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清”的表演美学内涵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28 11:26:4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明末虞山派琴家徐上瀛所撰琴论《溪山琴况》,凝练总结提出“二十四况”,将古琴功能论 、本体论 、表现 论 、审美论和演奏论糅合互动,形成有机整体,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新质效应 。 因此,本文聚焦《溪山琴 况》二十四况之一的“清”况进行探索,阐述《溪山琴况》中“清”的古琴表演美学内涵 。

  关键词:清,《溪山琴况》,表演美学

  明代虞山派徐上瀛所撰琴论《溪山琴况》集古琴 美学大成,其中又以“二十四况”为代表,直接标志着 琴乐二十四项审美理想的成熟, 也标示着古代琴乐 美学理论的成熟 。徐上瀛阐述二十四况细致入微,所 象意境高妙玄远,所撰文词雅致灵韵,将古典琴乐美 学极致呈现出来,成功将古琴功能论 、本体论 、表现 论 、审美论和演奏论等糅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实现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新质效应。

  因此,本文就徐上瀛所撰《溪山琴况》中二十四 况之一——“清”况进行探索,首先将对“清”的字源 学和哲学两个层面进行字义阐析,然后聚焦《溪山琴 况》的“清”况所追求琴乐表演的理想效果 、审美趣味加以探析,阐义《溪山琴况》中“清”的古琴表演美学内涵。

\
 

  一、“清”的字义阐析

  国务院 2013 年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将“清” 列为一级字,形声字 。上溯字源角度,“清”,战国至秦 汉期间的字形形从水、qing 声,表示音读 。楷定作清。

  ( 一 )词性释义

  “清”为现代汉语中的基本常用字,其词性分为 形容词 、动词①和名词②三种,于古文使用的事实依据 中,亦是如此。形容词释义共有十二种。《诗·郑风·溱洧》:“溱 与洧,浏其清矣”,表示水或某种液体清澈,与“浊”相 对;《书·尧典下》:“夙夜惟寅,直哉惟清”,表示气体或整体环境洁净 、干净;《论语·公冶长》③ 中“清”、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④ 中“清”,前者形容人 品质,主要说品质高洁 、清廉清白 、清明公正;后者形 容人外貌,主要说外貌清秀 、清俊;晋潘岳《射雉赋》: “候扇举而清叫, 野闻而应媒”, 形容声音清越;《老 子·道经》“清为燥君”,形容情绪,表示清净,后上升 到人生哲学范畴;《庄子》“必静必清”, 形容人生状 态;《诗·周颂》“维清缉熙,文王之典”,形容政治环境 清平、太平;《诗·齐风》“美目清兮”,形容人的眼睛明 亮;《 山 海 经》“五 色 乃 清 ”, 形 容 颜 色 鲜 明 干 净,与 “混”“杂”相对;《素问》“腰痛,足清,头痛。 ”王冰注: “清,亦冷也”,形容温度凉,寒冷之意 。

  目前,从“清”使用来看,“清”具备哲学内涵,从春 秋开始,始于先秦道家的老庄;两晋时期,“清”用于形 容声音,被引伸至艺术领域,成为音乐表演美学范畴。

  上述所归纳“清”的词性释义,其复义能力之强 不言而喻。若定域于体现乐论的思想内涵,需把握的 释义为形容词性方面,“清” 的哲学内涵与发展和音 乐表演美学中“清”范畴的确立与发展 。 同时也需注 意古代哲学术语“清”代表阴阳调和之气,以及指示 五音之商音。

  (二)哲学释义

  “清”的哲学涵义是由老子赋予,从宇宙生成论 的角度 、辩证法 、价值论角度阐释“清”的内蕴 。先秦 道家的宇宙生成论以“道”为万物始祖,换言之,万物 由“道”生之。《道德经》言天地未分开之时,“道”便存 在了,“道生 一”而“一 ”分“清”和“浊”,“清 ”上 升 而 “浊”下降,故天地分明、万物而生 。因此,“清”是宇宙 生 成 的 重 要 因 素 之 一,与“浊 ”相 对,两 者 又 统 一受“道”统领。

  另外,先秦儒家将“清”引入伦理道德观念 。 自魏晋至宋元,“清” 的发展期, 承继人物品评并广泛运用,并成为艺术风格 、艺术创作 、艺术鉴赏的品鉴原则之一 。 明清时期,“清”从艺术风格转向艺术批评,从诗词扩展到古琴。

  就“清”的哲学释义与其发展而言,其一,从哲学 角度来看,“清”与宇宙生成有关,“清”是世界的本源 之一,是“道”的表现和衡量标准 。其二,从艺术角度 看,“清”从人物品评发展至艺术理论,“清奇”“清韵” “清空”等提出,逐步确立和丰富“清”的古典美学范 畴,成 为 艺 术 领域 的 美 学 追 求,而“清 ”风 格 论 的 形 成,也成为品评和衡量艺术作品高低的原则基础。

  上述而言,归纳“清”及其发展的阐析,若以音乐 层面的呈现方式,则“清”有三:第一,音色论,“清浊” “清越”;第二,风格论,“清奇”“清空”等;第三,伦理 论,“以清比德”“清雅”。

  二、“清”的鼓琴美学追求

  刘承华的《溪山琴况》的系列研究中,将和 、静 、清 、远四况作为二十四况统领,分别示意为:弦 、指 、音 、意,和况为技法论,静况 、远况为风格论,清况为音 色 论 。 而 王 耀 珠《徐 上 瀛 与〈 溪 山 琴 况 〉》则 认 为“清”为风格论 。借由集古琴美学大成的《溪山琴况》,聚焦二十四况中的“清”之 一 况,具体透析其美学内涵,辨析“清”况所指音色论与风格论间的争论 。

  《溪山琴况》“清况”指出古琴表演效果“清”的实现分为主客观条件的相互达成 。客观条件上,演奏环境的“清静”与演奏器具古琴制作标准之一“清亮”标准的实现;主观条件上,指的“清音”“清骨”与表演者心静 。主客观相合之下,以致“调清”成贞静宏远之“乐”,抑或直言“清调”。

  ( 一 )客观因素

  《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论乐》将“清”与“浊”作为 音乐十大相成的要素之一,而《溪山琴况》“清况”语云: 弹琴不清,不如弹筝,盖为引用,即意味着演奏乐器时, 若不能演奏出“清”的效果,不如直接演奏古筝。古琴无 “清”则失雅,故徐上瀛将“清之至要者”一一点明。

  “清况”言:地不僻则不清⑤,首先,提出古琴演奏 的空间环境以“地僻”为佳 。同义理解为,演奏古琴之 时,表演的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要偏僻,选择远离人 群的幽静 、清静之地 。缘由在于古琴的物理属性,考 虑到古琴自身发音性质所致 。古琴琴身是面板和底 板胶合而成,共鸣腔较小,且腔壁厚实,再加上古琴 琴弦较长,拨动琴弦时,振幅较大,振时较长,振频较 低,整体而言,古琴的发声构造限制了古琴,使得其 音量偏小 。而且,古琴以塑造浑厚、宽广之音色,整体 音域设计多处于中低音区, 相对也导致古琴的声响 集中于中低音区 。所以说,古琴的物理属性限制了古 琴演奏空间场的“清静”。现存的各类经史子集之中, 不难看出,文人鼓琴偏好安静 、清静的环境,《文会堂 琴谱》列出“十四宜弹”⑥,均为静谧自然之地 。 因此, 古琴 表 演 这 一 动 作 本 身 就 已 局 限 了 外 部 环 境 的 清 静 。可见,《溪山琴况》“清况”所言“地不僻则不清”直 接挑明古琴表演的外场环境自然静谧为必要前提条 件,而演奏环境“清静”的确保,一定程度上可人为干 预选择,故场地环境是古琴表演,也是“清”琴乐效果 的首要考虑与最易达成的外在条件。

  其次,又言:琴不实则不清,弦不洁则不清,即古琴的琴板质地不质实,琴弦不洁净,古琴表演便无法 呈现出“清”的演奏效果 。换言之,清亮 、清越的音色 是衡量古琴制作的标准之一, 其中琴板和琴弦为影 响因素 。制作古琴琴板的木材选择的重要性,在历代 琴论中均有体现,朱长文《琴史》有记,上古时期伏羲 为协和八音,编制做了一种具备十二律吕的乐器,即 古琴, 试验各种木料, 最后挑选梧桐作为其制琴木 料 。琴板制作,面板选用质地松软的桐木,底板则用 质地硬实梓木, 声波在质轻而坚韧的面板与放射能 力强的底板所形成的琴腔中传递,以及共振,这样发 音才会清亮 。除去面板底板,古琴制作中琴弦的制作 也是需要格外关注的, 古琴琴弦原材料为蚕丝 。据 《太古遗音》所言:《齐民要术》云拓蚕丝为弦,清明响 彻 …… 今只用白色拓丝为上,“拓”为树木品种,其叶 可喂食蚕种, 食用拓叶喂养的蚕种所吐丝可制作琴 弦,所用蚕丝佳品为白色,即干净 、洁净,未被污染的 蚕丝 。白色蚕丝为弦的先行条件的满足,古琴音色在 “清明响彻”予以实现 。故“琴实弦洁”为“清”琴乐效 果实现的外界影响因素。

  概言之,《溪山琴况》 所言的古琴表演的外在之 “清”,为演奏时空场所之“清静”与琴板琴弦选材 、斫 琴技艺之“清亮”。

  (二)主观因素

  《溪山琴况》“清况”随即强调主观内在因素,一 为指,“指上之清尤为最”;二为心,“心不静则不清”。

  “指上之清尤为最”,鲜明体现出古琴表演中手 指的技巧是影响达成 “清” 审美追求至关重要的因素 。古琴表演的指上技巧又分“清音”与“清骨”两种境界。“清音”阶段是“指求其劲,按求其实,则清音始 出;手 不 下 徽,弹 不 柔 懦,则 清 音 并 发;而 又 挑 必 甲 尖,弦必悬落,则清音益妙。”演奏时手指必须要有一 定的力度,而且劲道必须到位 。徐上瀛看来,指间之 “劲”的掌握运用是“清音”产生的始源,演奏时要求 右手指间所给力道坚实,但又不可拖泥带水,指与弦 之间干净利落, 指挑的技术必须是指尖拨动琴弦而 发,弦与琴面呈现水平且垂直,向上而挑,实质,即鼓 琴之时指尖劲道决定清音的发出是否成功,而“清音” 也被视作鼓琴艺术表演的基础。“清骨”阶段为“清 音”的下一 阶段,是指尖技术成熟圆满的修炼境界, “两手如鸾凤和鸣,不染纤毫浊气;厝指如敲金戛石, 傍弦绝无客声”,演奏古琴,演奏者左右两手配合相 得益彰,指尖错落有致,似珠落玉盘,不思清音而清 音自发 。故可见, 演奏者的指上技巧为琴乐表演根 基,非常关键,“清音”为古琴艺术表演的基础,是琴 乐成形的必要因素,犹细胞于生物之意义。

  “心不静则不清”,即鼓琴之时,表演者须心无杂 念,心神一统,是对表演者心的规定 。据历代琴论所 述,古 琴 表 演 者 为 安 定 心 神,一 方 面,选 择 鼓 琴 之 前,会 焚 香 净 身,借 以 外 在 行 为 辅 助 自 身 消 除 浮 躁 之气 、摒弃外界干扰,达到静心凝神 、专注集中鼓琴 的作用;另一 方面,表演者依靠自我调节情绪,保持 心态上的从容和缓,凭借内在调整,将心 、神调至安 定平稳的状态 。经由内外两相协调之下,演奏者心 静,再 予 手 鼓 琴,其 中 最 佳 效 果 为 庄 子 所 言 的“ 心 斋”“坐忘”。自古起,鼓琴者便倡导“心静”前提的达 成,其对古琴表演艺术追求的理想效 果“清”有重要 作用。

  故言,《溪山琴况》 所解读的古琴表演的内在之“清”,既是硬件条件下对演奏者手指技巧的规定,也是软性因素下对演奏者内心环境的需要 。综合观之,古琴表演前的主客观因素准备, 实质为古琴表演美学“清”范畴与“静”范畴的互动调和,以“静”为前提,再以出“清”音。

  (三)调清成乐

  主客观因素,即清静的外在环境,能发出清亮声 响的古琴, 手指熟练的技巧技术以及表演者静心安 神的状态,是为琴乐达成“清”美学追求的表演前提 。 而演奏之时,《溪山琴况》“清况”中同样提出“清调” 的审美追求。

  “清调”须先究极“曲调之清”,最为忌讳“连连弹 去,亟亟求完,但欲热闹娱耳,不知意趣何在”,而“清 调者,必以贞 、静 、宏 、远为度,然后按以气候,从容宛 转”,即随琴曲,节奏节拍迟速得当,揉吟手法缓急有 度,结构章句分明,躁静分明 、音调清越 。换言之,古 琴表演者要充分把握琴曲的节拍旋律 、技法技巧,以 及情感内容 。其中,点明表演古琴时琴曲节奏、手法 、 章句 、声调皆是“一度一侯”。“一度一侯”中,度为标 准 、准则,侯则为节候 、时候 、火候,是空间点 、时间点 以及程度的指代。“一度一侯”则可理解为,表演古琴 琴曲之时, 琴谱之于琴曲, 对琴曲本身已规定了节 奏 、乐音等音乐要素所处的特定时空点与演奏它的 火候程度 。琴乐演奏中,每一个乐音出现的时间点 、 出现的时间长度 、附带的指尖技巧 、赋予的指尖力 度,以及左手徽位等,均存在严格遵守的规律标准 。 所以有“一度一侯,以全其终曲之雅趣”,在遵守琴曲 规则的基本原则上,成全整篇琴曲的“雅趣”。“雅趣” 一词则直接示意到琴曲的思想意旨,古琴重雅,无论 琴曲还是琴人或是琴派,“雅”的审美范畴始终贯彻 。

  所以,在古琴表演之中,“清调”是琴乐表演艺术的直接体现,遵循琴谱融以琴曲雅趣,既体现“清”的审美趣味,又展示“雅”的审美追求,抑或直言,古琴 表演的美学追求之中,“清”与“雅”交融。

  因“清调”阐析所折射出的动态琴乐表演,其间 过 程中,琴乐 不仅 仅 透 射 出“清 ”的 美 学 追 求,“静 ” “宏”“远”“雅” 四况的内涵意义直接投射,“和”“圆” 等况则隐线其中 。虽《溪山琴况》单独描述每一况,但 每况之中必渗透他况,故可明晰,琴乐表演的理想效 果绝不是极致单一之况,而是二十四况之间交互 、协 同,共同作用而生 。

  三、结语

  通过对“清”表演美学内涵的探索,可得出以下 结论。

  其一,追 溯“清 ”的 字 源 字 义,“清 ”具 备 哲 学 内 涵,已从春秋开始,始于先秦道家的老庄;两晋时期, “清”用于形容声音,被引伸至艺术领域,成为音乐表 演美学范畴 。另从“清”的发展脉络来看,音乐层面归 纳有三:第 一,音色论,形容声音,“清浊”“清越”;第 二,风格论,“清奇”“清空”等;第三,伦理论,“以清比 德”“清雅”。

\
 

  其二,古琴表演美学追求“清”的实现,分客观因 素与主观因素,合主客观与“调清”,以致“清调”。 古 琴表演的外在之“清”,为演奏环境的“清静”和古琴 制作的基础标准“清亮”。古琴表演的内在之“清”,既 是演奏者手指技巧的硬性规定,也是演奏者“心静” 的软性需求,其实质以“静”为前提,再以出“清”音 。“清调”则直接代表琴乐表演艺术的审美追求,其中既体现“清”的审美趣味,又展示“雅”的审美意旨,以 “清”为趣味,以“雅”为意旨。

  无论观“清”涵义,或发展,抑或论“清”的美学追 求,琴乐表演是无法单一剥离“清”而抽象阐析的,因 其始终与其他美学范畴相关联,如“静”“雅”“和”等 。 就《溪山琴况》所言“清”,不止“清况”中所见“清”,于 “和”“静”“淡”“圆”等况中也不乏出现 。此外,关于 《溪山琴况》“清”况风格论与音色论的争辩无法定论 的缘由,一方面由于语言学中“清”的极强复义能力, 于词性释义中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在音乐表演中,风 格与音色之间的强大联动性,风格于音色中体现 。因 此,《溪山琴况》中不可随意将“清”统而定论为音色 一论,亦不可齐归于风格一派,更为说服力的做法, 或为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

  参考文献 :

  [1]曹健 . 中国传统艺术尚“清”哲学思想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 音乐学院,2021 年 .

  [2]刘承华 .我与《溪山琴况》—— 对一份琴论文本的解读历程[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9(04):19-24.

  [3]刘承华.《溪山琴况》的音乐美学思想[J].当代音乐,2016(19):5-9.

  [4]宋静 .《溪山琴况》“清”况新论—— 兼论中国古代音乐尚“清” 的审美倾向[J].文艺研究,2016(06):68-72.

  [5]秦 琴 .《溪 山 琴 况》中 的 演 奏 美 学 思 想 [J].艺 术 百 家 ,2007(03): 98-100.

  [6]谭 苑 芳 .道 家 与 道 教 思 想 中 的 宇 宙 生 成 论[J]. 贵 州 社 会 科 学 ,2006(04):73-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540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