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 复兴,关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 。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朝气蓬 勃、富有活力的群体,高校是青年学生汇聚的主阵地,是学生 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创新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场所 。青 年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 高校要引导学生在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凝聚思 想共识,在实践中不断夯实认知基础,逐步成为坚定为社会主 义事业做贡献的时代青年。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是在 5000 年的历史中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 工作会议上提出“ 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 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为我们党指导民族工作、推动民族工作 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 出:“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 全面推进民族团 结进步事业。”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青年学生的民族共同体 意识教育是对青年学生的重要要求,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高 校是青年学生集聚的地方,是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主阵地,发 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有利 于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在未来的发展中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 的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
二、青年在国家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 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更好地发挥青年的主体地位,是高校促 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与前 提。
( 一)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掌握了青年就等于掌握了未来,我们党不同时期的领导人 都对青年的成长提出了希望与要求。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 之初对青年学生提出了“三好”的新目标,即“祝贺他们身体好, 祝贺他们学习好,祝贺他们工作好。”这也是“ 三好学生”的由 来 。邓小平同志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 新人基本要求成为了国家对青年工作的指导原则,指导着青年 教育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青 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 的光荣属于青年”。“晴雨表”意味着青年的活力状态映射社会 的状态,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
( 二)青年是实现创新的有生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我国应高度重视培养青年 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创新主体作用。 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年的创新作用,明确提出“青年学生是创新 创业的有生力量”。 青年是最富创造力的群体,是新时代社会 进步发展的“弄潮儿”,青年的思想多元开放,他们拥有强烈的 求知欲和好奇心,勇于面对旧思想和旧观念,勇于推陈出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文化创新, 都离 不开青年的助力 。青年是创新的生力 军,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推进者,更 好地鼓励青年为国家创新 、 民族富强 贡献力量,是社会对青年的强烈号召。
(三)青年具有先锋队和开拓者作用
青年是社会中最有觉悟的群体,始终走在时代最前列,他们的发展代表着时代的前进方向 。习 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座谈会等大会上多次强调要求 青年“ 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4]充分表 达了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的殷切期望 。青年要做奋进者,就要锲 而不舍、勤奋学习,不管是实现个人的梦想,还是为国家繁荣 富强贡献力量 ,都需要青年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意 志力去争取和奋斗 。青年要做开拓者,就要勇于创新,做时代 的创新人,要有勇于担当、不怕艰难困苦的魄力 。青年要做奉 献者,就要不畏艰险 、冲锋在前,在无私的奉献中诠释自己有 价值的人生。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 一)加强青年学生的团结意识,凝聚思想共识
加强学生“五个认同”的理念教育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 是要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同胞,各族人民凝聚成一 股强大的力量捍卫祖国统一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学生 认识到中华民族是 56 个民族聚成的一个融合体,共同推动了 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学生学会尊 重和理解各类中国文化的民俗习惯、语言艺术 、宗教信仰,坚 定文化自信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要让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 是中国唯一执政党 ,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就要深刻地体会只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就是要引导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进学生“ 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教育。“休戚与共”就 是指中华民族结成利益共同体,既能共同享受美好生活,又能 共同分担艰难困苦,各民族经济、政治、社会利益融为一体,不 分彼此、共同奋斗,达到整体利益上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 ” 主要是指精神层面上共同分享荣耀、共同承受耻辱,体现共同 体中情感上的依赖与共鸣。“生死与共”体现在各民族共同维 护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各民族共同守护繁荣发展成果,共同 抵御外来的一切风险挑战。“命运与共”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 体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命运,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全世界人民携手并进,共享繁荣。
( 二)优化高校的文化教育环境,丰富青年学生的文化活动
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 教师在授课时有针对性地提及爱国主义 、忧患意识等文化精 神 ,巩固学生的文化认同 。课余时间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观看 《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使学生 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亲和力 。高校为青年学生提供 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里的教学楼、宿舍楼、娱乐区等 场所都设置了蕴含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绘画展、书法展、人物 事迹墙、人物雕塑等宣传窗口,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耳濡目 染,接受优秀文化的浸润.高校鼓励学生会群体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定期举办文化教 育活动,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观众席,更加身临其境地了解和体 会中华民族发展过程的艰辛与伟大 。在少数民族的重要传统 节日,高校组织学生进行节日大联欢,穿上民族服饰,共同庆 祝家乡节日,让少数民族的学生充满温暖的归属感和强烈的被认同感 。一些高校会设定 “ 红色读书日”,鼓励学生诵读相关历史书籍,还会组织学生参 观红色教育基地、革命英雄纪念馆,评选出优秀导游,让学生 在讲解与聆听中学习革命精神与先进文化。
(三)促进“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 ,思政课教师 队伍责任重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 目标推进了思 政课程的丰富和完善,能够促进“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 有机结合 ,构建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综合素质培育“ 三位一 体”的课程教育体系。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引导学生坚决反对狭隘 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思想 ,始终做到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 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 ”课程帮助学 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掌握我国的民族政策,提高学生的政 治认同感、民族认同感;“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引导学生在认 真听课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中华民族发展的艰苦历程, 激发学 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归属感 ,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历史观;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引导学生从法理的视域认知 中华民族的特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 形势与政策”课程为学生讲清“两个大局”背景下的国内外环 境,强调分裂势力带来的现实危害,引导学生坚决反对一切分 裂祖国的图谋,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的内容在其他学科领域也应有 所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 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高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 默化地融入到各个专业的教学过程,推进多学科、多要素有机 结合 。哲学社会科学的相关课程充分发掘其中所包含的对青 年学生的民族观、历史观有教育意义的资源,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融入民族情感 。 自然科学相关课程要充分挖掘深刻体 现科学人文精神的主题,引导学生坚持实事求是、主动创新, 将所学知识和所获情感合理用于实践 , 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 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四、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处理好民族工作 、维 护民族团结的重要遵循 。充分认识青年学生在社会中的主体 地位 ,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凝聚思想共识,夯实知识成 果,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 作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2021- 8- 29-(01)
[2]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2022 年 10 月 16 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习近平 .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N ].人民日 报,2013- 05- 05(02)
[4] 习近平 .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在北京大 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 05- 05(02)
[5] 习近平. 习近平致 2013 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 信[N ].人民日报,2013- 11- 09(01)
[6]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 求是, 2020(17)
[7]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 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 12- 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5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