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与自媒体结合—以郑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09 14:22: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不断被人关注 。截至 2019 年中旬,在 1370 项非物质文化遗 产项目中 ,至少有 1220 项非遗项目利用短视频的形式 ,在抖 音平台上传播,播放量高达 1000 亿次 。这充分说明,非遗和现 代短视频的结合能够给非遗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文章以郑 州师范学院“豫见·非遗文化推广交流平台”大学生创新项目 为例,浅析自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的结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媒体,推广

  一、本文研究的背景

  2003 年 7 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发行了克里斯·威理 斯与谢因·波曼两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该报告对 “ 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非常严谨的定义:“We Media 是 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 ,一种 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 、他们本 身的新闻的途径 。”[1]简而言之,就是个人媒体的意思 。自媒体 具有大众化、门槛较低、个性化、即时性强、操作易上手、时效 性强等特点。

  我国学者白云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广义和狭义两 个层次的研究 。他认为,“广义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概念,应该 包括前人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全部口头形态 、非物质形态的文 化遗产 。”“狭义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应该指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所希望予以保护的范畴 。这个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具 备一定的概念和对象的弹性。”[2]本文研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从其广义出发的。

  经郑州师范学院“豫见·非遗文化推广交流平台”大学生 创新项目组前期调查研究发现 , 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和推广大多仅限于政府保护和宣传 ,但在社会中影响力 低、传播范围小,并不能发挥人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 传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在现代社会中,短视频等对广大群众 的影响力越来越高,许多传统文化可以借助自媒体平台,通过 发表短视频 、公众号文章等多种方式来提高人民群众对其的 关注度,从而激活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活力和生命力,使得许多 传统文化因此“ 活”了下来,甚至经过人们的创新变得更加光 彩夺目 。因此,本文以郑州师范学院“豫见·非遗文化推广交流 平台”大学生创新项目组研究为基础,探讨自媒体与非物质文 化遗产推广的有效结合,希望能够启发更多非遗爱好者、推广 者的思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发展奉献微薄之力。


\

 
  二、自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结合的现实意义

  ( 一)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多次发文,着重提出保护和传承我 国优秀非遗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在社会上非遗文化的 推广度和普及率却不容乐观 。郑州师范学院“豫见·非遗文化 推广交流平台 ”大学生创新项目组在田野采风过程中调查发 现,本地人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竟是少之又少,这意 味着目前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许 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与此同时,项目组向社 会分发调查问卷,共 598 人参与了此次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 示,在面对“ 如果您有父母是某一非遗传承人,您愿意继续传 承下去吗? ”这一 问题,有 82.44%的人选择了“非常乐意”这一 选项;在面对“ 如果有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您是否会 参加? ”这一 问题时,有 62.37%的人选择了“会”这个选项,有 33.78%的人选择了“不一定”这个选项。这说明,人民群众对非 遗文化存在相当大的兴趣,但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与非遗文 化接触机会少、非遗文化缺少经济效益、继承难度大等问题, 导致非遗文化项目濒临无人传承和消逝的困境 。 自媒体与非 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结合的方式,因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 广等优点,可以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保护。

  ( 二)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范发展

  让人民享有更多的文化发展成果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丰富自己的精 神世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通过自媒体推广非遗文化,不仅能够促 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还能够在吸引广大群众关注的基 础上,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长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空间, 并树立有效的参考示例 。相关职能部门更应当借此机会,制定 并发布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成长有关的政策, 引导社 会资源合理推动非遗发展,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 的规范化、科学化和运行有效化,健全和发展我国优秀的非遗 文化保护和创新体系,利用完整的运行体制,进一步激发非遗 文化创造创新的活力,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于人民、 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媒体宣传和推广 ,不仅有助于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而且在引起公众关注和提供有效 范例的基础上,完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创新体 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

  ( 三)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与参与度

  以郑州师范学院“豫见·非遗文化推广交流平台”大学生 创新项目组为例 ,在项目组实践过程中发起的非遗文化知识 科普活动十分有效地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通过项目组不同形式的宣传,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的带领下进行田野采风 、制作非遗文化相 关的画册、拍摄讲述非遗文化的视频等,这些宣传活动不仅促 进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认知水平的提升, 与此同时还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激发 起大众的兴趣。此外,在郑州师范学院“豫见·非遗文化推广交 流平台”大学生创新项目组进行田野采风的同时,会进一步提 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知名度, 这必然会带动当地民众积 极参与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中来。


\

 
  三、自媒体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的问题

  ( 一)自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互联网信息技术也在迅猛 地发展,利用自媒体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可以增强非遗文 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 好生活的向往,也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媒 体飞速升级的背景下 ,非遗文化推广与自媒体传播应充分借 助时代优势,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增强推广针对性与系统性。

  加强媒体融合,新旧并用一体发展 。利用自媒体推广非物 质文化遗产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 自媒体具有传播 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互动性强等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 大批对此感兴趣的用户 。与自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虽然在即时 性和交互性等方面上稍逊一筹 ,但传统媒体依旧具有强大的 影响力 。想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播,就必须要在 利用自媒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推动两者深 度融合、共同发展 。以郑州师范学院“豫见·非遗文化推广交流 平台”大学生创新项目为例,项目组除在利用自媒体平台发布 非遗文化推广视频外,同时制作了非遗文化相关的画册等,坚 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并用,优化、加深民众的体验,促进非遗 文化传播能力和推广效果的双提升。

  创新创作方法,追求高效精准传播 。 目前的媒体生态、传 播方式等都在不断地发生巨大变化 , 自媒体传播也面临着前 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播, 就必须针对非遗文化自身特性, 结合目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 求,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创作出广大群众喜闻 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承担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 责任。郑州师范学院“豫见·非遗文化推广交流平台”大学生创 新项目组在创作视频初期 ,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人民 群众最喜欢的视频风格和形式,据调查,598 人中有 76.76%的 人选择轻松、愉快的视频风格 。在视频创作过程中,项目组也 始终将视频风格形式向脍炙人口的创造形式上靠拢 ,把握人 民群众的需求,促进非遗文化项目的传承与推广。

  ( 二)实际推广时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探知途径少 。非物质文化遗产 消亡是项目组在实际推广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项目组在田 野采风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常年失去保护, 很多宝贵的传统文化早已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之中 , 以郑州师 范学院“豫见·非遗文化推广交流平台”大学生创新项目组探 索的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为例,早在 2014 年中国大运河 便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组成部 分的通济渠郑州段, 郑州境内的大运河古道仅存索须河部分 河段,长度仅约 15 公里,其余部分均被深埋于地下。

  人民群众保护意识薄弱 ,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自觉性。“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人,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强大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 。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 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 在项目组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发现, 大部分民众对于非遗文化 的保护意识薄弱 ,这是造成非遗文化的损坏和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在近些年来政府和部分群众的努力下,非物质文化 遗产这个词汇,已经从十分陌生变成了耳熟能详,大部分群众 的认同感、参与感都在不断地提升。

  四、自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结合的成果

 
 郑州师范学院“豫见·非遗文化推广交流平台”大学生创 新项目组在利用自媒体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 共得到三项 成果。

  一是制作了一 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宣讲视频 。郑 州师范学院“豫见·非遗文化推广交流平台”大学生创新项目 组针对河南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性、人文性、历史性 、艺 术性和功能性,以创新传承经典、演绎代替说教,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交流、宣传和推广,形成了一 系列非物 质文化遗产宣讲视频 ,这套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讲视频采用了 短视频的形式,情节生动形象、活泼有趣、潜藏哲理,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和支撑 , 以文化教育推 广的方式对我国优秀的非遗文化进行保护、传播和发扬,提高 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关注, 进而实现了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二是建立了一个持续更新非遗传播推广的网络平台 。持 续更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网络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方便, 增加人民群众了解非遗文化的途 径,扩大非遗文化社会接触面 。郑州师范学院“豫见·非遗文化 推广交流平台”大学生创新项目组采取多元化的表现形式,积 极探索非遗文化宣传和继承的新路径 ,建立一个持续更新的 非遗文化项目的推广平台 ,被用于广大人民了解非物质文化 遗产,推广范围广、时效性强 。与此同时,在平台不断推广中, 可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提高人民群众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为传统的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立足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郑州师范学院“豫见·非遗 文化推广交流平台 ”大学生创新项目组将短视频与非物质文 化遗产结合,在利用短视频宣讲文化知识的同时,着力于文化 传承,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德育浸润,着重体现出国家优秀传 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从历史、地理、人文、民族和地方等多 个角度传播祖国和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 ,使得广大受众了解 和探索祖国优秀文化 ,培养对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感和崇高 使命感,以及人民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

  五、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自信在不断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随之不断地被人关注,但是由于现实的种种原因,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仍然存在制作工艺失传、缺乏资金支持、 非遗产品营收偏低等种种问题 。本文以郑州师范学院“豫见· 非遗文化推广交流平台”大学生创新项目组的研究为基础,分 析了自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相结合这一模式 ,希望为 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向云驹 .论“ 口 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与范畴[J].民间文化论 坛,2004(03):69- 73.

  [3] 周和平.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J].艺术教育, 2018(17):8- 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717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