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东西方思想观念在比尔·维奥拉影像作品中的诗意表达论文

发布时间:2022-09-08 10:05: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一次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场艺术变革,录像艺术由此诞生。比尔·维奥拉作为录像艺术的先行者,一直致力于饱含个人风格的录像艺术创作。其作品深受东西方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并能够诗一般的将两种思想融入其作品中,从而探寻人类精神本体内在的复杂性与未知性。本文将分别从动与静、生与死、时间与空间三个维度解读比尔·维奥拉的观念形成与体现,以及进一步思考比尔·维奥拉的艺术观念对当代录像艺术的贡献与启示。
 
  关键词:影像艺术,比尔·维奥拉,东方禅思,西方哲学
 
  一、比尔·维奥拉艺术观念的形成
 
  技术媒介的革新与艺术形式的创新往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艺术家对于现实世界的描摹刻画愈加呈现“复制”趋势,自19世纪70年代摄像机发明之后,录像的出现和运用使这一切标准发生了变化,录像给予了艺术工作者新的途径,给予了人们观察时间的能力。
 
  数字影像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多重艺术观念的融合,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影像艺术。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必然会涌现杰出的艺术家,美国影像艺术家比尔?维奥拉在众多影像艺术先锋者中脱颖而出。当时,年轻的比尔·维奥拉也关注到工具与媒介语言的变革对于艺术表达的重要性,于是投身于录像艺术的创作中。他认为录像记录的过程就好比绘画过程,每一帧都如同绘画中的每一笔,一帧一帧的本质是时间流动的呈现。正是这种静态与动态语言之间相互切换的技术特点,启发了比尔·维奥拉的艺术创作理念与创作方法。
 
\
 
  比尔·维奥拉认为文化是共同的,也是全球的,他把当今的世界各种文化比做一个影像。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总能够看到东方与西方思想观念并存的表达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也源自于他的人生经历,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在国际文化交融与艺术繁荣的环境下成长,这让他对艺术与文化的洞察力也格外敏锐。在他青年求学时期,曾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工作,在此期间他深深的为欧洲传统艺术着迷,尤其深受文艺复兴时期传统壁画艺术的感染。此后,他又游历了东南亚与日本等亚洲地区,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入学习了东方文化中的禅宗思想与古典艺术,以全新的视角重新看待艺术在不同维度中的文化属性。此次东方之行对于比尔·维奥拉来说是一次跨文化的非凡体验,也是一次对人类内在情感、事物的本质以及生命的运动等哲学性艺术创作命题的深入思考,并将文化融合意识融入到其艺术创作中。
 
  二、东西方思想观念的诗意融合
 
  (一)“动”与“静”的表现形式
 
  介于静态与动态之间的影像表现是比尔·维奥拉最为重要的艺术语言之一。静态与动态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指向范畴,静态指向内在的情感表达,动态则指向时间的流动。比尔·维奥拉的作品常常从西方古典艺术绘画中汲取灵感,借鉴古典绘画中人物的构图位置和场景光源,运用富有戏剧性与故事性的表现手法,表达影像中人物的内心情绪和情感观念。例如在其作品《惊骇五人组》中,将耶罗尼米斯·博斯赋有仪式美感的《嘲弄基督(荆棘王冠)》融入到他的影像作品中,影像中通过高速摄像机的拍摄方式,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展现并放大了影像中演员的动作与面部表情变化。在他类似作品《问候》中,也同样从西方传统绘画《圣母访亲》中提取元素,将人们互相问候的那一瞬间情景再现,放大了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多面情绪,影像中当两人相互问候并彼此相拥时,从另外一人的表情中流露出一丝尴尬,这是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却被忽略的某种情绪,在这里被艺术家用极其缓慢的镜头捕捉,有意让人们关注到人在交往场景中内心真实情绪一瞬间的流露,并从当代视角出发,揭示了人际关系交往中的复杂性。
 
  比尔·维奥拉将“静”转化为“动”,是一种基于西方文化范畴内“再媒介化”的艺术表达形式,而作品表现形式又从“动”中取“静”,则又附加了一层东方文化的哲学意味。东方文化崇尚顺其自然、以静制动,在其动态影像中,缓慢静默的表达与影像的动态本质形成对比,观者仿佛置身于一场微观时间的戏剧中,在“静”中感受不同的变化,这也体现出东方文化中“静观其变”的隐含。而比尔·维奥拉也在运用这种方式创造出一种新形态的“绘画”,使每一帧都能独立成画,因而比尔·维奥拉的作品虽然是动态影像,但看起来像是静态作品,观者会在一帧帧如古典油画中的影像作品中感知与艺术的距离。
 
  (二)“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死亡就是寂灭不动,寂静乃生命,寂静乃死亡,寂静乃万物之源,死亡亦复如是。”比尔·维奥拉不仅探讨情绪的细微表达,他对于生死等哲学问题也有着非常深入且细致的见解。东西方观念对比尔·维奥拉生死题材的作品深有影响,死亡究竟是生命的一种延长还是周而复始的重生,这是他一直试图用作品去探寻的哲学命题。比如他的作品《南特三联画》,该作品来自于他的真实经历,但他却选择用客观的角度来呈现至亲之人的出生与死亡。影像由三个屏幕共同组成,依次呈现三组不同的画面:妻子的分娩,悬浮于水中的男人,以及母亲离去的场景。这件作品与文艺复兴时期罗吉尔·凡·德·丰登的作品《圣母祭坛画》表现形式颇为相似,比尔·维奥拉意在用这种三联画的形式分别呈现人的一生,呈现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关键时刻,同时也宏观的呈现了人类生命繁衍的客观规律,探索“存在”的意义。从该作品中可以看出比尔·维奥拉对于生命的从容与敬畏,他将距离他最近的生命感悟得以呈现,将生与死并置于同一个作品中,看似是有关于他的故事,却也是每个人必经的人生历程。
 
  在东西方文化思想中,对于“生”与“死”有着不同的观念。西方文化中认为人的生命是一次救赎,是为了洗脱原罪的一场苦行,要在世俗中体验种种痛苦,不断磨练意志,最后生命得以成长,灵魂得到永生。而东方观念则认为生命是轮回,死亡是下一次生命的重生,生命期间则是灵魂的修行。比尔·维奥拉的作品既蕴含着西方对于生死的救赎观念,也有东方生死轮回的思想观念。在《南特三联画》中,中间漂浮在水中的人也许就是比尔·维奥拉自己,“水”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有救赎的含义,代表了一种生命过程中的自我救赎。同时,三个影像的循环播放也代表着生命的轮回与延长,仿佛他的母亲不曾死去,而是转化为新的生命,生与死就在这个作品中无限循环。在他的作品《殉道者》中也同样表现出对于生死观念的表达,影像中分别运用“土”“气”“火”“水”四种生命不可或缺的自然元素,呈现四组苦难求生图景,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地展现了人在痛苦中求生的本能和意志,其中既蕴含了西方文化“苦行”的概念,也包含着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人无论如何都难以与自然抵抗,生命源于自然也应归于自然。
 
  (三)“时间”与“空间”的多维度呈现
 
  在比尔·维奥拉作品中,时间与空间的多维呈现也常常贯穿于他的作品中。影像这种媒介形式本就是对时间与空间的多重表达,而比尔·维奥拉对于时间的重新定义以及对于空间的主观创造很大程度上将时间与空间具有创造性的连结起来。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作品《救生筏》让人想起最著名的灾难生还者图像——卢浮宫收藏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这段影像展现了19位不同种族、不同阶级、不同性别的人,在安逸平静的氛围中突然遭受强大水流冲击的灾难景象。在低倍速下,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所产生的应激反应被逐渐放大,作者用平静的镜头画面伴随着强烈的环绕声,使得整个空间既真实又虚幻。从空间维度上看,比尔·维奥拉作品中的空间由于融入了西方古典主义绘画意象,使影像中的场景具有一种超现实意味的空间,此时的空间已抽离了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而变为舞台式的空间形式。影像中的人也仿佛是舞台表演的演员,极具形式感的站位与夸张的肢体动作,让观者恍然走进当代的《梅杜萨之筏》。从时间角度看,由于运用了日常镜头的再创造,时间被大幅度延长,极度放大了人们遇见灾难那一瞬间的真实反应,让时间变成观念意义上的时间。因此,当我们观看这个影像作品时,既具有即时的真实性,也具有表演的虚假性。作品中伴随着巨大水流的声音,又增加了一层感官维度,使观看者沉浸在整个作品中。那时还没有“沉浸式”如此热门的媒体艺术词汇,而比尔·维奥拉却前瞻性的将声音与空间相结合,更丰富地呈现了影像中紧张的求生氛围。他曾说道“声音比视觉更适合用来表现空间”。通过声音不仅能看见艺术作品本身,亦可以“看见”它们所处的空间和语境。


\
 
  在其作品《逆生》中,表现了一个人被救赎的过程,源源不断的水流倾注在一个男人身上,从黑到白,从堕落到救赎的无限循环。影像中的空间具有密闭性,仅仅是一个漆黑的空间,并没有赋予特定的意义,却带给观者一种孤独的感受。影像中时间的变化则较为主观,影像时间长度只有8分钟,但整个救赎的过程可能会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之长,也可能就是一瞬间的变化,因此这里的时间属性更具有东方哲学中“一瞬即一世”的时间观念。比尔·维奥拉在作品中多次融入西方古典绘画意象,以及“水”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象征,同时每一处又都体现了东方文化具有禅意的哲学意味。
 
  三、比尔·维奥拉影像艺术的启示与思考
 
  在对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上,比尔·维奥拉翻新了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不再使语言局限在静态或动态的框架中,利用影像技术做到了影像在静态与动态之间的自由转换。并且在观念上将东西方的哲学思想相融合,从哲学维度中思考人类的生命本质,表达自我对生命的态度与看法,形成独特的自我风格特征,使影像艺术的观念性更加自由,追寻自我内心的表达。同时,比尔·维奥拉通过他的作品,间接表达了“自省”的概念,因为生命的过程就是自省的过程,而在观看他影像作品的过程中往往就是一场人生的修行,打开了生命之窗,这对于后来的当代艺术家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中,对于生命的思考成为了当代艺术家探索的主要命题。比如当代艺术家蔡国强的作品《天梯》,是一次对离去亲人的怀念,跨越常人的认知方式,直接将这种思念以一种令人震撼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段记录下来的影像就是那一瞬间的时间停滞,是对这种思念的永久保留,并且引起观看者的无限共鸣。这与比尔·维奥拉的影像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传递的内在观念与情感表达是相通的。同样也是对亲人怀念的作品——《抚摸父亲》,这是当代影像艺术家宋冬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当艺术家的创作对象真实存在,就会引起观者的共鸣情绪。就像比尔·维奥拉的《南特三联画》,如果屏幕中不是自己的妻子与母亲的真实经历,那么这个作品的意义将不复存在。
 
  在创作技术手段方面,比尔·维奥拉一生创作过程中,一直都关注着科学技术对于影像艺术的价值,并前瞻性的思考技术与艺术在创作中的关系,而且在作品中已经给出了答案——技术可以为艺术服务,但是不能过于依赖。这对于之后的录像艺术家来说,不仅是一种技术形式的启发,也是对艺术的深层思考。
 
  四、结语
 
  比尔·维奥拉在实验影像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在东西方文化思想的作用下,创作出富有诗意的影像作品。他对艺术的思考就像对当代艺术中生命、时间、精神性主题的一种延伸。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是影像艺术的内在表达与无国界的态度,无论是他在西方语境下的成长背景,还是他对于东方文化的思考,这种跨文化的艺术创作方式是一个艺术家多元的体现。东西方文化不同的思想观念在其作品中带来了不一样的观感体验,是艺术的融合,更是文化的包容。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拉什.新媒体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2]董冰峰.比尔维奥拉和他的作品[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02).
 
  [3]李慧丰.东方禅思与西方意象的唱诗——影像艺术家比尔·维奥拉创作思想循迹[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04).
 
  [4]杨瞧.在黑暗中审视你的灵魂一一录像艺术大师比尔维奥拉[J].艺术生活,2009(04).
 
  [5]金梦.视觉符号:当代艺术创作理念的传递纽带——以美国艺术家比尔·维奥拉的录像装置作品为例[J].大众文艺,2019(02).
 
  [6]徐正月.影像艺术中对时间的表达[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7]刘加强.时间空间化——影像艺术中的主体性解构[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15年.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42841.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