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自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更容易对大学生造成侵袭,培养其科学历史观愈发重要。极具先进性、时代性、丰富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点的红色文化可以为高校开展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特色素材,将其融入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有助于他们强化民族自信心、抵御错误思潮侵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通过学科建设、实践课程和实地教学等方式,依托新媒体技术等平台,充分挖掘泰山文化、齐鲁文化等优秀地域文化中的“红色元素”,将其与新时代的“文化兴国”战略相契合,对于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有裨益。
关键词:大学生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红色文化
自媒体迅速和广泛发展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等更容易侵袭大学生,对其历史观产生较大冲击,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时值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新时代,积淀甚深的红色文化折射出丰富的“正能量”,可以为强化大学生科学信仰提供充足的“养分”,因此将红色文化全面、系统、深入地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根植于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全过程,可谓正当其时且大有裨益,也是有效塑造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一条新思路。
一、红色文化概述
从内涵上讲,红色文化是一种既包含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的重要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毛泽东同志将其称为“中国人民的文化”,是“中国人民学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1],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而诞生、发展起来的[2],具有先进性、时代性、丰富性、地域性以及传承性等鲜明特点。
一是先进性。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所产生的先进文化,涉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艰苦创业、奋发向上等积极内容。这些都是一个民族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是充满正能量的。
二是时代性。这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相吻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文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红船精神,土地革命战争阶段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时期的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遍布每个阶段。
三是丰富性。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且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物质层面,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件革命文物以及每一处革命纪念馆、纪念碑,里面都蕴含着革命先烈们的崇高理想,和高洁的品质;精神层面,既有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族独立战争,推翻三座大山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又有军爱民、民拥军,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四是地域性。红色遗迹遍布全国,涵盖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近百年历程。由于每个阶段的历史任务不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中心也随时发生变化,这使得全国各地大都保留有各种红色纪念物。同时,由于每个地区的不同社会生活习俗,红色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又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如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来到沂蒙山,与沂蒙群众打成一片,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与沂蒙儿女质朴、厚道、善良的地方民俗相结合,形成了“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五是传承性。红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升华,在形成过程中将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体现出了民族性与传承性。以革命遗址或先烈遗物等为载体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或铁人精神、女排精神等物质红色文化,更是让国人热血沸腾,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红旗渠精神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向国人诉说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性,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二、红色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历史观的必要性
红色文化产生、发展的客观背景,决定了其与党史、国史的密不可分。党史、国史是培养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重要领域,红色文化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历史观能更好地推进文化自信。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进程之中,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红色文化可以提高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有效性
从某种程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是“对主体需求的明确和不断满足,是一种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相互作用”③。红色文化遍布全国,内涵丰富,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等经典素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因此,在高等院校不断优化思政教育内容和目标,创新教育方式和载体等来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实践中,红色文化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比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情地回忆起上初中时,一位政治课老师在课堂上给他们讲授焦裕禄的事迹,期间几次哽咽,给同学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他说:“这节课在我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记,对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可以说,焦裕禄的事迹影响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生,为他“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和境界奠定了基础。
因此,“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红色文化在触动学生心灵上的功效比单纯说教要好得多。
(二)红色文化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侵袭的利器
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侵袭,思想政治教育课塑造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功效更是不可或缺。高校可以通过一些文物古迹或现代影视传媒等,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近代中国的落后,以及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自由的追求,以实例的形式让学生清醒地得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结论;通过各地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等,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的中流砥柱作用”;通过新旧中国的对比,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大发展,得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结论。
(三)红色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当前,网络上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历史观扭曲,单纯的思政课堂授课已无法“叫醒这些装睡的人”。可以组织他们参观“七三一”遗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真实感受日本帝国主义带给中国的灾难;领略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油南输、“村村通”等伟大工程给中国大地、为中国人民创造了多少奇迹和幸福……如此,这些大学生则会改变自己的错误历史观。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历史观教育路径
当前,思政课教育改革的方式多种多样,体现出与时俱进、增强有效性等特色,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同样离不开这个大背景。
(一)加强红色文化学科建设
近年来,各种红色文化研究团队、学刊逐步发展壮大,深入民间,成为国人精神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各地纷纷举行唱红歌、看红色影视等活动。高校红色建设也愈发明显,比如临沂大学依托沂蒙山,建立了“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教研部,将沂蒙精神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增设具有地方红色特色的课程,使思政课教学内容活了起来;井冈山大学则依托井冈山,设置“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教研室、“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承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浙江理工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红色文化研究二级学科等……无一不凸显了对红色文化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
因此,应当加强红色文化学科建设,将红色文化代入思政课课堂,可以与其他几门思政课相得益彰;在其他几门思政课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可以将更多的红色文化资源、素材编入其中,或编写与高校所在地区相结合的红色文化教材,作为本校大学生的教材或阅读书目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可以更好地树立科学历史观。
(二)依托新媒体技术,将红色文化烙入学生脑海
当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也大量采用了这些技术手段,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比如利用手机微信、互联网等承载红色文化,将其融入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使用VR、AR等技术,传播红色文化,以VR体感交互设备、多媒体交互系统、三维数字视觉呈现和展览等设备,研发HTC或PICO版红色文化场所,将革命年代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娄山关战役的残阳如血、过雪山的漫天飞舞等画面,新中国经济建设中的泰山挑山工、红旗渠开凿等场景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开放习近平重要讲话馆、廉政建设馆等多个红色文化体验馆项目……使学生的心灵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树立科学历史观。
(三)加大思政实践课中的红色文化因素
由于红色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在国内大部分区域内都会有一些红色遗址,而这些红色遗迹、纪念馆几乎都是高校红色研究与教育实践基地。高校利用所在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模拟教学、现场体验教学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井冈山大学利用红军挑粮上山模拟的“挑粮小道”,众多高校奔赴红色遗址开展现场教学等。在精神层面上,可以组织一些老战士、劳模、老党员到高校课堂开展现场报告,与大学生互动,或组织学生开展翻转课堂讨论红色精神,举办红歌、演讲、朗诵等活动,以及通过自己制作红色动画、影视等方式开展红色教育,使其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从而对我们的党史、国史形成正确认识,进一步强化科学的历史观。
(四)运用红色文化,发挥思政课堂主导作用
思政教师要科学系统地使用红色文化,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思政教师视野要广,具备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具备科学历史观和大量知识储备,熟悉红色文化中的国史、党史。在正向引导的基础上,尊重大学生以多种方式接触不同声音,使其在比较中强化科学历史观。如此一来,学生则能以“历史思维”客观认识“历史问题”,不会被错误思潮的“别有用心”所影响。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可以为高校开展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特色素材,将其融入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极有必要和意义。通过学科建设、实践课程和实地教学等方式,依托新媒体技术等平台,充分挖掘泰山文化、齐鲁文化等优秀地域文化中的“红色元素”,与新时代的“文化兴国”战略相契合,对于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516.
[2]渠长根.红色文化学科建设刍议[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7(2):1-7+17.
[3]董兴彬,吴满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四个维度[J].教育探索,2018(6):80-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36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