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新课标明确要求 , 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为学 生 提 供 丰 富 的 学 习 素 材 。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策略展开论述 , 并结合对数学文化 、课 程资源的认知情况 , 小学数学文化课程开发的原则 , 从六个方面论述了数学文化课程资 源开发与应用策略的实施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
《义务教育 数 学 课 程 标 准(2022年 版) 》的 发 布 和落实 , 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有了相应变化 , 明 确提出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 更重要的是通过建 立教学手段 ,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更多的学 习方法 , 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 因 此 , 深刻挖掘教材外的课程资源并将其补充到教学 中 , 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对小学数学文 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策略方面进行了研究 , 充 分利用数学文化来进行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 , 以便 激发学生潜能 , 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 拓宽他 们的知识界面 , 提升他们思维的能力 , 从而提升他 们学习的灵活程度并综合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
一 、小学数学文化课程开发的原则
随着《义务 教 育 数 学 课 程 标 准(2022年 版) 》的 实施 , 小学数学文化也走进了数学教材 、数学课堂 之中 ,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和应用数学文化 , 是教师 需要慎重思考的内容 。如何将数学文化的各种资源 引入到小学数 学 的 教 学 中 , 形 成 数 学 文 化 课 程 资 源 , 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
1. 数学文化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和相关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把握课程体现的数学核心 概念 , 更要体会其数学本质 , 如此才能将小学数学 文化知识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教学之中 , 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数学文化中的数学之美 、数学价值以及数学成果 、经验等形成性课程资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并加以运用 , 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各种数学文化资源对他们知识的补充和学习的支撑 。 当然 , 数学文化的选择要求有 相 关 性 , 要 选 择 贴 近 学 生 学 习 生 活的 、与学习知识相关联的并能在数学探究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内容 , 只有这样的数学文化课程资源才能促进学生所学知识间的有效迁移 ,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
2. 数学文化课程资源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原则
从古至今 , 数学文化涉及的内容很多 , 所能选择的素材举不胜数 , 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文化资源变成课程资源 , 这就需要教师精挑细选 , 让所运用的数学文化知识具有典型性 、代表性 、示范性 , 当然有些文化知识能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 简单地说 , 就是借助数学文化内容能够在学 生 的 日 常 学 习中 找 到 相 应 的 模 型 或 模具 , 引发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 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与 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
3. 数学文化课程资源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原则
数学文化的趣味性原则需要教师在开发和运用时注意 , 应以其稚趣的形式“娱人”, 以其丰富的内容“引人”, 以其无穷的奥秘“迷人”, 以其潜在的功能“育人”。知识的趣味性往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激活 、指向和强化突出的作用 , 数学文化的趣味 性更能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 再将趣味性 的文化知识融合到实践中去 ,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 受数学之美 , 而且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与吸 收数学知识 , 从而将学习过程深深地嵌入心中 , 其 数学学习兴趣也会日渐增强 。 比如 , 可以在教学过 程中讲述一 些 与 数 学 家 相 关 的 奇 闻 逸 事 , 坎 坷 经 历 , 勤奋博爱的品质 , 从内心深处打动孩子 。
4. 数学文化课程资源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原则
现在还有很多教师对数学文化存在误解 , 认为 数学文化根本没有用处 , 其实这是 一 种认识误 区 。 借助文化的传播 , 让学生更加清楚我们现在得到的 一些理论 、公式 、经验都来之不易 。教师对学生的 引导既不能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 , 也不能只顾及经 验性的教学 。多样化的数学文化会给学生带来丰富 多彩的数学感知 , 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 更 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 树立学习数学的决心 , 从 更多的角度达成数学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 从多 个方面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
二 、小学数学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1. 联系生 活 实 际 拓 展 教 材 资 源 , 增 强 数 学 的 教学价值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一些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是很 到位 , 但数学知识与 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 , 在生 活中却随处可见 , 如买菜 、购物 、算账等 , 都对学 生的影响很大 , 应用价值也非常大 。在数学课堂教 学中 , 如果我们将这些密切联系生活的数学文化知 识整理汇编 , 融合在一起 , 引导学生将课内与课外 联系在一起 , 并直接整合在自己的生活中 , 可以极 大地增强学生的数学文化应用性 , 让其真正体会到 数学无处不在的数学价值 ,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文化的兴趣 , 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
比如 , 在学习“统计”等章节过程中 , 教师要注 意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文化素材 , 如“邮票知识”“硬 币知识”; 在计算利息方面 , 可以引导学生体会 存 钱的生活情境 , 展示“银行利息表”等 。教师引导学 生将涉及的各种数学文化知识进行总结分类 , 让学 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 并结合亲身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 从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 并形成数据收集 、分析的能力 , 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文化视角下思考问题的实践能力 。
2. 挖掘发 现 历 程 中 的 数 学 文 化 素 材 , 渗 透 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知识发展到今天 , 是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洗礼 , 经历了无数人的心血逐渐凝练而成的 , 有很多人为了一个成果苦苦追寻和研究几十年 , 在这漫的过程中有那么多事件的研磨 、人物的钻研 、成果的验证等 , 这里面融合了古代数学家们严谨治学坎坷经历 , 体现了他们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这些数学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 , 不但能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数学成果的来之不易 , 更能使他们深受 鼓 舞 , 在精神上得到更多的力量 , 为自己的努力奋斗奠定基础 , 也提升了 自身修养 。例如 , 在教学“圆周率的 认 识”一 章 时 , 首 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刘徽《割圆术》的故事 , 刘徽是如何将一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 32份 , 然 后 再 将 它 剪开 , 并再拼成 一 个 近 似 长 方 形 的 故 事 。 其 次 , 向同学们讲述祖冲 之 的 故 事 , 祖 冲 之 是 如 何 在 此 基础上 , 经过艰苦 卓 绝 的 努 力 , 首 次 将 圆 周 率 精 算到 小 数 点 后 第 七 位 , 即 在 3.1415926 ~
3.1415927之 间 , 而 这 个 研 究 成 果 比 欧 洲早 了一 千多年 。古代的 数 学 家 是 如 何 探 索 身 边 的 数 学问题的 , 我们能 不 能 做 到? 借 助 数 学 家 研 究 问 题的经历激发学生 的 探 究 兴 趣 , 从 而 提 升 学 生 的 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再如在教学六年 级 下 册“负 数”这 一 章 时 , 当学生了解什么是 负 数 的 时 候 , 可 以 利 用 多 媒 体 视频向学生讲述负 数 的 演 变 来 历 , 从《九 章 算 术》中关于负数的 记 载 , 到 1700多 年 前 我 国 数 学 家 刘徽提出负数 , 再至 印 度 的《婆 罗 摩 修 正 体 系》给 出了正负数的四则运算 法 则 。 1544年 , 德 国 的 史 提菲把负数定义为比任 何 数 都 小 的 数 ; 1545年 , 意大利的卡尔达诺 在《大 术》中 第 一 次 论 述 了 平 方 为负数的数 ; 法 国 数 学 家 吉 拉 德 使 用 “+”“-”等 ,并沿用至今 。如此展示 , 让学生了解数学史实 , 虽不能完全接受 , 但是一些内容可以对学生产生深远的 影 响 ,不但能让学生对数学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 而且能为 其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3. 结合数 学 家 感 人 事 迹 渗 透 史 实 资 源 , 提 高 数学的教育价值
《数学简史》中有这样 一 句话 : “数学史可以帮 助我们了解和理解数学作为人类文明要素对推动社 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 可以让我们从中感受到数学发 展中最富有理性魅力的重要作用 , 从而获得启示和 力量 。”所以 ,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渗透数学史 , 不但 可以使数学课堂内容变得丰富 , 而且还增添了许多 数学的趣味性 , 在阅读数学家感人事迹的同时 , 也 会激励学生向 这 些 数 学 家 学 习 , 使 其 树 立 榜 样 意 识 , 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
例如 , 在教学完“数的整除”之后 , 利用数学活 动课向学生介绍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任意大于 2 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素数之和 。但是哥德巴赫自 己无法证明 , 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 欧拉 , 请他帮忙证明 , 但是一直到去世 , 欧拉也没 有证明 。这一猜想已经过去 200多年了 , 仍像 一 座 坚固的堡垒 , 岿然不动 。再如 ,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 在条件非常匮乏的情况下 , 经过无数次实验 , 无数 次验证 , 终于在 1973年 4 月 , 在《中国科 学》杂 志 上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示为 一 个素 数 及 一 个 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 积 之 和》。 这 个 被 人 们 通 俗 地 称为 1+2的命题的证明 , 距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的终极证明 , 仅有一 步之遥 , 它立即震动了国际数 学界 ……学生们会被这些数学家们孜孜不倦的探索 精神而深深震撼 , 在数学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升华了 学生的思想认识 。
4. 挖掘和 建 立 数 学 之 美 的 资 源 , 深 度 陶冶 数 学教学情操
数学之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 , 是科学美的核心 。普罗克洛斯早就断言 : “哪里有数 学 , 哪里 就 有美 。”亚里士多德也曾讲过 : “美的主要形式是 秩 序 、匀称和确定性 , 这些正是数学研究的原则 。”数 学之美可谓无处不在 , 统一 的美 、简洁的美 、对称 的美 ……各种线条和图形的美 、定理和公式的美感 与神秘感 … …
例如 , 小学阶段“几何 图 形”中 的“三 角 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 甚至“圆柱”“圆锥”等图形 , 无不 体 现 出 了 这 些 图 形 的 对 称 美 、旋转美 , 还有计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符号之美 。另外 , 八卦是中国古代道家论述万物变化的经典著作《周易》中的 8 种 基 本 图 形 , 由 符 号“— ”和“- -”组成 。现代计算机采用的二进制 , 可以用“1”和“0”来表示电路的“通”和“断”两种状态 。 以上的数学元素均蕴含着数学之美 。在学习了“图形与拼组”相关内容后 , 可以引导学生拼接七巧板 , 感受其中 5 个三角形 、1 个 平 行 四 边 形 和 1 个 正 方 形 的 组 合 之妙 , 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几个简单的基本图形进行千变万化的图形摆放 , 如花草树 木 、 鸟 兽 虫 鱼 、房屋等 。
三 、结语
总之 , 数学文化离不开数学史 , 但是不能仅限于数学史 。 只有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数学文化 , 其文化魅力才能不断涌出 , 渗入我们的课堂中 , 到达我们的课堂中来 , 融入学生的心中 。 因此 , 开发研究小学数学文化课程资源对数学教学有益无害 , 更多精准的数学文化课程资源得到开发 , 才能使学生浸润在数学文化中 , 才能让学生在知识经历 、感知倾听 、体会应用 中 感 受 到 小 学 数 学 文 化 的 强 大 魅力 , 才能让学生在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中 , 掌握更多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方法 , 让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
参考文献
[1] 李彦娜 , 吴骏 . 小学数学教科书“圆”内容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J] . 内 蒙 古 师 范 大 学 学 报(教 育 科 学 版) , 2021.34(6) : 123-128.
[2] 张辉蓉 , 张桢 , 裴昌根 . 数学文化教学对小学生数学观影响的实验研究[J]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2020(2) : 70-75.
[3]邢乐 乐 . 小 学 数 学 学 科 思 政 课 程 资 源 开 发 与 实 施 研究[D] . 山西大学 , 20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1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