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基于工匠精神的职教助力乡村振兴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9 14:42: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为满足当代社会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 美好向往 ,职业教育需要将切入点放在工匠精神的培养和推 动乡村振兴的建设上 。职业教育本就与乡村振兴有着价值共 同点,能够推动经济的高品质建设 。职业教育的开展,应兼顾 文化、环境、政策以及教育要求 。文章以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 分析在工匠精神视角下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开展思路, 从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两个角度切入,分析二 者对于乡村振兴 有哪些意义 。从目前的问题出发 , 明确农村巧匠的规定和标 准,注重工匠精神的弘扬 。规范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扶持政 策,全力开展职业教育,完成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乡村振兴,职业农民

  对于乡村振兴来说,人才、教育是关键点 。乡村振兴必须 做好学科结构优化, 重视涉农职业教育的规划工作 ,注重管 理、建设、设计与规划类人才的培养 。在职业教育地位提升的 同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向提出全新要求,为职业 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职业教育需要融合工匠精神,依靠 工匠精神中敬业、精益、专注与创新的品质,开展乡村振兴工 作,确保乡村振兴工作能够有效落实 。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农民 时,需要依托于工匠精神,注重工匠精神与职业农民的培养目 标结合,在工匠精神带领下,确保职业农民能够创收。

  一、职教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 一)有利于发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优势,增强农民就业 创业能力

  
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符合人们的生活追求 。高质量职业教 育和乡村振兴二者能够实现经济目标的统一 ,能够为经济增 长提供驱动力,达成经济的稳定发展 。乡村经济的振兴中,高 质量发展的经济表现为经济结构与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转 型。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 ,职业教育成为乡村振兴中职业 农民培养的重要支撑点 。职业教育能够激发各种科技要素活 力,将其投入到乡村的各种产业建设,加快乡村产业的兴旺速 度 。职业教育根据地区工业、农业优势,以精准定位、科学研判 以及精湛技术完成乡村土地各种要素的盘活, 实现了乡村产 业的结构优化,能够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让乡村经济的创新 发展获得更多有利条件 。此外,涉农企业、职业院校与农科站 使用产教融合的方式完成深度合作,推动技术更迭,为农民提 供更多的就业与创业资源 ,能够帮助农民提升农业技术专业性与素养。

  ( 二)有利于发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势,主动对接乡村 产业

 
 必须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的经济绿色发展,实现 经济的绿色转型 。研发、应用以及推广作为绿色经济转型基础 条件,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比较大的 。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 运用,能够实现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 。乡村经济的转型,实现 绿色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的协调,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与劳 动资料 。保障绿色技术高效性、渗透性,才能提高产业生产率。 在振兴乡村经济的时候,应当从经济需求的角度考虑,从原本 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 。发挥绿色技术持续性价值,提 高农产品的科技水平 。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应当考虑各区 域发展态势,做好生态技术的重组与优化,将园艺 、旅游管理 等专业融合到一起,同乡村的各种产业对接,安排学生顶岗培 训 。鼓励与帮助农户学习各种农业技能和知识,在实践中推动 产业发展。

  (三)有利于发挥职业教育文化建设优势,增强文化自信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传统文化能够满足人们的精 神需求 。乡土文化是对地域文化、农耕文化的集合,属于地方 特色传统文化 。乡土文化本就属于传统文化构成,职业教育肩 负着传承乡土记忆的作用 。在乡村振兴的同时,乡土文化能够 得到积极传播与发展 。乡土文化与乡村振兴有着契合的目标, 都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 。职业教 育传承乡土文化与记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要求, 乡村振 兴与职业教育有着文化共生的必要条件 。作为秩序工具的文 化,是社会规则的框架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中拥有充足的文化 教育力,除了能够在技能和知识传授中有所体现外,还能传承 道德选择、行为规范等乡土文化,对农民的价值观 、道德观塑 造有积极作用 。淳朴民风与良好家风的被后世农民的社会记 忆,是乡土文化品格与村规民约要素 。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 与工匠精神,能够引领和关照乡土文化,成为乡土文化传承力 量。

  二、工匠精神对于职教并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

  ( 一)有利于培养农民“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作风

  
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苦干实干 、艰苦奋斗精神是每一 名职业农民都要具备的素质 。工匠精神中可以体现这一 目标,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素质 。工匠精神 是对职业品质、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的体现 。职业教育中引入 工匠精神,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推敲与琢磨,改善自己的 工艺技巧,在实践中享受产品升华过程 。乡村振兴的过程中, 乡土文化能够激发乡村振兴主体力量,树立标杆,实现乡村精气神的凝聚,影响农民行为规范与价值观 。农民精神面貌与思 想观念得以改善 。职业教育中注入工匠精神,能够挖掘乡村文 化中的民俗风情与农耕文化,实现农民法律意识、集体意识的 培育目的 。从业者表现出对职业的热爱与敬畏,进而全身心地 投入工作之中 。在专心致志中,完成农业生产工作。

  ( 二)有利于培养农民“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

  善经营、懂技术、爱农业是新时期背景下职业农民的基本 特征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能够完成农民的精益求 精、追求极致精神的塑造 。精益求精说的是从业者对于所有产 品的各个工序所表现出的追求极致、敬业的职业品质 。即便只 是干一件普通的事,也能干得好、干出水平。

  (三)有利于培养农民“诚实守信、担当有为”的品质

  诚信义气是工匠精神的理念,在工匠精神中,重诚信 、讲 义气是很重要的内容 。工匠精神反映了人生境界,维系着民族 精神 。在工匠精神的加持下,职业教育的开展能够引导学生在 实践中,逐步形成诚实守信、有担当的精神 。这样的人才对于 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帮助。


\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职教助力乡村振兴的困惑

  ( 一)农村巧匠标准模糊


  当前国内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推进中,面临两个问题, 一是职业教育没有明确的能工巧匠培养标准 ,二是忽视各种 先进理念与技能的教学 。不论是教学内容 、方式还是教育对 象,都在方向偏差下,影响了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现 。教学中,因 为没有明确的农村巧匠教育标准 ,导致不同学校的教育模式 和切入点完全不同 。很多学校错误地认为,能工巧匠说的就是 对各种农业技能掌握非常扎实的人,也有学校认为,能工巧匠 需要有创新能力 ,还有学校标识能工巧匠需要具备可持续发 展素质 。看起来每个学校说的都有道理,但这些学校的职业农 民教育却暴露出木桶效应问题:只考虑突出项,忽视薄弱项 。 多数学校的工匠精神培养只考虑单个点 ,没有全面分析农村 巧匠的完整培养需求 。因此,模糊的标准界定并不能培养真正 的能工巧匠。

  ( 二)弘扬工 匠精神不足

 
 工匠精神其实并不是一个陌生词汇 ,工匠精神的缺失从 其本质来看,实际上体现的是缺“德”。在工匠精神的弘扬过程 中,社会整体意识形态以及学生、职业农民的理解和认知是十 分关键的 。只有当全体成员都能具备主观能动性,进而让学生 与职业农民可以用更良好的工作状态 、职业精神参与本职工 作,才能以匠人精神完成相应工作 。可是不论是职业院校还是 社会各层面,都没有意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 。现代社会中,人 们的理念并不“现代”,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认为工匠没 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不尊重工匠 。实际上工匠和工程师、科学 家只是有着不同的职业,没有身份的高低 。不尊重工匠,限制 了工匠精神的传播 。没有市场的认可,无法实现工匠精神的培 养。

  (三)没有完善扶持政策

 
 社会的发展需要依托于国家的政策 。为实现职业农民的 工匠精神培养 ,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文件明确职业农民的评定 指标 。以合理、科学的认证制度与选拔机制引导职业农民的素 质建设 。在外力作用下,职业农民才能逐渐形成工匠精神 。但 过去国内对于农民教育并没有表现出足够高的关注度 ,最终 影响了职业农民的素质培养 。国内职业农民培训过于宏观,缺 少有效、可行的条款约束。

  ( 四)培育工 匠精神欠缺

  
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是执着坚持、积极进取、乐于奉献。 但从目前状况来看,职业农民教育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于当前职业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 ,所以不具备很强的接 受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影响和限制了农民发展 。这样不仅会影 响农民素质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 。在这样的背 景下,不仅农民没有得到增收,同时农业生产率也一直偏低 。 由于很多农村地理位置偏僻 ,导致农民没有多元化的信息获 取渠道,农民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并不强,农民没有市场化意 识 。在“工匠精神”缺位这一现象的影响下,职业农民并没有获 得很好的培养效果。

  (五)职业教育发展受限

  培养职业农民的时候 ,职业院校此时面对内容复杂化与 对象多元化的双重考验 ,教育工作的开展陷入了难度较高的 困境 。因为没有很多可以参考的资料和经验,外加职业院校缺 少可以借鉴的案例 ,所以职业教育存在难以自拔的模糊性问 题,无法以科学、具体的体系开展工作 。培养职业农民的方式 与内容处于摸石头过河的状态 ,并没有按照当前的职业农民 培养需要创建相应管理机制 。除了涉农的职业院校之外,其他 类型的职业院校大多不了解职业农民的要求, 在培养职业农 民上毫无头绪。


\

 
  四、基于工匠精神的职教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 一)明确工 匠精神标准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落实,完成乡村振兴的推进,需 要学生具备认同感 。所谓认同感说的是由内而外的情感认知 与价值判断,属于事物良性发展构建基础 。现阶段,国内职业 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环境比较复杂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 运用,将目光放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农民技能和工匠素质,必须 同时兼顾教育本体与社会客体 。职业教育应明确工匠精神,包 括责任感、工作热情、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处理细节的能力、 自主克服困难的意识、高效率的工作能力、多元化的工作开展 思路 。只有当明确了标准以后,学校才能有方向地开展工作, 将学生培养成可以追求最佳、不断完善自我的优秀职业农民。

  ( 二)多元锤炼匠人精神

  
面对乡村振兴的全新诉求, 高职院校有必要以目前国家 对具备工匠精神人才的培养需要,优化处理教学思路、内容与 方法,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内核当中,注重学生工匠精神 、工 匠技巧以及工匠素养的培养。

  比如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中,电气控制技术、变频调速技术 及应用等专业课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 为了实现学生的工匠精 神培养,教学当中可以用收割机控制、无人值守排灌控制等具 体化场景 。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使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通过实践的方式内化知识,将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环境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政策发挥社会指 导性作用,用舆论引导的方式,提高农民社会地位 。只有当人 们对农民这种职业改变认知和提高认可以后 ,才能吸引更多 高职学生毕业以后投身农业 。我国需要的是职业化、专业化农 民,而不是传统上只会“ 出力”的农民 。提高农民的社会形象除 了需要有合适的社会改革环境之外 , 同时也需要其自身具备 牢固的基础素质与专业知识 。在职业农民培养的时候,一定要 找好代表 ,选择具备工匠精神的农民 , 为其提供各种政策支 持,树立其成为榜样 。另外,职业农民培养时,应同时兼顾素质 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 ,使职业农民能够更积极地引入和使用 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发展创新水平 。良好环境才能顺利完 成新型农民培养 。此外,政府需要利用各种积极的政策制度增 强农民综合素质,关注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使职业农民能够具 备热爱农业、技术素养过硬且经营实力强的职业农民。

  ( 四)完善工 匠精神教育

  在培养职业农民的工匠精神中,有必要从经济、环境多角 度出发,用于工匠精神教育工作的完善。

  首先 ,应当做好政策方面的扶持工作 ,用健全的扶持体 系,为职业农民的培养提供全方位支持,从社会层面出发,营 造劳动光荣 、以人为本的社会风气, 注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 升,帮助农民改善生活品质 。在统筹管理资金中,将职业农民 作为对象,构建补助体系,配合梯度工资,提升职业农民面对 市场要素波动时候的应对能力 。职业农民需拥有社保缴纳自 主选择权, 在社保体系的支持下消除职业农民发展的后顾之 忧 。这样,职业农民才能感受到职业安全感,获得保障系统的 支持 。职业农民制度中,必须设置最低收入标准,按照梯度工 资情况,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工资补贴,保障农民的物质生活质 量。

  其次,以人文环境为切入点,培养农民的工匠精神素养 。 培养工匠精神中 ,务实性是切入核心 。培养职业农民不应着 急,要有耐心地提高农民农业技能和知识,地方政府可以打造 品牌化农业产品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优秀文化的弘扬是很重 要的工作,结合农耕文化内容,可以引导职业农民的工匠精神 建设 。以文化复兴为切入点,发展与培育工匠精神 。应打造合 适的文化环境,让农民形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意识,完成工 匠精神与职业农民教育衔接 。通过营造相应的文化环境,助力 职业农民的培育 。将心向农村、热爱家乡作为主题落实于乡土 素材的宣导当中,完成职业农民主人公意识的强化,让职业农 民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研究农业技艺过程 ,用匹配的环境完 成职业农民工匠精神的塑造。

  (五)全力推进职业教育

  培养职业农民的过程中,职业教育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 能够不断锤炼农民的生产技巧 。为了完成职业农民的培养,职 业农民教育必须贯穿于农业专业学生的完整职业生涯 ,兼顾 学生的农业生产与农耕两方面技能教学 ,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水平。此外,还要重视工匠精神与农民培训结合工作,在农民的职业生涯中展开工匠精神的全方位渗透 。在培养工匠精神的 过程中,应体现基层教育积极性作用,淡化非学历教育和学历 教育界限,注重职业农民素质的持续化培养 。职业教育教学模 式在设计的时候,应充分体现工匠精神追求与目标,以创业 、 技能以及学历的结合为前提 ,注重职业农民水平素养的提升 工作 。尤其要重视的是,将农村产业与师资队伍的结合,做好 每一个点的衔接,实现培训效果优化目的。

  五、结语

 
 对于乡村振兴工作来说,职业教育的定位决定了其价值。 职业教育必须注重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能力全面、素质突出 的职业农民 。职业农民覆盖面非常广泛,不单单包括农民,还 包括农艺师、农业管理者等角色 。尊重农民的个性选择,能够 激发职业农民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为了完成具备工匠精神的 职业农民培养,创建良好社会环境与舆论十分重要 。此外,还 要关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育, 通过实践的方式将学生培养 成具备服务意识、创新能力、刻苦精神的职业农民 。在健全的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支持下,带动我国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孙玮希. 高校工 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 合[J].继续教育研究,2020(06)

  [2] 张丽 . 高职工 匠精神培育困境与路径—基于文化育人的柔 性培育视角[J].现代职业教育,2020(35)

  [3] 姜勇 .从“ 自在整体性”走向“ 自为整体性”——“碎片化”世界 工 匠精神培育的现代性困境与中国方案[J].职业技术教育,2020(22)

  [4] 沈明泓,戴中梁,李爽尔.人格培养:职业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 培育的有效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40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