”,“深描”,即详尽描述,与它相对的是“浅描”, 即简明描述 。艺术创作中的深描同样被人们广泛运 用,主要是对人物或作品的背景与内容进行深描。
在电影《隐入尘烟》中,导演李睿珺之所以能够 将西北农耕社会真实还原于银幕中,正在于影片对 传统农耕社会中人物 、环境 、事件的深描,从而在新 时代语境下重建起新的农耕文明。
( 一 )素人演员与布景营造“农耕”场域
该影片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的重要因素之 一 就 在于非职业演员的加入 。除了海清,其他演员均为普通农民,且大多都是导演的亲属 。例如男主演马 有铁是导演的姨父,而影片开头场景中贴瓷砖的屋 子也是在姨父的家中 。这部影片中出现最多的小麦 地与动物场景都经过了详细的考证,最终才在规定 时间内完成拍摄,例如燕子归来的时间 、蝌蚪出现 的时间等。“地方性的特殊在于所处的‘情境’,它不 是一个具体地域, 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新观念,是 一种蕴含当地人们情感 、道德 、规则 、知识 、神话等 文化意义体系。 ”因此,无论是影片中的小麦地 、荒 漠 、草房,还是县城大街,都不仅仅作为一个场景而 存在,而是一种承载着农耕文明的载体 。李睿珺采 用民族志的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收集和记录第一手 田野资料,描述与记录当地的风俗文化,随后用影 像的方式对其进行阐释,将西北农耕社会真实的地 方性“情境”完整呈现于银幕中,从物质与精神双重 层面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
(二)白描手法唤醒“乡土”记忆
没有复杂的运镜,也没有华丽的配乐,从影片 开头的“相亲”到结尾的“出殡”,一切元素与手法都 紧紧围绕“乡土”二字进行设计 。这种白描式的表 达,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纪录片”的底色 。令人印 象最深刻的是贵英去世后,有铁独自一人牵着驴回 到他们之前的住所, 荒凉的黄土高原上只有一人 、 一驴 、一车,驴失落地靠在有铁的身旁,而有铁解开 驴背上的套绳,缓缓抚摸它的后背:“放你走你都不 会走,让人使了大半辈子了,还嫌没使够吗? 真是个 贱骨头”,说完头也不回地走向荒漠之中。这时影片 以移动的长镜头将有铁的背影与驴的背影同时纳 入其中,他们回头望向彼此的眼神流露出双方内心 的不舍 。二人离去后,只剩下湮没在黄色沙漠中的 风声 。无需其他媒介的介入,大片的黄土带给人的 视觉冲击 、人与驴的真情流露带来的心灵震撼,早 已胜过千言万语。影片多次用白描的拍摄手法恰到 好处地反映出传统农耕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场景及 行为 方式,以“大道 至简”的 力量成 功唤 起观众 的 “乡土”记忆。
二、对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建
“没有说苦,却苦出了天际;没有说爱,却爱进了骨髓”,不少观众的聚焦点都在于“小麦花”这一爱情信物上 。对于每个农民来说,小麦是维持生存的必需品,但是很少有人将它与“花朵”结合起来 。影片将“小麦花”进行美化,并将其升华为一个特殊的意象,它不仅是对美好爱情的象征,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真善美”的精神气质 。导演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出发, 以身边的农民为电影中的人物原型,将传统农业社会与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同的价值观进行对比,其中既有对等级意识的反思,也包括对生命意识的歌颂。
( 一 )农耕语境下等级意识的反思
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中针对乡土社会人际关系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假设以每个人自身为圆心,其亲朋好友就像是投入水中的石子引起的涟漪,是一个又一个的“同心圆”,它可以随着个人权力、地位、财富的大小而伸缩。不同于现代社会“团体格局” 的人际关系, 农耕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差序格局”为基础,因此反映出鲜明的等级意识 。长期以来,“新农村”题材影片中被忽略的农民群体形象以及在“乡村牧歌”题材影片中被美化的人际关系,都在《隐入尘烟》中得到彰显。
正如导演李睿珺所言, 他们是 “金字塔的基座”,看似不起眼,却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生活在舆论 、经济 、权势等重重压力下,导致他们对处境更低的动植物总有一种同理心 。影片中的贵英由于小便失禁的毛病再加上一条跛脚,生来就被养在哥哥后院的驴棚中,有铁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还被亲人压榨,背负着全村人的使命,不得已向农场主张永福献出珍贵的“熊猫”血。影片中的“抽血”隐喻了乡村权力核心对村民的欺凌 。然而,即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他们却依然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迁居时惦记着燕子巢是否筑好,筑房的同时要呵护刚出生的雏鸡,离开时也不忘将驴放生 …… 作为社会底层,他们无法改变被上层操纵的命运,但是对于自己拥有决定权的低等动物,他们选择了以善相待 。影片将旧农村的“善”与“恶”进行了鲜明对比,突出了对传统农耕文明中等级意识的反思。
(二)“现代化”背景下生命意识的表达
“电影就是在处理时间和人生命的问题, 农民 也是一直在处理生命和时间问题的人,本质上我们 没有什么差别。”在我国迫切需要解决“三农问题”、 打响脱贫攻坚战的时代背景下,不少贫困地区步入 了城镇化 、现代化的道路 。然而,在新旧时代交替的 节点上,又有多少人因为生活“速度”而忽略了生命 “温度”? 在工业文明 、城市文明和现代信息网络技 术的冲击下,农村文化中重仁爱 、重家庭 、重血缘 、 重乡土的优良传统慢慢被消磨。可贵的是,《隐入尘 烟》却没有让中华民族传统的生命观“隐入尘烟”, 在有铁和贵英的眼里,每个生命都是有灵性的 。小 麦从被下种 、浇灌到收割的历程,正如人的生命也 要经过从出生到死亡的轮回一样。“土变成砖,砖变 成房子,再回到土;麦粒变成麦苗,被收割再变回麦 粒;鸡蛋变成小鸡,变成大鸡,再回到鸡蛋;从冬天 回到冬天,从生到死。”看似质朴的话语恰恰反映出 农耕社会真实的生活,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基因 里镌刻的生命观 。马有铁和曹贵英与影片中赶着分 拆迁费 、盖新房的亲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前者是 将财物视为有血有肉的生命,后者则是将其当作评 判生命长度与高度的标准。而影片的时间叙事同样 采用一种“圆形结构”,在一个完整的四季流转中展 现二人从相知后重焕生命之光到因爱意外死亡的 过程,展现出导演对于生命轮回的态度。
三、农村题材影像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径
要推进我国文艺的国际传播能力,就要加快构 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隐入尘烟》选取传统 农村题材这一非主流的电影题材,却能够备受观众 青睐,不仅由刚上映时的豆瓣评分 7.8 分上涨至 8.5 分,还入围国际“柏林”电影节获得世界人民认可, 说明其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特质,也为当代 农村影像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路径。
( 一 )宏观时代,微观乡土
与其他农村题材电影不同的是,《隐入尘烟》建 构起的是“前现代”的乡村文化精神,在对乡村文化 的表述系统中出现了“不稳定”的因素,使得作为影 片叙事结构的“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也出现了 整体性的复杂化表述。一方面,导演立足于宏观视角,辗转于乡村和城镇之间,凸显出两种不同文明的对 立。另一方面,导演又从微观视角切入,建立具有象 征性的符号系统, 将鲜活生动的符号与意象相组 合,反映时代变迁下的农耕社会。
在影片呈现的诸多文化符号中,既包括代表传 统农耕社会的文化符号,如小麦 、驴 、燕子 、鸡 、黄土 等,也包括“跨时空性”的文化符号,最突出的就是 “房子”。影片中房屋带给人的生活变化一共出现了 两次,第一次是贵英和有铁刚结婚时村里通知有偿 拆除空屋,第二次是贵英去世后有铁卖房获得经济 补助独 自进城与三哥一起生活 。第 一 次拆除空屋 时,亲哥哥非但不帮忙,还将夫妇二人“撵”出旧屋, 于是有铁和贵英选择修建自己的房屋, 这说明:在 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于“家”的概念是分化的—— 一类人迫不及待地搬入条件更好的新居,另一类人 却为那片曾经生活过的土地而感伤与留恋。二者并 无对错之分,这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织时不可 避免的冲突。《隐入尘烟》选择将这种冲突进行对比 并放大,以强化中国人心中传统的“乡土情结”。 当 有铁无论如何都要将“囍”字工整地贴上墙,当贵英 眼带笑意地捧着雏鸡,当有铁将失去家园的小燕放 飞,当二人在雨中慌乱护住被淋湿的泥砖时 …… 观 众看到的就不再仅是物理意义上所修的房子,而是 精神层面的家园归宿 。这种乡土情结对于当代人来 说几乎很难实现,但是在电影中我们可以进行无限 想象,因而它构建起的是一种“超现实”的“前现代” 乡村文明。
(二)弱化戏剧,强化悲剧
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谭霈生提出:“如果要为 ‘戏剧性’下定义,可以归结为这样几句话:在假定 性的情境中展开直观动作,而这样的情境又能产生 悬念 、导致冲突;悬念吸引 、诱导着观众,使他们通 过因果相承的动作洞察到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 本质。 ”因此,虽然电影的呈现方式不同于戏剧,它 是通过摄影机的运动构建整体画面而非在舞台上 进行表演,但是在通过银幕故事对观众进行直接感 官刺激这一欣赏途径上, 电影与戏剧无疑是相似 的 。就戏剧性而言,电影中戏剧冲突的本质同样离不开人物本身的冲突。《隐入尘烟》中,导演并未选 择过于激烈的方式呈现人物冲突,而是选择了弱化 “戏剧性”的方式。这种选择既取决于人物本身的性 格特征,也与该电影的纪实性风格相关 。例如影片 中许多情节都体现出有铁与村民在观念和行动上 的不和:面对拆迁房屋时,有铁选择和贵英再盖 一 栋自己的房屋,而村民选择拿着拆迁费赶紧住进新 的楼房中;结尾处老四在水流颇急的水渠里抱起不 小心失足的贵英, 而周围 目睹的村民却不前往营 救;当村民给失魂落魄的有铁递来香烟,有铁驻足 回望 、默默拒绝 …… 这一系列人物行动并没有声嘶 力竭地喊叫和打斗,完全符合有铁憨厚老实的性格, 以及村民冷漠无情的本性 。 因此,影片中的戏剧冲 突表面上看似被弱化,实则凸显出一种更有张力的 内在力量—— 人性的冲突,从而打动观众的内心 。
此外,该影片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悲剧现象放 大,并编织进故事情节中 。首先,从男女主角的人 物塑造方面来看, 导演不带 一 丝美化色彩地展现 出农耕社会中的男女不平等现象 。 由于贵英没有 生育能力,因此遭到其他村民的冷落和嫌弃,这是 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表现 。 当贵英笨手笨脚 地将小麦捧上驴车却失足摔倒, 有铁向贵英发脾 气时,更加凸显出传统农村中男权的主导地位 。但 是这并不影响两人的爱情发展, 看似磕磕绊绊的 情节却是大多数人爱情生活的真实反映, 同时也 凸显 出人性 的多面 性;其 次,从影 片的结 尾来看, 导演缔造了一个意外的死亡悲剧 。没有一味迎合 中国观众所青睐的“大团圆”结局,而是另辟蹊径, 展现出生命最真实 、最自然的形态 。因为生活本身 就充满意外和惊喜, 而每个生命也有其开始和结 束 。 以悲剧结尾既需要导演有面对低票房的勇气, 更需要有尊重观众的意识。正是因为李睿珺赋予了 观众思考的权利,真实自然地展现出大地轮回的无 限和人的生命的有限,才使得这部电影未被隐入大 众舆论的“尘烟”。
四、结语
在物质与精神世界矛盾交织的“现代性”号角下,《隐入尘烟》让我们看到了贫苦生活中未被混灭的大爱 。它创造的票房奇迹与“柏林”标签使此类作品短期内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却也只在短短两个月 的时间内该电影就不得不面临下架的现实。不少舆论对该电影中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渲染有所争议, 认为其并不符合当下积极向上的时代环境,但笔者认为,生活本身就是由苦与乐相互交织的一场旅程,尤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传统农耕文明不断被新的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所代替时,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的人们淳朴 、善良的精神品质与对生命的态度都在发生着质的改变。
因此,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要“讲好中国故事”,需以中国的人 、人情 、人性作为影像表现核心,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源泉,真正种下反映中国人民生活的“小麦”,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之“花”。
参考文献:
[1]丁莉丽.农村镜像:“现代性”视域下的“互文性”解读[J].艺术百家,2022(01):128-134.
[2]孙夏物语.电影《隐入尘烟》西北的荒漠种不出玫瑰,但我对你的爱意、犹如小麦花印入皮肤[DB/OL].2022-9-5.
[3]克里福德·格尔茨 .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 版社,1999.
[4]许宫秀子 .从记录文化到阐释文化—— 读格尔茨的阐 释 人 类 学[J]. 哈 尔 滨 师 范 大 学 社 会 科 学 学 报 ,2020(06):128-132.
[5]佳乐爱体育.没有一句苦,却苦出天际;没有一句爱,却爱进骨髓[DB/OL].2022-9-20.
[6]费孝通 . 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7]李睿珺,王小鲁.《隐入尘烟》:高台叙事与土地史——李睿珺访谈[J]. 电影艺术,2022(03):83-90.
[8]任成金 .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多维透视[J].云南社会科学,2020(05).
[9]胡谱忠.《隐入尘烟》:当代文人化的乡村文化想象及其变化[J]. 电影艺术,2022(03):77-79.
[10]谭霈生.论戏剧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6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