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独特的民族文化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13 15:00: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南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与文化空间,依靠世代人民的传承生生不息。本文从多个角度来述说了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特征、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结构形态以及其特有的风俗习惯与文化独特性。海南黎族文化更是历史悠久,在长时间的劳作与生活中累积创造了丰富多彩,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特征;独特性

  一、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特征

  海南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年,由于内地战争的原因,中原地区的古百越民族为逃离战乱,来到了海南这片未被开垦的沃土,海南适宜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南下迁徙的古百越民族在此地安居下来,而且这种迁徙一直持续到我国的秦汉时期。经过长时间的聚居和文明的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海南文化。海南的原始居民依靠着简单的狩猎和耕种工具,在及其艰难的条件下一步一步开垦出肥沃的土地供自己的民族安居繁衍和文化传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出了海南人民数千年来经历的风吹雨晒、岁月变迁,经历了时间冲刷与洗礼,海南民族文化不仅变得幽邃深远而且坚韧顽强。海南地区的文化传统与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汉族文化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从汉朝建立政权开始,海南地区海南原始文化和华南地区汉民族文化关系十分密切,自从西汉政权建立后,海南原著居民逐渐与壮侗语族交流减弱联系,此后内陆沿海地区民族文化不断受到汉族文明的同化侵袭,又受到海外如印度、东南亚诸国等文化的冲击,此后中原地区同语种诸民族文化受到汉文化的侵袭和同化。因此海南文化与壮族、傣族等兄弟姐妹文化之间联系逐渐弱化,海南原始居民独自在海南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创造自己的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变迁与文化交流融合,海南原始文明不断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历史进程融汇为一体,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南民俗文化。

  二、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海南先民在古代流传下来的生活技能和生产工具。黎族的陶艺制作,黎锦的纺织刺绣,海南椰雕、藤编,“三月三”节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每一个都经历了几百年以上的历史,并且至今还有完整的制作工艺与使用价值,例如黎陶以物易物的习惯在现在的黎族聚集地还有保留。

  时至今日,这些文化遗产仍旧在海南人民生活中传承着,并且在海南人民的生活当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在历史的发展当中,海南又经历了宋元明清文化的影响,宋元时期海南成为皇帝发配“贬官”的地区,但是“贬官”对海南文化的发展来说也是填上了浓彩重墨的一笔,明清时期海南更是获得“滨海邹鲁之风”的文化称号。

\

  三、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

  海南文化当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黎族文化,黎族先民是海南岛上出现的第一批大规模迁徙人类,在长时间的人口迁徙中黎族的原始居民将古百越文化带进了他们栖息的海南岛,古百越文化成为黎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人口迁徙给海南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被海峡阻隔的海南开始繁荣昌盛起来。黎族先民在海南岛从开始的刀耕火种到利用铁质工具,一路开辟蛮荒,欣欣向荣,在海南这块土地上培育出了自己独特而又美丽的民族文化。海南文化是由以黎族为代表包括其他民族的土著文化和汉族地区的移民文化所构成,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与价值。我所拍摄的一系列关于海南非遗文化的记录片正是记录了这些一直被黎族先民逐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如《原始黎陶》讲述了海南黎族陶艺发展、工艺;《缬花黎布》讲述了黎族织锦的发明传承和纺、染、织、绣等系列工艺技巧;还有《琼黎藤编》《枯木逢春》等,这些纪录片均拍摄黎族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项目。例如海南藤编这一非遗文化,藤条海南地区山间生长的一种藤本植物曲干。但是这种生长曲折穿梭,纵横交错的藤条在海南先民的手中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藤编技艺在岁月的交替中不断陪伴着海南人民的成长和文化的发展。藤编不仅是现在的文化遗产,更多的是黎族人民的生活、劳动的代表,在黎族文化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多藤编工艺造型简单、风格粗狂,单标的纹饰,均表现出了黎族工艺的独特性,贴合着黎族文明当中实用、朴素的造物思想。此外在黎族织锦中也极强的提现出了海南文化的独特性,由于“万物有灵”是黎族民族宗教观的体现,所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观也会体现在黎族服饰的花样之中。

  四、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文化的特性

  对海南黎族文化特征进行不断剖析与研究,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黎族文化从文明创建、发展与变迁、文化的表达、和文化主题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其他民族或地域文化不同的文化内涵与别样的文化特性。

  (一)海南黎族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多源”和“多元”

  在对海南黎族文化的朔源发现,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两个主要的特点:“文化来源多渠道、文化形式多元化”。黎族文化产生的第一点是自然与人文之间的摩擦融合,分析黎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黎族文化均有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华南沿海文化以及印度、马来文化等等融入和影响,但海南文化的产生于发展又立足于海南岛独特的海岛文化、海洋文化等自然文化,人文与自然的结合共同组建构成了黎族文化别样的特性和文化内涵。第二点,黎族文化在历经千年的历史长河的洗礼当中,本土文化不断与外来文化之间不断交换、摩擦进一步融合,黎族文化在我们看来不仅仅保存着民族自身的文化体系,对外来文化也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接纳姿态,不断的丰富细腻自己的文化体系。

  (二)海南黎族文化的表达呈现离不开“细腻”和“多维”

  从黎陶,黎锦,椰雕、藤编,“三月三”节海南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黎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部都透露着黎族文化独特的细腻和文化精神,黎族人民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创建了丰富多彩的黎族文化体系。走在黎族聚居地会发现他们所建造的房屋形状像是一艘一艘反着的大船,这是因为海南多雨、潮湿、多台风的独特气候特点而照成的,建照成翻船的模样可以有效抵御这些自然灾害和疾病;黎锦体现出了黎族人民精湛的纺织文化与独特的审美特点,黎族妇女把自然的色彩,用腰机固定在布匹上,不断地重复,不断地改变,交织成五彩斑斓的图案。除此之外黎族歌谣、舞蹈以其内容丰富的歌词曲调和不同的舞步动作,抒发着不同情景时不同的情感。黎族居民有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等几种宗教信仰,并形成了独特的宗教礼仪。此外,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当中形成了一套礼仪制度,为保证黎族局面在生活当中秩序的维护和关系的改善。

  五、黎族文化与海南非遗之间的关系

  海南文化的发展和我们的社会发展是一样的,文化的形成必定会经历历史的坎坷与磨合,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只有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沉积生活的经验和磨砺出自己的文化特色,才不会被千千万万的民族文化所吞没在历史的轮换当中。黎族文焕是海南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其实可以说海南文化就是黎族文化。在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不难发现,大都与黎族居民的衣食住行有关。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黎族先民发明创造历史悠久,拥有黎族人民的大智慧的结晶,集中反映了不同时代海南居民的民族精神和风貌。

  综上所述海南非遗文化是人类社会诸文化因素的结合,与时代同步,它注重了文化的美、善、智与崇高,因为美、善、智与崇高,都是文化的重要价值目标。

  六、推动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

  (一)继承文化内涵

  海南非遗是“核心素养”的“文化内涵”的一环,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具有传统性、人文性、审美性、艺术性等特点。海南非遗魅力独特,且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当中不断包容吸收不同的文化,实现了丰富的艺术特色。现代化信息技术冲击下,应当采取相关举措对海南非遗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加以传承。海南非遗包含着丰富的传统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尤其是黎族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媒体宣传活动开展当中有利于对黎族文化加以传承,同时融入创新性因素,丰富其中蕴含的时代特征继而推动黎族文化及相关产业获得持续性发展。引导人民群众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精髓,从而在参与非遗传承活动的过程当中塑造良好的文化传承素养。海南非遗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及创作形式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激发着学习兴趣和艺术素养的形成。

\

  (二)传承民族精神

  海南非遗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性不仅可以利用其创作出多种文化产品,同时也具有着保护环境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将海南非遗传承活动融入新时代媒体宣传活动当中不仅可以引导人民群众对其表现形式及其内涵加以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也可以引导人民群众更好地体会黎族文化产品当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从而在此基础上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尤其是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推动文化输出

  在经济不断朝着全球化趋势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文化的输出也成为引导我国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海南非遗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完善和发展有利于扩充我国在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当中的占有量,从而增强包括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是国际当中的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当中又可以吸收和利用国际优秀文化内涵,并将其引入包括我国民族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当中。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以及国际潮流发展的需求。

  七、将纪录片应用于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策略

  (一)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宣传

  纪录片作为极具宣传力和号召力的媒介渠道,应当利用其对于非遗保护进行大力宣传。在开展宣传活动的过程当中,前期的调查研究十分重要。有关纪录片编辑人员及其它工作者应当自觉深入我国传统黎族文化当中挖掘非遗文化因素,在查找非遗保护类别的基础之上对其保护现状以及现实需要加以记录。就非遗保护纪录片展示方式来看,有关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员可以设立专门的纪录片播放网站,将其归类呈现,民众可以根据自身的观看兴趣来选择非遗保护纪录片,以此来加强群众对于非保护的了解。除此之外,也可以在网站内部设立评论区充分吸纳观众对于以非遗保护为主题的纪录片制作与宣传活动开展的意见和建议,架起群众与非于保护活动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也可以实时了解最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纪录片编辑内容及形式的喜好,从而扩大群众支持根基。

  (二)深入群众生活叙述故事

  非遗保护文化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当中,非遗保护活动开展的主要力量也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利用纪录片开展非遗保护宣传活动,应当以深入群众生活叙述故事为基本前提。在纪录片制作内容的选择方面,应当选择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非遗产品地区来展开拍摄,对当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所运用到的非遗产品加以介绍,对相关情景加以系统的展示。引导观众在参与纪录片观看的过程当中,自觉融入非遗保护氛围当中,树立非遗保护意识。就纪录片拍摄形式的选择方面,最好选用镜头推进的方式来展开,在选择带有非遗保护文化氛围的民众生活地区来进行选景,采用由远及近,由宏观到微观的镜头推进方式来对非遗保护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使用情况加以展示。

  (三)结合新兴媒体扩大宣传

  在利用纪录片对海南非遗及黎族文化加以传承和保护的过程当中,可以将传统的纪录片录制与新兴媒体手段相融合,拓宽非遗保护宣传渠道。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之下,除电视纪录片,报纸等传统媒体宣传手段以外,短视频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兴起并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媒体宣传的中坚力量。因此,纪录片录制可以以短视频播放的形式相融合,建立属于非遗保护部门自身的短视频官方账号,将录制好的纪录片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产品种类加以分门别类,按照民族文化产品类别推出统一系列的短视频。在短视频当中,对有关于非遗工艺品类别的相关文化常识等信息加以介绍,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对非民族文化产品种类及其特征乃至历史发展渊源加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以此来扩大纪录片宣传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白华山.论黎族服饰文化中的宗教意蕴[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04):28-32.

  [2]胡立德.艺术性:纪录片的核心特性[J].中国电视,2009(12):45-50+1.

  [3]王海,江冰.从远古走向现代——黎族文化与黎族文学[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20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6930.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