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浅谈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矛盾分歧之缘由论文

发布时间:2022-01-27 14:01: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 摘要 ]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之间的关系演变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革命事业产生 了重要影响。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发生分歧矛盾并最终决裂的总根源在于两者利益的根本差异,而共产国际高度 集中的领导体制和苏俄内部的矛盾摩擦以及权力斗争加速了二者的决裂,同时陈独秀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等 方面的不足和自身性格特点的局限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深入分析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产生矛盾分歧的原因,有 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为当今正确地处理党际关系提供借鉴。

[ 关键词 ] 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矛盾分歧;原因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重点问题之一。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随着大量原始档案资 料的解密和整理出版,学术界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及其与共 产国际关系的研究也渐趋客观详实。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关 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 接触了解到逐步信服认同再到争论服从,最后发生冲突进而 决裂的复杂演变过程。二者关系的演变发展不仅左右着陈独 秀的政治生涯和命运,更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大革命的成 败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深入思考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之间 矛盾分歧的原因,对于重新认识大革命及其经验教训具有重 要意义。

\

一、两者利益的差异是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矛盾分歧的总根源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矛盾分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 其总根源在于二者利益和立场的根本不同。

(一)莫斯科的“苏俄利益至上论”

            共产国际本是列宁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各国工人阶 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巩 固和扩大苏维埃政权而建立的国际组织。其在推动国际工人 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法西斯和帝国主义战争、 促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客观来说,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曾有过很多正确的理论指导,在很多 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经费支持, 如帮助创建中国共产党、 大力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等等。但由于共产国际是由苏共发 起,总部设在莫斯科,并在政治、思想、组织和财政等方面 都处于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的控制之下,因此共产国际的 决策更多地受到苏俄自身利益及其内外政策的影响。

            1920 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公开宣称,  “苏维埃 俄国的事业就是共产国际的事业”① ,这表明共产国际在指导 各国革命运动过程中必须服从苏俄的国家利益和战略。这既 表现在 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共产国际先后与吴佩孚、陈炯明 等军阀进行联系寻找同盟者的过程,也表现在苏俄为维护其 自身利益而牺牲中共和中国利益的态度。1925 年洛迦诺协定 的签署使苏俄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 为此,共产国际指出:“必 须设法争取在这里有一个喘息的机会, 而这实际上意味着‘搁 下’满洲的国家命运问题,也就是实际上容忍南满在最近一 个时期留在日本手中。”②这就造成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 的许多损失,同时也使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发生了分歧。

(二)陈独秀为维护中共利益所作的斗争

            陈独秀作为党的领导人,当然要维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的利益,这就会在某些问题上和共产国际发生分歧。共产国 际在推行国共合作战略的过程中,明显存在重视国民党和资 产阶级、轻视共产党和工人力量的倾向。共产国际主要负责 人之一拉狄克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谈到:“无论是 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是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的问题,在中 国都没有提上日程。”③ 1923年 1 月发表的《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中也指出:  “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 于中国。”④ 因此,共产国际根据马林和孙中山的提议,主张 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并且在合 作过程中始终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不能退出国民党。在关系中 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利益的问题上,陈独秀作了很多努力和 斗争。在国共合作形式的问题上,陈独秀一开始不赞成党内 合作的形式, 在中共二大上强调要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 实行党外合作。对此,鲍罗廷后来也曾承认:  “其实是我们逼着他们工作的。其实我们知道, 共产党人拒绝同国民党合作, 他们想保持自己的独立性。”⑤
此外,在戴季陶主义、“中山舰事件”以及“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发生之后,陈独秀多次提出退出国民党;在大革 命失败后,陈独秀又对共产国际和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 进行了抵制;在中东路问题上,陈独秀从本民族利益出发, 批评所谓“保卫苏联”的错误口号。面对共产国际在政治上、 军事上、党务上的退让以及各项不符合中国革命实际和中国 国情的指示,陈独秀有自己的见解,并非没有抗争过。然而 这些主张却都未得到采纳,使得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矛盾和 分歧进一步升级,陈独秀对共产国际的态度也从无奈屈从发 展到最终决裂。

二、共产国际的领导体制和苏俄内部的分歧摩擦是二者 发生矛盾的重要原因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矛盾分歧根源于二者利益的根本差 异,同时也与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组 织关系,以及苏俄内部的权力斗争密切相关。

(一)共产国际的领导体制

            陈独秀起初反对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并指出中国 共产党目前不需要共产国际的经济支援。⑥但后来鉴于中国共 产党成立之初力量弱小, 革命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足等原因, 在 1922 年 7 月召开的中共二大上决定加入共产国际,加入共 产国际的条件中第 17 条规定:  “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及其执行 委员会的一切决议,所有加入共产国际的党都必须执行。”⑦ 这就表明中国共产党必须服从共产国际的决议和指示,二者 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联共(布)与共产国际的特 殊关系,又使得联共(布)可以越过共产国际直接指导中国 革命。这种不正常的组织关系使得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及 其代表总是保持一种领导者的姿态,轻视中国共产党和陈独 秀。鲍罗廷就曾“把共产党人看做私生子”⑧ ,这种专横和蔑 视中国共产党的态度自然会引起中共党人的不满。

            此外,共产国际的这种领导体制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往往 很难发挥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无法根据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和实际情况适时作出策略上的调整。所以说,陈独秀在很多 问题上都与共产国际有过分歧,但由于其想法并未得到共产 国际的认同和支持,多次抗争无果。陈独秀鉴于共产国际的 纪律要求而不得不无奈屈从,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但当革命 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受到重大挫折和损失时,又因为共产国 际推卸责任的行为而使得陈独秀与其矛盾升级并最终决裂。

(二)苏俄内部的分歧和摩擦

            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及其代表本来就对中国的国情并 不完全了解,其政策的制定经常不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加 之其内部的权力斗争,使得共产国际的指令不是一以贯之, 而是经常前后矛盾、忽左忽右,陈独秀身处在这种复杂形势 中难以适从。

            首先,莫斯科派驻中国不同地区和机构的代表之间经常存在意见上的矛盾和分歧。如大革命前期维经斯基和鲍罗廷 在国共合作问题上的分歧,大革命后期鲍罗廷与罗易关于土 地革命的分歧矛盾等等,这些都使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员 难以达成统一的意见,无法对革命进行有效的领导。

            其次, 联共(布) 、共产国际内部存在多数派和少数派, 即斯大林和反对派托洛茨基之间的纷争。托洛茨基认为中国 革命的失败与斯大林的对华政策有直接联系;斯大林却坚持 认为:“我们的政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唯一正确的政策。 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信我们对中国和对中国土地革命政 策的正确性。”⑨认为中国革命的失败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未能 正确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从而把责任推向中国共产党及陈 独秀,这直接导致了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分裂。

           最后,由于中苏两国在文化背景、革命实际、国情党情 等方面的差异,在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革命斗争 的过程中,也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分歧。

\

三、陈独秀的个人素质是二者发生分歧矛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发生矛盾冲突的原因,除了二者利益 的差别和共产国际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以及苏俄内部的矛盾 摩擦之外,陈独秀的个人素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理论准备和政治经验不足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广大知识分子把目光由西方 转向俄国,努力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其中,以陈独秀为代 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由学习和坚持民主主义逐步 转向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苏俄的革命道路和斗争 经验都十分敬仰。陈独秀在 1924 年 5 月曾经有过明确的表示: “我是一个共产主义者, 当然应该服从墨司哥共产国际之训令, 这件事可以公开的告诉普天下人而毫无惭愧与隐痛。”⑩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新兴的政党,一经成立就立即投入 到了发动工农运动等实际斗争当中, 时常受到反对派的打击, 这就对领导人自身的理论素质和领导策略都提出了巨大的挑 战。然而,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陈独秀,在实际革命过 程中多次屈从共产国际的指示,既有他对苏俄道路的敬仰和 共产国际的纪律要求, 同时也反映了其自身理论准备的不足, 对共产国际照搬苏俄经验的指示缺乏一定的判断力,理论素 养还无法适应革命的迅猛发展。同时,陈独秀作为一名学者 型领袖,在政治经验和革命斗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执行 共产国际指示时缺乏灵活性。陈独秀在离开党的领导职务后 又迅速转向托派也反映了其政治思想的不成熟。谢尔盖曾批 评中共领导人:  “在北伐问题上太不会应付了。群众很难领 会他们的新立场,这就更需要我们在言行上讲究策略。”⑪ 显 然,在复杂的实际环境中, 陈独秀由于理论和政治经验的不足, 不能妥善地处理好自身与共产国际的关系。

(二)陈独秀性格上的原因

            对陈独秀的印象,有人认为他有家长制作风,有人认为他容易感情用事。陈独秀自己也曾写道:  “其实我性情暴躁则有之,疾恶如仇则不尽然,在这方面,我和我母亲同样缺 乏严肃坚决的态度。”⑫在《告全党同志书》中,陈独秀也多 次写道,在革命危机时刻多次屈从于共产国际代表而未能坚 持其自己的意见。⑬这充分表明了陈独秀作为年轻的中国共产 党的领袖,在处理问题时往往态度不坚决,未能正确处理好 自身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未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从 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造成了损失。总之,在错综 复杂的利益格局和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之中,陈独秀很难理 清多方关系、应对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从而在革命过程中不 可避免地会犯一定的错误,自身同共产国际的关系也从协调 走向决裂。

四、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关系演变的一些思考

(一)领导人素质至关重要

           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其政治生涯乃至个人命运始终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可分离, 与共产国际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毋庸置疑,陈独秀早期在启迪民众、 解放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建中国共产党、指导革 命斗争、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等方面均有着巨大贡献。然而在 这个过程中,陈独秀本人由于受到主客观、内外部各方面因 素的影响,不能够正确地处理好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不能准 确地判断革命形势和进程、没能坚定地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 去。这都说明了一个政党领导人在战略决策、理论水平、政 治素养、沟通协调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会对整个政 党和革命产生重大影响。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陈独秀所犯错误往往是因其在执行共产国际指示时,不 能结合中国的革命实际所造成的。因此,在看待和解决问题 时须立足当下、基于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 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 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赋予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充分发挥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制度、道路和文化等方面优势。此外,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演变也启示人们要坚持独立自主以 及平等的党际关系原则,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加强政党间、 国家间的沟通和联系,实现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化解各种 矛盾纷争,力争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同时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 注释 ]

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 . 共产国 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 第 785 页 .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 . 共产国际、联共 ( 布 ) 与中国革命 档案资料丛书 ( 第 3 卷 )[M]. 北京图书出版 社 ,1998 年版 : 第 194 页 .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 . 共产国际、联共( 布 ) 与中国革命 档案资料丛书 ( 第 2 卷 )[M]. 北京图书出版社 ,1997 年版 : 第 354 页 .
④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 . 共产国际、联共 ( 布 ) 与中国革命 档案资料丛书 ( 第 2 卷 )[M]. 北京图书出版 社 ,1997 年版 : 第 409 页 .
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 . 共产国际、联共 ( 布 ) 与中国革命 档案资料丛书 ( 第 3 卷 )[M]. 北京图书出版 社 ,1998 年版 : 第 138 页 .
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 . 共产国际、联共 ( 布 ) 与中国革命 档案资料丛书 ( 第 2 卷 )[M]. 北京图书出版 社 ,1997 年版 : 第 263 页 .
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 . 共产国际、联共 ( 布 ) 与中国革命 档案资料丛书 ( 第 2 卷 )[M]. 北京图书出版 社 ,1997 年版 : 第 318 页 .
⑧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 . 共产国际、联共 ( 布 ) 与中国革命 档案资料丛书 ( 第 3 卷 )[M]. 北京图书出版 社 ,1998 年版 : 第 137 页 .
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 . 共产国际、联共 ( 布 ) 与中国革命 档案资料丛书 ( 第 4 卷 )[M]. 北京图书出版 社 ,1998 年版 : 第 410 页 .
⑩陈独秀文集 ( 第 3 卷 )[M]. 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 : 第 40 页 .
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 . 共产国际、联共 ( 布 ) 与中国革命 档案资料丛书 ( 第 3 卷 )[M]. 北京图书出版 社 ,1998 年版 : 第 393 页 .
⑫陈独秀文集 ( 第 4 卷 )[M]. 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 : 第 537 页 .
⑬陈独秀文集 ( 第 4 卷 )[M]. 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 : 第 246-263 页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5524.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