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意涵与当代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03 10:20: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在立基于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科学范式的同时,实现了对中华文化与中国现实的有机融合。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背景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样态,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道路、新选项。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意涵,特征,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在建党百年之际,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历史性概念的提出,代表着人类文明在中国有了跨越式发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充分表明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共产主义为旗帜、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为路径的,促进全人类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意涵
 
  1.理论依据。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确作出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阐释和实现方式,但其理论著作中蕴含着对资本主义历史局限的思考以及对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形态的构想。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凭借其自身优势地位,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和殖民掠夺,其资本原始积累的行径充满了暴力和杀戮,并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资本主义文明史”本质上是建立在对其他国家文明的践踏之上产生的。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扩展到世界范围内,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造成了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和劳动剥削,恩格斯曾指出:“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产生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2]这也进一步揭示了资本家奴役榨取工人的反人道主义行为。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详尽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揭露资本主义内在运行规律,得出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将资本主义内部固有的矛盾展现出来,也正是由于矛盾的不可调和性,马克思寄希望于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来超越虚假、落后的资本主义文明。在这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中,私有制将不复存在,“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这就是马克思致力于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彻底走出物的依赖性的社会,它决非对于资本主义所创造出的文明成果全盘否定,而是要对资本主义取得的文明成果全面占有。

\
 
  我国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内在超越,是在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此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将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统一起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由此可见,人类文明新形态与马克思所提倡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学理根基和价值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合理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
 
  2.历史依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塑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独特的价值内涵,5000年的文明史生动的诠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正如儒家经典《礼记》中所提倡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深刻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大同社会的向往与憧憬,而且这一理念对当今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和而不同”“天人和一”“天下大同”“和天下”等极具哲理性的思想,形成了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并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人人平等、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崇文化间开放包容、弘扬国家间和平协作、鼓励文明交流互鉴为价值引领,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结,更是对其思想的总结升华。新时代我们一方面要做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另一方面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求,发挥其思想的现代价值,为破解人类面临的问题提供思想动力。
 
  3.现实依据。百年来我党始终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贯彻到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中,不断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与挑战,仅用几十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史进程,因此,我党对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更为独到的见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方面均取得了全面进步,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由此可见,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历史性论断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先进性,昭示了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表现了我们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前瞻性。
 
  从现实条件来看,我们立足于自身的独特国情,在对中华文明破与立的逻辑平衡点上创造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这一新形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以科学的理论逻辑、深刻的价值导向、丰富的实践形式阐发了中国的文明追求,以创造性的贡献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进一步驳斥了西方作为世界文明中心的荒谬论断,也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特征
 
  1.以人民为中心。文明形态的演进是社会进步状态的标尺,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经历了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更替,这其中彰显了新社会形态对旧社会形态的审思,更蕴含了对人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关注。因此,是否关注人的现实生活、是否有助于人类本质的解放、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就构成了评判人类文明形态进步的科学依据。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社历史发展的主体。人类文明新形态虽然提出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但其本质上归属于共产主义社会范畴。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当作国家主体,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倾听人民呼声,以“现实的人”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将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改造人的观念,提升人的能力,激发人的创造力,以人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更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区别于其他文明形态的显著标志。反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文明形态的理解始终建立在资本增殖和阶级对立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劳动奴役制上的罪恶的文明”,[4]是少数人的文明。虽然资本主义制度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其根本目的仍然在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资本天然的逐利性使人受到的剥削、压迫程度更加严重,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物对人的控制达到了空前高度,对人本性的解放和能动性的发挥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资产阶级的民主是以无产阶级丧失公正和平等为前提的,它实质上是一种特权民主,而非全体的、真正的民主。
 
  人类文明新形态以社会主义制度为载体跳脱出西式文明的逻辑困境,其所呈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克服了利益对人思想和行为的禁锢,实现了人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就新在我们根据时代要求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由“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的运行过程,体现了以经济为动力,政治为保障、社会为基础、文化为支撑、生态为目标的价值取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整体性规划,同时,“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既相互联系又相辅相成,以“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带动“五位一体”的文明进步形态,进一步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这也充分表明了我国对人类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
 
  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划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只能在物质文明的单向度道路上继续前进,其他文明只能屈于从属地位,且物质文明的繁荣是以牺牲其他文明发展为前提条件的,一旦其他文明系统出现危机,物质文明无法获得进步的动力源泉,带来的是将是整个社会的崩塌。而“五位一体”的文明发展范围涵盖了物质、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版块,五大文明系统虽各具特色和规律,但当它们共同致力于达到现代化这一相同的目标要求时,就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所以,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后发制人的优势,规避了资本逻辑下以物质文明为核心的发展误区。
 
  在长期探索下,我们将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一高度上来,实现了发展的质量、效益、方位的统一,达到了全面协调、整体提高的良好效果,鲜明地体现了我国所倡导的“五位一体”文明形态并非各文明系统的简单叠加,而是各文明系统间的向度组合、动态融通。它以现代化建设为锚点,兼顾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人民利益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协同推进的科学路径中寻找到了最优解。因此,“五位一体”全面协调的文明发展理念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将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向新的历史性高度。它不仅是我们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更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实践坐标。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当代价值
 
  “人类文明新形态思想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文明形态的理论。”[5]是我党顺应时代需求,心系亿万人民,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境界的重要理论贡献,彰显了社会主义文明在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更好地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促进世界文明进步方面所起到的示范性作用。
 
  1.时代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我们不效仿他国,而是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价值内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坚决摒弃西方文明发展的错误思维,努力探索人类文明形态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形式,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的创立扫清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体会越来越深刻;新时代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五位一体”的文明全面协调发展作为人类文明形态进步的核心要义,统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我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文明新形态,进一步增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真正开辟出既超越西方社会又区别于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人类文明形态。
 
  2.世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虽首创于中国,却旨在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是我国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上对人类整体前途命运的关切。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签署《巴黎协定》、建设“一带一路”等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国以自身发展惠及世界人民的文明理念,给世界上既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又想保留自身文明独特性的国家以借鉴。
 
  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凸显出巨大的正义感和使命感。目前在世界上,西方文明中心的论调仍然普遍存在,其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观念加剧了种族主义、制造了地区冲突,这些地区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在新冠疫情肆虐、国际秩序遭到公然挑战的宏观背景下,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不断为世界上受疫情和战争影响的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派出维和部队维护地区团结稳定,充分表明了我国对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形象。所以,我们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出了平等包容、命运与共的价值共识,不仅具有中国意义,更具备全球格局。中国也愿意同世界各国一道,增进对彼此文明的理解,做到兼收并蓄,始终不渝为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懈努力。
 
  四、结语
 
  总之,中国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国发展大势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它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赓续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血脉,保障了各领域文明形态的全面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必将以更丰富的内涵、更开放的主题响应中国的时代旋律。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但遵循共同发展的全人类基本价值理念,还充分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诉求。人类文明新形态语境的提出,是人类思考未来文明发展走向的议题中应有之义,既呼应了世界的脉动,也彰显了中国的责任和担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5.
 
  [5]顾海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意蕴和思想智慧[J].理论与现代化,2021,(06):17-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5076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