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30 10:11: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大会的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为了满足新时代的开发需要,人才的培养一定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高校需要改变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培训人才。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是大学工作的重要部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才,当今社会高校教育对社会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人才培养路径
 
  大学是培训人才以满足国家需要的主要场所,在新的时期里承担着培训人才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确保大学生建立正确政治取向的基本保证。新时代背景下,新时代的人在大学接受教育,教育者如何使用正确的世界观引导学生,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教育,以及如何继续遵守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都需要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
 
  一、新时代人才思想培养的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加强和提高大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教育是新时期中国培养人才的重要课题之一,新时代是需要创新和全面发展的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是国家的灵魂,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发展动力,创新人才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素质有助于赋予创新能力全面的发挥。总之,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时代,在当前快速成功的社会环境下,大学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跟上时代步伐,走上前进的道路,热爱学习,不断发展。

\
 
  2.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变性。很多负面极端思想更容易渗透到大学校园当中,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建立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着大学的意识形态教育和政治教育。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系列亚文化衍生自大学和大学校园,这些文化的出现,使大学生对世界观、生活观、价值观有了不同的理解。大学生区分信息的能力不强,所以很容易受到一些极端思想的影响。
 
  3.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不易掌控性。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状况并不容易被教育者掌控。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内在的想法不容易表露出来。为了解决大学生在意识形态上可能遇到的问题,高校的意识形态政治教育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等教育。
 
  二、当代高校学生思想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上产生了许多观点和理论,大学生是受这些理论思维影响最大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观点等都受到社会思想和时代变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追求人格自由的发展。有些大学生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也存在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错误倾向的问题。
 
  1.缺乏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理应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回馈给社会和国家,为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部分大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就业兴趣,在就业时把自己的收入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们既没有社会责任感,又过于重视个人利益。并不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当社会责任和个人利益冲突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个人利益,以自我为中心。
 
  2.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目前的大学生,很多都是被家庭过度宠爱,在心理上非常依赖父母的孩子。将这样的人置于固定的环境中,会受到周边环境诸多诱惑的严重影响。在这个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处于非常复杂的状态。
 
  3.思想道德缺失。从分析大学生在市场的就业情况来看,许多企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提出了质疑,部分大学生出现篡改学业成绩、评价优秀成绩的各种资料造假、文化课程成绩的改动等问题。有些毕业生缺乏工作的基本道德,不认真工作,总是想着换工作,找更好的工作等等。这些都是当前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1.加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高校应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学生用唯物论的辩证法分析问题。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我们才能更好地向大学生灌输这些理论,使之从内心内在化,从行动中外化。教学方法可以与新媒体相结合,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周围的教学资源来改进教学方法。
 
  2.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在大学的人才培养中,重视教育的这一方面,确立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缺少的。在理想和信念的教育过程中,大学以继承中国优秀的精神信念为目标,进行丰富的文化活动。加强大学自身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
 
  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追求科学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是建立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规律及其发展的内部动力和直接动机,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不仅包括教育主题的科学化,也包括实践工作的科学化。不仅仅是指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科学,也指研究想法的科学化和工作的思考。在意识形态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关于把握个人和社会范畴的方法、如何处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教育者、教育对象的关系,体现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科学水平。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从“供给”的思想出发研究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内容,反映了新时期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追求和正确的意识形态取向。
 
\
 
  培养新时期的人才,首先必须满足新时期的要求,遵循党的路线、原则、政策。文化自信教育满足了新时代的开发需要。让大学生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中国优秀的文化表示由衷的自信。通过自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认识、文化素质、意识形态和政治素质。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时期,人才培养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质量,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完全发挥人才的优势,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做出贡献。在大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教育中,过于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理论素质,也与实用能力下降、生存能力下降、交
 
  流能力下降、竞争感薄弱有关。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情况下,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必须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只有在理论和实践并重,我们才能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5.进行时空背景的转换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目前我国发展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也意味着空前的挑战。西方霸权文化和殖民主义意识的强烈侵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想持续传播,在意识形态领域聚集起激烈的斗争,所以应当武装大学生的心灵。另一方面,中国进入改革和开发的关键时期,以“供给”内容的性质为正确目标,用马克思主义论占据意识形态和文化立场,武装群众的思想,提高人们的意识形态意识、道德标准、文明质量。总之,研究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供给,有助于积极适应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和特点,赋予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正向作用和功能完全发挥。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必然面临着评价教育效果的问题。缺乏有效性一直是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需要从方法和途径的改革、流程的优化、乃至教育完成度的提高等各个方向,以及从多个角度考虑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在新的时代,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方法在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应该学会创新,而不是盲目采用几乎没有效果的枯燥讲授模式。第一,应该通过对大学生的说话方式和行为进行心理状态的分析,以便能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关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通过面试和问卷调查了解。第二,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知行合一的榜样树立法,为大学生树立好榜样,让老师发挥榜样作用。也就是说,不仅要求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教育者还需要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作为大学生的引导者,如果不能达成知行合一,所传授的知识和想法很难说服大学生。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提高自我要求,通过语言、行为和微妙的影响来教育大学生,改变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解,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
 
  6.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效供给。研究新时期意识形态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供给,坚持以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论的辩证法为基本方法,坚持理论结构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整合实证研究和经验研究,统一宏观探讨和微观分析,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理论建构和经验概述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对有效供给意识形态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不仅包括建立分析框架的理论模型,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从历史经验和定期理解中总结和汲取教训。前者拥有大量文献作为基础和前提,需要通过引导、比对、研究和分析找出研究主题的问题领域,通过创造性思维形成自己的创造性观点和理论系统。只要对有效供给意识形态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通过对供给理论的拥有和分析、意识形态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过程规则、内容方法等基本理论,以及相关规律,对共产主义一般规律的理解,构建与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特定性相结合的内容供给,以及包括主要概念定义在内的理论分析框架、有效供给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内容的供给要素和机制分析,为整个主题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历史上的意识形态政治教育供给活动以及教育文化公共服务领域的产品供给活动,可以视为我们参考比较的重要对象。通过总结和汲取这些领域的实践经验教训,可以加深对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的过程、特点和法律的理解。思辨研究是指基于个体理性认知能力和经验的概念的逻辑推理理解事物本质特性的研究方法,注意概念的提出、观点的提出和理论系统的构建。
 
  新时期有效供给意识形态政治教育的研究与思想中的经济学供给理论密切相关,但因为对象的巨大差异,完全依赖或复制是不可能的。需要定义核心概念,根据自己的特性和行为规则建立理论系统。因此,需要运用推测的方法,提出一些认知角度,推测一些概念解释,明确一些分析逻辑,提出一些分析研究模型,形成说明性、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模型。此外,对有效供给意识形态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还包括准确说明实际领域中意识形态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的现状。实证研究需要展示对象物的“实际”状态,将研究对象的概念和提案转换为可操作的变量,进行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使用数值、计算、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果。
 
  7.加强工作机制的建设。多年来,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采用的是注重整体管理、忽视针对性指导的单向教育模式,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效果往往赋予表面。这种现象的关键是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结构不恰当,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工作还处于旧的思维、旧的方法和旧的形式状态。应当根据现代学生的意识形态特征,举办贴近学生生活的政治、智力、有趣的各种活动,把握学生的注意力,深入学生的内心,联系学生的感情,架起沟通的桥梁,解决学生的困惑。因此大学应该进一步改革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提高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言以蔽之,在大学中要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在教材建设的基础上,聚焦教育改革,以教师的指导水平为关键进行改善,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大学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因此,高校的意识形态政治活动必须树立以人为本意识形态概念,从更新教育内容、改善教育方面、扩大教育体系、改善教育供求的角度出发,建立高校意识形态政治活动的创新机制。高校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工作是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和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载体,培养适合新时代发展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骆诗霞.试论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J].锋绘,2020(002):238-239.
 
  [2]丁宇航,刘文良.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研究[J].大众文艺,2020(009):233-234.
 
  [3]张映.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青春岁月,2020(010):24-25.
 
  [4]范琼.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梗阻及超越[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001):120-123.
 
  [5]俞果,王紫维,游少鸿,等.思政教育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J].教育现代化,2020(24):193-196.
 
  [6]徐大鹏,刘林林.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研究[J].现代教育论坛,2020(8):87-89.
 
  [7]张馨予.“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504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