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网(www.lunwensci.com):
论文摘要:人物描写与题旨的紧密相连—读萧红的《生死场》有感
论文关键词:人物描写 题旨 萧红 生死场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创作生命十分短暂的作家。但是,在这有限的几年创作时间里,萧红为我们贡献了《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出色作品,显示了她卓越的创作才能。其中,中篇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通过二里半、麻面婆、老王婆、金枝、成业、月英、赵三等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写出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乡村大地上一群蒙昧的乡人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描绘出他们如动物一样在自然状态下毫无意义的生与死以及他们最终被迫起来斗争以求生存的故事。
重读这篇小说,我不禁为作者严肃认真的创作手法而折服,萧红通过她缜密的构思,一丝不苟得创作态度,使这部小说的表与里,形与神达到了高度统一。在这里我们可以试举一例来说明,即作者对人物描写与文章题旨的细心统筹,使二者紧密结合。在阅读过程中,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者在刻画她的故事中的人物时,几乎千篇一律的用动物来类比她作品中的人物。这究竟是作者无心,还是有意为之的结果?
作品开篇,在描写麻面婆时,作者就一连用四种动物来类比麻面婆,“眼睛大得那样可怕,比起牛的眼睛来更大”,“麻面婆是一只母熊了!母熊带着草类进洞”,“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相同,她总是发着猪声”,“于是像狗在柴堆上耍得疲乏了”,这一连串的描写让人觉得麻面婆的形象简直糟糕透了,这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有着各种动物习性与姿态的低等生物了。在接下来写二里半时,同样如此,“他伏身到井边喝水,水在喉中有声,像是马在喝”,“那不像羊叫,像一头牛了”,“他的面孔和马脸一样长”,“长形的脸孔配起摆动的身子来,有点像一个驯顺的猿猴”;写老王婆时,首先说她是一头“猫头鹰”,又说她是“灰色的大鸟”;写金枝与她的母亲,“是老鼠一般的整夜睡在猫的尾巴下”;金枝的母亲生气时的嘴是“鸟雀的嘴”;五姑姑是一只“灵活的小鸽子”;月英“象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平儿是一只“张狂的猴子”;五姑姑的姐姐生产时“像患这病的马一般”;老鬼子“眼睛胖得和猪眼一般”;日本兵“肥鸭一般”;走进哈尔滨的金枝是“一条病狗”①等等诸如此类,让人觉得这已经不是一群人,而是一个动物群。那么,作者究竟是为什么总是用动物来比作她的人物呢?
一
首先,通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描写整个北方地区农民的生活状态时,也是与动物进行类比的。“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小说的第六节末尾的这句话充分概括了本文的题旨,说明作者本意就是想描绘出像动物一样生存着的人的生存状态。论文网具体体现这个题旨的描写,在文中亦无处不在。如小说写到金枝和成业在河湾偷情时,作者已经完全把他们的这种自然的欲望动物化了,“姑娘仍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厌在那里……于是一切音响从两个贪婪的怪物身上创作出来”,“发育完强的青年的汉子,带着姑娘,像猎犬带着捕捉物似的”,金枝与成业的偷情已经与动物的原始本能没有两样。在“刑法的日子”一节中,作者把女性的生育又频繁地与动物的交配繁衍并列在一起。在写到金枝生育时就又写到,“牛或是马不知不觉中忙着栽培自己的痛苦。夜间乘凉的时候,可以听见马或是牛棚做出异样的声音来。牛也许是为了自己的妻子而决斗,从牛棚里撞了出来。”在“老马走进屠场一节”中,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半日的痛苦没有代价了!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①,实际上老马的一生也就是王婆的一生,是整个东北乡村农民的一生,是破败的中国的人民的一生!这是何等的悲哀!萧红在这种特殊的人与动物生命活动的互为背景中揭示了普遍中国人的麻木精神状态及其空寂无聊、无所作为的毫无价值的人生过程。她写出了像动物一样盲目而又惊惧地面对死亡的麻木、沉寂和怯弱的病态人生。
钱钟书在谈《谈<拉奥孔>》中说:“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萧红在描写她的人物形象时,也是在极力追求这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为了和小说的题旨更有整体合一性,她把她的人物也都喻成了“猫”、“狗”、“猪”、“牛”、“马”等等动物,这样做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生死场》中的农民由内而外都已经物化了。真正的是“人和动物都忙着生,忙着死……”,说明了萧红缜密的整体构思与良苦用心。
二
联系《生死场》的写作背景,也可以理解萧红为什么要把她作品中的人物都喻成动物了。这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更是作者当时心情的一种真实写照。1933年10月,萧红和萧军出版了他们的一部小说散文集《跋涉》,这本书奠定了两人在东北文坛的地位,但是却招来日伪统治者的恐慌和注意,这本书随即遭到了查禁。逼不得已,萧红和萧军开始了他们向南逃亡的旅程,来到了青岛。但是,她仍然惦记着故乡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她和萧军从未间断过打听东北的消息,但是传来的消息却总是让她凄惘、失望和刺痛。在痛苦中她思索着祖国遭此国破家亡之劫的原因。她忆起了儿时所见的处在深重灾难中的东北农民的混沌未凿的生存状态。这些固守家园的农民们沉寂愚昧的生活,在萧红的脑海里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她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灾难正是由中国国民的这种劣根性所致,在《生死场》中,她把这种劣根性展现无遗。胡风在《生死场》的《读后记》中说:“不用说,这里的农民底命运是不能够和走向地上乐园的苏联的农民相比的: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底血汗自己底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粮食,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底威力下面。”②是的,萧红正是发现了生活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本该有着生命活力的的国民的愚昧、麻木、死寂和像动物一样的生存状态,发现了为五千年封建奴性文化说侵蚀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为了更加深刻的展现她的这种人类物化的发现,萧红在描写她的人物时,总是把他们与动物做着比较,发人深省。但是,我们同时又发现,在《生死场》的后几节中,当群众一旦起来抗争,我们便很难再见到作者用动物再比喻她的人物了,她的人物这时候是有人性的了,是真正的人了。这反映了萧红强烈的爱憎感情,对愚昧民众的无奈与绝望,对他们“活过来”的欢欣与赞赏。她通过对人的动物化描写来对国民性的弱点提出了控诉,指出了人必须活得像人,要抗争不公平的命运。像动物一样的生存,听天由命,是无路可走的。她企图用这种危机感和急迫感来唤醒中国民众沉睡的灵魂,用对她的人物抗日前后描写的反差给读者以强烈的感观冲击,这是一种良苦用心。《生死场》发表后引起的轰动无疑就是她的用心获得成功的标志。
三
这种把人物比喻成动物的手法固然会形象生动,但是这种手法的缺陷也是在所难免的。重复的以人喻物的描写固然会给读者以强烈的感观冲击,但是不免单一。胡风曾在《生死场》的《读后记》中如是评价这本小说:“在人物底描写里面,综合的想象的加工非常不够……语法句法太特别了,有的是由于作者所要表现的新鲜意境,有的是由于被采用的方言,但多数却只是因为对于修辞的锤炼不够。”②这种评价也从客观上反映了这种创作手法的缺陷。萧红未及中学毕业,在文学修养方面的功底远没有“大家”那般过硬,这种单一的以人喻物的创作手法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她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我认为《生死场》中这种人物描写手法是成功的。它反映了一个有着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的作家的创作魅力。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范文虽然萧红的生命并不长远,但是这种创作魅力是永恒的!
注释:
① 萧红:《萧红集》, 花城出版社, 2006年
② 胡风:《读后记》,《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五》,541、543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5月
参考文献:
① 杜一白,张毓茂:《萧红作品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② 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③ 黄晓娟:《雨中芭蕉 萧红创作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11月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
SCI论文修改润色、
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wenxuelunwen/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