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山西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城镇空间结构演 变呈现出区域性特征,城镇化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城镇体系不 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网络不断拓展,但仍存在一 些深层次问 题亟待解决,还需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强区域轴带牵引 功能、促进城市组群协同发展、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推动网络化空间结构发展等,持续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升新型城 镇化发展质量。
关键词:城镇空间结构 特征 优化 山西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 业现代化共同构成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当前,城镇化发展 进入了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城镇化发展速度 放缓,人口流动更加多元复杂,城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城镇 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等多层次的 空间形态正在形成 。山西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战略,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特征明显,城 镇化空间布局不断调整优化,城镇化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山西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山西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 成效,城镇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基础 设施网络不断拓展,正在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 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一)城镇空间结构不断优化
山西城镇空间结构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地势东西 两侧高中间低,素有“二分川、八分山”之称,城镇主要分布于 中部平川地区,是山西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集聚区 。随着经济社 会发展变化,城镇空间结构从“K”字形、“大”字形、“一核一 圈 三群”,正在演变为“一群两区三圈”的区域发展布局,空间结 构不断优化发展。
初期,山西城镇布局依托主要轴线和工矿型城市,以太原 为核心,沿同蒲 、石太 、太焦铁路线等主要交通干线布局,同 蒲、石太、太焦三条城镇与经济发展轴带共同构成“K”字形空 间结构,促进了全省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城镇体系建设[1]。
在“K”字形空间结构基础上,山西不断加强轴线拓展,重 点发展大运一级轴带和太焦、太旧—太汾柳二级轴带,促进太 原率先发展,加快大同、朔州、长治、晋城、临汾、侯马、运城等 中心城市发展,推进晋中 、晋北 、晋东南 、晋南四个经济区发 展,形成了大运轴带、太旧—石太轴带、太汾柳轴带、太焦轴带 组成的“大”字形空间结构,打通了贯穿东西、南北的交通“大 动脉”,畅通了经济社会发展。
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山西积极推进市域城镇化,以太 原都市区为核心,全力支持太原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太原都市 圈,推进跨市域的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发展壮大,构建了 “ 一核一 圈三群”的城镇空间结构,成为了全省经济发展的核 心区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新发展阶段,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一群两区三圈”建设, 优化区域发展布 局,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山西省 第十二次党代会上,为加强统筹规划, 加快要素和人口集聚, 山西提出构建 “ 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 局,促进山西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重点建设太忻一体化经济区, 高质量 建设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 加快建设晋北、晋南、晋东南高质量城镇圈,推动现代化的城镇化新格 局全面形成。
(二)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以城市群 、都市圈为主体形态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 调发展的城镇格局逐渐显现 。山西中部城市群是全省“一群两 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的核心组成部分,由太原、晋中、 忻州、吕梁、阳泉五个市组成,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47.3%,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 50.4%, 总人口占全省的 46.1%,是 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三大城镇圈是山西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区域,由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圈组成,是全省具 有较强竞争力的增长型区域[2] 。近年来,晋北、晋南、晋东南三 大城镇圈不断发展壮大,经济集聚水平不断提升。
中心城市的集聚带动效应显著增强, 省会城市太原是山 西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龙头”作用不断显现,常住人口、 地区生产总值 、城市规模等都遥遥领先于全省其他城市。晋北城镇圈中心城市大同、朔州,晋东南城镇圈中心城市 晋城、长治,晋南城镇圈中心城市临汾、运城,对区域的辐射带 动作用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 、一般 公共预算收入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占所在区域的比重不 断提高。其他中心城市忻州、阳泉、吕梁、晋中是山西中部城市 群的重要城市,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太忻一体化经 济区强势起步,阳泉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先行示范, 吕梁正在打造成为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 要战略支点。深入实施大县城战略,介休市、孝义市、泽州县 、侯马市 、 清徐县、阳城县等国家新型城镇化、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 示范积极开展,县城扩容提质步伐不断加快,县城综合服务功 能持续增强 。小城镇建设效应不断显现,润城镇、大寨镇、杏花 村镇等 12 个小城镇入选全国特色小城镇 。特色小镇规范健康 发展,太原市森栖小镇、阳泉市娘子关泉上文旅特色小镇 、长 治市振兴小镇等 10 个特色小镇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创建清单。
(三)城镇基础设施网络不断拓展
以铁路 、公路 、民航为主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 成,“两纵四横一环”综合运输通道正在构建,“八纵八横”高铁 通道山西段加快推动,“三纵十二横十二环”高速公路网和“七 纵十四横”普通干线路网体系逐步完善,“一干六支”的机场布 局基本形成。2020 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6247 公里,公 路里程达到 14.4 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 5744.6 公里,民航货 邮吞吐量达到 5.9 万吨。
“通道 + 枢纽 + 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正在构建,加 快建设太原国际化智慧物流枢纽,建设大同、临汾、长治三大 区域物流枢纽,加快布局制造业、农产品、快递、医药、大宗商 品五类专业物流基地,畅通九条物流大通道 。不断完善城乡物 流体系,优化城市物流集散和配送网络,加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5G、光纤 、物联网 、北斗系 统、遥感、量子通信等网络基础设施持续布局,积极打造全覆 盖全连接物联网体系。截至“十三五”期末,全省光缆线路总长 度达到 131.9 万公里,乡镇以上主要区域网络实现全覆盖。
深入实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以汾河为重 点的“七河”生态修复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大水网四大骨干 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以纵贯南北的黄河北干流和汾河两条天 然河道为主线(两纵),以十大骨干供水体系(十横)为骨架,全 力保障 11 个中心城市、92 个县(市、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用 水需求[3]。
城镇水利、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网络框架基本成型,市 政公用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供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 、燃气 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等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市、县、 乡、村四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不断健全,全省人均体育场 地面积 2.31 平方米。
二、山西城镇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西城镇空间结构演变发展成效显著,但是一些 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城镇化空间格局还需逐步优化,中心城 市和城市群 、城镇圈在承载人口和经济要素方面的能力还需 进一步提升。
(一) 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从全省范围来看,各地市城镇化发展迅速,但城镇化发展 区域差异显著,城镇化水平不一,城市规模不等 。一是区域城 镇化率差距较大 。从 2020 年各市城镇化率来看,太原城镇化 率最高,为 89.06%,远超其他城市的城镇化率;运城城镇化率 最低,为 49.27%;两者城镇化率相差 39.79 个百分点,地区城 镇化率发展不平衡。二是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差异较大。从表 2 看出,太原为 Ⅰ 型大城市,2020 年市辖区人口为 454.34 万人; 大同和长治为Ⅱ型大城市, 市辖区人口分别为 202.87 万人和 168.77 万人;阳泉、晋城、朔州、晋中、运城、忻州、临汾七市为 中等城市,市辖区人口分别为 73.09 万人、57.48 万人、71.33 万 人、90.59 万人、92.86 万人、57.71 万人、95.93 万人; 吕梁市为Ⅰ 型小城市,市辖区人口为 45.67 万人 。 由于城市行政区划存 在“一市一区”“城郊矿区”等问题,造成部分地级城市规模较 小,例如吕梁只有一个离石区、忻州只有一个忻府区 、晋城只 有一个城区,这些城市市区人口只有 50 万人左右,导致与其 他城市之间规模差距较大,不利于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 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 。整体来看,“一市独大”的特征明显,省 会城市太原具有行政和经济资源优势,人口和经济首位度高, 而区域多中心发展的趋势不明显,城市发展差距较大。
(二)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力较弱,城市功能不够健全,存在着大 城市不大、小城市不强、小城镇发展缓慢等问题 。大城市数量 偏少,百万人以上的城市只有太原、大同、长治三个市,其它城 市均为中小城市,人口规模偏小,区域性职能薄弱,对区域发 展的带动作用难以发挥 。 中小城市规模和体量偏小,从 11 个 县级市来看,古交、侯马、霍州的人口规模在 30 万人以下,人 口与经济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较弱,未能发挥各自作为区 域次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发展缓慢[4]。资源型城镇数量多、分布 广、占比大,城镇职能结构单一。22 个设市城市中,大同、朔州、 阳泉、长治、晋城、忻州、晋中、临汾、运城、吕梁、古交、霍州、孝 义 13 个市属于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镇的产业结构单一化和 初级化突出,城市的社会经济组织、协调和管理功能较弱,城 镇之间及区域联系薄弱,城市化质量较低,对周边区域服务 、 集聚和扩散的中心功能较差。
(三)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较低
山西区域间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交通 网络联通能力尚不完善, 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尚未 完全形成,综合交通枢纽和一体化服务发展较为滞后,城乡公 交一体化发展进程缓慢 。城市群、城镇圈交通运输一体化格局 尚未形成,高速铁路 、城际铁路 、轨道交通 、快速路等发展较 慢, 交通通达度较差, 区域间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较为不 畅。
城市更新和公共服务短板突出、人居环境质量不高,与高 品质生活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城镇排水管网截污效率不高, 部分城市污水主管网和支管网不配套, 城市雨污管网合流制 改造工程完成率尚未达到 60%,一些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不足, 城市存在内涝问题 。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城市吸引力不强、社 会保障能力不足, 城乡二元结构的公共服务制约了农业转移 人口进城落户的积极性 。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城市 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 均水平 。城市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城镇 文化优势未充分发挥,景观风貌地域特色不够鲜明。
三、山西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路径
新发展阶段,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承载发展要素的重要 空间形式,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5] 。山西推动新型城镇化发 展,要不断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引领都市 圈、都市圈辐射城市群、城市群带动非城市群地区的多层级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一)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网络的核心和现代科技文化交流的 信息中心,是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山西构建“一群两区 三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首先要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 争力,重点建设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大同、长治、 临汾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充分发挥中 心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支持太原率先发 展,强化太原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龙头”作用, 打造成为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提升综合 承载能力和区域竞争实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 。支持大 同、长治、临汾优化空间布局,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水平,增强 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 。推动其他设 区市不断扩大城市规模,积极拓展城镇空间,优化产业布局, 提升城市内涵 。同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全 面提升城市品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 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加强区域轴带牵引功能
区域发展轴线是经济要素流动的通道, 是城市间联系的 纽带。加快构建立体联网、内外联通、多式联运、无缝衔接的现 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联系, 促进生产要素加速流动,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增强发展轴带 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实现全省城镇空间结构向网络 结构演化[6] 。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特别是提升太原国家级 交通枢纽城市地位,深入研究制定机场、高铁、高速公路、城市 轨道交通等布局合理、有机接驳的综合交通枢纽方案,将太原 建设成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中西部地 区重要通道上的核心节点 。建设城市群都市圈多层次交通网 络,打造便捷化高效城际运输网络,构建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城 镇的公交化都市圈通勤交通网 。积极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强化 物流枢纽建设,优化调整要素布局和流向组织,拓展网络化发 展新空间,基本形成设施网络化、平台智慧化、产业融合化、内 外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
(三)促进城市组群协同发展
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 、多层级 、多节点的网 络型城市组群结构,促进城镇空间结构优化[7]。按照“一群两区 三圈”区域发展新格局,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建 设晋北、晋南、晋东南高质量城镇圈,不断优化城镇化布局和 形态 。加快山西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区域, 率先打造太原榆次太谷城市核,着力打造太忻一体化经济区、 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两大引擎, 大力培育阳泉 、 吕梁东西两 翼,全面推动与“三圈”协同发展,提升山西中部城市群的整体 实力和竞争力 。推进晋北城镇圈高质量发展,以大同、朔州两 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强与山西中部及京津冀、呼包鄂榆城市 群内外联动,深化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合作 。推动晋南城镇 圈高质量发展,以临汾、运城两个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强与山 西中部及关中平原城市群内外联动, 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 区域合作 。促进晋东南城镇圈高质量发展,以长治、晋城两个 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强与山西中部及中原城市群内外联动,申 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 四)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加快推动与国家战略融合发展,畅通对外开放通道,是有 效拓展城镇发展新空间的重要举措 。进入新发展阶段,山西要 抢抓新发展格局带来的重塑性机遇,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地理 区位、发展潜力等方面优势,积极对接和融入重大国家战略, 在区域融合发展中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积极主动实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发展山西中部城市群, 建设中部地区高能级增长极 。全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战略, 把临汾建设成为黄河流域绿色崛起转型样 板城市, 运城建设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 区,吕梁建设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实验区 。积极融入京津冀 协同发展, 把大同打造成为对接京津冀 、融入环渤海门户城 市,阳泉建设成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朔州建成 京津冀重要生态安全防护区 。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加快承接 产业转移,深化重点领域务实合作,对标对表长三角地区先进 发展经验,支持申建晋东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精准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强数字经济合作共享,推进科技成果应 用转化,促进服务业重点领域交流合作,深化全方位、深层次、 多领域的对接合作。加强与毗邻地区务实合作,积极融入中原 城市群及关中平原城市群, 把晋城打造成为通往中原城市群 和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
(五)推动网络化空间结构发展
网络结构是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高级阶段,推动城镇空间结构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是优化城镇空间结构的重要举措。 作为“点”要素的区域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在要素聚合、规模经 济、业态成长等方面优势,打造区域生产服务中心 、资源配置中心和消费文化中心,加强与周边城市(镇) 一体发展,构建引 领、辐射和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以交通运输体系为 基础的“线”轴带,要以高速铁路、普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为骨干,普通公路、城际铁路、民航等为补充,有效串联省内主要地 市、经济中心、产业园区、旅游板块和人口聚集地,构建“两纵 四横一环”综合运输通道,积极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引导城镇沿着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线路合理发展布局,有效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作为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城市群,要促进其一体化发展,破除制约各类要素 在城市间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城市群 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交通 、物流 、通 信、水利、电力、油气等基础设施网络,促进产业和创新协作, 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从而形成节点相互依存、域面协调发展、通道配套运行的“点—线— 面”空 间经济网络一体化发展格局[8]。
参考文献:
[1] 曹海霞,赵艺学 . 山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与动态研究[J]. 山西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
[2] 张文霞 . 转型期山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经济 师,2016 (01)
[3] 欧志强 . 打破水瓶颈夯实水支撑— 山西省勇蹚治水兴水新 路径纪略[N]. 山西经济日报,2022-04-28(01 版)
[4] 张文霞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城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科 技创新与生产力,2020 (02)
[5] 兰秀娟 , 张卫国 . 经济集聚 、 空 间 溢出与区域经济发展差 异——基于“中心— 外围”视角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20 ( 10)
[6] 安树伟,郭文炯 ,安祥生,等 . 山西经济地理[M]. 北京:经济管理 出版社,2018 .
[7] 习近平 . 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J]. 求 是,2020(21)
[8] 李小建 . 经济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44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