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从刘锡诚文艺观看民间文学的本质和当代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31 11:00: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民间文学深深地扎根于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蕴含着各行各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着人民的情操。在 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背景下,加强对民间文学 的重视与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刘锡诚是我国著 名的民间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他见证了中国 民间文艺学的发展历程,就民间文学的本质、 学科属性以及建设思路提出了重要的观点。本 文首先就刘锡诚学术活动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简 述,然后在学习研究刘锡诚文艺观的基础上就 民间文学的本质和当代价值进行了论述,旨在 推动民间文学在当今时代中更好地发挥出自身 的价值。

关键词:  刘锡诚 ; 民间文学 ; 本质论 ; 当代 价值

      所谓民间文学,最早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 期,主要指的是大众在日常的生活、劳动过程 当中构成的语言修辞艺术,其中包含了民间故 事和歌谣、谚语、神话以及曲艺以及说唱文学等 多种形式。民间文学具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例如一些劳动相关的歌曲、谚语能够带给劳动 者技术上的经验以及情感上的鼓舞;一些不畏 强暴、保家卫国的民间故事对于当地人民有着 重要的教化功能,引导他们形成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刘锡诚长期的学术研究工作,对中国民间  文艺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认为民间  文学的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特殊一类,其本质仍 然应是文学属性,应当将其纳入人文学科而非 社会学科;他认为应当积极改变对民间文学作 品轻视的现状, 尽快给予民间文学应有的地位; 他认为在研究民间文学时,应当使用文学研究 的角度和方法,坚持使用整体研究和实证的方 法。刘锡诚所提出的这些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民 间文学的发展, 得到了相关学者们的广泛认可。

      本文通过对刘锡诚的学术研究历程以及学 术观点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民间的本质和当 代价值,对于反思我国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现状 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刘锡诚学术活动发展的过程简述

(一)刘锡诚学术研究的时代背景

      刘锡诚与民间文学结缘并非偶然,他的童 年是在农村度过,这让他有了接受民间文学熏 陶的环境基础,一些优秀的作品像是基因一样 融入了他的血液。他本人曾表示,十分怀念村所谓民间文学,最早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 期,主要指的是大众在日常的生活、劳动过程 当中构成的语言修辞艺术,其中包含了民间故 事和歌谣、谚语、神话以及曲艺以及说唱文学等 多种形式。民间文学具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例如一些劳动相关的歌曲、谚语能够带给劳动 者技术上的经验以及情感上的鼓舞;一些不畏 强暴、保家卫国的民间故事对于当地人民有着 重要的教化功能,引导他们形成高尚的品格和 情操。

      刘锡诚长期的学术研究工作,对中国民间  文艺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认为民间  文学的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特殊一类,其本质仍 然应是文学属性,应当将其纳入人文学科而非 社会学科;他认为应当积极改变对民间文学作 品轻视的现状, 尽快给予民间文学应有的地位; 他认为在研究民间文学时,应当使用文学研究 的角度和方法,坚持使用整体研究和实证的方 法。刘锡诚所提出的这些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民 间文学的发展, 得到了相关学者们的广泛认可。

      本文通过对刘锡诚的学术研究历程以及学 术观点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民间的本质和当 代价值,对于反思我国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现状 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刘锡诚学术活动发展的过程简述

(一)刘锡诚学术研究的时代背景

      刘锡诚与民间文学结缘并非偶然,他的童 年是在农村度过,这让他有了接受民间文学熏 陶的环境基础,一些优秀的作品像是基因一样 融入了他的血液。他本人曾表示,十分怀念村里老人在一起的讲故事的场面,还有些会弹着
弦子为乡亲朋友说唱的瞎子刘,这些童年的段在他的脑海中愈发清晰。长大后,刘锡诚通过不断的努力求学,顺利进入了北京大学。在学习过程中,灿烂的俄罗斯文学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真正意义上为他奠定了文学批评以
及民间文学研究的基础。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工作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起步, 随后, 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 很多爱好民间文艺的人加入。受一些思想的影响,民间文艺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期间,由于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民间文艺研究工作出现了某些变化。

\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思想解放的步伐也在加快,西方文艺理论和研究方式被逐步引进, 并在民间文艺学研究中被不断应用。这一时代背景的变化,有效地拓宽了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研究者的视野,也使研究工作本身取得了大踏步的发展。刘锡诚认为民族文学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是相互相应共同发展的。自 21 世纪以来,  我国学术研究活动开始采取多元化视角,刘锡诚开始重点关注民间文艺学学科的发展轨迹,他认为在现下民间文艺学
已经走向“非遗时代”,  更多地应当关注其当代使命和价值。

(二)刘锡诚学术活动的阶段性特征

      文学评论时期。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 1977年到 1983 年, 刘锡诚在文坛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他认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就像雄鹰的两只翅膀,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两面。他先后在《人民文学》《文艺报》的编辑部门工作, 他在文学评论工作上有着极高的积极性。刘锡诚大量阅读新出版和发表的文学作品,他以极高的文学批评修养和素质对这些作品进行筛选和淘汰,既做到了对文艺学全局的精准时代估量,也落实了横向和纵向的概括与类比。

      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时期。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 1984 年到 1990 年,刘锡诚担任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书记一职,虽然他在领导岗位上,但是却始终奔走在研究实践一线。在这一时期,他思想逐渐解放开阔,不断总结
以往工作中的问题,并倡导对西方民间文艺学的影响和主张进行评估。在这一时期,刘锡诚坚持从我国民间文学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研究,主张民间文学理论研究要有民族特点、要符合国情。

     研究成果丰硕期。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1990 年到 2006 年,刘锡诚从领导岗位离开潜心著述。同时他在学科建设方面身体力行,  进行了大量整理和研究工作,  例如《中国原始艺术》的出版,  有效地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中国象征词典》《中华民俗丛书》《世界民间故事精品》等著作的出版,  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探索中国民间文学的当代使命。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 2006年至今,  刘锡诚虽然已是耄耋之年,  但是仍旧在关注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情况,  他积极探索民间文学在当代的价值,  主张将民间文学纳入非遗进行保护。

二、民间文学的本质剖析

(一)民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有学者认为,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种,  因此它也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因为民间文学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审美感受,  所以人们经常举行民间文艺活动,对民间文学加以继承和传扬。刘锡诚认为,  很多传承下来的民 间文学作品都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的追求,  是他们对世 界的认知与判断的充分体现,  充分表现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道 德价值观念,  所以,  在刘锡诚的观点中,  民间文学的本质是属 于一种意识形态,  他并不是社会生活的本身,  而是对社会生活 的一种艺术反映。诚然如此,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流传方式主要 是口口相传,  其创作者和受众主要是广大的下层劳动人民,  主 要包括广大的手工业者、农民以及城市中的贫困工人,  民间文 学也正是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精神结晶。之所以将民间文学的 本质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  还来自于同西方民俗学的对比。在 西方民俗学观点中,  主张将民间文学作为认识和研究社会民俗 的一种载体,  即他们对民间文学的研究是过程而非目的。在中 国的民间文学研究中,  我们始终将其理解为现实生活的口头反 映,将其理解为劳动人民的意志结晶。

(二)有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文学形式

     民间文学属于文学作品的一类,但是其也和作家文学有着 一定的区别。刘锡诚坚持认为不能将民间文学理解为作家文 学,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将其与作家文学进行对比,  来使民间 文学的地位和价值得到凸显。文学作品的载体主要有书写与口 传两种方式,这也造成了民间口头文学和作家书面文学的区 别,  这是两个彼此关联又相互影响的文学种类,  我们无法否认 口头文学是文学构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入十九世纪,  原 始艺术研究和考古学的发展,  也佐证了这一观点。在早期的人 类社会中,  便有口头语言艺术,  这正是民间文学的雏形,  而在 后来的发现中,  个人书面创作才开始出现。这意味着民间文学 先于书面文学出现,  后者的出现并没有取代前者,  而是以共存 共生的方式进一步丰富了文学作品。对于“双重的文学”观, 有学者对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认为其有活力、
有生气、有价 值。

(三)是一门具有人文属性的学科

      从学科归属上来看,民间文学同作家文学一样是一门人文学科。在西方民俗学观点和学科设置的影响下,  现下有许多学 者并没有从文学视角去研究民间文学,  而是更加侧重从民俗等 角度去研究对待民间文学,  这显然是对民间文学本质的一种疏 忽。刘锡诚认为,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  智慧善良的劳 动人民创作出了灿烂辉煌的民间文化,  这些都在民间文学作品 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  民间文学理应受到重视,  保证其 应有的学科地位。从刘锡诚的文艺观来看,  他始终将民间文学 的学科建设工作视为己任,  他坚持主张民间文学在本质上属于 人文学科。自近代以来,  数代学者以及民间文学研究工作者付 出了无数心血,  为民间文艺学学科基础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在 学科建设发展,  民间文艺学囊括了故事学、神话学以及各种民 间工艺等,  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特殊纹路。就目前而言, 国家文化振兴战略的部署,  也再次呼吁要加强对民间文化的重 视,做好收集和整理工作。

三、民间文学的当代价值剖析

(一)有利于民族精神的传承

       在我国的民间文化中随处可以发现责任担当、尊老爱幼、 恻隐同情以及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  例如“大禹治水”反映了 甘于奉献和勤劳智慧的精神;    “愚公移山”反映了坚韧不拔、 生生不息的品质;  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反映了藏族人 民对抑强扶弱,  救护生灵的向往。这些民间故事,  激励着一代 代中华儿女砥砺奋进。时至今日,  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不 仅没有被淘汰,  反而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一部分甚至走进 了中小学教育教科书中,  对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团结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  加强对民间文学作品的收集和研 究,对于传承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促进优秀价值观的传播

      民间文学的主要的来源是劳动人民的口语表述,其反应的 也是广大劳动人民对于世界的最为质朴的认知与判断。对于大 部分的劳动人民来说,  他们在语言的表达艺术层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其的各种表述却使得民间文学的艺术效果具有了 很强的现实意义。刘锡诚认为,  由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 文学,  具有非常丰富的具体意义。民间文学是各民族文化特征 的重要标志,  它承载着一些受到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  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都理应得到提倡传播。时至今日,  我们可以肯定但 凡还在广为流传的民间文化,  能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的内容, 必然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发现民间文学中的 优秀故事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 倡的内容有着一致性。我们需要利用起民间文学这一载体,  促 进优秀价值观念的传播,  社区、学校以及媒体平台都可以成为 民间文学的主要阵地。

(三)非遗时代民间文学的必然使命

      在刘锡 诚的观点 中 ,民间 文学研究 在当下已 经步入了  “非遗时代”,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成为了民间  文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一项。在这一时期, 民间文学的研究  要更加关注现存的  “活态 ”民间文学 ,做好采集和研究工  作。在中华文化体系中传统民间文化是基石, 对于中华民族  而言 ,传统民间文化是在不断的前进中创造 、扬弃 、积累  起来的 ,因此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团结凝聚的重要血  脉。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和城镇化实现了突飞猛进的  发展 ,广大农村也面貌焕然一新 。但是这也对许多乡土文  化 、传统民间文学造成了冲击 ,有些文化内容甚至已经出  现断代和濒临灭绝的情况 。民间文学作为  “非物质文化遗  产 ”中的重要成员 ,对其加强保护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  义,  是非遗时代民间文学的必然使命。在“非遗时代”,  民  间文学作品的整理收集工作主要由政府牵头主导 ,取得了  很大的成就 ,其呈现出来的部分的市场化和商业化趋势 ,  也为民间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使更  多的人了解 、认识民间文学 。在后期的学习和研究中 ,还  需要更多的相关学者的积极介入 ,将民间文学的  “非遗 ” 保护提升到学术层次。

结语

       刘锡诚将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对民间文学研究,他的工作 研究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他的学术观点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 供了基础。本文认为民间文学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载 体,  是现代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对于人类精神文明 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未来的工作中,  为了更好的保 护传承民间文学,  需要进一步推动其学科建设。具体而言,  可 以从加强教材编辑出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充分利用信息技 术开展收集共享等方面落实工作,  让民间文学能够在社会主义 文化中再次繁荣,发挥出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微 . 从类型学、形态学到体裁学 - 刘锡诚《二十世纪 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补注 [J]. 民间文化论坛 ,2016(3):17-28.
[2] 庄振富 . 民间文艺学的百年回顾——刘锡诚《民间文 艺学的诗学传统》述评 [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9,38(3):22-29.
[3] 刘守华 . 沃土耕耘涌华章——刘锡诚著《民间文 艺学学科建设》序 [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9(2):93-96.
[4] 奏佩 . 刘锡诚的治学精神、学术思想及其学术史 意义——以文学评论和民间文学研究为中心 [J]. 南方文 坛 ,2018(6):68-75.
[5] 过伟 . 刘锡诚与《20 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J]. 文 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22(2):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933.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