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弘扬国学经典]——礼仪舞蹈课堂随想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30 11:49: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我国文化来源多样, 流传久远,包含了众多的哲学理念。本文通过舞蹈(组合呈现)的方式展现国学经典文化,以彰显出舞蹈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的智慧。

关键词:  传统文化 ; 礼仪 ; 舞蹈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代表着中国从古至今为人处世的道理,与人相处的模式,以及中华民族的价值所在之一,我们希望礼仪与舞蹈结合的课堂,可以将礼仪简单化、兴趣化,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其魅力,进而愿意了解其思想内涵。从而有效的帮助他们提升思想水平,从更为宏观的视角认识社会主义。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以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为他们在追求卓越人生的过程中提供助力。

一、礼仪与舞蹈

(一)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是构建完善人格的基础,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从培养的角度看,需要开展计划性的教育, 使人逐步养成符合礼仪的举止。从人的社会属性看,个体经过学习的过程,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是个体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人能够在社会中展现出来的能力,与其礼仪习惯呈现正比例联系。同时,礼仪也展示了社会进步的水平。将
礼仪的宣教工作作为重要的工作抓手,以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可以全面的推进国家精神文明的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礼仪舞蹈的来源

      从公元前一千年开始,通过社会的发展开始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被认为是西周礼乐的雏形,也可以称作“礼乐互补”或者“制礼作乐”,  它作为典章制度,  是西周政治社会以及制度的表现。作为西周的统治阶层,将礼仪与乐舞通过二者都有的共性,也就是情感性结合起来,创造了礼乐制度,通过礼乐的并举,推动社会的外在规范性化作人们情感的抒发,让人们获得 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情 感力量的统一,让整个社会达到和谐安定。

\

二、礼仪舞蹈组合来源与分析

      通过前期的研究学习,项目组梳理出代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典范的案例进行和舞蹈融 合,旨在以肢体语言的方式去教育国人,传承经典。以下将是项目成果的具体分析:

(一)礼仪之邦组合

      礼仪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一种几乎跟法律一 样的效力。礼仪对于国人来讲就像空气一样, 无处不在。用餐有之,访客有之,送别有之。 因此,在完成大创项目的过程中,第一个组合 编习我们不去过于复杂的采用各类的礼仪动作 进行编习,仅仅选择最基础的坐礼,站姿、跪 拜礼、走姿等进行组合的素材来进行编习,素 材如下:

1. 拱手礼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 前推,不躬身。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 胸。(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 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 身或不躬身。(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 朋友互敬。)

3. 拜礼

      展臂, 至胸前合, 拢手。男左手前, 女右手 前。躬身(30 度)  。手臂随腰部动,  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 敬长上, 行家礼。频次为一。)

4. 叩首礼

      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 “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古人 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先踞坐下去, 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 来。先行拜礼,行两个。拜礼的动作是,双手 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 手臂前倾。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 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 头叩至地面。

(二)“跪羊图”组合:百善孝为先

       孝,亦可以说是孝道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解 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    “善事父 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 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研究后指出,从字形上看,    “孝”实际上就是“老”的变体,其略去了“老”的下部,  而加入了新的部分,就是“子”,从造字的类型上进行区分,使用了会意的方式。从这一点出发进行考量,  就能够明白“孝”从造字之初就与顺从双亲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也展示了孩子对双亲的感激之情。从儒家的基本理论着手进行探究,可以发现在儒家思想中, 将仁作为了孝的基础, 也将孝视为了仁的具体表现形式。儒家将仁作为理论的来源,  因此,孝的出发点是来源于仁,  孝的终点也是为了实现仁。生而为人的追求就是实现仁,  但是这种认知存在一定的虚无性,  这就需
要具体的行为作为抓手,而孝无疑是适合的。

      所以, 在进行组合创作的时候, 我们选取了《羊羔跪哺》的故事,  内容为:  羊母亲生产了羊宝宝,  母亲对于这个宝宝十分喜爱,  就连晚上休息,  也要将它放在自己身旁,  让宝宝能够在自己体温的温暖下熟睡。天亮了,  它们外出觅食,  母亲让宝宝时刻呆在它左右。如果出现宝宝受到欺负的情况,  母亲会马上出现,  奋力保护宝宝。宝宝对母亲说:    “母亲,  我要如何做才可以回报您?”母亲说:    “孩子,  你有这份心,  我就知足了”宝宝深受感动,  泪流不止,  便双膝跪地,  表达自己对于母亲的感激之情。之后,  宝宝在吃奶时便行跪礼,  用这种形式表达对 于母亲的感恩。

      由此我们提炼了当中小羊跪哺的形象,结合歌词中对于孝 道感恩的表达,  通过小羊的拟人化动作以及搭配一些剧情上的 小设计,  例如会有一名老师扮演母羊来进行互动,  采用一种边 跳边演的形式。

(三)“中国少年”组合:文化精神难可贵

      从我国礼仪所蕴含的精神来看,其所展示的外延则更为多 样,  实际上将社会的共识进行了凝聚,  普遍认为其主要包含了 三个方面的价值理念,  具体为:  其一,  秩序;  其二,  和谐;  其 三, 善良。首先, 实现对于秩序的追求。将个人的发展置于更为 宏观的视角中进行思考,  礼仪的秩序观实际上体现了其价值导 向。礼仪对于国家、证券、群众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国家的安定需要礼仪。儒家的思想以礼仪为前提,  追求社会的 秩序性。将维持秩序的,  作为礼仪的要求的外在表征,  人人尊 礼,  就能够实现各安其位,  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这样国家当然 能够实现稳定发展。其次,  实现对于和谐的追求。礼仪强调君 子求同之道,  和和美美就奠定理念的基础。孔子说,  要在与人 的交往中保持平和。将构建人与人之间平和的关系作为导向, 实现对于人的约束,  礼让实际上就体现了克己的精神,  要求能 够为对方着想,  对人报以包容的态度。最后,  实现对于善良的 追求。儒家思想倡导与人为善。孟子就指出,  谦卑的态度就是 礼仪的基础,  这一态度与其他的认知一起成为了善心的本源, 进而发展成为了“四德”。具体到对人的要求上,  则表现为宽 广的气度,  举止的适当,  仪式的稳重,  在交往之中能够保持善 心等。

      上述内容实际上就是中华礼仪的内涵,通过上述内容的界 定,  能够帮助人民实现对于内心的遵从;  并在遨游于民族文化 时,  能够体会其中所展示的风姿,  并发自内心的产生共情;  通 过对民族既有文化的了解,  能够在感叹之余产生联想,  触景生 情;  我国民族众多,  并且各具风情,  通过深入地了解能够帮助 我们形成民族情怀。

      在动作的编习当中,首要任务是选择背景音乐,综合考虑 后确定为《中国字中国人》,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能够 写出漂亮的中国字就是基础,  这两句衍生出来动作,  动作上以书写文字的形态入手,  中国有一句话叫做“见字如见人”,  意 思就是看见这个字就好像看见这个一样,  虽然带有一种主观意 向,  但是这个也不无道理,  一个对自己有要求,  有规范,  有礼 节性的人, 怎么会允许自己的手写字不伦不类, 换个角度想想, 中国字就好比我们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  每一个笔画都有着自 己的规范性,  并且每一个时期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  可是无论 怎么改变,  都改变不了文字背后的思想含义,  礼仪也是如此。

结语

      我国一直将礼仪作为道德要求进行传承。社会发展水平日 益提升,  与各国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要求国人在这一过程中秉 持一种体现在人与人交往中的文化。因此,  交往的过程中,  就 可以通过外在的表现展示内在的涵养:  礼仪实际上就体现了平 静的内心,  文化的积累等。将礼仪作为行为的标准,  其要义就 是引导人为善培养和谐。当每个人都以善待他人为本的动机, 并仅限于文明公民的规范时,  每个人都会体验到心灵的平静和 身心的喜悦。通过歌舞“教—演”方式去了解学习优秀的中国 传统礼仪的文化,  其本身体现了我们研究的初衷。最后,  希望 这个时代下的人们能够多多的了解本国文化,  只有这样中国才 能独一无二的存在世界之村。 

参考文献:

[1] 许阳 . 探究中国传统优秀礼仪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J]. 青年文学家 ,2017(12):195.
[2] 袁禾 .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 [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8.
[3] 李冬梅 . 中国传统孝忠观念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转化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4] 张玉峰 . 传统孝观念的困境与超越 [D]. 西北师范大 学 ,200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905.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