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将我国省际宏观数据与 CFPS2014—2018 年的微观数据进行匹配,用回归分析法实 证检验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通过机制检验和异质性分析来探讨扭曲的要 素市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背后逻辑。通过检验发现,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 负面影响,收入差距和全要素生产率在其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且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扭曲 的要素市场对东部地区和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改善民生福祉,就要不断 完善市场化改革,推动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平衡发展,避免地方政府因追求经济绩效而扭曲要 素市场的行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要素市场扭曲,幸福感,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
一、引言
幸福感不仅关乎个体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还是政府治理成效的重要主观反映,对维护社会 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如今,提升幸福感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还是大多数人自身发展的 终极目标 [1] 。从 20 世纪的改革开放到 21 世纪新时代发展阶段,我国的物质文化水平迅速提高,综 合实力极大增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我国整体实力迅速增长的同时,广大人民 的幸福感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联合国 2022 年公布的《世界幸福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幸福 感水平在 146 个国家中排名 72.与排在前列的众多欧洲国家相比,我国幸福感指数依然还有很大的 提升空间。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众多学者对幸福感展开了研究。
幸福感是居民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认知与评价,也是衡量福祉水平的常用指标 [2] 。主观幸福感 的增进往往来自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内心感受到的获得感与满足感 [3] 。从幸福感的影响因子来 看,可以从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学历、健康、婚姻、户籍身份等)、个体社会经济特征、社会环境 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划分 [4] 。其中,长久以来收入都被认为是最关键的要素,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 升,人们的幸福感也会相应地提升 [5][6] 。然而,收入差距过大形成的不公平感却降低了居民的幸福 感和获得感 [7] 。且有研究表明,我国农民收入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总体数值趋向于国际收入差距 警戒线,造成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是要素市场扭曲 [8] 。蒋含明指出,要素市场扭曲不仅会加剧收入 差距,还会使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格局僵化,并且其可能是造成不同部门、行业、教育水平、政治 面貌、户籍居民之间存在较高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9] 。不仅如此,扭曲的要素市场会在一定程度上 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降低劳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不利于改善社会资本,继而给人们的生活 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0][11] 。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要素市场扭曲现象 [12] ,且这种扭曲 存在显著的跨区域性差异 [13] 。进一步分析要素市场产生扭曲的原因,陈经纬和姜能鹏研究发现,我国“渐进性”改革让产品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却明显滞后, 仍存在较为明显的价格扭曲和市场分割等问题 [14] 。另一方面,政府之间的“GDP 竞赛”和“晋升锦标 赛”也是造成我国要素市场严重扭曲的重要原因 [11] 。面对我国严重扭曲的要素市场,以及其给人们 生产生活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深入探讨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利 于从更深处把握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以实现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十分丰富 ,但将要素市场扭曲与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效衔接起来的研究不 多。相较于已有文献,我们研究的边际贡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省际宏观数据与个体微观 数据相匹配,构建省级要素市场扭曲指标,实证检验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 第二,纳入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这些中介变量,立足中国现实问题,剖析要素市场扭曲影响居 民幸福感的背后逻辑。第三,从不同群体和不同区域入手,细致分析要素市场扭曲的异质性影响, 为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精准化施策而提供理论依据。
二、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说
Magee 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要素市场扭曲的三大主要形式:要素流动障碍、要素价格刚性、要素 价格差别化 [15] 。第一,从收入差距层面来看,一方面,我国扭曲的要素市场,分割了劳动力市场,抑 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让农民通过进城从事非农工作的机会减少,不利于农民增收, 让农村居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品质无法得到有效提高,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地方政府 为了追求更高的地区发展绩效,对生产要素采取扭曲策略,诱导企业与其建立某种“隐性”联系,以 求通过具有寻租性质的游说行为获取更低成本的要素资源,实现牟利 [16] 。这样一来,企业就更有理 由压低劳动成本,蓄意压低工人工资,不利于居民增收,加重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工人不公平感 涌现。第二,从全要素生产率层面来看。 一方面,由于要素市场的扭曲,导致要素价格的低估和人 力、物力、财力的错配,要素或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技术贡献率不足,全要素生产率有限,对我国国 民经济增长造成损失,不利于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扭曲的要素市场阻碍了不同类 型的劳动力向不同岗位或行业的流动,抑制了人才与岗位的有效匹配,劳动效率受限,劳动者自身 价值得不到彰显,劳动者的获得感与满足感受挫。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待检验假说:
假说 1: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存在负面影响。
假说 2:要素市场扭曲通过扩大居民收入差距来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假说 3:要素市场扭曲通过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接下来,我们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上述假说进行实证检验。
三、计量模型、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一)计量模型
依据前文机理分析,为检验要素市场扭曲对幸福感的影响,设定如下基准回归模型: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微观数据来源于 2014—2018 年的 CFPS 数据库,宏观数据主要来源于 2014 年、2016 年、2018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主要数据处理方法如下:一是利用 STATA 软件对 2014—2018 年 CFPS 数据进 行清洗,保留实证所需的变量,剔除无效数值和缺失值,并对变量进行重新命名。数据清洗完成之 后,将各年份数据进行纵向匹配,最后得出观测值 15944 个。二是采取手动整理、匹配等方法对省 际宏观数据进行处理,将 31 个省份名称及相应代码统一到最新标准。最后将处理好的宏观数据与 清洗好的 CFPS 数据进行横向匹配。三是为了防止系数过大,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支出、数字 普惠金融指数和收入的自然对数。
(三)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1.被解释变量:主观幸福感。借鉴前人研究,使用生活满意度作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17] ,采用 CFPS 问卷中的题目“您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的回答作为主观幸福感变量的测度,重新设定编码 1、2、3、4、5.编号分别对应“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说不上幸福不幸福”“比较幸福”“非常幸 福”。数值越大,表示幸福感越高。
2.核心解释变量:要素市场扭曲。我们借鉴林伯强等的方法来测定我国要素市场的扭曲程度 [18] , 这样构造的要素市场扭曲指数越大,说明该省的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相对越严重。要素市场扭曲指 数的计算方式如下:
FDISjt =[MAX(FACjt)−(FACjt)]/MAX(FACjt) × 100
其中,FDISjt 表示要素市场扭曲指数,FACjt 为要素市场发育程度指数(代表市场总体的发育情 况和市场各要素的协调状况)。
3.中介变量:收入差距和全要素生产率。收入差距用基尼系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表示收入差 距越大;用省际 TFP 来表示全要素生产率,采用 SFA 方法计算[19],最大限度地确保计算结果的精确性。
4.控制变量。为了尽量避免遗漏变量问题可能对实证结果产生的影响,我们纳入了一些控制 变量。具体包括:一是经济发展水平(RPGDP)。已有研究表明,当地区经济水平处于不同发展阶 段时,扭曲的要素市场带来的影响会各不相同 [20] 。并且,省份的人均生产总值与个体主观幸福感显 著正相关 [21] 。我们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表示该省经济发展水平。二是财政支出(FE)和城镇化 (URBAN)。蒋含明通过研究指出,财政和城镇化改善了要素市场扭曲 [9] 。同时,有效的公共服务支 出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对公众幸福感有着明显的正面作用 [22][23] 。三是数字经济指数(DEI)和数字 普惠金融指数(DIFI)。有研究表明,要素市场建设与数字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劳动要素价格的扭 曲最终形成数字普惠金融对劳动力流动的倒“U”型影响 [24][25] 。并且,有学者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指 数、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居民主观幸福感有紧密联系 [26][27] 。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出、城镇化 (省城镇人口/省总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数字经济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分别来源于中 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科技集团组成的联合课题组。除了 这些宏观控制变量,为了让实证结果更加稳健,我们还纳入了一些微观控制变量。微观控制变量 有:年龄(AGE)、性别(GENDER)、婚姻状况(MAR)、户籍状况(HR)、受教育程度(EDU)、收入(IN- COME)、健康状况(HEALTH)、工作性质(JOB),这些微观数据都来源于 CFPS 数据库。主要变量描 述性统计分析如表 1 所示。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回归结果分析
1.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表 2 报告了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基 准回归结果。 其中,模型(1)是未加入控制变量的 OLS 回归模型,从中可以看出要素市场扭曲对居 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 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模型(2)是加入控制变量后的 OLS 回归模型,相较 于模型(1),模型(2)的系数依然为负数,但是不显著;模型(3)和模型(4)分别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 效应和随机效应,从结果来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中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 估计系数都为负,固定效应模型中该影响结果在 1%的水平上显著,而随机效应模型中回归结果不 显著。通过 hausman 检验发现,p=0.0013<0.05.说明固定效应估计模型效果更好(限于篇幅,检验过 程没有放入),可得出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的结论,即假说 1 得到 验证。其中可能的原因有:一方面,我国滞后的要素市场化改革导致要素价格低估和要素流动受阻,这严重干扰了广大居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盲目 追求经济发展目标而扭曲要素市场,极大地刺激了企业的寻租行为,让地区产业结构趋于粗放,技 术创新动力不足,忽视了民生建设,不公平现象频发。
其他控制变量在面板数据的 OLS 模型中大多会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影响。如政府公共 服务投入越多、健康状况越好(表中数值越大表示健康水平越低)、收入越高,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就 越高。从表 2 固定效应模型中可以看出,男性居民的幸福感要低于女性,这与男性社会压力大有较 大联系;而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广大居民的幸福感存在负面影响,这可能与样本中农村居民较多 有关,农村由于教育水平和数字化程度不高,广大居民对数字化发展了解度不够,相应基础设施也 不够完善,存在资源不匹配状况。在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时,较多控制变量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因素一定时间内在众多居民群体中变化程度非常有限,在回归时会被其 他因素的固定效应吸收 [28] 。
2.要素市场扭曲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如前所述,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存 在显著负面影响,我们采取 OLS 和固定效应模型,加入收入差距和全要素生产率这些中介变量,进 一步验证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表 3 汇报了要素市场扭曲抑制居民主观幸 福感的机制检验结果。从模型(2)和模型(3)中的结果来看,要素市场扭曲在 1%的水平上对收入 差距和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且随着扭曲程度的增加,收入差距也会加大,全要素生产率也 会降低。从模型(4)和模型(5)来看,分别控制收入差距和全要素生产率之后,要素市场扭曲对居 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依然在 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但其影响系数的绝对值有所减小,说明模型存 在收入差距和全要素生产率的部分中介效应。从而可以得出要素市场扭曲会通过扩大居民收入差距 或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的结论,即假说 2 和假说 3 得到验证。
(二)稳健性检验
1.更换模型估计和数据处理方法。为了进一步验证要素市场扭曲会显著抑制居民主观幸福感 这一结论的可靠性,我们采用如下更换模型估计和数据处理方法的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由于居 民的主观幸福感是有序的离散变量,因此运用 Order Logit 模型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同时,为了解 决内生性问题和检验要素市场扭曲对幸福感影响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以滞后的要素市场扭曲作为 其工具变量,由于我们的微观数据来源于每两年进行一次数据采集的 CFPS 数据库,因此对解释变 量要素市场扭曲进行滞后两期的数据处理。表 4 汇报了运用 Order Logit 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的结果,从表中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 5%的水平上显著 为负,相较于上述检验,显著性水平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依然可以得出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主观幸 福感存在显著负向影响。2.更换要素市场扭曲测度方法。接下来借鉴张杰对要素市场扭曲的测度方法(要素市场扭曲 程度=(产品市场发育指数-要素市场发育指数)/产品市场发育指数)进行稳健性检验 [29] ,为了减少 内生性,依然对要素市场扭曲进行滞后两期的处理,利用 Order Logit 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从表 5 的 回归结果来看,模型中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 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要素市场 扭曲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面影响的结论依然稳健。
(三)异质性检验
通过上述分析,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为深入剖析要素市场扭 曲对居民幸福感的异质性影响,我们围绕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群体居民进行如下细化研究:
1. 区 域 异质性检验 。表 6 汇报 了 我 国 西 、中 、东 部地 区要 素 市场扭 曲对 居 民 主观幸福感 的 异质 性影响,从模型(1)、模型(2)、模型(3)的回归结果来看,扭曲的要素市场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系数 均 为 负数 。而在东 部地 区 ,要 素 市场对 居 民 主观幸福感 的 影 响 系数在 5% 的水平 上显著 为 负 , 其 原 因 可 能 有:第 一 ,东 部 地 区 是 主要 的 人 口 流入 地 ,人 口 稠 密 ,扭 曲 的要 素 市 场 让 劳 动 力要 素被 低估 ,广 大 务工人 员无 法得 到满 意 的工 资 收入,生活满 意 度不足。 第二 ,扭 曲 的要 素 市场 让各种要 素流动受阻,不同行业之间容易形成贸易壁垒,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能实现共享,工人的合法权 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生活福祉水平不高。从回归结果中发现,西部和中部地区扭曲的要素市场对 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其中,西部地区的影响系数绝对值大于东部地区,但是结果却不显 著 ,这可 能和模 型 里 西 部地 区 的样本 量较 少有关 。 中 部地 区要 素 市场扭 曲对 居 民 主观幸福感 的 影 响不显著,除了可能样本量不足外,还有可能与中部地区是主要的人口流出地有关。且从东部地区 来看,要素市场扭曲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当中,全要素生产率的部分中介效应较为明显。
2.群体异质性检验。表 7 汇报了我国要素市场扭曲对不同群体居民幸福感的异质性影响,从模 型(1)和模型(2)中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要素市场扭曲指数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主观幸福感的 影 响 系数 都 为 负数 ,且 其对农村 居 民 主观幸福感 的 影 响在 5% 的水平 上显著 ,而对城镇 居 民 主观幸 福感的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可能是扭曲的要素市场阻碍了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减少了从事非农工作的机会,收入增长有限。同时由于不完善的市场化机制,广大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无法享受城 镇居民平等的权益。而对于城镇居民,除了可能样本量不足外,其他社会因素的调节作用也可能是 让扭曲的要素市场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的重要原因。且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农村居民 而言,收入差距的部分中介效应较为明显。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基于 2014—2018 年的 CFPS 微观数据和统计年鉴的宏观数据,构建与测算了省份层面的要素市 场扭曲指标,深入剖析了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及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研究 结论有:一是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且将要素市场扭曲指数滞后 两期、更换计量模型和改变测度方法之后,该结论依然稳健。二是在要素市场扭曲影响居民主观幸 福感的作用机制中,存在收入差距和全要素生产率的部分中介效应。三是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主 观幸福感影响的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十 分显著,且全要素生产率的部分中介效应较为明显;相较于城镇居民,扭曲的要素市场对农村居民 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更加显著,且收入差距的部分中介作用更为明显。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我 们的研究内容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试图研究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 机理,但其背后可能仍存在较为复杂的逻辑链条,现有数据尚难以进行充分的论证,这在今后同样 值得深入探讨。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得到的政策启示如下:
第一,不断完善市场化改革,推动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步发展,改善我国长期以来要素市场 滞后发展的局面。重视劳动力等要素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减轻要素市场的扭曲,加 强民生建设,改善居民福祉。
第二,地方政府要充分尊重当地市场化发展规律,不可因追求地区生产总值发展目标而过度扭 曲要素市场,从而造成要素价格被低估和要素流动受阻,给居民生产生活带来困扰。应当充分发挥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均衡发展。
第三,扭曲的要素市场对东部地区居民和农村居民幸福感有显著负面影响,且全要素生产率和 收入差距在其影响过程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因此,地方政府应当积极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加大技 术资本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同时,针对农村地区,应当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广大农村居民带去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其非农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缓解扭曲的要素市场给其带 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NG Y.Happiness surveys:some comparability issues and an exploratory survey based on just perceiv- able increment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6.38(1):1-27.
[2] Diener E,Suh E M,Lucas R E et al.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276.
[3] 冷晨昕,陈淑龙,祝仲坤.移动支付会如何影响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证据[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3):100-109.
[4] 周长城,王妙.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民主观生活质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 CSS2013 和 CSS2019 数据的实 证分析[J].宏观质量研究,2022.10(2):1-14.
[5] 张学志,才国伟.收入、价值观与居民幸福感——来自广东成人调查数据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1(9): 63-73.
[6] 张凌霜,易行健,杨碧云.共同富裕目标背景下的商业保险、数字经济与人民幸福感:来自住户调查数据的经 验证据[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2.37(1):42-60.
[7] 马红鸽,席恒.收入差距、社会保障与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J].社会保障研究,2020(1):86-98.
[8] 吴国松,姚升.要素市场扭曲下中国农民收入地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1(4):12-18+44.
[9] 蒋含明.要素市场扭曲如何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基于 CHIP 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 究,2016(5):132-144+153.
[10] 吴国松,姚升.要素市场扭曲背景下不同地域农民收入变动与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经纬,2021.38(1):48-56. [11] 苗建军,韩经纬.生产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产业结构失衡[J].商业研究,2020(12):53-65.
[12] Ljungwall,C.& P.G.Tingvall. Is China different? A meta- analysis of the growth- enhancing effect from R&D spending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5(36):272-278.
[13] Zhang Shangfeng,Xu Jingjue,Chen Wei,Teng Manzhou,Yu Xiuwen,Ren Huiru.Market Distortion,Inter- Provincial Factor Misallocation,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J].jaciii,2021.25(5).
[14] 陈经伟,姜能鹏.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异质性与持续性[J].经济学动态,2020 (12):106-124.
[15] Magee S P.Factor Market Distortions,Production,Distribution,and the Pur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1.85(4):623-643.
[16] 杨洋,魏江,罗来军.谁在利用政府补贴进行创新?——所有制和要素市场扭曲的联合调节效应[J].管理世 界,2015(1).
[17] 黄永明,何凌云.城市化、环境污染与居民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3(12): 82-93.
[18] 林伯强,杜克锐.要素市场扭曲对能源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3.48(9):125-136.
[19] 章祥荪,贵斌威.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Malmquist 指数法评述与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 (6):111-122.
[20] Qiao Sen,Shen Tao,Zhang Rong Rong,Chen Hsing Hung.The impact of various factor market distor- tions and innovation efficiencies on profit sustainable growth:From the view of China's renewable ener- gy industry[J].Energy Strategy Reviews,2021(38).
[21] 吴菲.更富裕是否意味着更幸福?基于横截面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2003—2013)[J].社会,2016.36(4):157-185. [22] 赵新宇,高庆昆.公共支出与公众主观幸福感——基于吉林省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财政研究,2013(6): 13-16.
[23] 李浩,袁晓玲,李毓.城市化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对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数据[J].河南社会科学,2019.27(2):98-103.
[24] 刘满凤,杨杰,陈梁.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J].当代财经,2022(1):102-112. [25] 周天芸.数字普惠金融、要素价格与劳动力流动[J/OL].当代经济管理:1-23[2022-04-06].
[26] 丁怡舟.数字赋能:幸福感测量的困境与出路[J].行政论坛,2021.28(3):139-144.
[27] 钱雪松,袁峥嵘.数字普惠金融、居民生活压力与幸福感[J].经济经纬,2022.39(1):138-150. [28] 张勋,万广华,张佳佳,等.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J].经济研究,2019(8):71-86. [29] 张杰,周晓艳,李勇.要素市场扭曲抑制了中国企业 R&D?[J].经济研究,2011(8):78-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5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