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次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工作,成为了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契机,已有研究表明医务社工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医院工作事务中体现出专业性和独特性。但作为医院中的新兴职业,医务社工的实践及发展仍处于瓶颈期,仍需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务社工的实践路径,思考如何开展更为有效的医务社工服务。
关键词:疫情防控常态化,医务社会工作,实践路径
2020年3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及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的通知》,提出了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案和要求,明确了医务社会工作参与疫情防控的重要意义。医务社工在疫情当中积极发挥作用,参与疫情医疗服务,对于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探索“医务社工+医疗团队”的多专业、跨专业合作是一个很好开端,也是对医务社工参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业能力的重要考量[1]。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国家卫健委等有关政府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文件表示,要在疫后心理援助、儿童救助、老年健康服务等方面积极引入医务社会工作等专业服务,支持医务社会工作发挥专业优势[2]。那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可发挥的作用有哪些,在此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的重点难点是什么,结合该时期的特殊背景医务社工自身应做出哪些相应调整,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以上所提出的疑问。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发挥的作用
(一)提供心理干预服务
自2020年初疫情爆发至今,医护人员在长时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心理压力大、职业枯竭等消极情绪,有研究表明,临床一线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士中50%有轻度焦虑,29.25%有中度焦虑[3]。消极情绪不仅影响着医护人员自身的心理状况、工作状态、家庭关系,对于医患关系也存在影响。为此医务社会工作者利用主题小组活动,通过线上或线下的形式,招募自认为受疫情影响存在消极情绪的医护人员们为成员开展活动,实践及研究表明此活动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共情能力[4],减轻职业压力[5]。除了医护人员,医务社会工作同样也为住院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干预服务,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医院严格管控住院患者的陪护人员,限制家属的探视,大大减少了患者与外界的联系,从而导致患者人际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住院时间比较长的患者,他们的需求更需要医务社工的帮助和支持。医务社工通过病房探访、个案工作、小组活动、节日活动的形式,帮助患者及家属疏导消极情绪,树立治病信心,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另外,医务社工还为其他有需要人士提供心理干预服务,例如通过心理援助热线,微信公众号平台等线上平台,为社会上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心理干预,协同维护社会稳定。
(二)资源链接服务
无论处于何种时期,资源链接一直是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首先,是为医院进行资源链接,包括非物质以及物质资产的链接,非物质资源指的是链接服务资源,如志愿者、教育培训等等,物质资源指的是为医院筹集物资,作为日常工作、节日活动的开展、应急物资的储备。其次,是为服务对象链接资源,例如在个案为案主服务时,对案主而言医务社会工作者、医护人员、医院的基金项目、家庭甚至案主自身都属于资源,同时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链接院外资源,向社会、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寻求帮助,用个案管理的工作方法,从经济、心理、生理等方面为案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最后,是为社区链接资源,在这一环节中,医务社会工作者将医院、政府、社会三方的资源整合输送到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上的资源帮助、协助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帮助社区建设志愿者队伍、引入政府帮扶项目等等。医务社会工作通过链接资源,为医院做好疫情防控保障工作添砖加瓦,发挥医务社会工作在医院实务中的作用,同时也为服务对象解决困难,体现出专业服务的效果。
(三)多方位参与疫情防控
在偶有零星案例爆发的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医疗机构仍时刻戒备,对于疫情防控,医务社会工作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医务社会工作迅速组建应急志愿者队伍,有效地进行秩序维护、物资分发等工作,缓解医护人员的压力,为就诊及住院患者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医务社工对志愿者进行管理以及监督;对接物资分配及捐赠工作,避免出现疫情防控物资短缺现象,一旦开展紧急防控,随即有大量的物资输送、捐赠到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者与医院其他部门配合开展物资分配及捐赠统筹工作;积极参与一线疫情防控,经过了疫情初期中期,医务社工的医学常识也有所提高,作为辅助力量参与到防控中,同时在日常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中,积极宣传防疫政策,缓解医护人员的压力,推动疫情有效防控。此外,医务社工还参与社区疫情防控,为社区居民提供物资、心理援助,协助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解决生活困难。通过参与疫情防控,促进了医务社会工作的跨学科合作,在防控中开始建立学科资源共享,进一步体现了医务社会工作在医疗机构中发挥的作用。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存在的困境
通过与一般时期医务社工的实践开展情况相比较,分析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务社工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提出了该背景下医务社工实践的主要难点和要点。凡此种种,都是医务社工在实践及发展过程中必须逾越的难关,需要深入的探讨分析问题所在,并为进一步调整优化提供依据。
(一)人手不足导致工作负担重
对比我国港台地区公立医院每100张床位需配备一名医务社工的标准而言,大陆医疗机构内目前配备的社工数额远低于港台地区。目前我国医务社工进驻医院有三种模式,分别为志愿者充当、医院内部配置、政府或基金会购买服务[6]。相较传统的医院组织结构,医务社会工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进驻医院,在当前人才配置不足的处境下,该如何充分地发挥医务社工的作用将成为一个重要议题。目前虽部分医院已设立医务社工部门,专门针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提供专业的服务管理,但是现有的专业人员数量还是无法满足需求[7]。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务社工面临持续性挑战,医务社工除提供专业服务、资源链接、参与疫情防控之外,还需完成加强自身的医学常识学习、参与应急事件的培训、提升应对能力等工作。但由于人力资源不足,每位医务社工都承担超负荷的工作量,工作压力加大,导致工作中追求效率而使专业服务效果得不到保障。随着医务社会工作在医疗机构内的角色定位越来越清晰,就必须按需配置相应数量的医务社工组建专业队伍,为更多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以及更好地应对应急突发事件。
(二)职业倦怠程度加深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对医务社工提出更高的要求,医务社工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而出现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个人在工作中由于工作压力产生的一种身心俱疲的综合反应,大体包括情绪衰竭、工作懈怠、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8]。由于疫情的不稳定性,医务社工随时会面临个案、小组被迫结束的风险,而这就要求社工的服务应更加的准确、高效。有研究表明,新冠肺炎期间普通病房住院患者焦虑检出率为41.95%,抑郁检出率为48.9%[9]。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增多,需要社工提供心理干预的服务人群增多,而在人才配置不足的条件限制下,每名医务社工都承受超额的工作压力,面对服务对象的各种心理问题,医务社工自身的心理状况受影响。另外,当前我国对于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不够精专,部分医务社工虽然获得了社工职业资格证,可是对医学知识却一无所知[10],在进行疫情防控以及为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专业性遭受质疑,从工作中获得的个人成就感低,所承受的多方面压力使得医务社工职业倦怠程度较一般时期加深。
(三)专业认可度低
首先,在医疗机构内住院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大多对医务社工的性质、功能、职责等缺乏正确的认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依旧侧重于关注生理健康。因此医务社工在为患者提供专业服务时,患者会将医务社工当成医生,而在知道社工并非医生时,就会降低对于社工的信任感,影响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专业关系建立。其次,医院对于医务社会工作的职责定位不明确,将医务社会工作划分为行政人员进行管理,在疫情防控或医院日常事务中扮演多种角色,没有真正发挥医务社工的专业作用。专业社会工作的缺位导致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受限[11]。最后,医疗机构外的社会民众对于医务社会工作同样缺乏正确的认识,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兴职业进入医疗机构,对于社会民众而言,还不能完全认识或接受新的职业存在,因此也体现了需要正确宣传医务社会工作的意义。医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职业化最高的领域,提升医务社工的认可度,有利于整个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度的提升。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政府推动下,医务社会工作已经逐渐融入医疗机构,从本次疫情防控中更是能看到医务社工发挥的作用,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务社工依然接受着延续性的挑战。本文侧重于从医务社工可操作性的角度,思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可实施的实践路径,帮助医务社工开展更有效、专业的服务。
(一)加强医务社工自身能力建设
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在医院独立开展工作的专业,由于服务对象以及场所的特殊性,要求医务社工不仅拥有专业知识,还应对其他相关学科有所了解及掌握。第一,依据医务社工所开展的服务内容而言,在为患者服务时,要求医务社工掌握基本的医学常识,同时依据所负责的科室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医务社工医学知识的提高有利于增强患者对医务社工的信任,促进专业关系的建立。第二,在调节医患关系、预防医疗纠纷方面,要求医务社工增进对医学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有助于正确的维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避免医务社工在实践中犯错。第三,在志愿者组织、管理和培训方面,要求医务社工具有良好的组织、沟通、教学能力,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志愿者服务的专业性,其作为医务社工的辅助力量,帮助医务社工完成岗位职责。第四,在实习生带教方面,要求医务社工拥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帮助专业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服务水平。除此之外,医务社工还应提升行政管理能力、文书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帮助医务社工提高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和效率。
(二)推动学科之间资源共享
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医务社会工作得以发挥专业特色作用,不仅仅是依靠社会工作专业本身,更多是进行跨学科合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同样应延续跨学科合作,推动学科之间的资源共享,学科之间的资源共享包括人力、物资、场地等。就目前我国医务社工医学知识水平较低的现状而言,学科之间的资源共享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不仅可以提升医务社工医学知识水平,而且能促进其融入医疗团队,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组织、开展跨学科合作,整合可利用的资源进行资源链接。医疗机构不仅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更是开展科研、教学的重要基地,医务社工在开展科研及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跨学科合作,帮助提升医务社工理论及实践研究水平,创新科研成果。促进医疗团队从单一的“医护组合”调整为“医护+身心社”的多元角色构成,从“技术医学”为主转向“医学+人文”并重的多重关怀[12]。对医务社工的带教而言,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需要深入到科室中为患者开展专业服务,与医护人员开展团队合作,有利于医务社工的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
(三)调整及优化实践服务模式
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医务社工应适时调整及优化实践服务模式,从自身参与疫情防控中提取有效经验,将其与一般时期开展的实践服务进行比较,将二者中的有效经验依据实际情况创新服务模式。首先,针对人才配置不足的困境,医务社工应充分利用志愿者、专业学生的力量,将其纳入应急志愿者队伍,作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后备军,不仅能够减轻医务社工的工作压力,而且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有效反应。其次,在服务对象不变的前提下,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在病房或社区开展相应的健康宣教活动,注重线上平台的使用,扩大活动对象的覆盖面及活动的影响率。对于个案服务而言,医务社工应注重控制服务期时间,在个案服务中严格遵守常态化防控要求,在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利用社交媒体与案主进行及时沟通。最后,发挥医务社工督导的重要作用,注重医务社工自身的心理建设,正视工作中面临的伦理困境及职业倦怠,专业督导不仅应保障医务社工的专业服务水平,更应关注医务社工自身的心理情绪及职业瓶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升根据表中2010、2015、2018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升级路径综合评价指数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出口升级路径综合指数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的。2010年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5855,2018年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4835,从2010年到2018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升级路径综合评价指数总体下降了17.42%。从科技发展力指数来看,2010年的科技发展力指数为0.1977,2018年的科技发展力指数为0.0407,从2010年到2108年,科技发展力指数下降了79.41%,下降幅度较大;从产业发展力指数来看,2010年产业发展力指数为0.329,2018年产业发展力指数为0.3904,总体增长了18.66%;从劳动发展力指数来看,2010年劳动发展力指数为0.0588,2018年劳动发展力指数为0.0524,从2010到2018年,劳动力发展指数下降了10.88%,下降幅度较小。由此可知,产业发展力指数及劳动发展力指数的总体变动幅度较小,对制造业出口升级路径的综合评价指数的影响也比较小,科技发展力指数对我国制造业出口升级路径的综合评价指数的影响较大。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2010到2018年制造业出口升级路径综合评价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出口升级路径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一是产业发展力的发展势头较为充足,制造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较强。二是科技发展力及劳动发展力路径急需优化。
由上,做如下政策建议:(1)技术升级。制造业要想真正升级,应当脚踏实地从基础开始升级,也就是从制造业的根源着手,向价值链顶端寻找道路,利用中国互联网的优势,减少中间损耗以及剥削,点对点、面对面地了解客户实际的需求,根据需求进行设计生产,释放过剩产能。(2)产业融合升级。应当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探索的研究经费投入,以新兴和火热的产业为主,进行试点测试,利用税收、财政政策工具推广能源管理及融资租赁等服务业与制造业,进一步融合发展新型商业模式。由于目前服务发展势头良好,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实施,积极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效融合。(3)人才升级。人才引进是制造业发展中不能缺少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要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然后逐步优化制造业人力资源结构,最后形成人才聚集高地。三管齐下,综合引进人才,才能够使制造业从根本上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岩朔.人力资本结构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20.
[2]冯晓莉,耿思莹,李刚.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基于微笑曲线理论视角[J].企业经济,2018,(12):48-55.
[3]殷阿娜.中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路径与对策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51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