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在山水画世界中, 清代画家上官周给人极深的印象,一部《晚笑堂画传》成为后人争相临习的 范本,虽然山水画谱长期流落于民间, 但是其线条特征仍对后世绘画起到了极 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对上官周的山水画 进行了较为仔细地研究,对其山水画的 线条特征及对后世绘画的影响进行了探 究,希望能对上官周的绘画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 上官周 ; 以书入画 ; 圆转用 笔
上官周, 一介布衣, 其山水画作对后 人产生深远影响。他用线条勾勒出眼中 所见、心中所感,用笔墨写意真实的生活。他的山水画体现了诗、书、画、印 结合的特点,在当时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又影响了其他画家的创作风格,促 使黄慎作品更雄浑而富有意境、李灿山 水走向潇洒出尘。为了进一步了解上官 周山水画线条的基本特征及其对黄慎、 李灿山水画作品的影响,本文立足于上 官周时代的背景,对上官周山水画的线 条进行分析,指出上官周山水画的影响 力,充分了解上官周及其作品特征。
一、上官周的时代背景
(一)闽西“三杰”绘画艺术
康熙年间,福建的画坛开始走向复 兴并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大多数画家 均出自闽西。乾隆年间, 上官周、黄慎、李 灿等在绘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一 批画家身上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 又被称之为“闽派”。在这些画家中以 上官周年龄最长,且成名最早。上官周 擅长画人物、山水、尤其喜欢诗文,是 清朝初年中少有的人物画大家,因此,王伯敏曾经称赞“上官周所画人物,开 ‘闽派’先路”① 。上官周与黄慎、华碞 并称为闽西三杰,三人的绘画风格各有不同,又相互影响,但是从整体情况来 看却各有特点。
(二)战乱失学、学画谋生
根据《天水堂上官氏汀官坊族谱》中 的记载,上官周出生在福建省长汀县南 山坝的一个平民家庭, 原名世显, 后改名 周, 字文佐, 号竹庄。清代以来的地方志 及乡土志以后,均未发现上官人士在清 初考取了功名。上官周曾经在《展拜先大 人遗像》中写道: “虎头真妙技,开卷 气如生;图画非留影,传神似有声。好 响当自爇,佳茗嘱儿烹;难语存忘意, 依依膝下情。”②从中看出上官周的父亲比较喜欢喝茶、点香,据中国古人的生 活习惯,有此爱好的人应该是一个读书 人。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汀州地处武夷 山脉南麓, 一场持续七年的“三藩之乱” 让上官周失学。福建在此次战乱中成为 主战场,许多适龄的读书孩童遭到了不 同程度的影响,上官周的童年就是在这 样兵荒马乱中度过的。他曾回忆道: “当 甲寅乙卯间叠遭兵变, 窜伏草土, 学殖益 就荒落……”③从时间段上看, 正是耿精 忠起兵的年份,从此上官周开始以画谋 生。但他勤习书法,使诗、书、画融于 画作之中,体现中国绘画的典型风貌。
二、上官周山水画的线条分析
上官周的山水画并不像人物画那样 保存完好,因其在流传过程中散落于民 间, 所以今所见的山水画都是零散的。通 过整理发现,上官周山水画的主要特征 表现在线条方面,具体而言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线条体现以书入画、挺拔苍劲的特点;二是圆转用笔、顿挫有力。
(一)以书入画、挺拔苍劲的线条
上官周诗、书、画皆擅, 他的书法功底对其绘画的造型、线条、美学思想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书法之妙可从《晚笑堂画传》中深有体会,封面用隶书题写。《跋》、《自题》、《序》则均用楷书题写,其中楷书形神圆润、虽工不拘,在笔法和线条方面,圆转有力, 风神宜人。他的隶书运用蚕头雁尾的表现技法,一波三折,笔墨浓淡适宜,“西楚霸王”四个字,有意强调提按动作,笔画形成粗细、转承变化,在起、行、收三过程用笔中都有明确的体现,方、圆笔兼用,且富有自己的特色,体现其创新的思想。最有特色的是行书,如《庐山观莲图》中,字体高低参差, 富有变化,上笔收笔出锋,呼应下笔, “中、一、乱”等字线条粗旷, 而“酒、 不、多”等字线条流畅、柔美,粗细变 化相间、大小错落有致,可见其用笔的 灵活。
他的山水画作品中, 所画山的坡度、 外形的勾勒犹如其行书, 粗细相间、笔断 意连。树干的粗旷和枝条的柔美都可见 其书法功底的老成, 疏密交错, 无不体现 景物的自然美与变化美,远景林木,穿 插枯木点缀,体现挺拔苍劲之感。远处 的亭子、掩藏的屋宇均可体现其线条力 道融于纸中。特别注意中锋、侧锋及笔 根、笔肚的变化使用,形成跌宕起伏、 与众不同的趣味。书法的笔意与画意相 合产生生动的气韵格调,反映出画家深 入的观察能力和笔墨造型的表现能力。
(二)圆转用笔、顿挫有力的线条
上官周山水画中的最能体现其线条 特征的是树枝的表现。树枝有鹿角枝、 蟹爪枝等多种形式,有主有次,曲中有直, 高低错落, 相互呼应, 生动而有生命 力。在山水画册页中,树干运用撅头钉 描,使用秃笔、侧锋行笔,坚强挺拔中 含有婀娜之意,行笔实起虚收,收笔处 笔未到、意先到。树叶则使用竹叶描, 以中锋写之,中间粗,两头细,虚起虚 收。另有表现枯柴描的枝干,茎条使用 枯笔, 线条刚中有柔, 整而不乱, 采用实 起虚收或虚起实收运笔,侧锋行笔,树 枝富有变化。蚯蚓描中粗细相对均匀, 使用篆书笔法,曲折多而柔软,圆转而 有力。鉴赏上官周的山水画时,能够通过 线条的特征感受到画面中笔势已尽但画 意未完之感,需要认真对其线条进行揣 摩,才能认识到他的山水画特征。
三、上官周风格的影响探究
上官周山水画中线条的特征给后世 的山水画创造带来深远的影响。笔者将 主要从黄慎、李灿的画作分析上官周的 山水画的影响。
(一)黄慎作品意境的开拓
黄慎是上官周的学生,学习到山水 画应该融入诗文、书法等形式,完美的 展现一定的意境与审美情趣。南宋诗人 吴龙翰指出: “画难画之景, 以诗凑成; 咏难吟之诗, 以画补足。”④诗、书、画 的结合,使山水画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较 大的发展和进步。为此,黄慎在学习的 过程中先是工人物、山水,随后开始创 新,在《携琴访友图》中他便以巧妙的 布局彰显了画作的意境,寻视访友,情 意甚浓。图中所绘为城关外,山间道路 平坦处,有三位骑驴缓行的老人,身旁 仆人背琴相随。旁侧百年老树环绕之处, 一室静处于此,幽雅宜人。正等候来访 客人, 与出行老人内外呼应。布局安排, 主次分明。老翁、古树、茅屋,勾点精 到,山石城关,笔墨简练,笔触粗旷, 人物神态熟练,功力深厚。
(二)李灿山水画的潇洒出尘
李灿的绘画风格是受上官周影响较 大的画家之一, 是上官周画作中的创新, 李灿在承袭前者的创作风格之后才形成 了潇洒出尘之感。李灿的《松山行旅图》 中, 画云时采用淡墨晕染, 让人们能够透过隐隐约约的淡墨充分感受诗情画意。 画山时,或饱蘸浓墨,或轻轻渲染,表 现潇洒俊逸之感,同时又能从中感受清 新脱俗之态。草地的皴擦,使用侧锋, 自然而灵逸,在干湿浓淡、虚实相生的 朦胧中,表现出云烟浩渺、如似梦幻之 境,整幅画面体现出他闲云般自在飘逸 的情怀。《问道图》中的云烟般的山石更 是他绘画特色的表现。少有皴擦,使用 淡墨来将山石表现出清净恬淡的感觉, 部分山面取消轮廓线,给人捉摸不定、 画尽意未尽之感。老者的衣褶处,或渲 染或重墨点染,随意洒脱,富有情趣。 左上角的行书潇洒流畅,大小错落,笔 墨轻重变化犹如他的画,他画面的清旷 宁静,笔墨透着松动、虚灵,与上官周 画作的关系甚大。
结语
综上所述,上官周山水画作中的线 条特征值得深入探究,同时他的山水画 对后世的画家黄慎、李灿等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反 映社会现实、与时俱进的艺术形式。因 此,对上官周山水画的研究,也在一定 程度上提升了自我的创作技能和水平。
注释:
①王伯敏. 中国绘画通史 ( 下 ) [M]. 上海 : 三联书店 ,2000:219.
② ( 清 ) 上官周.晚笑堂竹庄诗集 [M].1739:3.
③ 罗 礼 平." 好 学 深 思、 出 入 古 人 "——上官周早期经历与作品考述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14:60.
④周积寅 . 中国画论辑要 [M]. 南京 :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542.
参考文献:
[1] 詹鄞鑫 . 上官周与《晚笑堂画传》 [J]. 美术 ,1981(4):54-56.
[2] 冯 晓 . 黄 慎 及 其 诗 书 画 [J]. 福 建 师 大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1984(2):88-94.
[3] 郭义山 . 闽西三大画家 ——华岩、上官周、黄慎 [J]. 龙岩师专学 报 ,1989(01):58-63.
[4] 罗礼平 .“图非画则不能传”—— 论上官周《晚笑堂竹庄画传》的造型观 [J]. 文艺争鸣 ,2014(06):183-186.
[5] 罗礼平 .“好学深思、出入古 人”——上官周早期经历与作品考述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14(2):58-66.
[6] 何绵山 . 福建历代绘画特点探讨 [J]. 贵州文史丛刊 ,1998(6):47-50.
[7] 罗礼平 . 上官周岭南交游丛考 [J]. 美术学报 ,2014(2):64-75.
[8] 梁桂元 . 近现代闽画演进之轨迹 [J]. 国画家 ,2001(5):9-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