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大 背景下,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 课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整 个思想政治课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 的全面发展 。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 时,将学科核心素养与讨论式教学相结 合,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激发学 习 兴 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突出作用 。 文章首先采用例证、文献分析法理清概 念,奠定理论基础;其次说明讨论式教 学对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 要意义;最后针对学科核心素养与讨论 式教学融合的优化对策进行研究,其内 容主要集中在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建立发展性评价 体系等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讨论式教学,思想政治
近年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引 起学术界广泛讨论,将其融入到学科教 学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思想政治课作 为一 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性学科,对培 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具有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更 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讨论式教 学有助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展和提 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将思想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讨 论式教学相结 合,将立足核心素养与讨论式教学相结 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为融入教学提 供有效对策。
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讨论 式教学理论概述
首先理清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和思想政治课讨论式教学的相关概念, 了解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具体内涵,明 白 讨论式教学具体内容,为二者融合提供 理论依据。
( 一)思想政治核心素养
《普 通 高 中 思 想 政 治 课 程 标 准 (2017 年版)》中明确了思想政治学科核 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 、 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1]从双基目标到 核心素养的演变其实是从“书本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蜕变。教学目标的阶段 性改变都是为了进 一 步拓展和深化教 学理论,而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师教 学活动中设计教学目标的指向,融入教 师教学活动,渗透教学方方面面能够提 升教师教学效果, 适应学生发展需要。 余文森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 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 。”[2]在学科 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 想政治学科最根本 、最核心的任务;法 治意识是学生成长阶段不可缺少的理 念和支撑;科学精神是学生做出正确价 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表现;公共参与是 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路径。四个要素对 于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也可依次归 结 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和有担当,不 同要素各具特色而又彼此相互支撑。
(二)讨论式教学
讨 论式教学是在开放式教学观念 语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 系列 问题呈现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以生生、 师生讨论为主要教学推进手段的教学 组织形式 。[3]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应 用讨论式教学,从学生的现实经验中选 取具体课题,选择易混淆知识点 、学 习 难点、社会生活热点进行探讨,注重在 教学中创造问题情境 、呈现学习主题, 激发学生思考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 通过沟通和讨论, 能够协作探索问题、 分析问题,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思想政治课是活动型课程 。什么是 活动型课程? 换言之,就是课程内容采 取课堂模拟活动并通过社会实践引入 学习和思考的形式 。而讨论式教学可以 完美地契合到这样的模式当中,在尊重 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 情,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在这 个过程中,教师能够领导讨论的大方向 并借助案例或其他实践活动进行探 索 和深入分析。讨论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克 服单 一 、主观 、片 面的思维,用全面 、客 观 、辩证的全方位角度来思考问题,进 而使学生运用明确的政治方向和饱满 的政治热情深入课程学习。
二、讨论式教学对培育思想政治学 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核心 素养培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 的 强大内驱力, 也是学好知识的第一 步 。 日 本教育家木村久 一 指 出 强烈 的兴趣 和顽强的入迷对天才的重要意义 。[4] 因 此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是第 一要务 。要提升学生兴趣,就要改变过 去枯燥 、抽象的灌输式课堂,利 用 学生 强烈的好奇心 引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 鲜活的案例带动学生主动学习,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 。更要通过讨论的形式,快 速激发小组间人员的思维碰撞与交流, 使学生了解不同视角的看法,来弥补 自 身认识的不足, 从而达到扩展思维维 度,完善知识结构的效果。
如“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哲学与文 化》中的内容,可以采用二选 一 的方式 让学生选择更感兴趣的观点进行探讨, 以此来引起学生兴趣。其中,观点一:有 人说,脱贫攻坚楷模是打赢脱贫攻坚战 的英雄,没有这些英雄,就没有脱贫攻 坚战的全面胜利。 观点二:“民者,万世 之本也 。”请同学们以讨论的形式对两 个观点进行辨析并说明理由 。用这一方 式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中的主体是英雄 个人还是人民群众,进而在此基础上引 出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本次课题就 是通过讨论的方式让 学生主动参 与课 堂教学,让学生对人民群众地位有更深 刻的理解,明确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 的创造者,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 线,进而使同学们深刻理解青年所肩负 的重要使命 。同时,在这一 学习过程中, 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讨 论调动了学生学 习和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在无形中培 养了学生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强化了 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落实核心 素养要求
在过去“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中, 学生被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 “容 器”,由教师进行讲解和灌输。这忽视了 学生的主动性, 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 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而讨论 式教学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教学方 法,教师通过问题导向 、情境创设等方 式,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加深学 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和理解,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具体来说, 就是由教师预留任务, 确定讨论主题,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 论 。讨论对学生能力培养具有多重作 用 。首先,组内每个主体根据预留任务 找准关键词,搜集相关资料,这是培养 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生 需要在头脑中构想出相关的知识链,这 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再次,组内成 员互相交换意见,完成知识的传递与补 偿,这是培养表达交流能力;最后,组内 代表进行总结,这是培养归纳总结的能 力等等。在讨论的过程中既促进了学生 能力的全面发展,又提高了 学生的综合 素质,这对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具有 重要意义。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 讨论式教学优化对策
( 一 )依托学科核心素养 ,提升教师 专业发展能力
为应对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 际 考验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要求, 新时代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发生了 变 化 。一线教师承担着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的任务,因此教师必须摒弃因循守旧的 教学观念,要注重结合时代精神,与 时 俱进提升教学能力。
在讨论开始之前,教师会给学生布 置下节课要讨论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 但是,如果没有老师 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很难把问题进行深 入探究,也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 法 。 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 堂活动中来,教师应该对专业能力加以 优化与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整合知识能力。利用思维导 图简单直接地展示知识间的内在逻辑, 并能有效组织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明确 自 己所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从而有针对 性地解决难点问题 。在讲授教材时,教 师可以在黑板按照教学程序补充思维 导图,展示精简的知识结构,耳濡 目 染 地使学生培养出知识的由浅入深和 内 在逻辑层次,或者每课 、每单元结束时 给学生布置绘制思维导图的任务,有了 之前教师的示范作用,学生通过模仿能 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
其次,学业评价能力,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学生被 教师赋予了期望,教师就会得到学生积 极的正面反债 。 同时,教师对他们的期 望越高,效果就越好,而这样的反债也 会增强教师对教育的热情,也回应了最 初的期望,并更加关心这些学生。 在这 一循环过程,这些学生的智力 、学习成绩和社会行为会更加接近教师的期望 。 因此,教师也应及时给与学生评价和鼓 励。
再次,具象化指导能力,培养学生 的辨析思维 。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辨析式 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通过范例分析教 材观点,在比较中深化认识 。 比如在讲 授《哲学与文化》中客观唯心 主义与主 观唯心主义时,只读教材会获得似懂非 懂的朦胧感,此时就需要教师举出实际 例子来论证 。如黑格尔提出的“世界的 发展是绝对精神的 自我运动”, 和叔本 华所说的 “意志是 一切存在和运动根 源”。引导学生概括出二者的区别,首先 提醒同学们判断这类题型是首先进行 概念区分, 即这是两大阵营中哪一方, 根据刚才所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 意识, 唯 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排 除唯物主义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原 理可以得出,叔本华所说是围绕“我”的 意志进行的, 因此是主观唯心主义,黑 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是客观精神,因此 是客观唯心主义。
最后,教会学生学习 。 引导要具体 到点子上,而不是大概地说根据教材判 断答案, 教师要教会学生找出关键所 在,“授人以渔”才是最佳的学习方法。 同时使学生明确每 一 种观点有其存在 的价值,他们之间或许存在明确的分水 岭,但也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共同构 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几大流派之一 。 还要培养学生坚定的唯物论立场和看 问题要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 主体性发挥
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加强以学 习 者 为中心的活动设计,通过一 系列的主题 探讨、实践探究、实地研究等其他形式, 教育学生在获得社会经验的同时理解 理论的真正含义。
首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 生合作讨论的兴趣。教师在选取讨论案 例时,要服从“三贴近”原则 。挑选符合 学生认知和年龄发展阶段的例子,如在 讲授《政治与法治》中“人民民主专政的 本质:人民当家作主”这一课时,学生由 于并未年满 18 岁,没有过选举的经历, 因此要利用学生的感性思维,观看版画 1948 年“豆选”的图片,教师根据该情境 设定,邀请学生表演“假如行使选举权 的你不认识字该怎么办? ”可以设身处 地将学生代入到场景中感受到人民当 家作主的政治内涵,培育学生的政治认 同和公共参与意识。
其次,强化讨论式教学形式,培养 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在 日 常教学过程中讨论式教学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不 仅可以与讲授法相结合,也可以单独使 用 。如在讲授《经济生活》“坚持两个毫 无不动摇”时,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两 组, 分别代表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双 方为各自发展建言献策,提出新鲜的具 有开创性的对策,进行一 场头脑风暴似 的大讨论,更好地理解各种所有制经济 的地位与作用,培育学生用政治经济学 的视角看待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最后,立足社会实际,提高学生社 会实践能力 。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让学生在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 步外化于行 。如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中,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 发展时,基于学生的生活时代,他们无 法切身感受到祖国几十年沧桑 巨变与 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仅仅依靠教材是 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 的纪念馆 、博物馆等既有时代印记,又 具备隐性教育性质的教育基地,充分尊 重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历史 与政治相结合,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润 物细无声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感悟只 有党带领下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 发展中国。
(三)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建立发展 性评价体系
评价的根本目 的在于促进发展,在 推进课程改革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培育 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着重评估学生对 理论的理解程度以及据此表现出的思 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外显行为。
首先,评价内容综合化 。传统的教 学评价仅立足于学习成绩,出现了重智 育轻德育 、高分低能的问题,学生的核 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培育被忽视 。 因此, 评价应由关注学业成绩转向关注核心 素养,使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内容综 合化意味着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本理 论知识的掌握,还要重视对学生整体素 质的培育;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 绩,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 习兴趣;不仅要培养学生良性的心理情 感,还要注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单 一 纸笔测验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还要依 靠对学生平时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等,如 教师要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在 传授知识的同时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 以及在同学交往中所展现的沟通交流 技巧和学生在对待、处理问题时表现的 态度和应对能力等,在 日 常教学中实现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些都应作为评 价内容的指标体系之一。
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教 学评价只有教师作为 评价学生的主体,忽视 了其它方面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学评 价应由单 一 主体评价转向核心素养倡 导的多元主体评价 。转变为现在的学生 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等 等,教师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特 点和个人的学习风格,根据学生的性格 特点给与恰当地评价十分重要;学生 自 评的落脚点属于过程性评价,实际上可 以看作是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具有 一 定的激励效果,也有利于唤醒学生的 主体意识;同学互评较学生自评相比增 加一 些客观性,同时对评价客体而言具 有更强烈的激励作用,因为“当见解未 获得同伴认可时,学生会意识到自 身知 识储备不足,为维护 自 尊 心,产生强烈 求知欲”, 同时可以发挥集体的教育作 用;家长评价是现代评价体系中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孩子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 桥梁,为 了 学生更好地发展,建立家校 联系, 形成教育合力是十分必要的;学 生在参与社区活动时,社区的评价尤其 注重实践能力方面 。因此将方方面面整 合到 一起对学生来说就是 一 个全 面而客观的评价。
最后,评价情境多样化 。传统的教 学评价注重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 重要性,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 评价注重任务的情境化、生活化,来提 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情境化评价是在各 种真实性专题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评 价也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正如加德纳 所说, 评价原来就是教学里的 一 个环 节,它应该成为 自然学习情境中的一部 分。[5] 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评价学 生, 如截取新闻片段设计问题情境、或 者根据社会热点问题专门设置 一 个情 境、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情境等等 。在真 实的背景下参与当 中,获得更清晰的认 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所表 现出的态度,价值取向等等作为评价因 素,同时评价的目 的不在于检验掌握知 识的多少,而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 已 有知识经验, 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 独立完成任务。
总之,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讨 论式教学的结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 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磨合, 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找到最适合的方式在教 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 评价后巩固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 普通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17 年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
[2] 余文森 .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J]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 (01):11-13 .
[3] 杨秀芹 , 陈一凡 .基于“六顶思考帽” 的讨论式教学组织与操作框架[J]. 当代教育 科学 ,2017(01):80-83+87 .
[4] ( 日)木村久一著;唐欣译 .早期教育 与天才[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
[5] (美)霍华德·加德纳编著 . 多元智能 新视野[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57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