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教学做合 一 ”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发展潮流相同步 , 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及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融入这 一教育理念 , 积极指 导课堂教学手段 , 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本文简要介绍“教学做合 一 ”概念 , 并 就陶行知“教学做合 一 ”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以及小学数学“教学做合 一 ”理念应用 原则进行分析 , 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述“教学做合 一 ”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
“教学 做 合 一 ”教 学 理 念 , 极 具 实 践 与 创 新 精神 , 其主张教学相互融合 , 将教学实践价值凸显出 来 。在小学 数 学 教 学 中 运 用 “教 学 做 合 一 ”理 念 , 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 另一方面能够将学生在 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出来 , 从而促进学生思 考 、 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显著提升 。在新课改背景 下 , 对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 , 当务之急需认真 思考的是 :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教学做合 一 ” 理念进一 步推广应用 , 并提升教学质量 。
一 、“教学做合 一”概念分析
在陶行 知 先 生 提 出的 “生 活 即 教 育”思 想 中 , “教学做合一 ”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 其要求教师基于 做来教 , 学生基于做而学 , 围绕做展开教 、学的综 合性活动 。如此 , 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 , 对如何 教展开深入具体的探究 , 学生在学习时总结分析学 的方式和方 法 。 其 中 , “做”是 指 集 体 力 与 智 力 于 一体的活动 , 要求教师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 , 充分 结合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 , 把关注重点放在综合教 学活动上 , 通过创新教学形式以及重视实践教学态 度 , 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全面培养学生 素养当作教学目标 。“教学做合一 ”理念的提升 , 不 仅创新了教学 思 想 , 也 使 传 统 教 学 模 式 发 生 了 变 化 , 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 提供了正确指导 。
二 、陶行知“教学做合 一”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1. 可以“理实”结合
部分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 , 经常会分割教材理论与现 实 生 活 , 又 或 是 未 充 分 应 用 生 活 实际 , 这样做会对教学成果造成影响 。 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理念 , 则强 调 教 学 要 充 分 结 合 理 论 与 实践 , 通过理论透视现实生活 , 并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将其融入理论中 。如此反复循环 , 方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展开学习 , 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
2. 能够拓展新的教学方法
“做”在“教学做合 一 ”理 念 中 占 据 着 重 要 位 置 ,它既要求教 师 要 引 导 学 生 展 开 自 主 实 践 和 自 主 求学 , 也需要教师摒弃单一教学理念 , 针对学生主体作用并予以充分尊重 , 同时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如此一来 , 才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行合 一 ”, 获得更理想的学习效果 。
三 、小学数学“教学做合 一”理念的应用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通过解读该理念的内涵可知 , 其对以学生为主体予以了强调 , 所以 , 教师应围绕学 生 开 展 教 学 ,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 。对此 , 便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学习认知规律联系起来 , 使之可以主动积极探索 、实践 , 真 正 将“做 中学”落到实处 。
2. 实践性原则
结合“教学做合一 ”理念 , 开展教学活动需立足 于实践应用 , 并把其当作目标来开展教育教学 。所 以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实践当落脚点与终 点 , 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实施实践教学 , 使学生 可从生活中将知识习得 , 再将知识在生活中应 用 , 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 目的 。
3. 启发性原则
小学高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 喜欢去探 索外界各种事物 。所以 , 教师应根据他们这一 学习 特征 , 在教学活动中对其创造能力和探究能力予以 培养 。 以“教学做合一 ”理念为基础 , 教师应在学生 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中给予其引导和激发 , 使之可以 主动思考 、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 , 一边“做”, 一 边 求知 , 以达到启发式教学的 目的 。
四 、“教学 做 合 一 ”理 念 在 小 学 数 学 教 学 中 的 实践
1. 转变教学观念 , 做到教学做合 一
在教学中 , 组织 、设计课堂活动是教师的主要 任务 , 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 。所以 , 教师的教学 理念 、教学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小 学阶段的学生刚开始接受系统性学习 , 未有扎实的 学习基础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认知能力 , 其学习新 知的途径均为教师的讲解 。所以 , 教师务必要革新 教学观念 , 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展课堂教学 , 采 用的教学方式也一定要是学生喜欢的 , 可从中对学 生综合素养进行培养 。
以“圆的周长”教学为例 , 传统教学一般是借助 圆形轮胎来引导学生 , 要求学生对不同圆的圆周进 行测量 , 并思考其同直径的关系 。这里假设学生会 将所测的周长和直径的测量数据联系起来 , 就周长 同直径的和 、差 、积与商之间的关系展开探寻 , 但 实际上 , 学生十 分 喜 欢 一 些 意 义 不 明 显 的 数 据 关 系 , 如此预测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但根据陶行 知先生“教学做合一 ”理念 , 教师可重新对教学方案予以设定 , 如果将引导学生自主找到解决措施设定为目的 , 那么收到的效果会非常好 。 由诸多课堂实践可知 , 针 对 圆 的 周 长 , 学 生 并 不 是 一 点 都 不 知道 , 教师可以借助为学生讲述《阿凡提和国王比赛》的故事 , 也可 以 利 用 正 方 形 的 四 边 和 4 相 乘 的 关系 , 给予学生引导 , 让其对圆的周长进行猜想 。这个时候 , 可以让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直径 。 由此可以推断出 , 学生的思维可塑性极强 , 其最终发展效果主要是教师能不能切实开发出“教学做合一 ”的思想与案例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而言 , 此点尤为关键 。
2. 创设实际性问题 , 引导学生学中做
数学素养的养成过程是以学生的抽象思维为起点的 , 其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 ,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引导其学中做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创设实际性问题 。实际性问题能够将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 , 学生一边解决问题 , 一 边积极联系数学理论 , 能够将数学抽象思维和实际问题充分融合 。在学生形成与发展抽象思维的过程中 , 实际性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媒介 。学生在解决实际性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抽象化问题 , 并在解决问题后凝练思维 , 最终形成完善的抽象思维 。所以 , 教师应合理创设实际性问题 , 引导学生在学中做 , 促进学生学做能力的提升 。
以“厘米和米”教学为例 , 此内容的教学 目 的是让学生对“我们身体上的‘尺’”予以理解 , 以身体为尺 , 让学生较好 地 解 决 生 活 中 部 分 基 础 测 量 的 问题 。在课堂中 , 教师可围绕“身体尺”这一 主题为学生创设实际性问题 ,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题的方法 。 比如“将身体尺作为测量工具 , 分 别 对教室的长 、宽进行测量 。”如此新颖的 实 际 性 问 题 ,可对学生的能动性予以有效激发 , 使之在学 中 做 ,利用身体去测量教室 。或许学生会通过自己的脚步长去测量 , 或许会利用脚长去测量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性 问 题 对 生 活 中 的 数 学 元 素 展 开 深 入 探究 , 并慢慢掌握生活中的简易测量方法 , 最终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在具象的实践过程中慢慢形成 , 达到在学中做的 目的 ,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 。
3. 善 用 情 境 教 学 法 , 为 学 生 开 启做 中 学 的 大门
情境教学法 , 即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内容 , 有 目 的地创设主体形象以及具有情绪色彩的具体场景 。 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强烈的体验感 , 使之对数学理 论有一个更深 层 次 的 理 解 。 在 情 境 中 借 助 理 论 推 理 , 能够使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更加完善 。数学课 堂的趣味性 、 吸引性 , 有助于小学生学习效率的显 著提升 , 而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则能够给学生提供 持续的学习动力 。鉴于此 , 教师在教学中 , 可以积 极运用情境教 学 法 , 为 学 生 提 供 更 多 做 中 学 的 机 会 , 实现做中学的目的 , 通过亲身体验来形成 、发 展思维 。
比如 , 在教学“元 、角 、分”时 , 该课教学目标 是让学生对人民币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 并较好地 掌握和运用相关数学知识 。对此 , 在课 堂 教 学 时 , 教师就可将情境教学法运用起来 , 创设丰富多样的 生活情境 , 通过实际情境将学生做中学的动力激发 出来 。具体来说 , 在课堂情境实践环节 , 可要求学 生自由 组 合 成 钱 币 兑 换 组 、超 市 售 卖 组 、 购 物 组 等 , 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角色扮演 , 通过 模拟购物与兑换场景来引导学生学习隐藏在人民币 中的数学原理 。借助模拟货币兑换 , 学生可充分了 解元 、角 、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 也可对价格和支付 金额之间的关系有 一 个深刻认识 , 在情景模拟 中 , 学生边做边学 , 以做促学 , 最终使数学逻辑推理能 力 、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
4. 鼓励 自 主探究 , 实现教学做合 一
在“教学做合一 ”理念中 , “做”是中心 , 而“做” 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自主探究 。实现自主探究 , 在 课堂上要求凸显学生的主人翁身份 , 借助教师的正 确引导 , 最大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并协 调各种感官主动获得知识 。在进行自主探究时 , 学 习的主要途径是做 , 而教学的主要目标为学做 。这 样推动教学做合一, 方可协同各方 , 提升学生的综 合能力 。所以 , 在教学过程中 ,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探究 , 慢慢做到教学做合一, 从综合层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 , 在教学中 , 教师若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什么样的图形是正方形”, 那么 学 生 势 必 不 能 发 挥 其 学 习 能动性 , 更不能提高其探究分析能力 。 因此 ,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鼓励 , 让其主动进行探究 , 引导学生由他们自己抛出开发性的问题 , 然后进行自主 探 索 ,最后得到探索结果并表达出来 。 比如 , 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图形或剪纸形状 , 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 弄清楚它们是何种图形 、各自的特点有哪些 。按照教师要求 , 学生自行设计探究方法 , 自 主进行探究 , 并完成自主总结 , 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 学生在做中学 , 教师 则 在 做 中 教 ,这样便顺利地实现了“教学做合一 ”的目的 , 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显著提升 。
五 、结语
综上所述 , 日益深化的新课改 , 在一定程度上将严峻的挑战带给了小学数学教育领域 。基 于 此 ,教师要把“教学做合一 ”理念落到实处 ,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 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人翁身份 ,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只有深入落实“教学做合一 ”理念 , 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学的方法 , 获得全面发展 。
参考文献
[1] 张敏 .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思想在小学数学概念课中的实践探究[J] . 山西青年 , 2019. 000(24) : 171-171.
[2] 王蕊 . “教学做合一 ”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 .数学教学通讯 , 2020(28) : 59-59. 65.
[3] 许红梅 . 小学数 学“做 中 学”情 境 整 合 教 学 简 介[J] . 上海教育科研 , 2014(12) : 79-81.
[4]缪惠 容 . 教 学 做 合 一 理 念 下 的 小 学 数 学 解 决 问 题 的 策略[J] .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 2020. 21(6) : 83-85.
[5] 畅肇沁 , 邢曙 . 陶行 知 师 德 思 想 体 系 探 析[J] . 教 育 理论与实践 , 2021. 41(7) : 41-45.
[6] 李星云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审视与改进[J]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20. 33(6) :112-1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0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