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创作改编优秀作品 深入践行文化润疆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31 10:53: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化对于国家来说, 不仅仅是长期积累的财富,同时也是联结各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整个国 家人民的习俗传统、观念观点。我们知 道文化润疆目标是需要长期的投入和不 断实践记才能够完成的。如何能从高校 方面来落实践行好文化润疆工程,本文 以电子管风琴专业为例来进行中华优秀 传统音乐作品的改编演奏研究,在此基 础上能很好地把握新疆音乐作品的风格 来进行二度创作,让大学生进行学习并 演奏,通过实践进行大力推广,引起群 众的共鸣,才能够实现文化润疆,提升 民族团结一心地凝聚力。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音乐 ; 文化润 疆 ; 电子管风琴 ; 改编创作

一、开展“文化润疆”意义

      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 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最近新近提出 的“文化润疆”其实就是要新疆各族人 民以凝聚人心为根本,加强中华民族共 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宣 传研究;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 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文化对于国 家来说, 不仅仅是长期积累的财富, 同时 也是联结各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整个 国家人民的习俗传统、观念观点。如果 要落实润疆工程,就应该目标明确,学 习、加强中华文化的弘扬和宣传,将以 前传承下来的优秀品德和革命文化作为 精神构建的核心内容,并通过文化宣传 构建起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将我国 几千年的精神和传统根植到人民心中, 从而壮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二、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来看“文化润疆”

      我国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也是这个 民族最为核心的精神,是历史上所有文 化思想的总和。我国拥有几千年源远流 长的文明历史,因此其囊括的文化内涵 也是非常丰富的,也影响了整个世界文 明的发展。在这些文化当中, 音乐是其中 非常重要的文化表现方式,在我国传统 音乐文化当中的占比也非常至关重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乐之邦,并且取得 了很多辉煌的成果。在进入到新时代以 来,我国的音乐文化也受到了西方的影 响, 并且吸取了西方音乐的优点, 从而形 成和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这些年当中,我国政府也在不断推动民族风格音乐的发展,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重点工作来落实,例如通过交响乐的形式来充分展现出我国传统的音乐特点。

     很多当代的我国音乐家和作曲家都参与到这项工作,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这一目标。当下,已经有很多被当代音乐家所创作的交响乐民族风格音乐作品,例如经过我国中央乐团统一改编之后的音乐剧《白毛女》以及在多地演奏的《春节序曲》等。要想创作出优秀的当代音乐作品还是很难的,这也是众多音乐工作者的心声。不但需要深入民族生活当中搜集相关的素材,同时还要熟悉理论知识,能够根据生活来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我相信想要实现文化润疆的目标是需要长期的投入学习和不断实践才能够完成的。众多的音乐工作者需要树立文化润疆的目标,并且能够通过自我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视野和格局,能够了解到这一目的的真实意义,紧跟着时代的步伐来打造出能突出新疆发展的音乐作品,并且能够让群众的心声在这一音乐文化建设活动中凸显出来。

三、新疆电子管风琴专业传统音乐文化创新、传播之路

(一)新疆电子管风琴专业发展状况

      目前,新疆的音乐文化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起色,例如在音乐高校电子管风琴专业就已经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培养模式,并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电子管风琴演奏的人才。但是跟国内的音乐院校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新疆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落后的,在很多地方还有进步的空间。不管是对于新疆的音乐学科体系搭建和完善,还是对于我国国内其他音乐文化的发展,我们需要转变原先的培养理念,通过理论跟实践相结合 的统一教学来培养出一批高水准音乐素养的人才。

\

      目前,区内外电子管风琴演奏与教 学作品基本以巴洛克等西方不同时期的 音乐及近现代的摇滚、爵士等作品为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风格的音乐 作品非常罕见,而电子管风琴和民族器 乐的合作形式也可多种多样,掌握中华 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和熟悉和它们合作 形式各样是将来的一种教学和演奏的趋 势,所以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进行创作、  改编中华优秀风格的作品也是为文化润 疆打下基础。

(二)电子管风琴及发展状况

      电子管风琴(Electron organ)的前身 是管风琴。电子管风琴自上个世纪 80 年 代开始传入中国,  目前在中央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星海音 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 等音乐院校已开展了本科及硕士研究生 层次的专业教学。由于该乐器最早起源 于管风琴,得益于音乐表现传统、乐器 结构、演奏方式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与 其他键盘乐器相比,电子管风琴音乐作 品具有极强的多声部特点,多用于表现 交响化、多声部的大型音乐作品。近几 年推出了新的电子管风琴都内置了真实 采样的民乐器音色,如:竹笛、二胡、  琵琶、古筝、扬琴等,可以为在电子管 风琴上演奏或者创作中国民族风格作品 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四、音乐文化的创新实践是践行“文 化润疆”的重要路径

     践行文化润疆需要以生活实践为来 源进行创作音乐作品。如果只是一味地 追求音乐理论,通过学习以前的作品来 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那么在某些方面 肯定是欠缺的,不完善的。在学习的过 程中,如果仅仅学习那些在小范围内讨 论和演奏的曲目,我们就无法关注到群 众的心声,无法了解整个社会最为普遍 的音乐文化氛围,也就无法实现文化润 疆的目标。只有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关 心的事物,并将其跟我国的音乐文化特 色、西方的音乐精髓结合起来,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被人民群众所接纳 和喜欢。

(一)演奏形式

      我们可以在电子管风琴相关的作品 当中,发现一些别样的中国元素:一些 是我国民族的音乐特色,包括音色、和 声等,能够从某一方面来展现出我国丰 富的文化魅力;而另外一些则是用我国 传统的音乐作品跟现代理论互相结合所 创作出来的新作品,能够表现出特有的 旋律,同时也可以利用西洋乐器和中国 传统乐器来共同演奏;通过各类和声、 旋律的融合,可以形成一首全新的音乐 作品。在创作电子管风琴演奏的音乐作 品的时候,我们其实可以借鉴很多民族 音乐元素,不仅可以体现出我国音乐文 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还可以创新音乐理 论和形式,为文化润疆提供一个新的渠 道和舞台。

(二)理论联系实践

      在电子管风琴进行创作教学的过程 中,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中华优秀传统 的音乐元素,但是不能够盲目地添加, 而应该深入学习我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 涵,了解其精髓之后才能够进行二次创 作,从而将我国的文化魅力用电子管风 琴乐器演奏出来,既保留了传统音乐文 化作品,同时也创新了形式,为新的作 品纳入了新的内涵和意义。此外,还可 以考虑利用多变的风格来丰富电子管风 琴的作品,让更多的群众能够接触和了 解电子管风琴作品,并从中了解自己民 族的文化,为传播正能量提供了有力的 渠道。

(三)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当下,我们不仅需要传承优秀的古 老文化, 同时还应该鼓励文化创新, 这样 才能够不拘泥以前的形式和曲目,创作 出更多为人所熟知的作品。电子管风琴 完全可以跟中国的传统乐器进行配合, 从而演奏出具有中西方特色的曲目。在 创作新作品的时候,我们也一定要脚踏 实地进行田野调查,坚持本土化战略, 这样才能够实现文化润疆,并且提升民 族团结一心地凝聚力。

     在现今这一新时代里,我相信各行 各业的人们通过努力,一定能够达成文化润疆的目标,可以提高整个地区经济 和音乐文化的共同发展。除了要长期落 实文化润疆的各项措施以外,我们作为 高校教师也应该深入学习和了解文化治 疆的方式方法,明确文化润疆发展的方 向,确保各族同胞们在音乐文化的推动 和浸润下有建设边疆、发展边疆的精神 动力。

结语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的要求,同时也 是在发展中的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通 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能够发扬边 疆人民的爱国之心,保持社会长治久 安,为民族团结、祖国复兴打下坚强的 基础。在宣传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 过程中,一定要以凝聚人心作为主要目 标,让各个不同的民族可以围绕着党中 央紧紧团结在一起,凸显出我国繁荣的 新气象。

      此外,文化润疆也是帮助我国实现 伟大复兴的关键需求。一个国家只有文 化强盛了, 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才会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开展文化润疆工 程是实现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李 建 军 , 苗 昕 . 以 中 华 文 化 为 主体开展文化润疆工程 [N]. 新疆日报 ( 汉 ),2021-01-07(007).
[2] 孙剑 . 创作优秀理论文章 深入 践行文化润疆 [N]. 兵团日报 ( 汉 ),2020- 11-16(0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932.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