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试论李商隐桂州山水诗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24 13:48: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李商隐是我国晚唐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长期以来,人们注重研究李商隐的政治诗,爱情诗和抒怀诗,而对其山水诗关注甚少。李商隐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四月应桂州刺史郑亚辟召桂州,任幕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创作了十多首山水诗。这些山水诗呈现出山水景观与心灵景观,与风土人情,与悲伤情感相融的艺术特色。将山水深入心灵深处,展现心理世界的丰富性、多层性和流动性,这就是李商隐山水诗的特色,也是李商隐桂州山水诗对中国诗坛的贡献。研究李商隐山水诗对于认识一个全面、立体的李商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唐代;李商隐;山水诗;艺术特色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生于元和八年﹙813﹚,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以极富个性的诗歌创作为唐诗拓展了新的境界,也为即将谢幕的唐诗奏响了一个响亮的尾声,更为他自己奠定了唐诗大家的地位。在流传甚广的《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收录了二十多首,位列前茅,可见影响之大。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仍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我们。

\

  长久以来,人们大多注重研究李商隐的政治诗、爱情诗、抒怀诗等,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对他的山水诗、田园诗则很少关注,研究论文寥若晨星。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李商隐的山水诗比较少,而他的山水诗又不是刻意模山范水,也非单纯的借景抒情,而是在山水景物中,深入诗人心灵的深处,将自己流动、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因此,人们将这类独具特色的山水诗又归入了抒怀诗,因此,其山水诗就更少了;二是李商隐的政治诗、爱情诗、抒怀诗实在写得太美妙了,犹如一轮明月,而他的山水诗则如星星之光,被明月之辉所掩盖了。但是,要认识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诗人李商隐,有必要探究李商隐的山水诗。

  李商隐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四月应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防御观察史郑亚辟召,告别妻室,幼子,辞掉秘书省的职务,随之赴桂州(今广西桂林市),奏掌书记,后擢为观察支使。第二年二月郑亚再贬循州刺史,李商隐旋即离桂北归。李商隐在桂州不到一年的时间创作了三十一首诗歌(不包括赴桂、离桂及出差江陵途中所作诗歌),其中至少有十三首山水诗,这为我们研究李商隐的山水诗,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

  纵观李商隐桂州山水诗,呈现以下艺术特色:

  一、自然景观与心灵景观相融

  余恕诚先生认为,“李商隐诗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的诗歌代表着文学向心灵世界深化”,“用心象融铸物象”。[1]心象是指诗人心里那种说不明,道不白的复杂而流动的那种状态,而物象就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李商隐山水诗以心中之象来融铸客观世界的种种景观,以此去深入人的心灵世界,展示人的内心情感。例如《晚晴》[2]: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李商隐少怀大志,才华超群,却长期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而郑亚却比较关心、信任、器重李商隐,辟召李商隐入赘幕僚,使他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同时也使他暂时离开了党争的漩涡,心灵得到暂时的安歇,精神也随之解放。诗人到桂州后写了这首《晚晴》。诗歌首联说自己在清和的初夏,居处幽僻,俯临夹城,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具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初夏多雨,桂州尤然。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山水添彩,万物生辉。《载酒园诗话》说:“义山之诗妙于纤细。”[3]诗人没有泛泛描摹晚晴景象,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在夕阳的映照之下,生机盎然。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他早在《登乐游原》中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里所流露的是对即将消逝的美好晚景的感伤。尽管也有热情的赞叹,但因其近“黄昏”,便格外加深了感伤怅惘的情绪。而“人间重晚晴”却不同,明知晚晴短暂,却不因此而伤感嗟叹,徒唤奈何,而恰恰相反,感到惟其美好而短暂,便更值得尊视。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

  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包含着对人生执着热情而又深沉严肃的哲理性思考。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笔细致的描画。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张弛有致,虚实相融,不平板,不单调,有情致。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天地澄清,烟尘俱净。凭高览眺,视界更为广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下句“微注小窗明”从正面写,角度由外及内。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尽管如此,这一抹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未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巢乾”、“体轻”切“晴”,“归飞”切“晚”。宿鸟归飞,通常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体轻”飞翔起来显得体态轻捷,又生动地描摹出鸟儿因遇晚晴而分外轻松喜悦的意态。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如果说“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在这里,诗人的振奋轻松的精神状态,借飞鸟的轻捷体态表现出来了,无形中得到了外化,而越鸟和诗人也似乎合而为一,浑融一体了。这样,物象与心象妙合无垠了,凭楼远眺晚晴的流动而复杂的心理状态一一展露出来了。再如《城上》:

  有客虚投笔,无憀独上城。沙禽失侣远,江树著阴轻。边遽稽天讨,军须竭地征。贾生游刃极,作赋又论兵。

  诗歌开篇以“虚”“独”和“无憀”相伴登楼,孤寂和无聊之态已然可见。沙滩水鸟失去了伴侣飞向远处,江树之叶在秋天飘落,显得“阴轻”、空寞,诗人孤寂和无聊之情得到进一步深化、具象化。接着,抒写我虽有贾谊之才,却报国无门的幽愤以结束全诗。诗人时而孤独,时而寂寥,时而幽愤的种种心理状态一一展示出来了。又如《桂林》: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

  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

  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前四句用描述语,点出桂州城窄、江宽、东南、西北、高楼,把桂州这座小城的景致淋漓尽致的烘托了出来。后两句是前两句的延续,“青枫岸”,“白石湫”均为地名,在漓江上游。相传青枫桥附近有妖怪害人,南齐永明年间,神授地方官将妖怪镇压在白石湫,从此,水患已除,百姓康乐。尾联以桂州不停歇的“箫鼓”,不停歇的祷告的人文特色作结。开篇的“窄”“压”和“浮”等字,展示了诗人受“牛、李党争”碾压的苦闷逼仄处境,而结尾又道出了诗人之无奈,向何处、向何人祷告、诉求的心理状态。虽然桂州好山好水,美景美物,但也无法排遣自己的伤感情绪。物象和心象有机融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相融

  李商隐在桂州期间,深感南方山水景物异于北方,风土人情也异于北方,他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中融入民情民俗,大异其趣。他乘舟在漓水游览中,写下了《江村题壁》:

  沙岸竹森森,维艄听越禽。

  数家同老寿,一径自阴深。

  喜客尝留橘,应官说采金。

  倾壶真得地,爱日静霜砧。

  诗歌开篇点出环境,两岸翠竹夹岸,越鸟鸣唱,一静一动,环境幽静。尔后,着力描写江村,人也高寿(老寿),待客备橘,官税交金,秋天的砧衣声更显得空静。村民把当地的特产——橘和酒招待这并不相识的远客。短短几句,通过桂州特有的物象和村民朴实的行动把淳厚、质朴、好客的民风展现在读者面前。

\

  唐宣宗大中二年正月,桂州辖地昭州由于官府腐败,引发民众愤怒,聚众举事,官员逃走,政局大乱。为此,郑亚委派李商隐代理昭州剌史,处理这一乱局。李商隐决心施展自已的才华,实现平生的报负,关爱百姓,反腐败,除弊事,兴生产。他经常进村寨,了解民情民俗,写了《昭州》、《异俗二首》等诗。《昭州》诗曰:

  桂水春犹早,昭川日正西。虎当官道斗,猿上驿楼啼。绳烂金沙井,松干乳洞梯。乡音殊可骇,仍有醉如泥。

  诗篇描绘了昭州的恶劣环境和丑陋的习俗:老虎时时出没,猿猴处处啼叫,人烟稀少,奇怪的乳石洞,可骇的方言土语,烂醉如泥的路人等。恶劣的环境令人恐惧,丑陋的习俗让人可憎,落后而荒凉的乡村使人同情。多种复杂的情感萦绕在诗人心中。

  《异俗二首》写道;

  一

  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未惊雷破柱,不报水齐檐。虎箭侵肤毒,鱼钩刺骨铦。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幨。

  二

  户尽悬秦网,家多事越巫。未曾容獭祭,只是纵猪都。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贾生兼事鬼,不信有洪炉。



  笫一首诗,首联写昭州疟疾横行,无药可医,人们不得不逃离以避疟;春夜寒气逼人而难安。颔联写春雨如注,雷声滚滚,这完全异于北方气象。颈联纪实性地描写百姓以毒箭射虎,以鱼钩钓鱼的生活。尾联“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幨”,“彤幨”,即刺史。汉代刺史乘坐饰有赤帏的马车,后来就以“彤幨”指代刺史。当地百姓以难懂的方言土语愤怒地控诉原刺史的苛政。当然隐含了希望新刺史,关注乡民,改革弊政的愿景。第二首诗,继续描写昭州的民情民俗。这里的村民不事农桑,以捕鱼、狩猎为业。家家户户挂鱼网,常年入泽梁而渔;他们还经常上山打猎,但奇怪的是却不猎杀豪猪。这里巫术盛行,民众还在家门口贴上道家的缚虎符以避邪,等等。这些奇风异俗,反映了这荒蛮之地生态原始,生民愚昧,生存艰难的境况。诗人抒写这些异俗,有惊奇,有赞叹,有同情,更有改变陋习,改善民生之坚强决心。但遗憾的是由于牛李朋党之争愈来愈烈,郑亚又一次被贬,李商隐不得不离开桂州而北归,改变昭州面貌的愿景落空了,这是李商隐不幸,也是昭州的不幸。

  三、自然景观与悲伤情感相融

  李商隐这次随郑亚赴桂,抛妻别子,孑然一身,加之,追随的幕主郑亚属牛党,而李党权势气焰正炽,牛党逐渐败落,李商隐有着不良预感,深感前途暗澹,伤感抑郁之情,迷惑怅惘之感时时纠缠着诗人。他在《桂林路中作》写道: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首联描写桂林早秋的景色,“地暖”,“江晴”,这异乡之景毫无秋意,因此,就怀念起浓浓秋意的故乡。第二联“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诗人在赏景之时,总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飘零的感觉,连蝉之叫声,“犹向客依依”。第三联描绘了一幅“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宁静温韾的乡村画面,更激起诗人的思乡之情。因此,就有了“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之结句,欲西北望故乡,可故乡如此遥远,怎能望得见呢?只见一群鹧鸪乱飞,惊叫着“行不得呀,哥哥”!又如《北楼》: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欢。花犹曾敛夕,酒竟不知寒。异域东风湿,中华上象宽。此楼堪北望,轻命倚危栏。

  诗人面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春景,本应兴奋异常,然而却发出了“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欢”的哀叹!春花朝开夕落,了无生趣;饮酒取暖,可异域天暖,失却了春寒饮酒暖身的乐趣;桂州气侯潮湿,没有故乡的干爽,更觉无趣!花无情,景无趣,酒无味,美好的季节,美好的景物却难以宽解心灵的苦闷与孤寂,诗人只能“倚危栏”,眺望中原,以解思乡之情。又如

  《访秋》: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诗歌首联写薄醉思乡,高楼望秋。桂州气候异于北方,秋天当归而未归,欲借异乡访秋聊以自我安慰。接着二联,继续叙述南方秋意难访,徒增羈旅惆怅。异乡落日、归帆、烟白、霞红,色彩对比鲜明,一幅艳丽爽朗之景,何有故乡之秋意?直到尾联“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终于访到了秋意,聊慰苦苦思乡之情。唯有“丹枫”怜我,以一树火红,报我真正秋意。访秋一波三折,寄寓了异域思乡之苦。同样,《即日》还将怀内念归伤感之情深深融入桂州山水景物之中,而《城上》则抒发了诗人才比贾谊,却报国无门的幽愤。

  总之,李商隐桂州山水诗并非刻意地模山范水,关注山水景物的外部特征,而是将山水深入心灵深处,展现心理世界的丰富性、多层性和流动性,这就是李商隐山水诗的审美特色,也是李商隐山水诗对中国诗坛的独特贡献。

  参考文献:

  [1]余恕成.李商隐的诗歌——对心灵世界的开拓[J].华厦文化论坛.2012.7:9-17.

  [2]郑在瀛.李商隐全集[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下文李商隐诗均引自该书.

  [3].王鸣盛,蛾术.贺裳载酒园诗话[M].清道光21,世楷堂刻本:256—2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72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