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聚合仪式·凝集共识·情感交互:文化类 电视节目的社会记忆构建新范式 ——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04 14:26:0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2021 年伊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和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制作 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正式 登陆电视荧屏。在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盛 行的今天,人们亟需在浮躁与动荡不安 中寻求价值皈依和身份归属。这样一档 节目的出现,以典籍为舟,通过电视媒 介聚合文化仪式,重构民族“想象共同 体”;通过视听符号解码与重组凝集社 会共识,塑造新时代的精神皈依和心灵 家园; 通过情感化设计的沉浸式互动, 达 成情感共振下的身份认同。在文化自觉 和文化自信的双重加持下, 《典籍里的 中国》成功探索出利用“情感 + 技术” 的力量构建社会记忆的新范式,将维系 社会团结、传承文化价值、培育时代精 神作为电视人的责任和担当,巧妙借助 典籍之光追溯过去并照亮未来。

  关键词: 社会记忆;文化类电视节 目;传播仪式观;想象共同体

  自 2021 年《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上线 以来, 收获了大量观众的认可与好评。该 节目通过打开典籍, 品读中国的方式, 让 浩瀚无垠的典籍在人们面前“活”起来。 节目组从用功选典籍、用心讲历史、用情 演经典的全方位切入, 成功利用“跨越古 今的对话”接续历史和现代的中国精神, 并在电视媒介的仪式化呈现中构建新时 代的社会记忆,巩固人们的情感在社会 上的联系,以获得延续性的社会认同和 身份归属。正如康纳顿(Connerton.P) 在《社会如何记忆》中强调, 记忆是社会 建构出来的,社会的生存需要这个社会不断重复行动并交流思想 [1] 。如此一来, 其建构的社会记忆不仅能够反映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其内含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将共同成为维系情感共同体的深厚凝聚力,作为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2]。《典籍里的中国》这档文化类电视节目恰是将古籍中的深邃思想和精神智慧加以凝结和编码,完成储存在典籍、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思想构建。“社会记忆就像聚光镜,把光束投向历史,但照亮的却是社会的现在和未来。”[2] 本文将重点分析《典籍里的中国》如何在“多舞台 + 多空间 + 沉浸式戏剧”中探索出通过“情感 + 技术”共同建构社会记忆的新路径,为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聚合仪式:身份归属和共同体意识的双重强化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时代进程,带来的除了技术和社会的大幅进步之外,物欲的盛行也造成了人心的浮躁与精神归属的缺失。在个人主义盛行和集体意识涣散的今天,人们陷入“不确定的自由”和从传统共同体“脱嵌”的困境。因此,借助电视媒介的仪式化构建,将共通性经验编码为视听媒介符号,召唤观众参与进来,继而完成文化传承的延续与集体身份的归属。今天的电视媒介,借助新的媒体技术和情感力量的加持,拥有了更为沉浸式仪式构建的可能,也使得大众能够在虚拟身体在场的媒体呈现中,共享电视仪式所强化的象征符号,以此完成想象共同体的构建。

  (一)文化仪式营造“再入嵌”场景,培植社会身份归属感

  詹姆斯·W·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的概念,其认为传播实质上是“以团体或共同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目的是为了“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3]《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打开典籍追根溯源,让我们从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汲取智慧经验,在古人身上获取自古延续的身份归属和民族文化根基。该档节目借助电视媒介的仪式化呈现,戏剧演绎强化“神圣仪式”,营造国人“再入嵌”集体的场景,在确立社会身份归属感,提升社会认同感的同时,也有了更深的文化理解和民族自豪。维系社会和共享信仰成为传播仪式观的重要概念,在传播中人们完成的实际上是共同价值观念的强化和分享,构筑中华民族的传统“想象”, 弘扬中华文明的博大底蕴 , 重塑中国文化认同。《典籍里的中国》开篇选取《尚书》这一史书之源进行讲解和演绎,孔子以“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短短二十一个字提炼并回答了《尚书》——“为何而选,而为精髓”的问题。当书徒齐声重复孔子的回答,现代读书人撒贝宁也在跨越千年的同一时空中同声诵读,这样的电视文化的仪式化呈现,让观众以华夏儿女的身份,共同嵌入这一文化仪式场景当中,共享并理解古籍中蕴含的治国修身齐家之道。当古籍不再以生硬晦涩的文本出现,而是通过电视媒介的戏剧综艺化转 化,让人们重获理解中华文化精神的机 会,也更易汇聚社会情感和传承文化价 值。正如当伏生与撒贝宁“跨越古今” 的对话,撒贝宁坚定回答伏生“华夏自 古就是一体”。掷地有声的话语文本与 中华儿女情感达成同频共振,当记忆被 情感激活,受众超越个人记忆之走向社 会记忆,从个人情感走向身份认同,从 个人认知体验走向“共同体”的想象。

\

  (二) “引典讲解 + 戏剧演绎”立 体呈现,解读民族精神密码

  康 纳 顿(Connerton.P) 在《 社会 如 何记忆》中特别强调社会记忆的维系和 传递,他提出纪念仪式和身体操演是作 为记忆体系的重要性和持续性的源泉。 [1] 然而由于现代进程中的快节奏生活所带 来的“陌生化”社会、互联网崛起下情 绪矛盾的激化和放大,导致了康纳顿笔 下社会记忆构建方式日渐式微。但从另 外一面来看,电视媒介的崛起和技术的 进步带来了另一种可能。视觉时代的数 字媒介不仅成为复现和塑造记忆的重要 场域,而且通过阐释和想象形成有关过 去的回忆并与人这个主体产生关系,在 不断的叙述与重构中将单一的个体链接 成统一的共同体,在这个想象的公共空 间中延续记忆、塑造记忆,成为视觉时 代贮存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4] 《典籍里 的中国》整个节目借助电视崇高性的仪 式化呈现,以深耕细作的匠人精神,打 磨典籍里的文化精髓。通过“引典讲解 + 戏剧演绎”的立体化呈现,打造电视仪 式闭环。节目将撒贝宁作为个体的情感 投射对象,并使得观众借其现代身份的 一致性共同参与其中,在跨越时空的古 今对话中,完成个体身份到社会身份的 转化、认同,在电视演绎的舞台上达成 共同体的想象和文化精神的汲取。

  历史若只尘封于浩瀚古籍当中,便 与现今社会生活下的人心存在千年的相 “隔”。如何打破这层“隔”,让典籍 “活”起来, 这是整个节目组上下齐心, 合力解决的问题。对此, 节目组将这块难 啃的“硬骨头”赋予以“血肉”, 进而让 其有了感人至深,穿透人心的力量。首 先,依托于导演组对典籍的严密筛选。 正如蒙曼老师开篇就解读“典”一字要 能够代表标准和规范。除此之外, 还要能 够“古为今用”,让藏在典籍里的文化 意义给予今人以力量和启迪。其次,依 托于专家嘉宾们的引典讲解。节目有理 有据有典,带领大家先进入到典籍的年 代,重温那些鲜活的历史记载。最后, 依托于演员们的精细打磨和表演。从典 籍围读中感受古人的气节,到舞台演绎 中呈现古人的风骨。当伏生说出妻儿护 书而死,忍不住在桌前掩面啜泣;当周 武王看黎民受难相助,立志率大军宣誓 讨伐纣王。当一个个历史片段,从嘉宾 历史厚重的分析讲解转化为舞台上演员 们的丰富呈现,人们能够借助演绎再现 的的力量重连社会情感的统一性,唤起 骨子里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认同,在身份 归属下强化共同体意识的凝聚。

  二、凝集共识:符号编码和微观叙 事的双重设计

  中华文明延绵数千年,有其独特的 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 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 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 为方式。文化类电视节目恰恰承担着这 样一份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使命, 当节目通过社会记忆对往事进行诠释、 再现、重塑和想象,其不仅决定了不同 时期人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和观念,也决 定了对于未来的态度和观念。因此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延续至今的民族精 神,借助电视媒介转化为直观可感的视 听符号,赋予其新时代的传承意义和接 续力量。不仅能够使其文化类节目具备 唤起大众交流和共享的可能,也在古今 一脉相承的文化意义中构建新时代的社 会记忆。

  (一) 媒介视听符号的编码与重组,汇聚接续新时代精神力量

  正如詹姆斯·W·凯瑞所言, 传播指 向的并不是信息的传递,目的也不是劝 服, 而是使人们在参与中彼此交流互动, 共享相同的信仰价值以便塑造身份认同 感。 [3] 《典籍里的中国》这档节目恰恰反 复打磨和细化关键因素,通过丰富符号 象征意义,并对文化符号加以现代性刻 画, 使观众找到古今通用的解码方式, 汇 聚接续新时代的精神力量。节目构建了 具有象征意义体系的符号系统,以便让 过去的情感参与到今天的记忆重构,也 在追寻过往和映照当下的同时融入现实 需求,使人们能够获得穿越古今的价值 皈依。《典籍里的中国》从浩瀚的历史典 籍中, 梳理出清晰的精神脉络, 并借符号 的系统化编码完成从历史到现代的意义 勾连, 环环叩击观众的情感, 从而最大限 度地引发观众主观感受的介入,从而达 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意义共享与互通。

  在笔者看来, 《典籍里的中国》围绕 节目特定的表达主题,通过两种方式完 成对符号的编码与重组。第一点, 是操演 语言符号的重复。康纳顿(Connerton.P) 认为重复操演语言般的纪念仪式呈现, 对于构建社会记忆起到重要的作用。 [1] 重 复的身体实践操演和多次的行为反复, 能够起到记忆强化的功能。尽管当代社 会,过去的很多纪念仪式和动作已经被 时代所割裂并消失,但是在该当节目中 却能够以戏剧演绎的方式再现。譬如当 大禹带领治水者们跪拜祖先并其言“列 祖先烈请受 xxx 一拜”时,舞台甬道对 面的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和伏生做出同样 的动作,向列祖先烈表达以尊重。这样 仪式性跪拜的视听符号,其所指是跨越 多代的共同体情感和意识的凝结,也是 华夏自古知感恩敬先祖的文化传统。撒 贝宁作为现代个体的情感投射对象,代替观众完成操演语言符号的身体实践, 观众也在沉浸式在场的符号解构中,获 得了深刻的情感感受和历史洗礼。第二 点,是文化符号的意义接续。《典籍里 的中国》通过文化符号在纵向时间历程 的编码与重组,提供文化价值内核,让 观众理解历史的同时获得古为今用的接 续力量。节目第一期讲述的是伏生用一 生护《尚书》的故事,节目演绎呈现伏 生小时候读尚书知尚书,中老年护尚书 讲尚书,再到伏生跟随撒贝宁穿越现代 图书馆,看到当今的孩子仍能识读尚书 的情景,这其中视听符号的系统组合象 征的恰恰是节目组想表达的对古人的不 负期待和对今人的淳淳教诲,其价值内 核正是我们需要传承的不忘历史、薪火 相传的文化精神和态度。

\

  (二) “人 + 故事 + 主题”叙事框 架,“以小见大”讲好中国故事

  康 纳顿(Connerton.P) 明 确 指 出社 会记忆具有选择性,记忆的构建不是对 历史的复制般重现,而是融入主观性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二次构建。因此,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搭建“一人、 一故事、一主题”的叙事框架和戏剧化 模式,从选择性的筛选——提炼关键人 物, 通俗性的加工——凝练故事情节, 意 义性的呈现——内涵价值升华,完成整 个叙事空间的闭环逻辑,借助以小见大 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唤醒并重塑记忆, 润乳细无声地滋养受众的心田,打造讲 好中国故事的新方式。

  故事是能够将精神、文化等一些形 而上的内容落实到实体的通俗化方式, 而文化记忆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 们共同接受心理,而产生共鸣感的故事 性元素。因而其作为《典籍里的中国》叙 事的承载主体,决定着人物是否立体多 元, 也决定着内涵价值能否成功传达。在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集《天工开物》 中,节目组选择“宋应星”这一人物做 以开拓创新、务实进取的精神典范。在叙 事结构上,该篇章设立三条叙事框架搭 建人物形象。手足相连的兄弟情意、科举 失利下的豁达之情、为百姓谋福的爱民 情感,这三条故事线的接续呈现将宋应 星这一人物刻画地鲜活而饱满,以致当他说出“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引发观众深刻的情感共鸣和认同。《典 籍里的中国》借助故事的力量塑造圆形 人物,以故事的情感升华文化主旨。该 节目将故事戏剧化呈现,凝结最打动人 心的价值内核,让社会记忆得以被建构 与重现,让文化的想象得以落到实处, 让真实情感的共鸣不再有千年的阻隔, 而是有了跨越千年的力量和意义。

  三、情感交互:沉浸体验与跨越古 今的双重联动

  媒介融合时代,媒体技术的升级给予 文化类电视节目舞台呈现更大的发挥空 间。“情感 + 技术”成为《典籍里的中 国》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创意性 发展的探索关键。一方面, 节目创作探索 舞台展现的多样性, 借助 360 全景设计、 沉浸式舞台等方式达成与观众之间的情 感共振,在舞台的仪式搭建和演绎中强 化身份认同。另一方面,节目组用心用 情寻找跨越古今的共通意义空间,让相 通的人类情感在电视摄像的特写、跟拍 等可视化设计中拥有穿越古今的社会力 量,塑造情感价值共同体。

  (一)技术加持沉浸式舞台“在场 性”,激活情感共鸣与认同

  康 纳顿(Connerton.P) 在社会记忆 的建构中认为,身体操演和纪念仪式对 于社会记忆保持其传递性和延续性尤为 重要。[1] 人们通过参与纪念仪式来进行相 同动作的操演与重复,以便进行相同认 同观念的分享和习惯性记忆的延续。然 而在现代化时代进程过程中,很多仪式 化的身体操演已经被社会发展所删除, 然而电视的视听媒介呈现,可以通过仪 式化的方式重新打造跨越古今的舞台场 景,让人们能够真实地深入历史时刻, 唤起激动人心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认同。 有学者指出社会记忆是一种社会在生产 的情感力量,是情感让记忆变得鲜活。 对此,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通过打 造 360 度舞台全景式呈现典籍故事,既 能够在戏剧演绎层面达到跨越时空古今 对话的效果呈现,也能够使得观众获得 沉浸式观看体验,在身临其境当中激发 人们一脉相承的社会情感,以此完成社会连续性的记忆呈现。

  一方面, 导演组以古今相融为创作理念,通过“1+N”的多个空间舞台协同, 打造一个故事场域, 三个主要舞台以及甬道的全方位布景, 使得不同时空维度的戏剧演绎可以平行上演。这种突破时空限制,创造古今对话形式的舞台演绎, 让在场的观众更深刻理解典籍中, 流转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脉络。譬如当一号舞台呈现伏生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号舞台则呈现大禹带领众人历数九州之好的场景, 观众席随着主演绎画面的变化而进行的旋转, 在沉浸舞台中完成从情感的层层共振到精神意义的适时转化。另一方面,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舞台技术, 使得场外的千万观众也能在舞台技术加持下获得身体的虚拟在场, 并在共同关注的电视仪式场域下,借助身份的归属认同和情感的传递分享, 完成互动仪式中所强调的情感能量最大化, 以此能够将短暂的情感激发和情感体验转化为的一种群体归属感与团结感。

  (二)创造跨越古今的共通意义空间,塑造情感价值共同体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跨越时空的戏剧演绎呈现典籍流转千年的中华文化,让观众更为直观通俗的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命脉。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创作概念,通过古今对话和思想碰撞,使中华儿女在典籍中汲取智慧,获得继往开来的精神要义和价值皈依。不同于以往的文化类节目, 《典籍里的中国》除了在如何还原文化历史精神上深耕细作,更在于找到历史通往现代的通关密码,创

  造“历史 - 现代”共通的意义空间,让现代观众在具象的情感人物投射和故事化呈现中理解历史,并获得可感可循的新时代意义,实现从“古为今用”的价值传承,继而塑造华夏儿女一脉相传的情感价值共同体。

  在电视传播当中, 共通的意义空间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理解; 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每个社会成员的意 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 但意义的交换 或互动只能通过传受双方共通的部分来 进行。 [5] 共通的意义空间作为电视传播者 与接受者之间达成有效意义传达的关键, 《典籍里的中国》该档节目特别引入撒贝 宁的这一现代读书人身份, 其作为穿越古 今的引领者, 新时代的发问者, 在与古人 的对话中, 带领观众理解典籍文字符号背 后的情感深蕴。除此之外, 我们看到节目 组每一期都特别设定了一个“跨越古今” 的经典情节,来让观众达到情感燃点的 同时,深层次地破除不同年代的生活之 “隔”,在精神意义上达成的共识的现 代性转化和理解。譬如在第一期节目中, 伏生跟随撒贝宁走进当代图书馆, 看到孩 子们还在背诵着他守护一生《尚书》, 这 样的设计既是对古人的回谢和回敬, 也是 对现代人继续坚守传承的期许。在第二期 节目中,我们知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 玉”, 懂袁隆平心怀“禾下乘凉梦”。因 此当古代的宋应星与现代的袁隆平完成 跨越世纪的“一次握手”, 观众便能共通理解这流转百年的时代更替背后, 不变的 是这些民族英雄, 希望用粮食造福人民的 美好愿景。这样的一种古今穿越下的特定 故事情节的演绎和设定, 便是该节目对共 同意义空间的把握和营造, 以便观众能够 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 凝聚情感认同, 汲取先贤智慧,坚定走向未来。

  结语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以经典典籍 为范本,以戏剧演绎为核心,以古今对 话为亮点,让历史“活”在人们面前, 让文化“美”在人们心里,让中国精神 “刻”在人们骨底。节目通过让观众在电 视聚合仪式呈现中获得身份归属、在符 号编码和微观叙事中凝集社会共识、在 打造沉浸式舞台和共通意义空间中塑造 情感共同体。在媒介融合时代,《典籍里 的中国》巧妙的将存于古籍当中的规范 演绎成可视化的电视媒介舞台呈现,探 索出利用“情感 + 技术”的方式找到新 时代构建社会记忆的新范式,让观众借 助舞台仪式打造中强化社会身份认同,汇聚一脉相承的社会情感力量。当典籍之光追溯过去并照亮未来,节目也在跨越古今的对话中成功点亮新时代前进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保罗·康纳顿 . 社会如何记忆[M]. 纳日碧力戈 , 译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8-51.

  [2] 郭 景 萍 . 社 会 记 忆 : 一 种 社会 再 生 产 的 情 感 力 量 [J]. 学 习 与 实践 ,2006(10):109-112.

  [3] 詹姆斯·W·凯瑞 . 作为文化的 传 播 [M]. 丁 未 , 译 . 北 京 : 华 夏 出 版社 ,2005:7-48.

  [4] 施代玲 . 唤醒、重构与认同—家风传承类综艺节目中的文化记忆研究[D]. 安徽大学 ,2019:19-21.

  [5] 邢立双 . 共通意义空间在电视传播中的作用 [J]. 电视研究 ,2005(03):64-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6188.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