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设计体验——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叙事和创意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29 11:27: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当艺术设计融合增强现实时, 本 文从艺术、文化和哲学意识形态的 角度去探索 AR 更为抽象的层面,来思考新设 备有可能扮演的角色,使之策略地展现并实现 最大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 AR 结合阴阳之 道,旨在融合未来与传统。去思考基于 AR 的 艺术设计怎样开创文化一个新的呈现方式,来 追求技术和精神结合的整体性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  体验设计 ; 视觉传达 ; 增强现实 ; 叙事 ; 中国文化

       在增强现实(简称 AR) 技术的平台上,  设计不仅要挖掘科技的应用与落地,还要探索想 象的、社会的、艺术的广度。其价值就在于它 是从具体的设计框架下出发,但并不以解决具 体的设计需求为仅有的目的:

       首先, 将设计和 AR 技术的结合可以解决的 问题是,新技术的体验和人机互动模式应该怎  样在设计的领域去应用。它在理论上是一套新 思维的体系认知。意味着该研究突破过去视觉 传达设计模式所带来的局限性,创造一种新的 信息接收方式。在设计上能有所突破,开辟新 的领域;  在 AR 上也能开拓性地运用现有技术。

       其次,将中国的阴阳之道为代表的传统元 素融合到 AR 体验设计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如 何将抽象化的中国文化提炼出来并传播出去。 中国传统文化和设计的基本功能不变,但形式 改变、体验改变。去创作出一个有气势、有气 氛、有灵气、有元气、有气场、甚至有磁场, 有一种特别感觉的 AR 体验设计。

\

       同时,设计师最终需要通过设计实践解决 的问题是,创造出顺畅的、符合直觉的、美的 和超出预期的交互体验并提出一套具体而有效 的解决方案。同时, 需要解释哪些设计特征对于 提供用户体验因素是有效的。在实践中将基于 对实际场景和虚拟场景的深度理解,将复杂内 容转换成逻辑,将思维负荷留给设计者自己, 而非将复杂逻辑与认知负荷抛给用户。再通过 设计手段塑造至极简的理性过程,并进行审美 表达。以便理解我们当前的经验和预测未来的经验。

      本文将通过“设计内容” 和“设计形式” 的两个角度, 来探索在设计的学科中如何使 AR应用去传承中国文化。并分析如何创作出具有 文学性、诗意性、哲理性、禅意道气的体验风 格作品。透过设计背景和原则,将新的生命注 入到古典中国文化, 同时将视觉创意整合到 AR技术当中。

一、设计内容 —文学和历史为核心的叙事

     在设计领域内,只要涉及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的研究,就会发现探索到最后就是在研究中国的历史和诗词歌赋等古典文学。因此,设计者就得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哲学,并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将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艺
术设计理念以及艺术文化底蕴与创新融合。配合设计可以充分表达信息的表象与实质、现实与虚幻、伪装和真相。同时,这种虚实交替的特性也能极大程度上打造增强现实的创意。对于呈现出 AR 的虚拟和现实交互关系,  核心的
思路就是信息架构。为了让信息有意义,体验设计理论认为,除了将信息投射到世界之外,还必须通过体验将信息置于某种背景中。

       在 AR 领域的众多方向中, 不同的研究角度各自有各自对叙事的定义。更多人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交互叙事。AR 的交互叙事具有开放性:它的形式让会讲故事的高手可以控制时间,通过细致的铺排引导用户体验这些故事,谨慎地操纵用户的思想和情绪,直到故事走向高潮,并且使技术问题得到解决。而用户完全臣服于这样的体验,不仅享受到乐趣,还学习到可能关于生活、社会和人性的经验。

       探讨增强现实中由设计者塑造出的故事世界,并不是一个原始故事世界消失的问题,而是它被扩大、增强和互动的问题。基于发扬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的这个目的,整合的是源世界的叙事以及由 AR 世界创造的叙事。这也意味着,该叙事需要超越 AR 的框架:

       一种方法是用文学叙事研究来构筑原始故事。它集中于三个领域的相关叙事理论:电影(图像叙事)  ,戏剧(场景叙事)和游戏(互动叙事)  ;另一种方法是总结成功案例中有用的叙事技巧和方法,然后追溯到叙事的理论渊源。

       在《增强现实与空间转向——网络文学的场景书写及其审美变革》一文中,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融入 AR 等虚拟现实的场景, 即故事要怎么写才能适用于增强现实平台。文章中有两个很有建设性的观点:第一,虚拟和现实的叙事本质特征。第二,审美特质注重“场景还原”。数字媒介根本上超越了印刷时代的幻觉体验,创造了一种“实际上而不是事实上”的存在。其一,这种沉浸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想象体验,而是一种切切实实的存在。其二,互动易于将读者拉入到作品的情境 之中,从而强化读者的在场感和沉浸体 验。读者不同,选择也有所不同,读者 参与到写作的进程之中。

(1) 增强现实的真实和虚拟之间是 一个矛盾体但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 探讨 AR 的叙事本质是矛盾的, 表现在美 术上是二元对立的。

(2) 读者变成了“写读者”,  也就 是说 AR 的交互性决定了观众参与后作 品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了。那么,这意味 着交互体验也要提前到叙事阶段进行布 置和安排或者作为叙述的一步。因此紧 随其后的研究重点是 AR 的暴露信息层 与隐藏信息层之间的关系,以及用户将 自己代入到故事中的角色。

二、设计形式 — AR 和设计、阴阳 的关系

       AR 交互平台的融入,  也是对信息传 达的一种新形式的探索。

       虚构世界本质上都是建立在现实世 界的基础上,幻想的问题或事物也基本 反映了我们身边的真实问题或事物。所 以,  AR 在艺术和设计的想象空间中,  物 理环境和虚拟信息都应该是有含义的。 增强现实和视觉传达的结合,使人们在 现实世界中,通过给它多加一层信息的 方式,获取一些额外的信息来使现实世 界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一方面,  AR 的新体验将会对传统阅 读方式形成一种“升级”。它需要设计 者对书、信息或文化的内容做到深度挖掘,再借助技术的支撑去创新。因此, 想要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底蕴,设计者必 须尊重文学原著的内容。

       另一方面,设备和科技也决定了设 计者需要换个思维和角度去看待传统纸 媒,甚至传统文化。我们在创新时可以 想象各种可能性去表现,哪怕它看上去 不像是普通的书或设计,其重点是换个 方式讲好故事。这个跳跃性的视觉需要 什么样的手段,就大胆的使用该手段, 同时细腻的去塑造用户和读者的体验。
通过以下两点创新,去打造一个不 同于现有的中国美学 AR 创意体验:

(1)AR 技术有“时光机”的虚拟效 果, 通常多用于打造未来世界。因此, 在 视觉上多呈现出光怪陆离的未来美感。 不过, 视觉设计在 AR 平台上的美感并不 是单一的。除了未来风格,还能够创造 出民族性的、东方文化的架空世界。

(2) AR 技术还有“还原”的虚拟 效果,多用于呈现历史。因此,多用于 真实再现那些难描述、难恢复、难搬运 的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AR 和小说、电 影、游戏一样是具有丰富的情绪感染力 和想象空间的。换句话说,  就是使用 AR 技术将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和文学进 行艺术创造,把客观真实转化为主观表 现。

       中国传统艺术也延续了“阴阳虚实” 的哲学思想。比如, 中国古代水墨画并不   是严格的“物理 / 空间写实”和单纯的描   绘“物象”的外在形象,而是艺术家利    用“写实性”语言,对“物象”概括、分析、取舍的“二次创造”,来达到寄 托自我精神与情感的目的。在设计中,  这个过程就是“少即是多”原则(Less is more),  既删减、取舍、提炼、浓缩、  重组等等, 用各种技巧去创作想象空间。 在这样的语境下,  涉及:  古典文学 — 叙 事;儒释道文化 — 哲学;园林 — 真实 物理环境;戏曲 — 动画;水墨画 — 视 觉风格,等等。有意境的设计足以震撼 我们的心灵。意境是“情”与“景”的 结合,其中“阴阳”和“虚实结合”的 思路本质是二元对立同时又建立在统一 之上的:  在 AR 层面的信息架构中, 用虚 实原则去拆解叙事和重组叙事,来提高信息的承载能力;在设计层面的视觉元 素中,用虚实原则来利用空白和弱化去 强调视觉冲击力,来塑造形式美。

      从增强现实技术连接到中国古代传 统的哲学、文学和美学,在设计元素中 投射进社会生活、时代意向、文化心理 结构与精神气质。使中国文化创意设计 向信息化、个性化、虚实结合化等现代 技术特征的方向变革。

参考文献:

[1] 韩模永 . 增强现实与空间转向——网络文学的场景书写及其审美变 革 [J]. 文艺理论研究 ,2019,39(04):33-38.
[2] 黄鸣奋 . 增强现实与位置叙事 : 移 动互联时代的技术、幻术和艺术 [J]. 中国 文艺评论 ,2016(06):55-66.
[3] 张 霞 .《 周 易 》“ 阴 阳 — 动 静 ” 论 的 设 计 美 学 内 涵 [J]. 山 东 艺 术 ,2019(05):38-43.
[4] 宗白华 ,《中国艺术表现力的虚与 实》,  《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 社,2008.
[5] 宗白华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 的初步探索》,  《宗白华全集》,安徽 教育出版社,200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861.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