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拉威尔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的杰出代表之 一,虽然他的声乐作品并不如他的管弦乐作品那么有名,但是凭借着独特的音乐风格特点,拉威尔的声乐作品在法国艺术歌曲领域中独树 一 帜。《堂吉诃德致迪尔西内》是拉威尔创作的最后 一部作品,也是他声乐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 一,套曲由三首艺术歌曲组成,分别采用了西班牙瓜吉拉舞曲 、索提科舞曲和乔塔舞曲的节奏,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 。该声乐套曲也成为了 当今各大国际声乐比赛 、各类音乐会的男 中音保留曲 目之 一 。
关键词:拉威尔,法国声乐套曲 ,《堂吉诃德致迪尔西内》,艺术风格特点
法国著名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 1875 年 3 月 7 日 出生于法国锡布尔市,1937 年 12 月 28 日在法国 巴黎逝世 。拉威尔是 20 世纪初法国印象派音乐的主 要代表人物。他的父亲约瑟夫·拉威尔是一位工程师, 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之后,约瑟夫·拉威尔参与了西 班牙铁路的建设。他在西班牙阿兰胡埃斯遇到了玛丽 亚·德鲁特 (也就是莫里斯·拉威尔的母亲),1874 年两人成婚 。受到家庭成员的启蒙和熏陶,因此在拉威 尔的音乐中西班牙音乐元素占有了很大的比重。
拉威尔的作品受到了库佩林和拉莫的作品影响 较大,他的创作时期跨越了 40 多年,一生共创作了 86 部原创作品和 25 部编曲或者改编的音乐作品。拉 威尔的音乐作品以其广泛的流派多样性为特征,总 体上尊重了古典传统乐派,这些使拉威尔与福雷 、德 彪西 、斯特拉文斯基 、普罗科菲耶夫 、巴托克和格什 温等著名音乐家齐名 。他在钢琴曲、室内乐以及弦乐 作品的创作方面建树颇丰。
拉威尔的声乐作品也有其自己独特的风格,一生 共创作了 23 首声乐独唱作品、10 部合唱作品和 4 部 歌剧作品 。他的声乐作品中经常会包含其他民族、国 家音乐和舞蹈的特色元素,这也极大地丰富了 20世纪法国声乐作品的音乐风格 。他的歌剧代表作品有《西 班牙时钟》(1907-1911)与《儿童与魔法》(1917-1925); 艺术歌曲(包含声乐套曲)的代表作品有《天方夜谭》 (1903)、《5 首 希 腊 民 歌》(1904 -1906)、《自 然 界 的 故 事》(1906)、《哈巴涅拉 舞曲风格 的练声 曲》(1907)、 《 希 伯 来 歌 曲 两 首 》(1914)、《 马 达 加 斯 加 之 歌 》 (1925-1926)等等。
一、声乐套曲创作背景简介
《堂吉诃德致迪尔西内》(作品号:M84)是拉威尔 根据堂吉诃德的故事创作的一个声乐套曲, 在 1932 年至 1933 年完成,这个套曲最初是为男中音(或 者 低男中音)声部和钢琴伴奏而创作的,1933 年这个声 乐套曲也被改编成男中音和交响乐伴奏的版本 。声 乐套曲选用了保尔·莫郎的诗作,整个套曲包含三首 歌曲:《浪漫歌曲》《史诗歌曲》和《饮酒歌曲》,这三首 歌曲是对塞万提斯英雄的致敬 。这三首歌曲依次分 别献给法国三位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罗伯特·库齐 诺、马修·辛格和罗伯特·博尔丁 。整个声乐套曲的演 出时长在 7 分钟左右 。
这个套曲是拉威尔一生的最后创作。1932 年 6月, 当时奥地利著名电影导演帕布斯特委托拉威尔为一部以著名歌手和演员夏里亚宾为主角的 《堂吉诃德》 (电影版)创作相关音乐 。套曲原本包括四首歌曲(比 最终版本多一首), 然而 1932 年拉威尔在创作这个 声乐套曲时,患上了一种脑部神经系统疾病—— 皮克 氏病,后期拉威尔出现了失语症,并逐渐失去了运动 技能和记忆, 完成第三首歌曲后拉威尔便无法继续 创作了 。由于拉威尔没有如期完成委托任务,最终电 影版《堂吉诃德》选用了其他的音乐 。 因此声乐套曲 《堂吉诃德致迪尔西内》最终也就只包含三首曲子。
1934 年 12 月 1 日,在法国巴黎的沙特尔剧院举 行了声乐套曲《堂吉诃德致迪尔西内》的世界首演, 由著名男中音歌唱家马修·辛格首唱,并由指挥家保 罗·帕雷指挥法国科隆交响乐队伴奏 。首次演出获得 了巨大的成功, 此后这个声乐套曲也成为了男中音 声乐教学、声乐演出曲库中的保留曲目之一。
二、作品分析及演唱处理
( 一 )《浪漫歌曲》
《浪漫歌曲》降 b 小调转降 B 大调,全曲速度为 中板,是一首甜美的民谣,堂吉诃德在这首民谣中宣 布他对迪尔西内公主 (是堂吉诃德臆想的美丽超凡 的意中人)的奉献,讲述了他为了赢得迪尔西内的爱 而愿意付出的代价,包括死亡。
全曲 在 节 拍 方 面 的 最 大 特 点 就 是 6/8 拍 与 3/4 拍的有规律的 “变换拍子”, 这样三元二元节奏 交 替—— 西班牙瓜吉拉舞曲节奏, 赋予整个歌曲独特 的摇摆感 。瓜吉拉舞曲是西班牙古巴农民的舞蹈曲 调,18 世纪起就在西班牙为人所知,19 世纪后 期逐 渐被西班牙作曲家运用到音乐创作中 。瓜吉拉舞曲 经常以一种理想主义和田园音乐的方式提及农村主 题,通常讲述农村生活的美好和浪漫的爱情故事 。瓜 吉拉舞曲的特色之一便是赫米奥拉节奏。
这样的节奏在声乐作品中还是比较少见的,要 把握好赫米奥拉节奏,不能片面的认为 6/8 拍速度更 快,而 3/4 拍速度更慢。其实以八分音来计算的话,每 小节的音符速度是没有变化的, 只是每小节的重音 是不同的 。在 6/8 拍中,第一拍和第四拍的八分音符 分别是强拍和次强拍,而在 3/4 拍中,三拍分成六个 小分拍(也就是六个八分音符),只是在第 一 、第三 、 第五分拍上为每一拍的强位(前者为强拍强位,后两 者为弱拍强位)。 赫米奥拉节奏分析可以理解为是 6/8 拍(1-2-3、1-2-3)与 3/4 拍(1-2、1-2、1-2)之间 的交替 。因此演唱这首歌曲时,不断变化的节奏重音 既是歌曲的难点也是它的重要音乐特色之一 。赫米 奥拉节奏贯穿于《浪漫歌曲》全曲,要求演唱者以及钢琴伴奏者都要具备很好的内心节奏稳定性 。
《浪漫歌曲》全曲共分两大乐段,四个乐句,整体 为通谱歌,其曲式结构分析如下(见表 1)。
A 乐段为降 b 自然小调,暗淡的音色使得歌曲充 满了梦幻的色彩, 在第二乐句结尾的时候旋律落在 了降 b 小调的属音之上 。B 段转入了同名大调降 B 自然大调,色彩也变得更加明亮,旋律也逐渐更有起 伏,演唱情绪也更加高涨,在第四乐句结尾的时候, 声乐旋律部分结束在降 B 大调的下主音上, 钢琴伴 奏 部 分 结 束 在 降 B 大 调 的 主 音 之 上 。最 后 的 一 句 “哦, 迪尔西内”是用很弱的音量来演唱的,演唱者可 以使用真假声的混声技术, 更容易表达堂吉诃德对 迪尔西内的无限深情。
整体而言,在演唱时要注意乐句的连贯性,特别 是有些 6/8 拍的小节是密集的八分音符节奏,同时歌 词的音节也比较多, 这样很容易出现声音的不连贯 或者歌词咬字吐字不清晰等现象 。建议可以在慢速 并且按照乐谱的节奏念读歌词, 在保证歌词发音正 确的基础上逐渐加速, 直到最终达到乐谱要求的速 度, 此时演唱者可以开始考虑声音的连贯性以及乐 句的艺术处理等细节问题 。歌唱时,腰腹的气息支持 要时刻注意,演唱时咬字吐字的声音位置也要统一, 这样更加有利于保持法语各个元音的连接, 从而保 证乐句的连贯性 。
钢琴伴奏部分, 这首歌曲中带有大量的二度叠 置的和弦由于其听觉效果的不协和性和不稳定性, 成为了这首歌曲的另一 大特色, 起到了很好的色彩 性作用 。在印象派作曲家的作品中,不协和和弦中的 不协和音程被“解放”出来,常常不予以“解决”。演唱 者在把握好这首歌曲瓜吉拉节奏的同时, 也要注意 声乐部分的音准与钢伴部分不协和音程的配合,不 能因为伴奏部分的不协和二度音程影响声乐部分音 准的稳定性。
(二)《史诗歌曲》
《史诗歌曲》全曲为 F 大调,5/4 拍,速度为非常 缓慢的中板,在这里,这首歌曲的速度其实已经接近 行板的速度了。《史诗歌曲》中拉威尔采用了西班牙 索提科舞曲的节拍, 索提科舞曲源自于西班牙巴斯 克区,是一种缓慢而犹豫的 5/4 拍舞曲。
索提科舞曲节奏也常被用作声乐作品的伴奏节 奏,常见有 5/8 拍和 5/4 拍,由“1+2+2”这样三个分拍 组成 。实际上它是一个双复合节拍,结合了不规则的 二元(5/16 拍分为 2 + 3)和不规则的三元(8/16 拍分 为 2 + 3 + 3),创造了“不规则二元加三元”的小节固 定音型模式, 在布雷卢的术语中被称为阿克萨克节 奏 。歌曲旋律的节奏与歌词的节奏尽可能保持了一 致, 拉威尔在作曲时很好地兼顾了音乐与语言两者 的节奏关系。
在《史诗歌曲》中,堂吉诃德向圣米歇尔祈祷,祈 求对他和迪尔西内的祝福和保护 。全曲的伴奏均采 用了柱式和弦音型,模仿教堂风琴的和弦伴奏,赋予 这首作品一种宗教的精神基调。“和弦的平行进行” 也是拉威尔的作曲特色之一,左右手以相同的节奏 、 相同的时值做平行三和弦的进行, 使和声效果变得 更加丰满 。歌曲自然且稀疏的节奏在这里被推断为 一种虔诚的持续状态, 因为堂吉诃德援引中世纪的 守护神圣米歇尔和圣乔治作为他对迪尔西内纯洁爱 情的见证人 。西班牙的音乐风格并不是拉威尔作品 中唯一值得注意的元素, 这首史诗般的歌曲之所以 引人注目还因为它的气氛; 拉威尔在那里创作了一 首以格里高利旋律为灵感的歌曲, 虽然这首歌曲中 的格里高利旋律叠加了拉美裔的曲调音乐元素。
全曲共分两乐段,为通谱歌。第一乐段音区较低, 共三大乐句 。三个乐曲的歌词都是“圣米歇尔”开头 的,但是它们的声音力度要求依次为“弱”“渐强”和 “中强”,而且三个乐句的起音依次为大字组 A、小字 组 d 和小字组 e 。 由此可见,这三乐句的层次逐渐递 进 、逐渐加深,也表示着堂吉诃德向圣米歇尔的祈祷 一次比一次强烈 。演唱这一乐段,需要演唱者具备较 好的音乐表现力, 除了充分理解歌词含义揣摩正确 的演唱情绪之外, 还需要演唱者具备较为明显的声 音力度变化的控制能力 。
第二乐段,不仅在第 17 小节出现了全曲的最高 音小字一组 f,而且在第 16 至 19 这四小节的音域都 在小字组 a 到小字一组 f,这一片段都是在较高的音 区,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 。因此这一部分的演唱技术 难度较大,需要演唱者保持四小节(将近二十拍时值) 的强有力的气息支持,同时尽可能保持喉位的平稳 。 第二乐段的后半部分旋律线逐渐下行, 音乐也逐渐 平缓 。在演唱完全曲高潮部分之后进行渐弱处理,很 容易出现因为身体其他部位过度的紧张而气息不稳 的现象 。而且这一片段还出现多次低音保持音的现 象,这就需要演唱者具备较为成熟的气息控制能力 。
演唱旋律部分,受到德彪西的影响,还是可以清 晰看得到法国印象派作曲家的声乐创作特点, 咏唱 式(同音反复)的运用 。简单的同音反复或者二度音 程的级进,且基本都是伴随较为密集的节奏,为了表 达堂吉诃德在祈祷过程中的虔诚, 这些要求演唱者 对于法语的歌唱语音的咬字吐字水平以及在中低声 区歌唱呼吸支持声音高位置并传送声音能力的要求 都比较高。
歌曲第一部分的音区较低, 这时候不能去靠压 喉位来找胸声的位置, 建议保持腰腹一 圈肌肉的支 持,同时放松肩膀 、喉咙 、下巴 、舌头等部位,感觉声 音的支点在胸前的第二粒纽扣处, 用半打哈欠的状 态来找到胸腔共鸣, 这样的声音更容易获得正确的 共鸣和漂亮的音色,同时声音更具有穿透力 。歌曲第 二部分的中高音区的演唱, 歌唱的呼吸支持要更加 有力,喉咙保持打开的状态,后咽壁也要保持积极兴 奋的状态, 建议可以通过歌唱呼吸的流动性和乐句 的 连 贯 性 来 帮 助 演 唱 者 缓 解 演 唱 较 长 片 段 高 音 的 “畏惧”情绪 。由于这首歌曲速度较慢,长音的地方特 别注意法语元音要演唱的饱满与纯正, 不能因为音 符时值过长而出现归韵太早的现象。
(三)《饮酒歌曲》
最后 一 首《饮酒歌曲》为 C 大调,3/4 拍,速度为 快板 。这是一首非常欢快的华尔兹,堂吉诃德在其中 唱到了饮酒给他带来的幸福 。歌曲旋律中不寻常的, 不断变化的节奏使得这首歌曲听上去“前后摇晃”,就 像一个喝醉了的穿着盔甲的骑士。其主要原因就是拉 威尔在《饮酒歌曲》中采用了西班牙乔塔舞曲的节奏。
乔塔舞曲起源于西班牙的阿拉贡自治区, 相比 较传统的 6/8 拍舞曲, 乔塔舞曲更多地使用 3/4 拍 。 它因地区而异,在阿拉贡 、加泰罗尼亚 、卡斯蒂利亚 、 纳瓦拉都有各个地区的特色 。作为一种视觉表演,表 演者往往穿着当地的服装并且在响板的伴奏下跳舞 和歌唱 。除此以外,在演绎乔塔舞曲时,表演者还会 常常使用吉他 、班杜里亚琴 、鲁特琴 、六孔竖笛和鼓 等乐器伴奏 。舞曲的主题内容丰富多样,从爱国主义 到宗教音乐 。乔塔舞曲节奏特点使的音乐能够建立 一个关于节奏错位的游戏, 这种错位是因为每小节 第一和第三拍的两个重音而产生的。
《饮酒歌曲》为分节歌,共分两乐段 。歌曲的前奏 部分运用了“远关系和弦的交替进行”,钢琴的右手 部分为 C 自然大 调的 VI 级 、IV 级 、I 级三和弦 的反 复, 而左手部分为 B 自然大调的 II 级、VI 级、V 级三 和弦的反复,通过仅仅相差半音的两个调的和弦左右手交替演奏的方式,拉威尔在追求不同调性的色彩的 “均衡”,这些让听众一 下子从第二首《史诗歌曲》中 的宗教氛围中“惊醒过来”。
演唱部分一开始便是 C 自然大调的属七和弦分 解,在这里要特别注意音准,同时在演唱最高音小字 组 f 时,注意 a 母音的声音位置,如果位置太靠后容 易声音往里“倒”从而使音色较暗;如果声音位置太 靠前又容易出现声音“太白”而没有共鸣的情况 。建 议演唱者通过半打哈欠的方式将自己的声音在共鸣 腔体里面正确摆放好, 然后通过腰腹的气息支持把 声音往前送 。歌曲的副歌部分出现多处强拍休止以 及弱拍上面加重音记号的情况, 在演唱时要注意通 过强拍休止而形成的“切分”效果,结合歌词表达的 含义感受旋律的节奏特点, 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演 唱者进行表演 。
这首歌曲中, 歌唱旋律中较有特色的部分就是 第 22 至 30 小节有类似于发声练习的速度较快的音 阶“跑动”片段 。这些旋律通过结合一条连贯的旋律 线,再加上变化音 、弱起节奏等特殊的音乐处理,使 得音乐极具戏剧张力 。在演唱这一片段时,要求歌唱 者的声音具备较好的灵活性, 既要在较快的速度下 保持节奏的准确, 同时还要兼顾各个八分音符的音 准 。建议演唱者在演唱“音阶”片段的跑动时,充分调 动自己横膈膜的积极性,从而避免喉部的多余发力, 再加上保持好声音的高位置,例如拎高软腭 、微抬笑 肌等方式 。除此之外,这三个音阶跑动的小片段还需 要进行渐强和渐弱的力度变化处理, 这些都非常考 验演唱者的艺术表现力, 建议可以通过身体感受音 乐的律动规律以及模仿“醉汉”的表演来帮助自己进 行声音力度的迅速变化 。与此同时,第 32、44、46 三 个小节的三处滑音部分, 也把堂吉诃德喝醉的模样 表现得淋漓尽致, 滑音的演唱一定要避免身体的僵 硬, 必要的时候可以继续借助肢体语言的表演来缓 解身体的紧张 。第 47、48 两个小节的旋律为 II 级上 的减小七和弦的分解和弦, 这里由于速度较快且音 与音之间的距离不好把握, 因此对演唱者的音准又 是一个考验 。整体而言,这首歌曲对于演唱者的表演 要求更高,对人物的角色把握必须是拿捏到位的,这 样才能较完整地演绎这一首艺术歌曲。
三、结语
声乐套曲《堂吉诃德致迪尔西内》中的三首歌曲 展示了堂吉诃德作为浪漫主义者、神圣骑士和醉汉的 不同形象 。第三首歌曲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有 点异乎寻常;然而,它显示了醉汉作为一个喜剧人物的角色,与前两首艺术歌曲中强调的骑士 、美德形成 对比 。这一个声乐套曲反映了堂吉诃德作为一个深 受社会喜爱的角色的地位,致力于他的事业,不过仍 然有些许缺陷,同时也保持了一定的情趣。
拉威尔在创作这个声乐套曲时,采用了西班牙三 种不同的且极具特色的舞曲节奏:《浪漫歌曲》—— 瓜 吉拉舞曲、《史诗歌曲》——索提科舞曲、《饮酒歌曲》—— 乔塔舞曲, 可以说这个声乐套曲通过堂吉诃德的人 物故事表达了拉威尔对西班牙音乐的敬意 。
声乐套曲《堂吉诃德致迪尔西内》也是世界著名 男中音歌唱家们比较钟爱的法国声乐作品, 其中以 法国著名男中音杰拉 德·苏哉 (1918-2004)、德国著 名男中音费舍尔·迪斯 考(1925-2012)、比利 时著名 男中音何塞·凡·丹姆(1940- )、英国著名男中音托马 斯·艾伦(1944- )演唱的版本最为著名 。该声乐套曲 不仅在歌唱语音 、法国声乐作品音乐风格把握等方 面对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要求演唱者 具备较为丰富的舞台表演能力 。正因如此,在欧洲各 大国际声乐比赛舞台上面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来自不 同国家的选手演唱该声乐套曲。
作为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法国印象派代表人物, 拉威尔并没有一味地模仿他人,而是在吸收法国传统 音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历,更加重视民间音乐 以及其他音乐素材的运用,凸显了其艺术歌曲的创作 特色。他的声乐作品也因为浓浓的民族音乐风格而在 法国艺术歌曲领域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拉威 尔音乐作品也很好地推动了民族乐派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1]青科 .拉威尔《唐·吉诃德致意中人》中《浪漫曲》的音乐分析与 演唱提示[J].音乐创作,2017(04):160-161.
[2]王丞 .拉威尔 23 首艺术歌曲和声手法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 学院,2009 年 .
[3]丁欣 .拉威尔艺术歌曲创作技法研究[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 2012 年 .
[4]黄兴洋 .莫里斯·拉威尔声乐套曲《堂·吉诃德致迪尔西内》演 唱探究[D].南京:江苏师范大学,2020 年 .
[5]王孝忠 .德彪西印象主义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声乐特 性研究[J].黄河之声,2019(21):48-49.
[6]潘杰华 .拉威尔的声乐套曲《唐·吉诃德致迪西尼亚》的艺术特 色[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1):89-91.
[7]江向东 .拉威尔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分析[J].交响 .西安音乐学院 学报,2006(02):67-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3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