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网(www.lunwensci.com):
摘要: 残雪的《三位一体》是一篇描写人的精神领域善与恶的斗争的文章。本文试用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释梦原理以及埃里希·弗洛姆的人性理论来对此进行阐释,以期对这篇文章进行自己的解读。
论文关键词: 残雪 人性 善 恶
人类自身灵魂的战争自人类有了思考能力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可以从卷帙浩繁的世界文学名著中找出许多例子,我想最典型的莫过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时时刻刻得痛苦的灵魂斗争可谓是这部小说的最大亮点。而在中国当代,自始自终执着于人类灵魂的挖掘探索的作家只有残雪一个。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不同的是残雪始终坚持于抽象意义上的灵魂的探索,即是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所写的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生成意义的现实主义小说,而残雪的作品都回避了现实主义作家的经验世界,面向了人的自身精神。小说《三位一体》就是一个实例。关于这部小说的解读结果有许多,本文试就人性的善恶方面提出自己的解读意见。
一
文本中出现的主要角色有三个,即主人,一个报社的编辑;“我”,一只主人收养的猫;黑人,一个来造访主人的冷峻的陌生人。文本通过这三个角色的相互间的交流碰撞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现代人在现代复杂的变异的社会中痛苦挣扎的画面。
“我”是一只被主人收养的猫,而这只猫就是美德、良知与理智的象征,这是人性中美好的方面。主人在精神极度压抑颓唐的时候非常需要我的出现,人性本来隐藏的美好在这个时候就非常需要得到张显,于是它的象征物--“我”,一只老猫--便适时地出现了。“我”最初来到主人家便觉得这里自由自在,连餐饮都与主人平等,还有一个舒适的窝,可以说主人对我非常好。可是,我的出现并不能缓解甚至消除主人的颓废情绪、难受、痛苦与不痛快。直到某天主人请人在客厅的天花板上做了一个铁挂钩,悬下来一条粗麻绳,选择了自杀。我用恐惧的叫声救了主人,主人松开麻绳的圈套自己跳了下来。可以说,我的叫声正是主人灵魂的自省,人性中理性、美好的一面使他放弃了自杀,选择了生命。然而,这种力量并没有维持多久,接下来“我”对主人的救助就不仅仅是恐惧的叫声可以解决,而是跳到主人的身上,“用牙去咬他手掌上的虎口”,而主人却“鼓励我咬得更狠一些,直到咬出血来”。直到最后,“我”已经无法救助主人 ,建筑工程论文他的痛苦需要极端的自虐来释放。这个时候,黑人出现了。黑人的出现,使主人整个焕然一新。理智、美德、良知在这个时候已经毫无用处,换言之,人类美好的品德在邪恶面前不堪一击。
黑人,是一个内心有着熔岩般的热力外表却如坚冰一般冷峻的人。其实,黑人就是人性一切弱点的代名词,精神世界内部的惨烈、恐惧、迷惘、邪恶、凶残等等这所有的一切在黑人身上暴露无遗。黑人“是一个全身漆黑的家伙,那家伙的脖子上还带着一个明晃晃的金项圈,手上则带着两个骷髅头的银戒指”。对于主人对“我”的收养,即主人身上美德的显现,黑人有的只是“谴责的目光”,可是主人“视而不见”,于是黑人就亲自下手,用手指扼紧“我”的咽喉,企图杀死我。对于黑人对我的施暴,主人无动于衷,似乎并没有察觉。善良与邪恶从来就不能共存,所以黑人要做的只能是杀死“我”。若非我在冰箱里的差一点死掉让主人痛彻醒悟,战胜了黑人,那么黑人只会进一步的对我加害,人性中的善良的一部分就会进一步遭到迫害。
主人,一个严肃刻板的报社主编,也是一个难以适应现实世俗生活状态的人。“也许食品在梦里的味道比现实中要更美吧”,现实的世俗生活是残酷、无奈、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主人不能适应,就只能躲在家里。可是整天躲在家里,只能使他的精神更颓废、痛苦和压抑,无法发泄,无法释放。就在这个时候黑人出现了。黑人即是心中的魔,它是邪恶的象征,主人想借助它来报复这世俗中一切让他精神苦闷的源泉。所以黑人的出现,改变了主人整个的生活态度,让主人兴奋,让主人的生活有了动力与激情,有了期待。
可是主人又是犹疑的,性格中善良的一面又总是挥之不去,在主人眼前徘徊,使他拿不定主意。但是,复仇的欲望终于战胜了一切,编务老头的到来告诉了我们这个答案。主人对于黑人去过报社的事情是即激动高兴又害怕的,这又一次体现出主人精神世界内部的斗争。但是主人最终还是高兴的,“他坐在沙发里头发愣,一坐就是两个小时,还不时地痴笑着,像捡到了什么宝贝似的。”“我”的“死”,让主人终于觉醒,主人人性中邪恶的部分终于被压下去,主人也不想“一天比一天更阴险,更冷血”,最终,“我”,主人,黑人,我们三人无比和谐。
二
“精神若要穿越肉体的原始森林,除了一次又一次地同死亡晤面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即使是从那‘关口’死里逃生之后,肉体还会转化成欲望的猛兽,横在追求者的路上。”①『P6』但是,人没有办法超越自己的肉体,人对肉体上的每一轮更深入的认识便带来更深的精神上的悲痛。正如文中的主人,他的上吊并不是为死,而是因为“我是一个人,所以才会有这些怪里怪气的需要”,当他在经历了这样一次“需要”死里逃生之后,却只有短暂的轻松,之后就依然“老毛病复发,不仅颓废,而且痛苦,一阵阵发出压抑至极的咆哮。”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主人身上处处被打着时代的烙印,可是他并不能适应于时代,不能见容于社会,办公室里的空气就可以让他丧命,所以就只能躲在家里完成自己的工作。他痛苦压抑到极致,在现有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中却又不知该如何去排遣这矛盾,现实生活中他已经无能为力,于是梦在这个适当的时候出现了。梦是人类的睡眠语言,在梦中人们脱离了清醒的文化意识和理性。
弗洛伊德曾在《释梦》一书中认为,人的许多愿望,尤其是欲望,由于与社会道德准则不符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于是在睡眠中,当检查作用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意识层次,因而成梦。换句话说,由于人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变现在睡梦中。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本文中的主人由于人性中的种种恶意的、非理性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便以一种变异的形式在夜晚的梦中显示出来。就这样,在梦游的状态中,他见到了黑人,这个他灵魂的阴暗面衍化出来的物种。他对黑人望眼欲穿,他希望黑人能代替他完成在现实的世界里他想做的而却由于世俗的礼仪规矩不敢做的事情。正因为如此,黑人在主人上班的地方出现了。主人知道后也是如此的高兴。这是一种被压制的愿望得到了满足。黑人只是主人内心的邪恶衍生出来的物种。主人只能在黑暗和梦游的状态中看到黑人,只有在睡梦中,人类的地自律能力放松时,黑人才会偷偷潜入我们的意识中得到释放。
三
关于善恶的理论,中外古今都有很多大家对其进行了阐释。中国战国时期孟子讲性善说,认为人的天性就是善的,有仁、义、理、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②『P154』孟子认为这四端与生俱来,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心中善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战国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荀子讲性恶论,代写本科论文著有《性恶篇》,与孟子的言论正好相反,荀子认为人性中恶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其实,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一样,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人性论,他们都是脱离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片面地谈论人性问题。但是他们的言论也证明了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几千年前就已经受到了重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是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在《人心——人的善恶天性》一书中提出了他的著名理论--人性理论。在西方传统的神学和哲学思想中,人基本上被定义为恶的、堕落的,或者是善的、可完善的。
弗洛姆认为,这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在这种人性论的阐释下,人的本性就是永恒不变的,意味着自人类诞生伊始,人没有发现根本性的变化,这种观点很难同人类不断变化的事实相一致。在弗洛姆看来,“正确的见解应是把两种可能性都视为真实的潜在性。并且研究它们两者出现的条件”。弗洛姆认为,“人的本性或本质不是像善与恶那样的特殊实体,而是植根于人存在条件中的一种矛盾”③。认识自然的一部分,要屈从于自然的指令和偶然事件,但人的理性和自我意识使人超越自然和其他全部生命,在思想上是自由的。自我意识也使人意识到过去、未来,自己的渺小、无能,自己是世界中的陌生者,并使人处于孤独、痛苦和恐惧之中。自然,人不堪忍受这种牢狱般的生活,竭力要从分离的痛苦和孤独中解脱,寻找失去的和谐,这就构成人生存的固有矛盾。本文中的主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源自于在这种矛盾中的不断挣扎。
弗洛姆又进一步指出,回归和发展是解除冲突的两种方式。回归的方式指人为了解脱分离和孤独,而竭力返回到动物和自然的生活中去,抛弃使他成为人,却又折磨他的理性和自我意识,与自然达到原始的和谐。发展的方式则指人通过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人道性,以超越自然,解除分离和孤独,达到一种新的和谐。
文中的主人一开始便是在一种矛盾中来解决自身的问题。他首先选择的是回归的方式,离群索居,深居简出,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就连卧室也是“摆设出奇的简陋,显出一种清苦的风范”,以此来逃避自己对于世界的陌生感受,与自然达到原始和谐。但是,这并不能使他满足。后来,主人充分发展了自己的人道性,收养了“我”——一只老猫,也就是人性中善的象征,以此来达到一种新的和谐。可是,这并不能减轻主人的痛苦,于是主人又日思夜盼地渴望黑人的出现。最后,“我”冰箱里的一难让主人顿悟,原来自己并不希望自己变得一天比一天阴险、冷血,在主人睁着的一双梦游人的眼睛中,黑人又出现。所不同的是,由于主人地觉悟,黑人再也不能张显其暴戾的一面。这一刻,主人,“我”,黑人,变得无比的和谐。
弗洛姆还认为,人成为善人或恶人,全凭自己自由决定,因为善恶这两种潜在定向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人并不是天生就恶。人的意识对人采取善的行动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在自由作出决定时,不断作出错误决定,人心就会变得愈来愈冷酷无情,变得更恶毒;反之,如果不断作出正确的决定,人心就会变得愈来愈温和、活泼,变得更具爱心和善良。主人因为渴望见到黑人,他的行为举动已经是越来越冷酷无情,甚至恶毒。他已经如痴如狂,忽略了“我”存在。最后主人为我的哭诉让我们看到主人已经作出了正确的决定,这个决定也使我们三者合为一体,无比和谐。在这场人性的善恶大战中,最终善的天性战胜了邪恶,这是一个正我完善的过程。正如残雪所说:“我深深地相信,人类的灵魂有一个共同的居所;人类是有理性的、善于自我批判的高级动物;人会在深化对自我的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高贵的理性。”④『P278』
残雪的小说一向以枯涩难懂闻名,她曾说过:“我写实的时候也不明白自己写的是什么。过了一段时间,有时过了半年后,才明白的。”⑤『P201』她的小说都有深层的意义指向,从没有停止过对精神与人性的思考。她的作品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为读者留下了大量的自由解读的空间。残雪及其作品的价值,我想借用她在《期待同谋者》一文中所说:“时间自会得出它的答案,读者也会得出各不相同的答案。不管怎样,让时间来检验这些作品吧。”⑥『P105』
注释:
①残雪:《读但丁》,《艺术复仇——残雪文学笔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第一版 第6页
②转引自 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作家出版社 2003年2月版 第154页
③转引自 陶金玲《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
④残雪:《一种特殊的小说》 《艺术复仇——残雪文学笔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第一版 第278页
⑤残雪: 近藤直子《吃苹果的特权》 ,《残雪文学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第一版 第201页
⑥残雪: 《期待同谋者出现》,《残雪文学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第一版 第105页
参考文献:
①残雪《三位一体》 羊城晚报 2004年3月7日
②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6月第一版
③[英]特雷·伊格尔顿著 伍晓明译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
SCI论文修改润色、
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wenxuelunwen/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