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二人转如何“转”动大江南北?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2-01-04 14:22: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 专家学者对于东北二人转雅俗问题讨论的热度持续上升,尤其对于现今发展的新型 二人转,许多人对其产生一种反面的刻 板印象,本文论述的问题是针对观众对 东北二人转的偏见,采用调查问卷的研 究方法,基于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框架, 分析探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个人的看法 与建议。

关键词:  东北二人转 ; 曲艺 ; 刻板印 象 ; 问卷调查

一、概述

(一)二人转的独特风格

       在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中,最 具鲜明性和代表性的当属“二人转”。 它起源于东北大秧歌,结合了河北的莲 花落,  再加上歌舞、走场等,  一男一女, 穿着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跳进跳出进 行表演。东北二人转的特殊性使它独自  屹立于东北这片黑土地之上,它是东北 特有的文化品牌。

(二)二人转的发展变异

       30 年来,    “东北二人转”借助春节 联欢晚会的平台, 它的影响力遍布全国, 随着各大网络、媒体平台的发展,在抖 音、快手等 app 上也都能看到“东北二人 转”的身影。在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地凸 显出一些问题——二人转的转型问题。 现在的二人转与传统二人转相比,呈现 出更加“独特”的样貌:去掉了传统二 人转中间的正戏、长段子,以演唱小帽 为主;伴奏乐器也不仅仅是打击乐、板 胡、唢呐等,增加了电子音乐、架子鼓 等;表演内容加入了流行歌演唱、搞笑 段子、才艺模仿;更有甚者出现了低俗 内容。

       近年来对于东北二人转雅俗问题的探讨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其实音乐本身 没有绝对的好坏,人们之所以对其有不 同感受,是因为其对于不同文化和群体 成员来说, 意味着截然不同的东西, 反观 东北二人转这种影响力较大、传播广泛 的地方性的民族艺术,其面对着中国各 个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受到褒贬 不一的评价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它被 学者称作“土野的艺术”①,  只是由于近 年来各地出现不恰当的表演形式,低俗 的表演迎合了一部分观众的胃口,对二 人转产生了反推动作用,长此以往观众 便产生了刻板印象②,本文论述的问题就 是针对观众对东北二人转的刻板印象,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一)数据统计

         由于笔者不是东北人,在初次接触    到“东北二人转”时,  笔者是以一个“欣   赏者”的身份来看待这门艺术,在研究    “东北二人转”期间,  身边一些好友会持   疑惑态度,为什么要研究二人转?他们    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的偏见,这种现象促    使我进行了一项“大众对‘东北二人转’ 艺术印象”的社会问卷调查:  问卷采用电   子版的采集方式,问题设置选用封闭式    和开放式两种,由于笔者的社会关系群    体所处位置多集中在山西和吉林两省,    群体年龄以 90 后为主,  纵向来看,  调查   对象有来自东北地区的局内人视角,也    有以山西为代表的局外人视角,调查对    象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横向来看,    普遍年龄段多集中在 90 后,  这样的群体   结构对于东北二人转艺术的研究也是一   次新的尝试,预想调研结果也更具有说   服性、客观性和可参考性。

         本次问卷以笔者的朋友圈好友为主体样本,共回收 628 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研对象的区域比例东北三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占 22.29%,其他省占 77.71%。调研对象年龄段:60 后占 2.23%;70 后占 6.53%;  80 后占 5.57%;  90 后占66.72%;00 后占 18.79%;其他占 0.16%。

        调研对象学历背景,小学初中高中占:7.71%;  专科和本科共占 67.52%;硕博士研究生占:24.84%。在是否了解二人转中,  27.39% 的人认 为 非 常 了 解;  72.29% 觉 得 不 怎 么 了解,  只听说过;  0.32% 的人从未听说过。62.26% 的人知道东北二人转是国家非物质 文 化 遗 产;  35.19% 的 人 不 太 清 楚;2.55% 的人完全没听说过。

        在了解东北二人转的途径设问中,通过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占74.04%;  影 视 剧 占 57.32%;   网 络 媒 体(抖音、快手等)  占 56.05%;  身边的亲友占 28.66%;其他占 11.62%。对东北二人转印象设问中,一男一女的表演形式占 86.62%;  搞笑段子的集中体现占 58.92%;  说唱歌舞杂技模仿兼具占 61.62%;  认为低俗吵闹占 14.65%。

(二)数据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代年轻人的印象中,大多数人对东北二人转的了解程度仅限于知道有这项艺术,但并不了解;传播途径最高的的由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依次是影视剧和网络媒体;其中少部分人认为东北二人转低俗吵闹,均来自外省统计数据。

三、群众偏见态度原因分析

根据此次问卷数据和对二人转评述文献的阅读分析,笔者试以“观众”为主体来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

(一)认知因素

       最初的刻板印象已经被树立,与刻 板印象一致的信息就更容易收到关注, 不确定的情况就会被归为与刻板印象一 类的情况,即使刻板印象是错误的,它 们也可能随着事件的增长而变得强烈起 来,从而进一步导致偏见的发生。  ③ 这 样的情况多发生在东三省外,由于东北 二人转属于东北本土艺术,东三省以外 的人们多数通过春节联欢晚会、影视剧 和网络平台对二人转仅有粗浅的了解, 由于不同的传播途径有许多不规范的二 人转表演,这就导致还没有真正接触过东北传统二人转的观众们已经产生初印 象——他们认为他们在网络平台看到的 就是东北二人转。在他们的认知里,并 没有传统二人转的部分,因此在之后的 了解中会慢慢加深这样的认知。

(二)社会分层

        问卷调查数据结果中,年龄越大对 二人转的印象越好,认为东北二人转是 一项传统艺术,因其所处的时代艺术主 流单纯,所以对曲艺欣赏能力较强;而 90 后、00 后则感受一般甚至没有感觉, 因为他们的成长的时代环境出现了众多 非主流文化,国外的古典乐、摇滚音乐 的出现使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导致缺 乏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兴趣,这也 属于社会化进程的表现因素之一。

        社会差别是指人们在社会地位中的 差别, 特别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 经济发展导致各阶层差距加大,社会阶 层之间的偏见、歧视和心里融合问题就 显现出来,因此对多元化艺术的理解、看法也大不相同。最初的东北二人转, 是农民的自娱活动,演员和观众多是农 民,所以这项艺术表演就是针对该社会 阶层的人来展示的,但当东北二人转通 过春晚走向全国各地、各阶层社会群体 的视野,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思想感 情、个性特征、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都 不同,就会出现“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 哈姆雷特”的情况。

\

四、减少偏见的方法

(一)对抗刻板印象

        偏见不是先天的, 是后天习得的, 这 是一个可控因素,但是要想抛弃或转移根生蒂固的刻板印象,就需要坚持不懈 的、有意识的作出改变。例如请专业的 二人转作曲群体写出新的规范的二人转 剧目,摒弃粗俗内容;倡导文化创新, 将传统东北二人转与当下的流行音乐结 合起来,扩大传播量。

(二)平等接触

        二人转本就是劳动人民的艺术,这 要求我们以平等的视角去看待它,例如 电视剧《乡村爱情》面对的大多数观众 都具有农村的生活经历背景,随着中国 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快,许多曾经的农民 已经发生身份的转换,但他们依旧具有 对农村的文化认同感,因此我们应该试 图回归二人转的传统特征:无论是唱词 语言的通俗易懂、稳定的唱腔特征还是 服装道具、举止动作的生活化,都应该 做到贴近观众、贴近农村生活。

(三)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在我的问卷调查中,  75.04% 的人认 为需要在高校开展二人转传统艺术表演课程或传习所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在自己家乡建设二人转剧场的期望值是 6.19,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于传统二人转艺术的发展期望值较高,这就需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利用学校、大众传媒等社会代理人帮助达到减少社会偏见的目的,例如利用新媒体优化观众的欣赏标准,在官方网络平台播出传统二人转剧目,对非正规的二人转网络表演账号进行教育指导,对表演内容展开审核机制进行整改;在全国高校开展传统二人转艺术展演,对学生进行传统曲艺审美教育和指导等。

结语

       通过群众对东北二人转印象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群众对东北二人转虽有刻板印象存在,但是对这项艺术的复兴发展还是抱有更大的期望值,中华民间艺术纷繁多样,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一张文化标签,我们有必要让它变成一盏明灯,这不仅需要从根源上对二人转音乐本体创作进行有效规范,还需要注意外界环境保护,使观众重新审视东北二人转,重新认识二人转艺术。

注释:
①王肯 . 土野的美学 [M]. 时代文艺 出版社,1989,8 月 , 第 4 页 .
②金盛华 主编 . 社会心理学 [M]. 高  等教育出版社 ,2008,141 页 .“刻板印象” 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  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  式 .
③金盛华 主编 . 社会心理学 [M]. 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8,148 页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977.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