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0 09:37: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势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格局,立足国内科学技术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文通过介绍郑州大学微纳成型技术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在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措施和经验,探索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科技合作,教学培养,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侯建华等.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J].教育现代化,2019,6(28):29-30.

        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就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势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格局,立足国内科学技术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世界范围内经济分工的进一步细化,随之而来的是愈演愈烈的全球人才竞争。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更是以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为首要的就业选择。以近几年的“青年千人计划”为例,选择中部地区的人数远远小于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郑州大学地处中原地区,引进国际化人才实属不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立足自身,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是解决中原地区国际化人才短缺的根本途径。
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将引智工作和创新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逐步常态化系统化,是中西部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这样国际化平台上得到很好的锻炼,其优势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零距离接触同行先进研究领域和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通过与世界一流专家学者的互动交流,借助开课讲学,交流座谈等方式,使学生们可以与学术大师深入交流,把握国际同行的研究动态,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准确定位。这种面对面高效交流,效果往往是一般学术会议或通过阅读文献难以企及的。尤其是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往往能产生高价值的科研想法,极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生在与基地海外专家的交流沟通过程中,更能够对他们的科研工作做到全方位系统化的了解,尤其是科研工作背后的研究思路的梳理或研究灵感的迸发,这都对基地人员的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了解掌握国际一流的研究范式。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平台建设,引进国际一流学术大师所带来的国外实验室的先进管理理念,包括实验室科研创新模式、科研人员的协作机制、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研究生的培训模式等等,学生在基地工作的同时对这些先进管理机制和运作方式耳濡目染,逐渐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学生在实验室管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仪器操作、实验进程管控等一系列方面有着自己的体会和认知,在与学术大师们交流过程中,学生们会对比分析,进一步提升自己科研素养和实验过程管理能力,逐步与国际一流实验室“软件”方面接轨,这对开展良好的科研工作也至关重要,本质上讲这也是强化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

 
        第三,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细化,学科交叉是目前科研创新的关键突破点。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在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将实验室技术快速推向市场的相关经验方面。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科研训练,与海外专家就相关课题的沟通交流,与国外研究机构联合开展合作研究都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学科、多层次去思考解决学科交叉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学习国外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和激励手段,真正获得创新型科研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强化与市场主体的交流,国外一流的实验室往往也较为注重基于实际问题的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技术,通过与海外专家的交流学习,了解他们与企业、市场的交流沟通方式和渠道,逐步改变国内高校与企业间的交流方式,会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最后,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能够吸引全世界海外著名学者参与合作,学生除了向这些专家学者学习专业知识,另一个重要方面则是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虽然专业技术知识中外差异并不大,但是良好的沟通交流,才能使双方做到信息高效传递。通过学生们派出研究或与来访学者讨论交流,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做到良好的互动,掌握国际文化交流特点,一方面熟悉外方实验室文化和人际交往特点,另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河南、乃至中国的文化介绍给海外专家。以上内容都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日常工作,同时也客观起到了跨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也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郑州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序列。学校将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郑州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工程的重要建设方面之一。《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指出“构建立体化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实施“研究生培养国际拓展计划”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鼓励培养单位与海外知名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双学位联合培养。大力推进国家公派留学研究生项目。”

         微纳成型技术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是郑州大学首个获得科技部认定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心以促进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为目标,致力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交叉学科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采用“项目—人才—基地”的合作模式,发挥国内外资源优势互补,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提升成果转化;逐步建设成为技术领先、人才聚集、示范引领的国际化科研基地,持续不断地为国家科技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以人才培养为重要战略任务之一,积极探索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作为中心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努力形成有利于促进科教创新资源向人才培养聚集的协同创新机制。中心自成立以来,在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具体措施主要有:

         第一,强化国际化视野,广泛开展对外交流。秉承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一直致力于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开拓和发展。中心与美国、加拿大、爱尔兰、日本、法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研发人员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科研、联合培养教育模式。每年聘请国外本专业著名专家来学院为师生作短期的讲学和培训工作,逐步建立起国际化的教育视野和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格局。实施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推动实验室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工作,实行双导师制,并以课题为导向在国外系统完成科研实验任务;通过制度确保派出人员均带着相应课题派出,做到有的放矢,高效培养。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项目和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第二,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国际化教育的根本工作在于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流的师资是国际化教育的基石。一方面中心从引进人才上注重引进人才的外语沟通交流能力,侧重有留学经历的高端人才的引进。自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引进5名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优秀博士加入教师队伍,丰富了教学队伍体系的学缘结构。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年轻骨干教师到国外著名院校交流,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了解国外的教学模式、科研管理方法和措施,取长补短提高国内学生的教学效果。通过以上方面,打造了一支具有国际化教育理念的优秀教学科研队伍,确保国际化人才的教育质量。

         第三,以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为契机,秉承“寓教于研”的培养原则,为学术能力强,科研成绩优秀的本科生提供研究助理岗位,并配套岗位津贴。鼓励优秀的大学三年级以上本科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综合性训练,完成毕业论文;鼓励学生自主提出科研设想并开展科学实验。实验室以材料和力学为基础,以多学科融合交叉为特色和优势,注重各学科间的渗透融合,开展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自中心成立以来,先后获得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高端外籍专家项目、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河南省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河南省国际人才合作计划等项目。截止目前有90余名优秀学子参与中心实验室国际合作课题研究,专业涵盖力学、材料、化学、机械、数学、生物等多个学科。加强了力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拓展,在与国外教授的交流过程中提高了他们英文运用能力,也使本科生得到了良好的科研训练,为以后研究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的我院学生,有多名被保送到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国内一流高校和研究院所。

\

 
        总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关系到国家今后建设发展的战略性任务,郑州大学微纳成型技术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作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应该承担起这项艰巨的任务,继续深化加强,争取为河南省乃至全国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和国际化理念兼具的高级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宏帆.“一带一路”战略下职业院校国际合作交流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6):131-132.
[2]马丽丽.国际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03):20-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37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