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舞蹈是一种以人的身体为载体的无声言说,它是一种文化,中 国汉唐古典舞作为舞蹈文化里的隶属,从创建初始,就与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古典文化精神血脉相连,不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彰显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审美理念,从文化品位中尽显学术审美定位,对舞蹈文化属性本身的神韵具有很高价值 。通过对其舞蹈形象研究,从而探寻其背后的中国古典传统精神 。
关键词:中国汉唐古典舞,审美精神,舞蹈形象,价值
中国汉唐古典舞是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 其传统美学范畴的规律下,不断发展 、更新 、完善与 提高,它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无论是从它的审美精 神、文化内涵 、风格形式上都体现出了独具中国特色 表现力的文化符号象征,是中华民族气质体现,是中 国古典精神的继承延续,也是乐舞精神的所在,所以 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凝聚力 、民族文化 、艺术气象和 深厚的民族审美理念基调 。就中国汉唐古典舞蹈形 象本身来说,其身上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属性, 在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充分彰显了我国在保存民族 文化中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如每个朝代的人文 风情、宗教信仰、精神风貌、审美风尚等 。而汉唐古典 舞蹈可以穿越历史沧桑结界到今日问世, 也充分证 明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其展示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风貌很符合当代中华民族精神信仰观。
一、中国汉唐古典舞的形成
中国汉唐古典舞是 21 世纪初正式诞生的,众所 周知, 是创始人孙颖先生经诸多文史古籍资料等多方面研究后,加上图像学的内容范畴,以及自己对中国古典舞精神的独特研究感知二度创作而来, 所以 中国汉唐古典舞是以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理论 依据而诞生出的舞蹈剧目,再者才会有“先有舞蹈而 后再有舞蹈基础训练体系”一说 。孙颖先生与中国汉 唐古典舞的创作经历分为以下几个时期阶段:其一, 20 世纪 50— 60 年代,孙颖先生“疑古”,对原有“身韵 戏曲派”的中国古典舞思考怀疑阶段;其二,20 世纪 60— 80 年代,理论酝酿时期,先后发表了《试论中国 古典舞》《再论中国古典舞》和《三论中国古典舞》为 研究准备;其三,20 世纪 90 年代— 2000 年,开始 舞 蹈实践与积累时期,编创大型舞剧《铜雀伎》;其四, 2000 年— 2010 年,生 机蓬勃 的发展时 期,编创舞 蹈 剧目龙族风韵系列的《成卒乐》《谢公展》《玉兔浑脱》 等经典舞蹈剧目,为探讨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体系打下 了夯实基础;自 2000 年中国汉唐古典舞问世以来, 其逐步走向成熟,且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
二、汉唐古典舞的价值理念
中国汉唐古典舞是以汉 、唐魏晋精神和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扎入,再以汉 、唐 、明 、清戏曲舞蹈为支点,研究史籍文献和文物中的文献资料,将舞蹈作为 一种文化形态,以历史为鉴,开启中国传统文化的舞 蹈资源 。中国汉唐古典舞正是从这条流入手,寻找古 典舞蹈的源头,寻找古老文化的审美气质 。对于古典 舞,有人认为是现代人对古代的一种设想与构建,并 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古典与古代 。但是当古诗 、古 词 、绘画 、建筑等作为古典文化呈现时,出土文物中 的舞蹈形象 、唐诗宋词的舞姿记载 、岩石壁画的生动 形态等代表着中国古代舞蹈的古典形态, 并以民族 学 、社会学 、宗教学 、哲学 、礼法 、习俗等社会科学作 为文化解码 、激活丰富的文物资源,破解古典舞蹈发 展 、演变历史,通过与其相邻艺术审美共性的印记, 不借鉴、不套用外来艺术形式的正宗中国古典舞。
中国汉唐古典舞的创建始终以继承与发扬民族 传统文化为核心,它必然会由小及大 、由浅入深地不 断发展,最后转为一种历史的深化 、改革 。为了促进 中国汉唐古典舞蹈的发展, 孙颖先生在创建与教学 方面始终坚持一元化的民族审美观念, 不搞所谓的 中外结合和古今结合, 在创作过程中形象素材与资 源典故都来自我国一些民间古籍 、史籍文献 、秦宫汉 瓦、墓室壁画 、精美玉器,以及一些民俗风情 、宗教信 图腾崇拜等, 这些传统的文化资源能更好地丰富中 国汉唐古典舞舞蹈形象内涵, 使得该舞蹈更多的是 显现一些华夏的母体文化, 不依靠和不搬照外来的 “舶来品”文化元素,从而很好地继承发扬传统的民 族文化,当舞蹈拥有了传统文化属性后,更明确强调 了中国汉唐古典舞在形 、神 、意 、韵 、气 、象 、境的统一 和“一元化”的审美发展 。
三、汉唐古典舞的形象审美追求
中国汉唐古典舞成于当代, 但是不可否认它的 舞蹈形象特点是在传统舞蹈基础上衍生与发展起来 的, 可谓是对中国古代舞蹈形象较为科学完整的复 苏与恢复, 是激活中华民族传统舞蹈的一个可行之 法, 而且还彰显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信仰文化和对传统文化锲而不舍的凝聚力。
( 一 )审美之“曲”态
“曲”线审美——“半月”形态,字面意思“半月”, 顾名思义取自于月亮一半时的外形形态, 而舞蹈形 态的“半月”一侧出跨 、上下拉肋,驱赶身体呈弧线 。 在中国汉唐古典舞中它是一个系列的舞姿代名词, 其中有低的 、高的 、侧身的 、旁边的;从属身体文化形 态的切入, 形成中国汉唐古典舞中重要的舞蹈形象 语汇, 从客观性的历史文化形态中窥探中国汉唐古 典舞舞蹈形象审美追求 。
最早关于月亮文化符号有关形象是, 四川成都 出土放置于四川省博物院里的石刻砖上就有月神图 腾的记载,石刻画上有一只大鸟,至于是朱雀还是凤 凰我们已无法辨认, 但这只翱翔着的大鸟背上有一 个大圆,很有可能象征着月亮,在这个圆里的是一只 蟾蜍 。这是史实所留下来的有力证据,是我们上古时 期的先祖们对月亮独有的深厚感情,视它为圣物,传 达出当时人们对月亮的崇敬之情 。之后更有唐代诗 人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文人情怀对月亮的浪漫诉说 描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在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字 文化中,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文字的形成是由线象 构成,所以在线 、象之间有着曲意性的变化运动轨迹 和空间塑形, 曲线美从古至今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 特有词, 离古代人们生活最近有关的线象形物体便 是古代建筑群中的屋檐瓦壁, 它们的形态不是盘旋 上升就是曲折迂回的线象特征。
(二)审美之“动势”
“动势”失重之美——“斜塔形态”。斜塔,双腿与 躯干成直线,倾倒动势与地面成锐角 。在汉唐古典舞 训练体系中, 它也是一个具有鲜明代表性的舞姿代 名词之一,其中有上步 、撤步 、正步 、拧身 、变面 、低空 的 、高空的 、斜塔式踢腿等系列舞姿形态;流动中凝 固定格,动与静之间的舞姿转换带有飞翔感,从而散 发出宏放厚重 、古拙大气之美,代表一个时代文化心 态的审美属性,体现了汉代社会的仙人幻想,以及朴实纯真的汉代艺术精神风貌; 鲁迅先生对汉代曾这样描述过:“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 不拘谨,来充装饰的花纹。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 究竟雄大, 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 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被俘 来一样,自由驱使 。绝不介怀”(《坟·看镜有感》)。 鲁 迅先生隐约说到审美文化, 尤其是对汉代审美文化 的独到见解。“多少闳放”“究竟雄大”,好像是将汉代 人独特的审美心态、胸襟气魄、风采情境等说了个遍。
斜塔造型吸取了中国汉代社会中的浪漫主义精 神—— 厚重狂放,且富有张力,泱泱汉风 动作之中的 定格转换表现了“天足大脚”时代的审美风趣,以及 一个时代特性 、民族秉性的象征,不同时代的艺术个 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文化意识形态与文化意蕴之 间的动作形态、文化形象特色符号。“不动形不成,形 成还在动”斜塔动势形象的形态并非纯粹的,而是统 一在一个完整的舞蹈语言系统中去表达, 再如 《舞 赋》中的“若来若往”,动静相依,如果没有这个语境, 就没有这些动作形态的艺术完整性, 汉代艺术中弥 漫着的这种浓重的神仙思想观, 体现了汉代人对于 生命的终极思考, 他们把艺术思想转化成艺术形象 并加以思托 。整个审美思潮围绕着雄健沉稳这个词 来展开,汉代舞蹈形象的身体表达(下肢动作)往往 重心较低,下盘稳扎,常以倾斜动势来体现,正是用 以打破“中正方圆”,为了使倾斜移动的舞姿跌倒,舞 者必须以轻快迅捷的跳跃承接下一个动作, 动势倾 斜程度造成一种极大的失重之感, 让人感到有一种 追求的进取之感 。
以上这些舞蹈形象都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 所在, 而这种文化心态和审美情感正是舞蹈形象中 所独有的民族基调,使舞蹈形象更加清晰明了,使得 在抒发情感过程中的形式更加完整 。 因为舞蹈形象 是必须借助身体的整合对人物身形表现来完成的, 使 这一 身 体 语 言 符 号 与 舞 蹈 艺 术 身 体 审 美 互 为 映 衬,让动作符号与舞蹈形象相互适宜,也促成了肢体的本质与文化情态相融洽的画面 。
四、立象尽意的舞蹈形象审美观
( 一 )胧上《踏歌》行
“踏歌”—— 拉手而歌,以脚踏地 为节拍 。舞蹈《踏歌》属于断代题材类作品,舞蹈名称是有史料文献依据的,孙颖先生所编的《踏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价值意义,其一,可谓全面再现了我国古代女子舞蹈的基本形貌特征;其二,神态的端庄典雅来寻求境界范畴的旷达隧远, 从而捕捉基本的女子舞蹈风格特点形象,促成基本的舞蹈形态,如“机迅体轻”“轶态横出, 瑰姿谲起”“长袖交相, 手足并重”“委蛇姌袅,云转飘忽”等;其三,从肢体入手,寻找传统美学范畴,如,“纤腰”“轻身”“松胯”“垂肩”等体态,表现舞蹈风格的独特审美取向。《踏歌》在舞蹈语汇表演形式上主要运用“顺拐顺便”的独特动律舞姿,用一百八十度运动路线,弥补舞蹈调度中对称的不足 。例如,长袖交挥顿足转踏,松垮垂肩抛搭袖,含头颤膝扬拉袖,顿步应首地向后甩动右手,垂肩体态向左前做扣盖 、顿步等,尽显魏晋时期的审美风尚—— 洒脱秀美 。舞蹈动作从始至终不间断的队形调度运行,流畅自然、舒缓 。特别是“半月”体态的那种舞姿打破汉代舞蹈中那种塌腰撅臀的夸张之态, 动态舞蹈中彰显出只有静态时才有的自然律动感与灵巧性, 极具典雅高尚之感,其无穷的韵味感让人回味不已,更凸显了南朝时期时代审美风范的独特神韵。
(二)放荡不羁魏晋风度的《逍遥》
流动中凝固, 动静之间的舞姿转换飘逸出的飞翔感——《逍遥》是汉唐古典舞中的男子群舞,这 个舞蹈的人物形象取材于魏晋时期 “竹林七贤” 中嵇康 、阮籍 …… 向秀等文人雅士,舞蹈中的典故为“竹林七贤”常聚集于在竹林之中,纵酒欢歌,放浪不羁的饮宴游乐,主张老庄之学,放任于自然,天人合一 。竹子是一种平常不过的植物,随意可见;但当士文化与这平常不过的竹林相融合后, 诞生了文化属性与心灵的慰藉慰感—— 魏晋风度,尊重历史史实,融入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作品《逍遥》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 表达着对当时政治王朝黑暗 统治的不满与无赖,文士们无法施展才华,时时为性 命担忧, 因此崇尚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寻找精 神寄托,寻求排遣苦闷的心情之法。《逍遥》这个舞蹈 被赋予竹林七贤独特的形象气质, 这种形象气质虽 然看似放浪形骸 、潇洒倜傥,但也是这种气质形象的 背后流露出文人雅士的精神风尚, 这种精神风尚包 含着中国古代士文化对生活 、生命 、境遇的一种探 索, 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道教追求 、天人合一的境 界,同时也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高尚情操,以 及对自由的一种呼呼和追求,纵情于山水间,蕴含着 现代骚人墨客那种坚定挺拔气韵, 这个作品不是为 了表达人物而舞蹈, 而是为了表现一种文化内涵和 历史人物在一个时代的命运和性格,极具象征意义, 而这种意象化外的境界正是中国汉唐舞蹈独有的艺 术风格和审美形式,随着舞蹈的不断深入,意象诗意 化了情节,让灵魂融入大自然中,与天地合,万物和, 这种遨游姿态充分体现审美追求, 给人一种别样的 风采,也正是艺术追求文化情结的感染力 。
五、结语
舞蹈动作的特质是舞蹈形象中的 “多语义”“多 姿态”所体现出的艺术本质的独特形式,而舞蹈身体 语言符号是来点明舞蹈形象所必须具备的艺术风格 特征,通过艺术审美能更好地张弛有度,孕育变化出 符合身体动作运动规律的表演形式, 也能促使舞蹈 形象符号的语言特性更加丰富, 并且在艺术创作规 律中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舞蹈艺术所独有的魅力多变 的舞蹈形象言辞 。 中国汉唐古典舞舞蹈形象特点具 体如下:其 一,头部有着多样的神情变化,有低 、探 、仰 、倒 、扣;其二,肘部提起时小臂垂感所的内涵:沉手腕上托,外送感中体现宽宏和舒展;其三,膝部:由 曲、直的形成,上升,孕育着气势磅礴与潇洒的风采, 下沉,一种压迫感,有无限的稳重和厚重的感觉;其 四,手的感觉,手心 、手背 、虎口 、手指的延伸感表达 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其五,脚的部位,脚趾 、脚背 、脚 踝的形态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
舞蹈艺术的价值观念无异于来自它本体中的精 气神,也就是意识形态,这当然是与信仰 、灵魂挂钩 的 。正如《论语》:“来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没有灵魂价值的艺术则是空洞 、匮乏 、无味的,永远 只有浅层面;加以思辨,中国汉唐古典舞在特殊的环 境条件下昭然发展, 靠的是对传统历史文化孜孜不 倦的追求, 这样的中国汉唐古典舞造诣出来的舞蹈 形象必定是充实而又饱满的, 因为舞蹈形象是舞蹈 艺术价值的鲜活所在,是精神文明的再现,更是我国 文化自信战略发展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 :
[1]孙颖 . 中国古典舞评说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2]邓 文 英 . 中 国 汉 唐 古 典 舞 教 学 法 [M].上 海 :上 海 音 乐 出 版 社 , 2011.
[3]刘建 .汉画像舞蹈图像的表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4]袁禾 . 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5]王海涛 . 山高水长 — 谈孙颖的“汉唐古典舞”和他的当代艺术 贡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04).
[6]田湉 .汉 唐 古 典 舞“半 月”形 态 构 成 之 研 究[J]. 民 族 艺 术 研 究 , 2013(06):90-96.
[7]涂 晓 毅 ,华 雪 . 汉 唐 古 典 舞 基 训 课 研 究 — 斜 塔 [J].. 通 俗 歌 曲 , 2016(04).
[8]唐晓烽 .感 悟 楼 宇 烈 先 生 的《中 国 文 化 中 的 道 与 艺 — 由 艺 臻道,以道统艺》[J].文艺生活,2014(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5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