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事业单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各类事业单位正面临着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和改革挑战。在此背景下,文章从内控视角探讨了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策略。首先,文章概述了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内涵,然后分析了事业单位预算绩效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其次,分析了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优化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内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一、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概述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标的现代管理手段,它将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相结合,以期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组织目标的顺利完成。首先,在制订预算时,各级管理者需要明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具体任务,将这些目标和任务分解为可量化的、操作性强的预算指标。通过这种方式,预算绩效管理确保了组织活动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次,预算绩效管理注重结果评价。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仅关注资金的使用情况,还要关注实际产生的绩效,通过对预算执行实况的跟进及绩效评价,管理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预算、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最后,预算绩效管理倡导责任分担。预算绩效管理明确了各级管理者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明确责任划分和绩效考核,预算绩效管理有助于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
(二)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流程和活动,其目的在于确保资产安全、提高管理效率、促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遵守相关法规和政策。内部控制不仅涵盖组织的财务管理、运营管理和信息系统管理等各个方面,还关注组织的内部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机制等诸多层面,这种全面性要求组织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风险和影响因素,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旨在通过预防措施,尽早识别和处理潜在的风险和问题,确保组织的顺利运行,比如,在预防措施方面,内部控制注重制度建设、流程优化、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工作,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且内部控制要求组织对各项活动和流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检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其中内部监督工作包括定期审计、绩效评价、差错分析等手段,旨在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进而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然而内部控制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与组织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相适应。
二、事业单位预算绩效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能确保组织目标的明确性、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些因素有助于事业单位更客观的制订预算、合理地设定预算指标,从而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内部控制体系关注风险识别和处理,通过制定合理的制度和流程,降低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过程中的风险,这种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能够降低预算绩效管理中的不确定性,提高预算目标的实现率。内部控制着重于组织的自我监督和反馈,以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这种持续改进的精神与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必须保持一致,通过内部控制对预算绩效管理的监督和反馈,事业单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预算、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预算绩效。内部控制还要求明确各级管理者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明确的责任划分和绩效考核,有助于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而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三、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有待强化
许多组织在文化建设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导向,导致员工在面临道德和利益抉择时,可能出现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这种现象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风险,降低了组织整体的管理效能。部分组织的领导层可能会忽视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过分关注短期业绩,而忽略了长期风险,使得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得到有效实施,从而影响组织的稳定发展。部分员工可能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遵循内部控制制度是繁琐的额外工作,甚至存在逃避责任、追求个人利益的现象,不仅增加了组织的内部风险,还可能导致组织声誉受损。在一些组织中,内部控制制度可能过于宽松或者针对性不强,导致员工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违规行为。
(二)风险评估机制有待健全
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可能忽视或低估某些风险因素,如政策变化、市场不确定性、人力资源流动等,导致在制定预算和绩效目标时,风险因素得不到充分考虑,可能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性。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可能过于依赖某种风险评估方法,忽略其他可能更为适用的方法。这会导致风险评估的结果偏离实际情况,从而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准确性。即使事业单位能够识别和评估风险,但在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方面相对欠缺。这可能导致事业单位在遇到风险时无法及时进行调整和应对,从而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
(三)信息沟通渠道的通畅性不足
在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导致管理层无法掌握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而使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可能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各部门之间形成信息孤岛现象,导致预算和绩效信息无法实现有效整合,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性和精确性。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可能过于依赖某一种信息沟通渠道,例如,传统的会议和报告方式,而忽略了其他更为高效的沟通方式,如信息化系统、即时通讯工具等,可能导致信息沟通的效率降低,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进度。此外,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可能缺乏健全的信息反馈机制,导致管理层无法及时了解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价的实际情况,从而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调整和优化[1]。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待加强
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可能面临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如硬件设备陈旧、网络连接不稳定等,可能导致信息技术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可能存在使用的信息化系统功能不完善的情况,例如,缺乏对预算执行、绩效评估等关键环节的支持,导致信息化系统无法满足预算绩效管理的需求,影响管理效果。此外,还存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的问题,员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不足,导致无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工作,从而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2]。
四、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进一步加强内控环境建设
第一,强化组织文化是关键,积极传播诚信、责任、合规和创新等价值观,并将这些价值观融入企业的日常运营和决策过程中,以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和组织凝聚力。同时,明确内控目标,确保内控活动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有利于提高内控制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定期识别、评估和预防潜在风险,确保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和不确定性时能够应对自如,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内控目标和风险管理要求,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并加强内部监督,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检查和评价机制,确保内控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实。
(二)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风险评估机制对于提高组织资源配置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组织首先应确立明确的预算目标和绩效指标,以确保预算管理与组织战略和业务目标保持一致。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和外部环境变化,对预算和绩效指标进行定期检视和调整,以确保预算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预算编制阶段,应充分考虑各种潜在风险因素,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预估,为预算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加强风险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融合,将风险应对措施纳入预算编制过程,确保预算资源充分考虑风险防范需求。在预算执行阶段,需要建立健全预算监控和预警机制,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风险进行及时识别和处理。在预算总结阶段,应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分析预算绩效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预算周期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此外,需要持续改进预算绩效管理,不断优化预算制度和风险评估机制,提高预算管理的成熟度和效果[3]。
(三)持续强化预算绩效信息沟通
持续强化预算绩效信息沟通,在提高组织预算管理效果和实现良好业务运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有效的预算绩效信息沟通,组织需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注重信息的透明度和及时性,确保各部门和员工对预算目标、绩效指标以及风险因素有充分了解。首先,组织应在预算编制阶段广泛征求各部门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预算目标和绩效指标充分反映组织战略和业务需求。通过定期举行预算会议和培训,提高员工对预算制度和绩效管理的认识,加强预算意识和责任感。其次,在预算执行阶段,组织应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如定期发布预算执行报告、召开预算进度会议等,及时向各部门和员工传递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评估结果,鼓励员工指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便组织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预算绩效的准确性。再次,在预算总结阶段,组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分析预算绩效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将评估结果向各部门和员工进行反馈。最后,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预算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更新,提高预算信息沟通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不断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明确监督目标和职责,确保内部监督工作与组织战略目标和业务需求保持一致,强化内部监督与风险管理的关联,关注潜在风险及其对组织目标的影响,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完善内部监督制度体系,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内部监督制度进行持续优化,提高监督制度的适应性和实施效果。加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协同,如与审计、监管等外部监督机构保持密切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在实施内部监督过程中,应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建立内部监督信息平台,实现监督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更新,提高监督效率和准确性。
(五)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首先,明确信息技术应用的目标和方向,确保其与组织战略目标和业务需求保持一致。结合组织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完善的信息技术应用规划和实施路径,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明确的指导。其次,加大信息技术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确保信息技术应用所需的硬件、软件和人员等资源得到充分满足。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组织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再次,推进信息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组织的各个业务领域和管理环节,如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提高业务流程的效率和灵活性。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业务数据的实时分析与决策,提高组织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最后,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注重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以适应组织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要[4]。
五、结语
综上所述,内控视角下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优化策略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需要事业单位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和优化,通过明确预算目标、加强预算制度建设、持续强化预算绩效信息沟通、不断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和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事业单位可以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性,从而促进组织的稳健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各事业单位还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进一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吴丽丽.企业的预算编制管理和经营分析[J].当代会计,2022(22):128-130.
[2]向天慧.生产型企业经营预算编制与执行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23,38(3):140-142.
[3]朱红梅.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3(3):80-82.
[4]唐佳伟.浅析信息技术应用背景下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4(2):45-4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9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