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甘肃杂技在世界舞台上 ——绽放敦煌飞天艺术之美论文

发布时间:2022-01-05 16:35: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不同民族的杂技、舞蹈形象在敦煌石窟中留下了踪迹,反映了 不同民族的主要元素,为研究我国舞台 剧提供了难得的实物图像资料,对研究 中外杂技剧,敦煌飞天艺术具有重要意 义。因此得到了世人的关注。

关键词:  敦煌 ; 飞天艺术 ; 舞台剧

       甘肃省杂技团在国内外举行的重大 杂技比赛中,  先后有 26 个节目分别获国 际、全国、大区和省级的金、银、铜奖, 及特别优秀单项奖。曾赴土儿其、埃及、 苏丹、伊朗、日本、德国、新西兰、印  度、波兰、马尔代夫、香港、台湾等三十 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以精湛的演技、饱 满的热情,严谨的作风,良好的艺德,  多次受到国家文化部的表彰、奖励和国  际友人的热烈欢迎,在中国世界舞台上 绽放敦煌艺术之美,受到了高度赞誉。

       近年来特别令人瞩目的是,该团创 作上演出的大型杂技——《敦煌神女》, 开创了该团 50 年之先河,  填补了西北没 有杂技剧的空白和中国第一次用杂技艺 术表现了厚重的敦煌文化。2008 年敦煌 《神女》荣获由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 颁发的“优秀剧目”奖项 , 并选入 2010 年世界文化博览会名单;国家舞台精华 品剧目提名等殊荣。

      《敦煌神女》大型杂技剧中出现飞 天和伎乐飞天的形象,观众在表演现场 上看到演员化身飞天, 悬在空中, 四周云 气飘流,衬托着飞天迎风飞翔,身轻如 燕,互相照应,自由欢乐,漫游太空。 她们的动势,呈现了疾徐有度,生动成 趣。在气势上由徐徐游动,经过迅猛矫 腾,走向失重飘举的过程。在情趣上, 经历了激荡震动,  达到清隽冲淡的过程 , 得到了观众的贺彩。剧中的伎乐飞天演员,演奏各种乐器,有的伎乐天,身上 加了飞舞的彩带,有的凌空倒立,吹竖 笛, 声情并茂。分别演奏排箫、箜篌、腰 鼓、琵琶、横箫等乐器。为了更好的效 果,演员们的动式、服饰及面部,继承 了浑厚的特点,发展了纵逸而增其秀, 展现了古代艺术的特征。同时显示了飞 天在创造过程中,显然和社会上存在的 百戏、伎乐、歌舞表演有关系。这些飞 天的形象,来源与敦煌。

一、飞天的由来及其涵义

       关于飞天的由来, 表达的内涵, 或在 中国形成的依据, 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归 纳起来, 大概有如下几种:  一说飞天, 源 自印度,出自古老的印度神话。二说飞 天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三说“飞天”一 词,最早出处,见于《洛阳伽蓝记》。 四说,飞天与“天宫伎乐”同出一辙。 五说,关于飞舞在天宫的伎乐,在佛经 中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弥勒所居之“兜 率天宫”的乐舞活动。这些内容,与壁 画中飞天相吻合。六说,佛教传入中国 之前,文化中羽人、飞仙的意识,早已 形成。从原始艺术,史前图腾文化、岩 画中可以看出端倪。

       飞天最早出现于印度,伴随着佛教 传入中国,首先进入了西域,随后在河 西走廊,中原内地出现。飞天传入中国 后, 在绘画、雕塑上发生了诸多变化。其 表现在飞天的动式、造型等上面。应该 说,    “飞天”一词最早出处见于《洛阳 伽蓝记》是有依据的。《洛阳伽蓝记》 成于东魏武定五年(公元 547 年)  。其 卷二有一段记载:    “飞天伎乐,望之云 表。”由此,  说明飞天的名称古时已有, 这可能是飞天这个词最早出现的记录。  而且与今所见的石窟壁画中飞天图像同 步。从历史文献看“飞天”这一个词出现的不是很多,能看到最早的材料大概 就是《洛阳伽蓝记》的记载。

二、飞天的表现造型(艺术形式)

         飞天是佛教造型艺术,从印度经过 西域传到中国内地,经过了一千多年的 演变和发展,  日渐完美, 形成了中国化的 造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飞天图像 几乎贯穿于我国各地、各个时期的石窟 寺院及舞台和民间工艺之中。以不同风 格,不同表现手段,不同绘制空间,形 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敦煌在壁画制 作过程中艺术家不断修改、完善,形成 一个形色线浑为一体的复合飞天形象。 壁画中,飞天凌空飞舞,飞姿优美,衣 裙飘带随风舒展,昂首挺胸,双足反上 扬。特别是突出地表现出了,衣纹和面 部化妆的多样性及肌肉结构,因而成功 地塑造了极自然的女性形体。

\

        飞天的特征:首先是多变的飞动。  “飞天”是敦煌壁画中出现最多、姿态最 富于变化也最为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一。  从开窟的四世纪中叶起,  到六世纪中叶。 这个阶段,是飞天多变的飞动阶段。如  敦煌莫高窟盛唐第 39 窟西壁龛内南侧飞 天俯冲之势,形成逼人的感觉,这种冲 势的造成,其丛繁的飘带,起了很大作 用。与整个敦煌艺术的发展相适应,敦 煌飞天艺术也有兴、盛、衰三个阶段。  三段的变化明显地表现在多变的飞动之 美。敦煌飞天的飞动多变,既然依靠巾  带衣裙的飘扬,那么巾带衣裙的飘扬又 从何而来呢?从艺术和社会现实生活反 映的角度来看,部分来自舞蹈艺术的精 妙和丝织舞衣的轻柔。

        为什么敦煌飞天富于多变的飞动之 美,这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亦是一个复 杂的问题。谭树桐先生在《敦煌飞天艺 术初探》一文中认为,就其艺术表现而言, 飞天至少具备五个特点, 即:  飞动的气势;飞动的韵律;飞动的意趣;飞动的笔墨;飞动之中又富于变化。五个特点同社会生活、民族传统、中外交流、时代精神有关。

三、敦煌飞天的演变

        敦煌的飞天 经过历史的变迁,各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敦煌飞天的繁荣鼎盛时期是北周至唐(公元 557—907 年)。这个阶段一开始,飞天在面相体态上,秀骨清像化为圆润健壮,出现丰肌丽质的趋向 , 如敦煌莫高窟第 285 窟秀骨清像型的飞天,是在形体上由健硕到清秀、 在姿态上由游动向翻飞并出现悠然自适 的过程。这个阶段当中,一方面是飞动 感的加强和飞动的幅度不断扩大,另一 方面,西域式的飞天、中原传统的羽人 和南朝的飞天汇集起来,开始融合,因 而显得丰富多彩。

       隋唐壁画中的飞天, 仪态万千, 凌空 飞舞, 是继北周的转变趋势而日臻秀丽。 隋代敦煌飞天从早期进入中期的一个过 渡、变革时期。飞天衣服、身体用线较 粗, 给人以厚重、结实的感觉。而五官和 手足则用细线勾描, 给人以清秀、灵活的 感觉。在精神氛围上亦逐渐转化,从沉 闷、的情调,过渡到朴素、自然。唐代 的飞天达到了盛期, 是敦煌艺术的顶峰。 敦煌壁画唐代飞天多画在经变中,表现 出佛陀说法场面、歌舞、散花、奏乐,  作供养和表现经变中的极乐世界的自由 欢乐。有的飞天飞绕在佛陀的头顶,如 莫高窟第 305、407 窟等飞天,  在空中,  音乐声里不停地回旋,依靠姿态、飘带 呈现韵律的运态。艺术成就显示了强烈 的舞意,在散着天花的空中飞动。

        五代、北宋、西夏、元代的飞天, 基 本上形成了一种模式,动态单调,表情 呆滞。这一时期的飞天飘带上的长线是 从两端落笔之间交接而不露形迹,笔描 出蜿蜒曲折,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 表达飞扬动荡的长线。西夏在继承宋代 壁画艺术的基础上,揉和了本民族的成 分。部分飞天图有西夏党项民族特征。 这个时期作品世俗性强,代表窟有莫高 窟西夏 327 窟。此窟环窟绘散花伎乐飞天,  身着菩萨装,  头戴花冠,  身饰项圈、 臂钏,饰飘带。表情沉稳,红绿相间,  色彩跳动。元代的飞天, 出现了一些新的 时代特点。有的飞天,一身头束高髻,  衣裙贴体,面相丰满,体态健壮,怀抱 琵琶,一身弹奏,体现出新的风格。

结语

       从上述看,敦煌石窟中的的佛教绘 画和艺术品丰富多彩,放射出灿烂的光 辉。这些艺术品经过了千年的历史,至 今保存完整。它不仅是具体了解当时的 中国文化、佛教艺术、舞台艺术、世俗 生活的珍贵资料,而且是研究东西方文 化交流的丰富宝库。特别是受到世人关 注的敦煌杂技艺术,反映了中外各国文 化交流因素,是中外艺术发生变化的焦 点。正因为敦煌艺术是东西文化及多民 族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发展的产物,  因 此,敦煌石窟反映出来的杂技及舞蹈艺 术是多元性的、国际性的、世界性的, 在 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甘肃省 杂技团将中国的杂技、舞蹈艺术表现形 式,与中西方文化元素相融合,为传统 的杂技节目营造出动静相宜、充满想象 力的表演空间。该团以杂技剧为形式, 努力打造敦煌文化演艺代表作。以现代 的杂技专业剧场为形式,为了进一步弘 扬祖国的杂技剧,完美呈现敦煌飞天艺 术的特色;以杂技为表演形式,给观众 以美的享受。

        总之,甘肃省杂技团,在中国世界 舞台上绽放了敦煌飞天艺术之美。该团 的《敦煌神女》大型杂技剧,是新时期发展的成果,它开创了杂技多元整合创 新之路,既彰显了中国传统杂技剧艺术 的魅力,又展示了中国当代杂技艺术的 不断创新。同时继承和发扬了古代敦煌 佛教艺术的精华,反映了敦煌艺术和丝 路文化对舞台艺术的影响,也是传承与 保护祖国丝路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常书鸿 , 李承仙 . 敦煌飞天 [M]. 中国旅游出版社 ,1980.
[2] 段文杰 . 试论敦煌壁画的传神艺 术 [J]. 敦煌研究 ,1982,4(01):1-12+198- 200.
[3] 谭树桐《敦煌飞天艺术初探》 《1983 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 窟·艺术编)  (下) [M]. 甘肃人民出版 社 ,1987.
[4] 郑汝中 . 敦煌壁画乐伎 [J]. 敦煌 研究 ,1989,4(04):14-24+33.
[5] 郑汝中、台建群 . 敦煌石窟全集 15 • 飞天画卷 [M]. 商务印书馆(香港) 有限公司 ,2002.
[6] 郑汝中 . 敦煌壁画乐舞研究 [M].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999.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