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新时代背景下数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41: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对 社会的不断发展,“立德树人”作为教育 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伴随着 课程融入思政的提出与发展,数学课程 教学融入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广泛研究 的问题。我们将探讨如何将两者有机地 融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实现“润物细 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不仅促使学生 们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可以获 得立足于激烈竞争的专业力量,更是要 做好立德树人,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拥有 良好的思想品行, 成为一 个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作为教师要切实地认识到做好思 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要全面贯彻 好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中有两个重 要任务,就是教书和育人 。思想政治教 育不仅仅是 一 个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 教育要素与德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 知识要素融入知识体系中,主要目标就 是做到协同发展。通过对数学课程教学 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 讨具体实施途径,更好地进行数学课程 教学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将德育与智育 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以适应当前数学课 程教学在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背景下,能 够产生更好的协同育人效果, 为未来我 国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和 接班人[1]。
\

  一、数学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可 行性

  ( 一 )数学教学与思政育人宗旨统一

  数学是一 门抽象性强, 逻辑性强、 应用性广的学科,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 展,任何科学技术都离不开数学 。从学 生终身发展的角度看,数学不仅要成为 学生学习课程的工具,更要成为培养学 生科学素养与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对 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今后的工作中可 能用到的具体数学知识并不多,但运用 数学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逻辑推 理能力等,将促进他们工作的合理量化 和简化。 从课程思想政治理论的角度 看,其 目 的是实现数学课程与思想政治 理论课程的育人宗旨的一致性,实现协 同教育 。思政教育与数学课程教学最终 的 目 的都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够独立解 决问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两者的最终的培养人宗旨是一样的,所以对于数学 课程教学融合思政教育是可行的[2]。

  (二)数学教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资源

  隐性的教育是指其教育 目 的和意 图并未完全地显现而是隐藏在显性教 育中,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使 其得到教育。同时隐性教育具有暗示 性 、多样性 、引 导性 、较少逆 反性等特 点,所以隐性的教育资源可以更好地在 课堂教学中融入。

  数学学科自身包涵着丰富的隐性 思政教育资源 。数学中的美,数学家的 理性精神都是我们可以利用发掘的潜 在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 。在数学课堂教 学中也蕴含着大量隐性思政教育资源 。 例如,板书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有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讲解下来通过板 书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所学知识,对于 本节课的重难点就很直观的展现。在有 关尺规作图的时候,教师即使不借助工 具也可以画得很完美,但是教师还是使 用 圆规与尺子进行作图,从而向学生传 递了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 。因为其蕴含 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以将两 者进行融合是可行的。

  (三)数学教学师资队伍思政教育 优势

  为 了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二者 联系起来, 此时教师正是重要中介,而 二者怎么融合,如何更好地融合,很大 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处理,教 师能否很好地在课堂中实施等因素,尤 其在数学教学方面,数学教师有着一 定 且不可或缺的优势。

  首先,在成为教师的学习阶段大多 数教师都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 拥有一 定的思想基础,在对于数学课程 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 理解得更为深 刻,能够更好地探索与发掘 。教师在学 习生活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要起表率作 用,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学生,实施 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其次,对于教师 而言,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汲 取新知识、新内容、新思想,而思政教育 正是教师需要不断汲取的新内容,新思 想 。所以教师经过学习不断地探索实 践,就能将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 。最后,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在管理 学生中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政 教育,有更多时间挖掘思政元素。

  二、数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入 途径

  数学课堂教学的 目标是所有数学 课堂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掌握 数学课堂的内容并对数学课程模式指 导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教师进行 数学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 思想和认知, 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勇 于求知的态度,积极探索的情感 。为 了 使学生做到全面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 下,思政教育的融入教学目标有三个层 次,即知识方面的 目标 、能力方面的 目 标 、思想方面的 目标,因此为了更好地 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我们更深入地进行 探讨[3]。

  ( 一 )数学课程教学 目标中的思政 教育

  1.知识与技能中思政教育挖掘 。知 识和技能的 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基 本的数学基础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数 学能力。对于进行数学教育,在小学、初 中、高中还是大学的课程中,都会有这 方面的要求和标准,随着知识内容深度 逐渐加强,不管是知识 目标,还是能力 的思想目标,重视程度都有所降低。对 于思政教育与数学课程教学的融合,我 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从知识层面入手,在 知识层次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将数学知 识中的思政元素经过教师加工、提取后 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既收获知识又在思 想上得到提升,也是最为直接的在数学 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办法。

  2.过程与方法中思政教育融入 。我 国新课程标准下,都在实施过程与方法 这一课程目标。从追求与注重学习的结 果转变为强调学习本身的过程,对主动 性给与很大的关注,让学生们体验获得 新知识的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一 些科学方法。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知 识的获取及掌握程度,还要密切关注每 一位学生的性格上的差异,以及自我能 力的培养与发展,积极地探索每一位学 生的 自我学习途径与方法,遵循每一位 学生自我身心健康发展的原则与规律, 充分挖掘和利用每 一 位学生的创造力与潜能。过程与方法强调学习过程中的 经验和收获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 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 。学习某一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自 己搜集资料,进行探究,就可以培养学 生独立探索的能力与不畏困难的精神。

  3.情感与价值中思政教育升华 。在 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教学下,情感与价 值的 目标最为重要,也是融入思政教育 的核心,我们也从三个层次含义进行讨 论。

  第一层次含义是“情感态度层次”, 也是最基本的层次 。可以培养学生的好 奇 心 与求知欲,学生能够形成质疑与独 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不畏困难 、克服 困难 、建立 自信,进而使学生能够感受 并欣赏数学的美,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 中的紧密联系。

  第二层次含义是“德育层次”,教师 可以通过数学史的发展和数学家的艰 辛探索过程在课程中的融入,使学生在 意志 、道德、审美 、习 惯等方面受到教 育。首先,对于数学本身就具有挑战性, 需要我们克服困难, 坚持不懈地学习, 会培养人们坚韧不拔 、严谨 、积极探索 等精神;其次,数学家的精神和他们的 事迹,不仅可以让人瞩目而且激起一代 又一代人科学热情、奉献精神 。在学习 数学的过程中,我国的数学史的发展和 数学家的故事在不断地熏陶中可以提 高我们民族的 自 豪感,感受我们国 家的 文化的强大,增强文化 自信 。德育层次 的实现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对知识不 断地升华,长期靠教师有意识的坚持。

  第三层次含义是“哲学层次”,这一 层次恰恰是对价值观的升华 。在课堂 中, 不仅要涉及情感态度与德育层次, 还要进行哲学方面知识的讲授,使学生 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认识。在数学知识 一 点一 点积累的过程中,在数学方法一 次又一 次的总结形成中,在数学思想的 不断发展过程中,这些日积月累的一小 步,才形成今天书本中的知识 。这些都 是智慧的成果, 是不断敢于试错的勇 气,以及不断推翻和尝试的斗争 。正确 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对学生进行哲学教 育, 使学生形成正确看待世界的方法 论,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

  (二)数学课程教学模式中融入思 政教育

  在一个课程中对于教学模式的掌 控影响整个课程的进度和学生所收获 的 内容。课堂中我们所熟悉的数学教学 模式有讲解—传授式 、 引导—发现式、自 学 — 辅导式 、 活动— 参与式等 。讲 解—传授式的主要特点就是教师进行讲解,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学生被 动且枯燥地接受知识。对于思政教育的 融入主要以教师 口 头传授 一 些明显带 有思政色彩的知识,是较为明显也是最 为直接的方法,但是不少教师也担心 中 间穿插思政有关的知识会打乱学生思 路影响课程进度 。其余三种方式,以学 生为主体,教师设计课程的活动引导学 生进行参与,这就考验教师对思政教育 元素的挖掘与设计 。所以,教学模式的 调整与设计,可以使思政教育融入数学 课程教学[4]。

  (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思 政教育

  1.融入数学名人事迹 。教师将数学 家的成就和事迹等内容进行思想品质 的培养和提炼。在我们已经学到了相关 理论知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其作为 一种背景贯穿于课程的教学中,既可以 把思政教育直接融入到数学课程的教 学中,节约课程讲授的时间;同时还可 以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政教育,数学家也 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为学生提供 学习的动力与方向。数学家的事迹十分 适合隐性的思政教育,也让学生能够主 观的意识到我们要学习数学家的哪些 方面,该如何去学习。

  例如,在课堂上讲解微积分开创者 的故事,微积分的开创者是德国著名科 学家莱布尼茨。他从一开始不是单单只 研究数学这门学科的,他本身是一名哲 学家, 后来才逐步只专心研究数学,最 终成为数学家 。此时,老师可以为学生 分析 。高等数学比同学之前在中学所学 的数学知识难度要大。教师需要引导学 生, 让他们摆脱心 中那些极端的想法, 专心细致地学习数学知识,要以积极的 态度去面对,努力学习,做到不气馁不 放弃 。让学生们了解一些知名数学家们 的故事,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以数学家们作为榜样,有应对挫折 和困难的决心,做任何事情都不是轻易 实现的, 这样使学生在以后面对问题 时,也会勇敢面对和克服,问题也随之 迎刃而解 。所以,数学家的事迹十分适 合隐性的思政教育,也让学生能够主观 意识到我们要学习数学家的哪些方面, 该如何去学习。

  2.融入数学学科发展史 。通过讲解 数学学科的发展史,介绍数学这门学科 的进步历程,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独有 的文化。讲解数学发展中的三大危机是 如何出现的,并做了哪些努力最终得到 解决的,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这个庞 大的系统, 是如何 一 点 一 点构建起来 的, 理解科学同样也可能面临 巨大挑战,要有勇气对科学提出质疑和做出牺 牲。

  3.我国的数学成就 。爱国主义教育 是新时代青少年必须要接受的教育,教 师通过讲述中国古代时期数学的辉煌 成就,并与同时期其他文明的发展程度 作对比,使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提升 文化 自信,激发爱国热情,使学生能够 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在数学课程 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不单单是讲解数 学史一样就是思政教育的融入,我们可 以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 利用好资源, 将思政教育较好地融入数学课程教学 。 如今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 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数学思 想的互相传递,利用好资源,将思政教 育更好地融入数学课程教学,使学生感 受到上的不仅仅是 一 节简单的有关数 学史的数学课。

  (四)在课程评价和反馈中融入思 政教育

  在课程评价的体系中, 把价值引 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 统 一 作为教学 目标纳入学生课程学习 效果的评价体系中 。在新时代,新时期 的背景下, 改变以往的终结性评价标 准, 例如上交论文或者课题汇报的形 式, 如今应该注重过程性考核的比重, 增加更多形式,教师应全方位,全方面 的去考量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疫情期 间线上上课的学习情况, 线下活动课 中, 各门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等等,从 课堂小组讨论、论文的提交及质量情 况、平时课后作业的完成度、课堂中积 极表现等方面综合评价,使其在最终的 评价体系中体现出新时代下育人的教 学效果。通过改变课程的评价与反馈方 法,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注重对课 程的整体学习过程而非只注重最后的 结果。通过改变评价与反馈方法使学生 能够在课程中收获知识,感受数学学习 魅力,享受学习过程,收获更多除知识 外的思想与能力,这也是数学课程教学 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措施 。在 改变考核方式的同时更好地实施课程 思政,得到效果更好的课程反馈[5]。

  三、总结

  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数学课程教 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分析了实施融 合的可行性,从数学课程教学的几个方 面提出了几项举措,首先数学课程教学 与思政教育融合是可行的,它们的育人 的宗旨都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 接班人,数学课程中拥有着丰富的隐性 思政教育资源,数学队伍师资的优势也 是推行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 。其次是数学课 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考验数学教师 对融入思政教育的把握程度,数学课程 教学内容的选择,取决于教师对思政元 素的挖掘。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 内容的选择使得思政教育在教学中进 行渗透,可以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实施 思政教育 。最后在数学教学模式的调整 与改进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方面,虽然 没有直接的数学知识传授,但是通过这 种潜意识的培养更能够达到润物无声 的效果,使学生在德智两个方面得以发 展,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
\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思政教育的 融入是我们未来 一段时间仍需继续研 究的课题,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但部分教师理解还 不够深刻,还需继续研究与探讨,不断 地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使数学课程 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愈加成熟。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 学“十四五”规划 2021 年度重点课题 (项目编号:GJB1421144) 的阶段性成 果 。]

  参考文献:

  [1] 钟平 , 冯秋芬 . 思政教育融入在高校 数学教学的意义与措施 [J]. 公关世界,2020 (08):119- 120.
  [2] 张凯,段妩迫 , 辛海燕 .课程思政研究 综述[J].职业技术,2021.20(04):1- 6.
  [3] 肖翔 , 杨兰清 . 大学数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J]. 科技资讯,2018.16 (28):184- 185.
  [4] 潘腾 , 张晓娇 ,徐向阳 , 等 .《数学史与 数学教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南 昌师范学院学报,2020.41(06):14- 17.
  [5] 王学俭 , 石岩 .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 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 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6372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