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高校“舞蹈艺术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9-13 10:44: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是我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舞蹈艺术概论”课程作为高校舞蹈类专业本科生的基础理论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舞蹈专业人才的要求。本文主要从“舞蹈艺术概论”课程建设中任课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的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舞蹈理论教学与舞蹈实践的结合等几个方面探究舞蹈理论类课程的思政建设路径,以期提高舞蹈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舞蹈艺术,概论课程,思政路径
 
  一、“舞蹈艺术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要求,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高校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最终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实现育人目标。
 
  “舞蹈艺术概论”课程作为我国高校舞蹈类专业本科学生的基础专业理论课,是高校舞蹈类专业本科生学习舞蹈理论的“敲门砖”。其学科类理论课程的基础地位和必修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此外,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还可以很好地提高“舞蹈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中国知网以“课程思政”和“舞蹈”为关键词进行全网搜索,发现大部分是从“舞蹈专业”的角度来研究舞蹈课程思政建设,但是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建设上。2021年10月16日通过中国知网平台进行全库搜索,共搜到四篇与舞蹈类课程建设直接相关的期刊文献,且四篇都是对舞蹈实践类进行的“课程思政”相关研究,舞蹈理论课程的课程思政相关研究为零;在维普期刊网以同样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搜出一百多篇期刊论文,主要从舞蹈专业、学前教育“舞蹈”课程、舞蹈实践类课程的角度进行“课程思政”研究,进行专门舞蹈理论课程的“课程思政”相关研究只有3篇,其中“中国舞蹈史”课程思政一篇,“舞蹈欣赏”课程思政1篇、“舞蹈鉴赏”课程思政1篇,“舞蹈艺术概论”课程思政相关文章0篇。由此可见,“舞蹈艺术概论”课程作为舞蹈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探究课程思政建设十分必要。


\
 
  二、“舞蹈艺术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
 
  (一)提升任课教师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
 
  学校的课程教育都有“德育”的功能,有的是“显性”存在于课程内容中,有的是“隐性”含在课程内容中。但是高校舞蹈专业的任课教师授课时,通常更加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对学生品德、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往往不够重视。舞蹈专业教师对德育责任的忽视,容易导致培养的舞蹈专业人才“艺德”不高,出现行业“内卷”现象。“舞蹈艺术概论”作为舞蹈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几乎国内每个高校的舞蹈本科专业都会开设。相对于专业实践类课程,“舞蹈艺术概论”课程面向的学生范围更广泛,任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提高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有助于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舞蹈艺术人才。“舞蹈艺术概论”任课教师应该有“全员育人”的德育意识,“德育”不仅仅是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的责任,更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责任。任课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身正为范”,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做好“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德育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任课教师对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影响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影响课程思政的具体育人成效。提高专业教师的德育能力应该从学校层面和任课教师自我教育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学校应该经常组织课程思政和德育的相关讲座、培训,组织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辅导员共同进行专业课程研讨,为专业课任课教师提供提高德育水平的学习平台,通过外力促进专业课任课教师的德育水平提高。专业课任课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提高政治意识、爱国情怀,提高专业素养,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使德育更好地融入专业教育中。舞蹈专业教师也不能例外,应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通过舞蹈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促进舞蹈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根据学科特点选择课程思政的方法手段,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作为学习舞蹈理论的入门课程,“舞蹈艺术概论”是关于舞蹈的理论,来源于舞蹈实践,内容包括舞蹈的基本内涵、特征、功能、种类、起源与发展等舞蹈的基础知识。授课过程如果仅用文字与语言进行,会使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舞蹈理论知识。舞蹈是艺术的一种,具有形象直观性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属性,“舞蹈艺术概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舞蹈学科的优势,以美育人、以文育人,结合舞蹈的形象直观性特征,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手段时,结合图片、视频,结合中华民族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知识和悠久的舞蹈发展历史,采用举例法、引导法、启发法讲解舞蹈理论知识点,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途径直观感受舞蹈的美,领略舞蹈背后的文化,进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三)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
 
  作为舞蹈的基础概论课程,大部分高校的舞蹈相关本科专业会选择隆荫培、徐尔充编写的《舞蹈艺术概论》,将其作为专业舞蹈概论或舞蹈艺术概论课程教材,该教材是以马克思唯物论辩证法进行的知识体系的科学构架。通过对该教材的框架体系分析可知,教材内容涉及到舞蹈原理,舞蹈文化,舞蹈作品的创作、演出与鉴赏,舞蹈传播、交流和舞蹈学科的发展几大方面内容。与其他舞蹈理论课相比,该教材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是舞蹈理论学习的“入门”课程。根据课程具体内容,进行思政元素挖掘,可以使思政元素的挖掘更有针对性,能够有效促进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
 
  1.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引导学生学习舞蹈基本原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
 
  舞蹈艺术概论的学习,首先要清楚“舞蹈是什么”,即学习舞蹈的基本原理,内容包括舞蹈的本质、特征、功能、种类、起源与发展这几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进行舞蹈基本原理教学,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客观地认知舞蹈的基本原理,理解“舞蹈是什么”。例如对“舞蹈的审美特性”与“舞蹈的艺术特征”进行学习,我们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清楚二者认识舞蹈的视角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舞蹈的审美特性与舞蹈的艺术特征之间的关系。舞蹈的审美特性是从“人”与“舞蹈”的关系角度、从“审美”视角分析舞蹈的特征,而“舞蹈的艺术特征”是从微观视角就舞蹈本身来分析舞蹈特征。
 
  2.结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文化自信
 
  舞蹈理论知识学习时,在具体内容讲授中结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可以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民族舞蹈文化的“浸润”中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例如进行“舞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学习时,可以结合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讲解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如四川地区的藏族国家级非遗舞蹈“博巴森根”,通过舞蹈表现了历史上藏族和汉族的深厚兄弟感情,表达了藏族人民的团结友爱和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


\
 
 
  3.结合经典舞蹈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与责任感
 
  抒情是舞蹈的本质属性,我国优秀的舞蹈作品在情感表达上都是编创者个人情感与社会情感的统一。“舞蹈艺术概论”任课教师在舞蹈艺术概论知识传授时,以舞蹈作品赏析为手段,挖掘舞蹈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思想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舞蹈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舞蹈作品的赏析巧妙结合,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舞蹈形象感知,达到掌握舞蹈理论基础知识,并引起情感与思想共鸣的目的,是对学生专业课上进行“浸入式”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例如:自建国以来,我国舞蹈界创作的作品,如舞蹈史诗《东方红》,舞剧《红色娘子军》《永不消失的电波》《八女投江》等许多宣传红色文化的经典作品,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喜爱,有的演出甚至达到一票难求的程度。对这类舞蹈作品的赏析,不仅可以很好的传播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心与社会责任感。与舞蹈作品排练、舞蹈编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这类舞蹈实践类专业课相比,通过“舞蹈艺术概论”课程以优秀舞蹈作品赏析为手段进行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优秀作品,通过直观、生动的视听手段,受到更全面的思想教育。
 
  4.引入舞蹈家的成长经历,培养学生的艺德,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好的舞蹈作品所传达的是个人情感与社会情感的统一,反映的是舞蹈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审美感受和认知。在舞蹈作品的创作与演出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时,结合优秀舞蹈家的个人成长、舞蹈创作历程进行讲解,可以给学生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培养良好的“艺德”。我国优秀舞蹈家数不胜数,如我国现代舞蹈艺术先驱吴晓邦、把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搬上舞台的戴爱莲、对我国蒙古族舞蹈进行创新的贾作光,严于律己的舞蹈家陈爱莲等等,这些伟大的舞蹈家都具有崇高的理想,都有一颗爱国心,他们的一生都高度的热爱祖国,极具社会责任感,在舞蹈的创作与演出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中,结合舞蹈家的创作、表演等艺术成长经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四)将舞蹈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生活。舞蹈基础理论的传授应该与舞蹈专业学习实践相结合,与舞蹈演出实践结合,与学生思想现状结合。“舞蹈艺术概论”课将舞蹈理论的教授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可以真正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重要性,端正学习专业理论的态度,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将舞蹈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舞蹈专业学习实践结合,需要任课老师将具体舞蹈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舞蹈实践课所学舞种的风格、动作特征、技术技巧、风格特点等结合,以此促进舞蹈实践课学习效率的提高。与专业实践课比,“舞蹈艺术概论”可以更好地发挥理论课的优势,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引导学生尽可能全面深入地理解所学动作背后的各种社会文化。例如,学生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课”上学习的是藏族舞蹈,“舞蹈艺术概论”课上,任课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角度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藏族舞蹈的动律主要体现在腿部,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与基本动律是怎么形成的,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与基本体态。总之,将舞蹈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实践舞蹈,使学生形成文化自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将舞蹈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舞蹈演出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等。例如,“舞蹈艺术概论”中“舞蹈的审美特征”讲授,任课教师可以从群舞的审美要求出发,对学生进行集体观的思政教育。群舞有整齐划一的审美要求,要达到群舞演出的整齐划一,在群舞排练的实践中,每一个参与排练者都应该有主人翁意识和集体意识,在舞蹈排练实践中相互配合,遇到问题时相互包容、相互帮助,才能够提高排练效率,才可能在演出中达到动作、姿态、构图和情感表达上的整齐划一,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
 
  此外,进行舞蹈专业理论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任课教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课上课下与学生打成一片,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关心学生的思想状态,在舞蹈艺术概论的知识教授中,更好地根据学生的身心实际情况,将思政元素融入舞蹈理论的知识传授中。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袁芳.红色舞蹈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为例[J].艺术评鉴,2021(04):118-120.
 
  [4]李念.课程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元素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21(02):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4302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