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合唱是由人声构建的多声部艺术形式,自身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指挥需要用多维度的思维模 式对作品进行理解分析。国家一级作曲 家、指挥家萧白先生认为:指挥的美学 思维就是从指挥出发,从技术层到文化 层到哲学层对指挥和指挥艺术进行总的 思索,以求达到概括的本质认知。本文 从三个角度对合唱指挥艺术的思维模式 进行阐述,旨在将固定的技术化观念与 合唱理念意识相结合,探究多维度思维 模式在合唱艺术中的运用,多方位理解 作曲家及其作品的内在涵养,成为合唱 作品的正确传达者。
关键词: 线性思维与立体思维 ; 理性 思维与感性思维 ; 创造性思维
一、横向线性思维与纵向立体思维的交织统一
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线性思维, 它按照一种逻辑通道, 一条线进行思维。一类是立体思维, 又称 “全方位思维”,即采用空间思维的方 式,对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 多渠道、多手段的考察、探索,力图真 实地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同周围事物全 面关系的思维形式。两种思维模式的交 织融合成为合唱思维架构不可缺失的部 分,为合唱指挥家综合理解作品、阐述 音乐内在情感提供有利支持。
纵观音乐历史,音乐从横向发展中 形成了古希腊和罗马音乐、中世纪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洛克时期音乐、古 典主义时期音乐、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以 及 20 世纪音乐, 在每个时期分支出的纵 向版图,衍生出优秀音乐家创造出的精 美作品、历史巨作丰满着每个时期的音 乐风格架构。合唱艺术从音乐作品结构 横向发展出发,主要包括旋律、速度、 力度、节拍节奏以及曲式;从音乐作品纵向解析则是由多声部叠置具有立体音 响效果的织体结构。自文艺复兴(14-16 世纪)至今的六百余年间,合唱的织体 结构在不断变化,基本上可分为三种形 态发展、三种方法: (1) 复调 - 线状叠 加,(2) 和声 - 柱状叠加,(3) 自由 音色组合 - 点状叠加。
复调发展与合唱发展历史同步进 行,复调是线性叠加的思维模式。复调中 的卡农模仿、赋格中的对位、主题、对 题、答题的关系以及倒影、扩大、反向、 逆行等发展手法,让音乐在各自声部灵 动活跃,各自独立,又相互统一,因此 复调音乐中线性思维模式是指挥理解复 调、掌握复调的基础。复调合唱的发展与 宗教以及建筑艺术有着密切关系,宗教 的严谨成就了复调音乐的理性,建筑艺 术的平面与立体、平衡与对称也极致的 体现在复调音乐的结构当中。伴随复调 音乐不断发展所产生出的纵向音响促进 了和声的诞生。1722 年法国作曲家、管 风琴家、音乐理论家拉莫(J.P.Rameau) 发表的《和声学教程》,为近代和声学 理论奠定基础,和声学体系的完成替代 了复调在音乐中的地位,线性叠加思维 向柱状叠加思维转换。
合唱指挥中的和声在听觉上构建出 立体的音响,在功能上为作品搭建出精 美的结构框架。和弦进行以柱状形态将 横向的旋律交织在一起,自由音色组合 为合唱作品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色彩感, 仿佛一列列一行行手挽手肩并肩的战 士,坚定不移、齐头并进,时而缓和、 时而激进,时而明朗、时而神秘,将音 乐一步步推进到音乐终点。因此合唱指 挥在指挥作品时,需将两种思维模式交 织融合使用,利用线性思维了解每一条 旋律音乐的进行方向,了解作品旋律发 展脉络,确保各个声部间的旋律衔接, 同时把握整体结构,建立纵向的立体思维,熟练柱状和弦性质、导向功能,了解作曲家使用和弦的规律,掌控和声纵向叠加形成音柱的各种不同形态之间的差异、变化与统一,才能赋予作品更加生动的灵魂。
二、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贯穿统一
音乐中理性思维的客观存在早在古希腊时期就被提及, 毕达哥拉斯提出“音乐是一门把数学理论付诸于音乐艺术实践的严谨的科学,而并非是种自由创造的艺术”。理性思维为合唱指挥家提供方式方法、理论依据以及技术原则。音乐中的感性思维始于音乐创作,指挥家通过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情绪、创作态度、创作内涵,在合唱指挥思维架构中,两种思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总谱是合唱指挥的艺术本源,用理性思维去分析总谱是合唱指挥忠于原作的重要态度。作品家在作品中留下的任何记号,都是引领我们对作品进行探究的指示牌。从作曲家的生平、时代背景、创作特点、创作动机中去了解作品家传递的音乐情感;理性分析复调、和声织体、调式调性布局,寻找旋律特征、节奏节拍形态以及动机发展方向;从作品中的强弱、高低、快慢等表情术语中去布局作品的高潮起伏,刨析作品的音乐语汇及其表现手法;探究曲式结构中作曲家的整体安排, 分析乐句之间、段落之间、局部到整体的关系,把握作品大框架与情绪的同时关注音乐的细节处理。
排练以及演出过程中,合唱指挥需及时对音乐演唱效果进行反馈、调整,运用灵敏的听觉、冷静的头脑, 让音乐在既定的行进轨道中运行,避免情绪化的表现以及过分夸大力度、速度对比,这一行为需要理性思维进行合理掌控。然而过度的冷静又会熄灭创作激情之火使 演出冷漠乏味,这种冷和热的平衡是指 挥一生要修炼的内功。这就需要指挥利 用感性思维积极调动团员的热情,推动 音乐保持动力前行, 调节团员的情绪, 用 贴合作品需求的情感进行演唱,这种情 感的交流是真情实意的交流,用真心唤 真情, 而不是单方面的自我陶醉。因此合 唱指挥在训练前期用理性思维对作品进 行理性分析与掌控,在训练中后期利用 感性思维引领合唱团员体会作曲家的内 心情感,并通过合唱团员的感性认知, 用合适的音色塑造出有力的音响效果传 递给听众,并让其感同身受,将“理” 与“情”综合在指挥过程中,这正是理 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奇妙统一的体现。
三、语言表现内容与合唱音乐表现 形式相融合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又称创新思维,是人类 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创见性的 高级精神活动,可以提供新颖独创而有 价值的思维成果, 是开拓人类未知领域, 进行科学研究和艺术活动,推动社会前 进的动力。合唱指挥艺术作为合唱作品 包含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两种语言始 终处于矛盾统一之中。以中国语言为例,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与音乐语言的相辅 相成构成了一首首美丽动人的旋律,共同创造富于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中国合 唱语汇的主体是汉语,现状汉语自身音 节分明, 语调抑扬顿挫、声调高低起伏, 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同时,中国地大物 博,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方言特色、语 言特色,在合唱作品中语言的风格把握 对作品的情感展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音乐旋律在行进过程中,节拍的不 同轻重规律形成惯性的循环模式,而语 言的多样性往往会打破这一模式。我国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合唱作品代表作《海 韵》,是语言学家赵元任根据诗人徐志 摩的同名长诗所创作大型合唱作品。赵 元任先生在作品中纳入了对中国汉语研 究的成果,将汉语声韵特点与音乐进行 密切贴合,生动刻画了诗人、旁白、女 郎、大海的形象。如诗人对女郎的四次 劝说, “女郎 - 单身的女郎, 你为什么 - 留恋 - 这黄昏的 - 海边, 女郎 - 回家吧 - 女郎”,作曲家均进行了分节处理,将 歌词的逻辑重音、诉述语气、语气的长 短进行了安排,时刻与音乐旋律的发展 方向保持一致,随着作品发展的推进, 作曲家在节奏、旋律音高以及和声配置 上进行变化,与人物情绪、情感变化同 步发展。
语言表现重在表达意思,音乐语言 重在传递情谊,两者既有各自的独立价 值, 又能融会贯通。无论是为曲填词(中国早期学堂乐歌) 、亦或是为词谱曲、 整体构思的词曲关系,片面的追求歌词 或旋律都会影响作品的感染力。因此合 唱指挥需构建语言表现与合唱音乐表现 相融合的创造性思维,从音乐表现的逻 辑重音与节拍重音、语句高潮与音乐起 伏、音量控制与音乐情绪、咬字吐字与 音乐形态各方面取得一致性,将合唱语 言表现融入音乐表现的框架中,两者相 互结合,对音乐形象进行双重刻画,准 确传达作品的内在情感。
综上所述,合唱指挥在学习过程中 需主动建立多维度思维模式,在合唱指 挥训练过程中通过多维度的思维方式引 导合唱团员,共同进行合唱艺术实践活 动,从作曲家的一度创作到合唱指挥与 团队共同进行二度创作,再延申到听众 参与的三度创作,通过肢体语言统一多种音乐元素,引导合唱团员将表达作曲 家内心的倾诉的音乐语言进行传播,用 人声塑造的立体音响传播合唱艺术的审 美情感。
参考文献:
[1] 萧白 . 合唱指挥艺术 [M]. 上海音 乐出版社 ,2017.9.
[2] 孙玄龄 . 杨荫浏先生与《语言音 乐学初探》[J]. 中国音乐学 ,2000(02):16- 27.
[3] 詹孝鹏 . 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思 维及其基本特征 [J]. 扬州教育学院学 报 ,2003(03):62-64.
[4] 杨紫晴 . 合唱演唱思维与实践研 究 [D]. 南京艺术学院 ,2013.
[5] 丁悦 . 音乐中的感性思维与理性 思维以及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D]. 江西 师范大学 ,2019.
[6] 楼艺婷 . 人类自然语言与音乐 语 言 特 质 比 较 研 究 [D]. 云 南 师 范 大 学 ,20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