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最开始接触竹笛这件乐器的时候,首先需要做的是把竹笛吹响,使其能够发出声音;其次是在保证竹笛能够发音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把这个音吹长;持续练习把每个音吹长的过程,就是长音练习。长音练习,是竹笛练习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竹笛演奏的开始。本文探讨的长音基础练习,包括强音保持练习、弱音控制练习、旋律音程[1]之间的过渡练习、超高音控制练习四个长音基础练习的内容,希望在增加长音基础练习的多样性和可练性的同时,能够让大家更加关注长音基础练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长音;长音练习;长音基础练习
说到长音,大家印象里的练习是否习惯性认为需要按照固定的速度、结合节拍、尽量把音吹长,保证每个音都吹到自己没有气息再吹响竹笛使其发声即可?在长音练习的过程中,是否是按照音阶的顺序依次吹奏?是否是按顺序把所有的音吹完一遍即视为完成基本的长音练习?
如果以每节专业课45分钟时长作为参考,教师需要在45分钟的上课时间内,合理安排好不同的教学内容,那每个环节的练习时间相应也是有限的。这样的话,关于在课堂中的长音练习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学生处在初级阶段,长音基础练习一般是按照音阶顺序吹奏一遍,按照初级阶段学生的水平把所有的音吹完,大概用时在10-15分钟左右。第二种情况:学生处在中、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学习的乐曲难度增加,学习乐曲的时长通常会占用课堂教学中的大部分时间,以致于可能有时候在课堂中会来不及进行长音基础练习的训练。受限于固定的上课时间,本文并不否定在课堂中采用这种长音练习的模式。提出这几类长音基础练习,是希望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们能够在普通长音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丰富,以此增加长音基础练习的多样性和可练性;充分利用好学生课后练习的时间,将长音练习变得更具体化、使学生能够从练习中,更好地把长音练习和口风控制相结合,让学生能直观、明显地感受到长音基础练习所带来的吹奏效果。
下面我们对强音保持练习、弱音控制练习、旋律音程之间的过渡练习、超高音控制练习这四个长音基础练习进行一一展开介绍,分别对其进行说明探讨。
一、强音保持练习
长音练习,通常是要求学生在保持口风放松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将声音吹长,在练习过程时,对声音的强度和响度一般不做刻意要求。但强音保持练习,不仅要求学生将声音吹长,同时,还要求把每个吹长的音尽可能地吹响,以保证声音的强度和响度。据陆金山先生回忆:“记得小时候父辈们常向我们讲起,阳原县曾出过一位吹笛能手,在张家口和坝上、坝下一带很有名气。他能迎着五级大风吹奏顶风笛”......人们为了赞誉这位天才的艺术家送了他一个绰号叫作“吹破天”。[2]关于这位顶风“吹破天”的艺术家,冯子存先生的女儿冯彬女士,也在《把天吹破—忆父亲冯子存先生》(中)一文中提到:“一般演奏家是吹不响父亲的笛子的,因为,父亲用的笛子比常人的低几十音分,甚至半个音”。[3]通过这些文字的描述可以想象,冯子存先生的气息有多么扎实、笛声有多么响亮。遗憾的是,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回到曾经冯子存先生演奏的现场,去亲身感受冯子存先生在舞台演奏竹笛时带来的声音震撼和气息魅力,但我们可以尝试还原,尽量模拟“顶风吹”的练习场景,让学生体验在“顶风吹”环境下练习和日常练习之间的不同感受。通过这样的模拟、还原,笔者希望引导学生向冯子存先生学习、致敬,也希望将强音保持练习和普通长音练习做一个直观地对比,让学生有更真实地感受两种练习的区别。为此,笔者特意找了一个风口处,用来模拟“顶风吹”的环境,并在此环境下进行反复实验,论证在这种情况下,强音保持练习和日常长音练习的区别。
(一)实验相关说明
1、场地条件:在聚风口处,选择空旷、安全的场地进行。
2、天气条件:晴天,有大风,室外温度可忽略不计。
3、风量大小:实测把吹孔朝向风吹过来的角度,竹笛会发出呜呜的声音;携带普通伞具,伞面可以直接被吹翻;容量350ml的保温杯在盛有半瓶水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被吹倒,无法直立放置。
4、实验对象:三位竹笛专业的学生,三位学生都存在口风偏紧、吹奏竹笛音量较小、吹奏竹笛时较费力、容易疲劳的问题,但三位学生引起竹笛发音变紧的原因不一样:第一位学生面部较为紧绷,口风容易挤,导致声音发紧;第二位学生气息沉不下去,气息集中在胸腔部分,气息容易浮,导致声音发紧;第三位学生平常练习时间较短,对吹奏口风没有把握,心里发虚,影响发音,导致声音发紧。实验通过对三位学生各不相同声音发紧的原因进行相同测试,以此研究通过强音保持练习,能否对不同情况的声音发紧有所帮助。
5、音量要求:要求三位学生尽可能将竹笛吹响,这种吹奏效果,对学生气息支撑要求更高。
6、练习内容:三人直面风吹的方向,分别吹长音和乐曲。
7、练习时长:约一个小时左右。
8、练习要求:为保证练习效果,需尽量保持较长时间的持续吹奏过程,要求学生在吹奏过程中尽量不要有中断。在户外“顶风吹”环境中练习结束后,迅速返回室内,进行日常的长音练习,同样要求练习过程持续一小时左右,以此进行对比。
(二)实验信息反馈
1、在大风环境下吹奏笛子与日常室内无风环境下吹奏笛子相比,前者气息明显变短、在大风环境下吹奏,吹奏者体力消耗较快。
2、当吹奏者处在室外大风环境下吹奏时,风与吹奏者呼出的气息会形成一股对抗的力量,风的力量容易将吹奏者吹出来的气息吹散,使声音发虚;学生为了能缓解这种情况,自身的气息、口风以及面部状态都有明显的变化。
3、户外练习结束后,学生统一回到琴房继续吹奏约一个小时左右的长音和乐曲,通过两种不同环境的对比,明显发现,学生回到琴房吹奏时,音量较日常吹奏声音更大、吹奏的口风较日常更为集中、面部较日常练习更为放松。
4、为尽可能保证实验的客观性,笔者让三名竹笛专业的学生同时在户外、室内两种不同环境下吹奏相同内容进行对比,同时进行实验。
这三名学生在实验前,统一存在有口风偏紧、竹笛吹奏发音时,音量偏小的问题,通过两种不同场景的实际演奏后,学生在户外顶风环境吹奏练习的过程中,对口风、气息控制调节的效果更明显。为了支撑自己吹奏的声音在顶风的环境下能够保持足够的音量,学生的口风会无意识地变得集中、面部相对平时更为放松;当这种状态的学生再回到室内练习吹奏时,学生整体吹奏感觉变得相对轻松,三名学生在口风、气息、状态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对口风控制、气息支撑的能力普遍有一定的提升。但这种效果,大约从返回室内练习的45分钟后开始逐渐弱化,直至消退;大约至90分钟左右,户外练习带来的效果几乎完全消失,学生普遍回到自己习惯的吹奏感觉。为了验证这个吹奏练习实验的客观性和可行性,在三天内连续将相同的实验内容反复验证,其效果几乎一致。通过“顶风吹”环境下的练习,可以让吹奏者在返回日常室内环境下练习时,在短期内吹奏的口风、气息、状态有所提升,形成明显变化,但这个变化在室内练习的过程中呈不断消退趋势。也许是因为户外练习的时间只有一小时左右,其所带来的益处有限。假设顶风吹练习环境的时间增加,是否在室内环境下吹奏感觉的保持时间会更长?
二、弱音控制练习
弱音控制练习,是建立在长音练习的基础上,要求吹奏者用极细的口风,控制竹笛发音的音量,使竹笛的发音尽可能保持在弱的音量上吹长。在初学竹笛的阶段,大家印象里对于竹笛的发音的概念是否会是:要把竹笛吹响、吹通,要让竹笛的声音传得很远等等。在初学阶段,这样吹奏并不存在问题,但如果不加以区分,长时间保持这样的练习状态,或者当我们把吹响竹笛当成习惯以后。假设演奏场景切换到小型民族室内乐团的演奏中,在各种乐器基本只有一件的情况下,如何让竹笛这样声音较大的乐器和二胡这样声音较小的乐器声音互相融合,使室内乐团整体演奏效果更加和谐?或者说由于两件乐器完全不同的发音效果,使得竹笛这件乐器演奏的“F(强)”和二胡这件乐器演奏的“F(强)”是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但是在小型民族室内乐作品中,不同乐器的声音要互相融合,考虑到二胡这件乐器的“F(强)”已经到了极限,但竹笛演奏的音量还有调整的空间,这时候竹笛演奏的音量是否可以适当调节,让声音适当弱下来一部分,使两件乐器“强(F)”的声音更加融合,以达到小型民族室内乐团各声部声音的整体和谐。假设场景现在切换到《幽兰逢春》这类作品的演奏中,在作品演奏提示中明确出现这样的描述:“《幽兰逢春》主题素材取自昆曲。乐曲托物寄情,以兰花逢春重放幽香的写意手法,倾诉人们的情怀。散板,空旷的意境中响着数声叹息......;慢板,风格典雅的倾诉如怨如慕......”。[4]这个时候,竹笛的演奏应该如何塑造这些描述的意境呢?如果按照习惯进行吹奏,不加控制、修饰,可能对作品意境的塑造、音乐氛围的表现会和作品所表达的有所出入。这个时候,乐曲想要传递的是一种内心的倾诉,如果是娓娓道来的倾诉,这个演奏就不能太强,如果通过弱音控制,让声音收进去,一点一点控制着出来,这样,是否能更好地表现作品?
三、旋律音程之间的过渡练习
传统笛乐作品中,常见两个音之间的连接,一般以自然音程出现较多;新创作的笛乐作品,两个音之间的连接在自然音程的基础上会加入变化音程的使用。所以在练习完自然音程的过渡练习以后,也要重视变化音程的过渡练习。练习过程可以结合长音,将两个不同音高关系之间的音按平均速度、统一节拍进行吹奏。在吹奏时,尽可能让两个关系音之间的过渡没有痕迹。吹奏者的口风、气息要尽量放松、自然,音与音之间的行进保持平顺,形成一种自然地过渡。要注意的是,当音区跨度较大时,气息和口风的配合,需要反复练习、感受、体会。
四、超高音控制练习
关于超高音,在《论李镇的竹笛艺术》一文中这样描述:“由于李镇先生曾在内蒙古京剧团任长笛吹奏员。由于长时间的吹奏学习长笛的演奏技法,并总结出吹奏长笛时强调口腔打开,舌下沉的哈气吹法和长笛三个八度的吹奏指法。恰好长笛的音高与G调低音笛相同,李镇先生把长笛的演奏技法运用到竹笛上吹奏超高音并运用到自己创作的笛子曲当中。”[5]在练习超高音时,可以先用大G调低音笛练习发音的感觉和位置,慢慢再依次换到小调的梆笛上。在吹奏时要注意的是:由于梆笛声音较为高亢、明亮、音量较响、声音略尖,对于乐器制作来说,小调梆笛的管径较小,制作工艺要求较高,部分制笛师傅制作的小调笛子都不好吹奏超高音,一般会存在音不准或者完全无法吹奏两种情况,这个时候无法吹奏超高音,是受限于竹笛本身的原因。在传统竹笛演奏家创作的笛乐作品种,几乎很少在小调的梆笛上使用超高音的演奏,所以相关练习涉及不多。但由作曲家新创作的笛乐作品,会出现超高音的演奏,这样,无形中对竹笛演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作品在赋予竹笛演奏更多表现空间的同时,也间接提高了对竹笛吹奏者能力、水平的要求。这对于每一个吹奏竹笛的人来说,既是发展也是挑战。所以在关于超高音控制的练习上,我们要多花时间。这个练习可以结合长音练习,固定好速度、统一节拍进行吹奏,尽可能吹长每个音,尽可能在不同调的竹笛上,去感受在保持的过程中,吹奏者对超高音的控制。很多人印象里的长音练习,往往会让人觉得非常枯燥,除了把音吹长,好像并不清楚还需要练习什么或者以什么为学习目标。这样的练习状况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往往容易忽略长音练习的重要性。每个音的发音、位置、气息、口风等等都是需要慢慢练习、细细体会的,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通过介绍在长音练习的基础上不断叠加不同的长音基础练习的内容,通过强音保持练习、弱音控制练习、旋律音程之间的过渡练习、超高音控制练习这四个长音基础练习的拓展,把对口风控制和气息支撑的要求融进每日的长音训练中,希望通过这些不同的长音基础练习,能够为在这方面有困扰的学笛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两个音先后鸣响,叫做旋律音程。晏成佺、童忠良著《基本乐理教程》,2006年第二版,第40页.
[2]陆金山.“吹破天”——笛子大师冯子存[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8(01):38-46.
[3]冯彬.把天吹破——忆父亲冯子存先生(中)[J].乐器,2019(10):68-70.
[4]曲广义、树蓬编订《笛子教学曲精选》(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年,第17-19页.
[5]齐道喜.论李镇的竹笛艺术[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6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