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萍乡市图书馆“以人为本”理念在构建图书管理服务体系中的渗透论文

发布时间:2022-01-12 11:46: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当前,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和资源的方式越来越多,对知识的需求和渴 望也前所未有地高涨,社会公众的人文 素质得到提高,对书籍的需求也呈现多 样化、丰富化的态势。由此,图书馆迎 来新的发展机遇,增加了图书馆工作人 员进行图书管理的难度和强度,而读者 也希望能够方便快捷地借阅图书,学习 积累知识和经验。图书馆为了提高自身 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贯彻“以人为 本”的管理发展理念,构建了科学完善 的图书管理服务体系,以促进图书馆管 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以人为本 ; 图书馆 ; 图书管 理服务体系

       在“大众创新”的发展形势下, 各行 各业都需要突破与创新才能获得新的发 展,图书馆事业也不例外,旧有的管理 理念和管理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 与读者的最新需要,所以,图书馆要积 极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体系,提 高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质量,提升服务能 力和图书馆建设水平,建设方便快捷高 效的图书馆借阅通道,满足不同读者的 实际需求,方能获得良性持续发展。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提高员工素质

       图书馆是传播文化知识和人们学习 知识的场所,为让读者获得良好的阅读 体验,享受到高质量的图书管理服务, 市图书馆采取了两种措施提高管理人员 素质。第一种是对现有的图书馆管理人 员加强培训,通过定期培训,督促其学 习有关图书管理、整理和信息化管理系统方面的知识,提高其计算机操作和运 用能力。同时,还对其言谈举止进行了 训练和规范,增进其职业道德素养,培 养其责任心,提高其职业素养和工作能 力,从而能够使员工更加适应图书馆管 理新形势下的需求。第二种是通过公开 招聘的方式,引进了一批优秀的高校图 书馆专业毕业生,他们的加入给市图书 馆带来了新鲜的血液,补充和整合了旧 有的图书管理人员队伍,提高了图书管 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质量。图书管理人 员素质的提高,对于在图书馆中贯彻实 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奠定了坚实 的人力资源基础。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市图书馆  缺乏竞争机制,工作人员存在得过且过  的“混日子”心态, 再加上各部门的权责  分工不明确,甚至有时候出现职责重合  的情况,存在人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积极性  受到影响。市图书馆贯彻“以人为本” 的管理理念,从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出发,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制定  合理的奖惩标准,对于优秀的、追求上  进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落  后的、不追求上进的员工采取相应的惩  戒措施, 在馆内形成创先争优、你追我赶  的工作态势和氛围,激发大家创业干事  的积极性。在对员工进行奖励时,还可  以划分出不同的奖励档次,使身处每一  个层次的员工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奖励,  更加激发其工作主动性。市图书馆推行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仅表现  在奖罚分明方面,还表现在开展工作评  估或考核时,必须要遵守公开、公平、  公正的原则,对所有的员工一视同仁,  不能有所偏颇和偏袒,以同样的考核标  准要求大家,使获得先进的工作人员感到实至名归,使其他工作人员感到心服口服,并将日常的工作评估和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和职位提升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大家工作的主动性与工作热情。图书馆管理者要关注和了解员工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其有效解决问题;创设和睦融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产生归属感,从而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管理激励制度,鼓励员工进行科研创新,优化其工作时间,督促其提高和完善自己,从而间接促进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图书管理服务体系

       图书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结合图书管理行业发展实际与读者的需求,借鉴其他国家或者我国其他地区的图书馆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建设和完善图书管理借阅制度,方便读者的借阅操作,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还要结合高科技的应用实践,建设特色鲜明、效率高效的图书管理体系。市图书馆是公益性机构,以提供免费借阅图书文献服务为主要业务,   需要明确自身定位,确立为读者和社会提供优质图书借阅服务的理念,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体系,将图书借阅个性化服务与一般性服务相结合,既能满足普通读者的需求,又能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图书馆图书借阅服务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例如,市图书馆可以定期组织图书馆馆藏管理规则等相应的读者培训活动,告知读者图书的分类保存和存放方法,便于读者查找和借阅自己心仪的图书。在图书馆的日常图书管理方面,以方便读者借阅为主要出发点,通过征集读者建议,获知读者的日常需求与侧重点,借鉴网络技术,重新设计和创建新的图书摆放机制,提供更多更方便的图书资源获取途径,把各类图书进行分类和分层设计,使用鲜明的标志进行标注,方便读者查找与注意, 提高图书借阅的效率。比如,在方便读者借阅图书方面,萍乡市图书馆还借鉴其他图书馆的
管理经验,购买了多台自助借阅设备,方便只归还不借阅的读者还书,免去了他们上下奔波的辛劳。图书馆作为公众服务机构,在日常的服务中要坚持便捷化和规范化的服务 规则,通过规范和简化借阅流程、减少 借阅必办事项等方式提高图书借阅的便 捷化,使借阅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完 成借阅书籍的全过程,提高图书流转率 和借阅率。

\

三、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增加馆 藏资源

        在当前知识更新换代快、人们的知 识需要随时更新的前提下,市图书馆也 要顺应形势, 加强最新图书、期刊的采购 与整理工作,在不断更新和丰富图书、 期刊的基础上,建立特色化馆藏文献资 源,丰富馆藏图书、期刊资源,建立既 拥有各学科文献资源、又有重点特色建 设的馆藏资源的图书布局。例如,萍乡  市图书馆可紧密结合当地的产业集群和 经济发展态势,加大针对社会经济产业 发展迫切需要的图书、期刊的采购力度, 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文献资源。

        图书馆的管理者要重视对馆藏资源 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建设,不能 只追求热门和潮流,要从实现图书馆的 长远发展目标着手,建设系统完备的馆 藏资源。馆藏资源要想丰富和完善,除 了要服务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外,还 要尽量囊括所有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领域,以覆盖最大的读者群体。要加强 图书采购和定期淘汰、整理工作,建立 科学完备的图书采购理论指导规范,对 文献资源的积累做好整体规划设计,通 过调查读者的喜好与倾向性而分析图书采购方向,不断关注和分析图书出版动 态、国家出版政策和书刊流通情况,了 解把握国内各核心出版社的出版情况与 重点推介图书,使图书采购工作有章可 循,科学推进;要实行纸质文献与电子文 献相结合、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均存在 的原则,在充实各类纸质图书期刊资料 的基础上,还要着力建设电子文献库, 在引入和购买数据库时,要注意分析各 数据库的资源构成、服务平台、系统搜 索软件等情况,避免购买内容重复的数 据库,并做好数据库的定期维护工作, 不断进行数据更新和充实,使数据库成 为公众下载和借阅的重要渠道。通过以 上举措,图书馆在覆盖全部学科领域的 基础上突出重点建设学科领域,建设兼 具地域特色和科研特色的馆藏资源,能 够为当地的社会发展与公众文化生活需 要提供丰富的
文献资源。

四、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提高信 息化建设水平

       图书馆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还可以 加强数字化建设,为读者提供远程网络 服务。数字化服务的优势在于能够将纸 质的文献资源转化为数字化资源,打破 空间的限制,突破时间的制约,方便读 者查阅和获取文献资料,在讲文献资料 数字化的同时,还可以引入智能化服务 系统,以适应科技的创新进步和社会形 势的发展,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而数 字化文献资源库将为读者提供更加广泛 与专业的查询和借阅资源。

       在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主要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准确化和全面化的态势,图书馆作为提供图书和知识资源的机构,可以从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与全面化信息需求着手,为客户提供全面而准确的电子资源和信息。市图书馆可以从文献信息采集、加工以及信息处理等方面做好梳理和总结工作,为读者提供具有专业而全面的信息服务,并针对有特殊要求的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从而使得图书信息服务质量提升,提高读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推行“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理念,建设科学合理的图书管理机制体制,增加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与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水平,开拓全新的业务领域,增进服务种类,打造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馆藏文化,通过优质的服务吸引读者的目光,实现图书管理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俊英 .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现代图书馆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研究 [J].大众标准化 ,2019(14):114-115.
[2] 施丽 . 基于以人为本的图书管理服务路径研究 [J]. 科技风 ,2019(09):65-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521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