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教师 一 方面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 落实“双减”政策 , 另 一 方面又要切实发挥作业 效用 , 促进学生能力与思维发展 。基于此 , 教师可多设置实践类作业 , 一 方面丰富学生 课后生活 , 另 一 方面提升学生实践应用与迁移创新能力 。教师可基于实践类作业设置 , 结合学生多方面需求 , 不断优化作业形式 、 内容等 , 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
陶行 知 先 生 说 , 教 学 做 是 一 件 事 , 不 是 三 件事 。教师要在做上教 , 学生在做上学 。显然 , 陶行 知先生更注重“做”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设置实践 类作业 , 其实就是践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 ”理 念 , 让学生更好地内化认知 、提 升 能 力 。 换 言 之 , 实践类作业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 、接受反馈 、 自我 改进的过程中 , 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 进而提 升数学 素 养 。 因 此 , 教 师 要 改 变 传 统 作 业 设 置 模 式 , 减少作业数量 , 给学生多样化体验 。
一 、设置游戏类实践作业 , 提升学生兴趣
教师要改变传统作业单一化模式 , 让作业形式 丰富起来 , 给学生多样化体验 。如果教师所设置的 作业能增强学生兴趣 , 他们会主动完成 , 还充满期 待 。小学生喜欢游戏 , 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 的 。教师可依据这样的特点 , 创设游戏类作业 , 激 发他们的学习愿望 。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位置”教学为例 , 可设置这样的合作性游戏类作业 : 要求同座的 两个 学 生 在 课 后 开 展 这 样 的 游 戏 , 一 个 说 口 令 , 一个展示动作 , 在彼此配合中共同提升 。作业内容 具体为 : 一 个 学 生 说 左 手 摸 右 脚 , 或 说 右 手 摸 左 脚 , 或说向右行走五步再向左行走三步 ; 另 一个学 生则做着对应的动作 。学生还可以依据彼此间的能 力水平 , 增加或者减少游戏(作业) 难度 。通过游戏 , 学生关系融洽了 , 学习兴趣浓烈了 , 书面作业负担 也减少 了 , 他 们 对 课 本 所 学 内 容 却 有 了 更 深 刻 的理解 。
教师设置实践类作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 , 不能让他们仅仅聚焦于课本 、作业本 , 要让他们在作业中获得更多快乐与成长 。 因此 , 教师要多创设一些游戏类作业 , 让学生边玩边学 , 在玩中激发兴趣 , 也在玩中拓展能力 。 当然 , 创设游戏类作业时 , 也需设置相应游戏规则 , 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 让游戏能发挥更大效用 。
二 、设置调查类实践作业 , 巩固学生认知
调查类作业是学生融入社会 、体验生活的重要方式 。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具体的调查内容连接起来 , 运用课本认知分析调查数据 , 进而更深刻地理解生活 、运用数学 。教师可设置调查类作业 , 让学生开展实践性 探 究 活 动 , 促 进 学 生 从 学 校 走 向 社会 , 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强化认 知 、转 化 能 力 。所调查内容 , 一般要与学生生活相关联 , 要与学生所学的内容对接 , 才能增强学生的调查信心 , 激发他们的调查热情 。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为例 ,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周末作业 : 让学生统计他们所住小区有多少户人家 , 共有多少辆汽车 、多少辆电动车 。一个小区的学生进行分工合作 ,每两个学生负责一 幢居民楼 , 统计每 一个家庭拥有的汽车数量与电动车数量 。学生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分类 、 整 理 与 分 析 , 得 出 这 样 的 数 据 : 小 区 里100户人家 , 拥 有 汽 车 79辆 , 拥 有 电 动 车 295辆 。
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 学生会发现 : 基本每个家庭 都有一辆汽车 、两辆电动车 。这样 , 学生在开展合 作中 , 既能了解社会 , 又能真正学会统计 , 也逐步 学会了分析 。
可见 , 设置调查类作业 , 能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 , 切实体验和运用书本认知 。显然 , 抽象的数学 认知转化为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 能让学生更加主动 地学习 , 也能让他们进一 步发现课堂听课时存在的 问题 , 进而更加努力地探究书本知识 。
三 、设置表演类实践作业 , 激发学生想象
设置作业要对接教材文本 , 不能太简单 , 也不 能太难 。 同时要对接小学生心理需要 , 比如可设置 一些表演性作业 , 以满足小学生喜欢展示自我的心 理 。如果教师告 诉 学 生 所 设 置 的 作 业 为 表 演 性 作 业 , 第二天需要到前面展示 。学生会认真思考 、揣 摩 , 会在家中不断尝试表演 , 以在展示时呈现最好 水平 。可见 , 表演类作业不需要教师过多督促 , 学生能踊跃参加 , 也能多方面呈现 。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混合运算”教学 为例 , 教师先让每个学生 写 上 一 个 任 意 的 三 位 数 , “0”不参与 ; 接着让他们写出这三位数一共可组成的六个数字 ; 再接着让他们把这六个数加起来 , 得出 一个新的数 ; 然后让他们用原来三位数的数字和去除 得出的这个新的数 , 最后将得出的商写出来 。教师可 告诉学生 : 无论原先写的什么数字 , 其结果 一 定是 222.设置这样的作业 , 让学生回去让父母按照这样 的过程来计算 , 自 己充当魔术师 , 与父母进行数学 上的互动 , 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表演的同时 , 尝试着告诉他们父母其中的奥秘 。假如家 长起初选择的数字是“851”, 学生要能从这样的式子 “(851+518+185+581+158+815) ÷(8+5+1)= 3108÷14=222”中 , 得出一般性规律 。
这样的作业互动性强 ,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概念 、原理等 。对 于魔术表演类作业 , 教师先要进行适当展示 , 让学生能够模仿 。学生能模仿了 , 才能进一 步操作 、思 考 , 从而发现魔术表演中所蕴含的“本真”。
四 、设置写作类实践作业 , 引导学生反思
毫无疑问 , 反思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 环节 。学生不但要仔细听课 、认真作业 , 也要对听课与作业过程进行反思 , 以达到总结经验 、 吸取教训的 目的 , 进而更好地进步 。教师也可设置反思性作业 , 让学生在自我矫正中不断提升能力 。 写作类作业是反思性作业的一种 , 学生将一 天的所学 、所感 、所悟付诸笔端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教学为例 , 教师设置的作 业 为“将 今 天 的 收 获 与 感 悟以 日记形式呈现出来”。一名学生这样写道 : “我在计算圆锥体体积时 , 总是将公式前面的三分之 一 弄丢 。我其实也 挺 自 责 的 , 明 明 自 己 会 , 但 做 的 时候 , 就是鬼使神差地弄错 。今天我在运用圆锥体体积公式时 , 又将公式中的三分之一弄丢了 。 老师没有怪我 , 而是在我面前放了一个圆锥体 、一个圆柱体 。老师先是问我这两个物体有哪些共同点 , 我说它们的底面积 与 高 相 等 。 老 师 将 圆 锥 体 内 装 满 黄沙 , 让我将其倒入圆柱体中 , 并问我要倒入多少圆锥体的黄沙才能将圆柱体注满 。我猜的是三个锥体的黄沙与一个圆柱体的黄沙相等 。通过数学实验我对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有了更深刻认识 。”可见 , 学生通过写作能重新认识自己 , 进而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就写日记而言 , 在本质上也是 一种体验 , 一种实践 , 是知与行的结合 。学生所写的数学日记跟语文课上的 日记在要求与表达上是不一样的 , 写数学日记要写出解题时的思考过程 , 以及自己对该题的领悟等 。
五 、结语
教师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 , 一方面要减少学生作业的数量 , 另一方面要优化作业设置 , 提升作业质量 。设置实践类作业 , 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将课堂所学运用起来 。 因此 , 教师要聚焦学校实际情况 、学生认知状况 、具体教学内容等 , 以实践类作业设计为切入点 , 落 实“双 减”政 策 、 凸 显“五 育并举”理念 。
参考文献
[1] 王利 刚 . 优 化 小 学 数 学 双 休 作 业 设 计 助 力 儿 童 深 度 学习 — 小学 数 学 双 休 作 业 设 计 策 略 探 究 [J] . 求 知 导 刊 ,2021(41) : 58-62.
[2] 周瑶 . 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 、策略与评价[J] . 教育科学论坛 , 2022(14) : 62-65.
[3] 焦憬 . 多类型 · 重反馈 · 成体系 : 学校作业设计的三个维度[J] . 中小学管理 , 2022(7) : 47-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0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