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基于形式美的艺术插花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18 10:04: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与园林或者组合盆栽类似,艺术 插花存在于艺术造型范畴,入门门槛 较低,大众参与热情较高,为此本文探讨插花艺 术基于形式美下的各要素, 分析艺术插花设计中 的形式美,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  形式美 ; 艺术插花 ; 艺术研究

世界上称之为美的事物都可以转化为可视的形式,艺术插花同理,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它将人工修饰的华美造型艺术和自然界天然产生的色彩质感结合起来,汇集意境美以及形式美,像盆景艺术一样被人们推崇和赞扬,受到高雅人士的欢迎和青睐,展现出深邃的意境。形式美是指事物组成要素、声音、形体以及色彩等等与节奏、平衡组合规律共同展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属性。因此,有必要针对插花艺术进行形式美方面的探究,希望能够为艺术插花从业人员带来一定启发。

一、在形式美下的艺术插花构成要素

(一)色彩


作为大众化的主要形式,色彩是形式美中的首要元素,表达出情感、远近以及冷暖等等象征意义,在各种色彩描绘中,温度感的地位意义重大,冷色和暖色是色彩的主要基调划分,通常情况下,偏向红端区域的光谱颜色大多为暖色,可以向人们传递欢乐热烈的氛围,因此常常应用于气氛愉悦的场所,暖色调的花材也常常受人们欢迎,而紫、蓝等等颜色则容易传递凉意, 可以向人们传递沉重、和平以及冷静的氛围,通常应用于休息室或者卧室,使用冷色系的花材点缀环境。区别于两种偏向性明显的色调,绿色则展现出一种居中状态,从插花造型来看,绿色是花材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颜色,无论花材多么艳丽,都需要绿叶的点缀,所以色彩的轻重感和彩度以及明度息息相关。如果明度较高,那么色彩便会较为浅显,传递给观赏者的感觉也会更加轻盈,相反倘若明度较低,那么色彩便会更加暗沉,传递给观赏者的感觉更加沉重,因此灰色的重量感要高于白色,黑色的重量感要高于灰色。在插花人员进行插花操作时必须要关注色彩轻重感,对花形均衡性加以调节,在低矮处放置色彩暗沉地花材,减轻头重脚轻的即视感,上方部位可以选择明度较高的大朵花卉或者飘逸花枝。因为空间透视的影响,暖色系的花材可以传递给观赏者更加接近的意味。而冷色系则恰好相反,可以推远观赏者的色彩距离,为此当创造近距离感时可以应用高明度和纯度的花材,创造远距离感时则可以应用 低明度、低纯度以及冷色调花材。从两色的互补 角度上看,面积较小的是实际色,相反是原色, 如果将距离感作为依据,那么由远到近所排顺序 为紫青绿红橙。根据上述特性,插花人员可以根 据颜色差异调整花材大小比例,让插花作品更加 具备立体感和层次感。

(二)质感

质感是观赏者对素材的一种直接感知,比如 通过金属观赏者便可以感受到光滑、寒冷以及坚 硬,而触摸石头则能够感受到清洁、强壮以及沉 重, 相反在接触布帛后, 观赏者感受到的是温和、 轻盈以及柔软。插花所应用的花材质感包括花器、 花材等素材。跟随着花材种类的差异,人造花以 及鲜花等等所带来的质感千差万别。

(三)形态

素材的基本形状是形, 具体来说就是点线面。 其中最简洁的形态表现方式就是点,不管是位置 方向还是形状大小都离不开点, 点可以进行计算、 排列、扩大等等不同运动方向的改变。为了让效 果线条更加丰富,构图中最基本的视觉要素便是 点。此外, 线条具有虚实、浓淡、曲直等等划分, 通常情况下常见插花线状均以木本枝条作为主要 插花材料,展现出枝条的各种不同形态内涵,通 过灵动的线条表现出温馨秀丽或者雄伟壮阔的气 势,传达给欣赏者酣畅淋漓、挥洒自如的美感, 线条的密集排列展现出了现代插花创作能力的不 断创新。

二、花材具备的物理属性

在实际进行插花时, 花材大体上可以在形状、 颜色以及体量方面进行讨论。

(一)花材形状

现实状况下,花材形状非常繁多,以层次角 度而言,花瓣便有重瓣和单瓣两种,由于园艺栽 培品种各不相同, 同种花材也会展现出明显的层 次之别, 比如具有穗状和冠状两种形态的飞燕草 或者具有重瓣和单瓣两种层次的紫罗兰。

(二)花材具备的颜色

由于国内园艺事业发展步伐的加 快。插花花材所应用的颜色数量愈发增 多,有象征着热忱爱情地红玫瑰、真挚 情感的黄菊以及纯洁无瑕的白掌,也有 高贵绝艳的牡丹。在自然界还存在诸如 黄新梅或者变叶木等具备明显色彩观赏 性的彩叶植物,花叶芋以及彩叶扶桑、 小蚌兰以及金边富贵竹分别是一种花叶 类植物和双色叶类植物,由于各种植物 主体颜色存在差异,被人类赋予了不同 的情感代表以及心灵寄托,成为良好的 情感表达载体,在人们选择花材时需要 根据场合和背景的不同进行合理甄选。

\

(三)花材体量

从体量上进行划分,花材可以区分 为小型、中型和大型,其中昙花、向日 葵等等是大型花材,现实情况下,应用 次数较多的是中型花材,可以将其作为 插花主景,具有来源容易、种类丰富和 观赏性强的优势,而小型花材则不具备 良好的观赏性,大多作为插花周围的点 缀,可以利用其独特特性画龙点睛,比 如薰衣草小型花材便可以利用其香味, 为插花作品增添韵味。

三、花材相互的组合规律

(一)韵律和节奏


节奏从本质上讲是音乐节拍的一种 规律性变化和重复, 从艺术插花上来看, 节奏是花材特定的物理属性,通过连续 重复的应用所带来的节奏变化。这种变 化可以是相同颜色的重复,也可以是某 种花材种类的重复。在插花工作人员工 作时,通过手动意识潜在地呈现出花材 的形态特征以及重复构造,由此组成连 续线条,彰显出明显的韵律感。

(二)调和与对比

当进行艺术插花设计时,为了凸显 艺术性时常会使用对比方式,蕨类叶片因为在视觉上呈现出深色和粗糙质感, 而马蹄莲在视觉效果上则恰恰相反,非 常淡雅细腻,所以如果插花人员将马蹄 莲作为本次作品的主景,那么应用蕨类 叶片基底能够形成强烈色彩冲击力,让 插花作品生动起来。所以调和在某种意 义上便是适合,不会有排斥或者分离美 的构成元素的情况发生,而是展现出统 一一面,让花卉拥有更多的美感和舒适 度。通常情况下对比强调差异,调和则 侧重统一,适当减轻色彩、形状等等花 材要素之间的差距,可以让邻近色的花 材或者同类色的花材产生更加和谐统一 的面貌,促进协调感的增强。协调和对 比相互联系,两者不可分离,展现出一 种既统一又矛盾的状态,这是插花艺术 设计的魅力所在。

\

(三)变化与统一

插花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明显 的不同,这些不同构成了变化,而插花 各个部分除了差异还存在联系,这便是 统一。不管是插花作品大小,都会涵盖 色彩冷暖变化、构图聚散虚实以及内容 主次等等关系,这些矛盾关系的出现为 插花作品赋予足够生机,一旦不好处理 便会让其非常杂乱。通过统一的手段将 插花各要素组织起来,完成局部和整体 多方面的统一,让各个部分之间都能拥 有内在的变化联系。

(四)尺度与比例

插花造型在设计环节时必须要关注 比例状况,防止处理不当使欣赏者视觉 上出现不适,甚至展现出头重脚轻的感 觉。当然并不排除部分设计人员为了抒 发独特情感可能会刻意营造这种不协调 感,渲染出一种失衡美,但这种失衡感 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插花的作 用是让人类生活更加舒适美满,体会到 世界的美好,所以应当尽可能采用大众 接受的方式来完成作品。最好在插花作 品中融入文学内涵,在描绘情感的基础 上给予足够的留白,给人们经典的想象空间。

(五)虚实与留白

为了让艺术插花达到虚实效果就需 要对背景进行弱化,可以将人们的关注 焦点放在花材主体上面,从而有意识地凸显插花作品的层次感,达到主次分明 的效果,通过这样虚实结合的层次感, 展现出艺术作品的整体质量。而留白则 是予以插花作品欣赏者足够的空间想象 力, 当设计人员进行插花造型时, 适当以 整体为出发点刻意空出一部分,至于留 白的范围和位置则应当根据设计人员自 身的艺术实践能力来决定,根据插花作 品的艺术风格,描绘出插花作品的艺术 风骨,可以打造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 面”的独特韵味。插满鲜花的部分异常 密集,而留白的部分则较为松散,这样 便产生强烈的疏密对比,让形式美原则 贯穿在艺术插花设计的整个过程,使得 欣赏人员能够体会到更加高雅的情操, 想象插花背后的美好画面,见证插花人 员所表达的浓烈情感,进而循环往复回 到最初所探讨的调和对比环节,由此完 成插花艺术作品。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较强实践性的艺术 门类,艺术插花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受到 人们喜爱,成为人们陶冶情操的有效追 求形式,插花人员不单单将目光限制在 艺术插花方面,还根据艺术门类的各自 特点,掌握住形式美的基本原则,汲取 各家艺术长处,观察优秀的园林作品以 及盆景作品,丰富自身的艺术修养,让 更多的新鲜血液和灵魂注入到艺术插花 创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蒋建萍 . 以形式美为基础的插花 艺术分析 [J]. 花卉 ,2020(10):296.
[2] 马骁勇 . 浅谈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地鉴赏 [J]. 南方农业 ,2017,11(10):1-3.
[3] 胡 牮 .《 传 统 插 花 艺 术 》教 学改革探讨 [J]. 长江大学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48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