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科教兴国背景下培养高校课程素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去探索。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履行教师的根本职责——立德树人。在教学环节中从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评价的构建、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出发进行课程思政的切入,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提高的同时将课程思政渗透到教学中,引导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电工学简明教程,素质能力,立德树人
引言
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电工学课程是工科类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很具有代表性。教材的重点内容是电路及其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电动机、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与可编程控制器、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电子电路。教材的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但是电工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蕴含着大量的人文思想和哲学思想,需要大学教师对课程教育有更深层次的呈现。
一、电工学课程思政背景的研究现状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纲要中重要任务,要把思想政治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主要是对知识的构建,科教兴国背景下思政教育是教学过程中要蕴含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培养,根据高校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学生为中心的导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体现,增加自觉性的外化体现[2]。
电工学课程的开设,主要是针对高等学校的非电类工科专业设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首先,非电类工科学生学习电工学,不重视课程内容,觉得与自己专业课程联系不紧密,不能认真学习本门课程,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学习。第二,电工学有部分内容有相对偏难的习题和例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特别是电工学中的模拟电路的实践环节,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只是单一的模拟教师的操作去完成实验过程,不能深入了解与应用,机械性记忆,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第三,教学评价单一,只是结果性评价,没有过程性分析,过程中不能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将课程思政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现在课程思政在课程中普遍存在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选题不恰当,生搬硬套,不能很好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讲到欧姆定律,对科学家的专研刻苦精神,生活艰辛大谈特谈,其他内容寥寥无几,思政内容空洞,没有认同感。在电工学的思政教育的指导纲要中,提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问题。所以根据电工学课程内容,不仅对传统文化教育,还有科技创新、电工学和实际生活中的需求、职业道德教育等元素有更深入的挖掘,并能灵活体现在专业教育,产生协同效应。
二、课程思政在电工学的教学实施
电工学课程为高等学校非电类工科专业设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电工学分讲授课和实验课程。我校采用的是《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本书是为高等学校非电类专业少学时电工学课程的教材,也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及成人高等教育的非电类专业。该课程每学期32学时理论,24学时实验。首先,选择本教材,是针对非电类专业的学生,教材对电子技术有部分的修改:加强了数字电路部分,着重修改了各种门电路和触发器逻辑状态的转换及其功能分析,使学生对这种基础内容能深入理解和掌握。书中既要保留传统的基础内容,又要引入新技术和新器件,正确处理“继承与更新”的关系[3],有效地针对非电工类的学生学习。课程的教学模式是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智慧树平台进行课程的建设,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和德育层面达成一定的目标。
课程根据物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电工学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综合能力、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生、课程、教材中得以体现,教学设计与“课程思政”理念有机结合。结合电工学课程思政,组成完整的教学活动,着重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设计调整——大纲修订:教学方面的思政规划;教案制定:思政教育切入到课程内容,挖掘结合点;具体实施: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紧密结合思政教育;教学评价:完成教学评价,以期更好效果;教学反思:强化教学能力培养,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一)课程大纲与培养方案的修订,落实课程思政设计
首先,课程大纲的制定,针对毕业要求指标点,制定课程目标,根据指标点达成的贡献度,对应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结合课程理论基础,优化教学设计,组织教学与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内容的制定,首先,每一章和每一课时挖掘结合点,针对性地在思政层面进行教学要求。其次,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切入课程思政,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将专业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对学生正能量的引导做到润物细无声。
以《电工学简明教程》中第一章第三节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为例,知识目标:电流、电压的概念及分类以及电流、电压的实际方向和参考方向,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回顾国内外重大科技创新的构成,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4]。能力目标:通过设置任务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知识讲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5];在归纳总结及复习时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情感目标:通过电路的发展过程,理解电子元器件的发展涉及材料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发展,形成学科学习思维,养成学科基本品质。
(二)教学实施过程“课程思政”的具体落实
《电工学简明教程》中第一版编写教材由于少学时的教学要求,由于是非电学专业的必修课程,结合课时安排,针对基础性、应用性、先进性方面,重新进行教材修订与编写。针对以上情况,整合授课内容,将整体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再将各部分知识点进行细化,同时将课程思政与知识点进行整合并进行提炼。
电工技术理论部分知识点分布与教学设计:
1.电路及其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概念;基尔霍夫定律;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戴维宁定理;电路的暂态分析——分析问题从实际出发,结合电路实际连接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懂得因地制宜。
2.交流电路:正弦电路基本概念;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电路中的谐振;三相电路—三相电路应用广泛,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应用背景。结合国家科教兴国,认清新时代下肩负的使命。
3.电动机:三相异步电动机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电动机的控制系统;寻求内在规律,增强抽象能力。了解我国在电力方面的飞速发展,增强民族自信[6]。
根据电路及其分析方法,《电工学简明教程》中基尔霍夫定律一节课程思政教学的整体设计思路:根据欧姆定律分析切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路的基本定律分析与计算规律,并引入电压定律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能力目标体现了分析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等效变换的思想,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课程中。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依据电流的连续性原理和电源的等效变换,并对之后理解戴维宁定理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在对整个电路进行分析计算过程,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角度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更具备应用性,根据课程标准体现了生活走向物理,学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科学素养并增强了科学探究意识,从而进一步提炼出第二个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整合。
(三)BOPPPS教学模式的引入,教学模式的创新
BOPPPS教学模式是加拿大教师技能培训所创建[7],是近年在欧美国家高校较流行的教学模式,目前该教学模式已经被33个国家引用,各国家大学和教育机构引入超过100所。BOPPPS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学生参与的过程能及时获得教学反馈,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更能灵活地改变教学手段,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BOPPPS的六个教学环节:导入—目标—前侧—参与式学习—后侧—总结[8]。课程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课前,结合教学大纲,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线上智慧树教学工具,课前预习,前侧,线上小组讨论进行目标学习,根据教案中设计开展课程思政进行引导。课中,讲解知识,小组讨论活动,再结合后侧,进一步对教学巩固。课后,学生直接评价,教师评价在进行总结。
BOPPPS理念的教学环节,如表1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教学环节。首先,线上观看先导视频,根据家庭电路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明确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根据切入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课程思政的引领。在课程过程中,利用任务驱动法理论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另外结合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翻转课程、虚拟仿真平台等手段完成教学目标。课后,通过教学平台信息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课后答疑解惑。在结合后侧和总结,了解学生学习成效,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根据最后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内容整合,引导学生反思,并预告下次的课程内容。最后的线上论坛讨论,专业知识的丰富,本行业的热点新闻,发展前景的讨论,先导视频和课后论坛讨论都可以加入思政元素情感浸入。电子技术的提升,不仅知识内容理解,还需要精密的材料、精密的制造等多学科的融合。实施效果在理论学习中,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深度分解《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课程中知识体系,进行有效教学,即有效果和有效率。通过教学内容符合学习目标,可以用较少的教学投入,取得较大的教学成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延伸课程的应用性,表2为教学过程设计。
(四)注重评价导向,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知识的梳理,学生对知识内容逻辑有了清晰的认识,通过线上和线下理论教学相互结合的模式特点,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理论、实验相互结合,形成“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案。根据教学资源,选择相关案例,对于电路的实际应用案例,展示中国雄厚的实力,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相互结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学生的评价:新时代大学生,智力发展逐渐达到最佳状态,逻辑思维能力大大提高,观察能力明显增强,自我意识逐渐成熟,政治上要求进步,对本课堂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软件平台对理论知识图形化,在虚拟仿真、基础实验和创新实验的过程中,形象理解理论知识,并通过学习应用软件和仿真软件对理论进行验证。知识目标方面的考核主要包括课后习题以及教学课件例题,加入部分概念。学生较好地接受了课堂设计的价值引导,课堂讨论参与度较高,能深入思考崇尚科学精神意义,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反思,强化教学能力培养,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特点,学生总体评价,学生成绩达成度,学生互评,督导专家评教,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等方面进行教学反思,课程教学并非放弃课程定位,而是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引领其科学素养、思维创新。本课程的学习中,理论推导与公式的应用仍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还需要进一步发掘与本课程相关的实验与实际应用案例,把抽象知识描述更清晰,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学习规律掌握得更为全面。本次课程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分析计算电路与应用,引导学生科学素养、思维创新,践行工匠精神,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立德树人为专业课程的最终目标,很自然地切入课程思政,学生更容易体会课程中的思政思想。
三、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培养高校课程素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去探索。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履行教师的根本职责—立德树人。本课程在课程思政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不能仅在一点去探究,要形成模块和体系,可以延伸到一切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科学素养,使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教师也进一步体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培养得怎么样问题,要取得好的效果,加强课程思政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https://www.moe.gov.cn/srcsite/A08/s70 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秦曾煌.电工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孙金平.BOPPPS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2019)05-0096-02.
[4]霍二光,张晓渝.“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科技风,2022(31):139-141.
[5]汤庆国.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蚌埠学院学报,2022,11(06):87-91.
[6]李玉强,张丽,苏欣.光学课程翻转课堂思政元素的融入[J].物理通报,2022(11):82-84+88.
[7]吴俊芳.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物理通报,2022(11):85-88.
[8]安军,关婷.融合物理学史的大学物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初探[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2,35(05):44-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生产批量问题是物流企业进行生产决策经常遇到...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