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下《动物遗传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初探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8 13:44: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课程考核是提高《动物遗传学》的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和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加强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和内容的改革,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有利于对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动物遗传学;应用型人才;考核方式;教学质量

本文引用格式:朱晓萍,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下《动物遗传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24):60-61.

        《动物遗传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动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规律、遗传改良的原理和方法。具有理论抽象、逻辑思维强、知识涵盖面广等特点,对学生后续学习畜禽的繁育技术和从事相关研究及生产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的迅速发展,遗传实验技术如分子克隆技术、DNA重组技术、DNA芯片等的不断改进和引入,也推动动物遗传学的课程内容不断丰富。为了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当前动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强调学生对基础理论掌握的基础上,更加着重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只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和内容,才能提高学生对《动物遗传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实验技能水平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课程考核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及时有效地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质量[1]。为适应我校动物科学专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动物遗传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一是要强调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二是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和方法,合理的考核内容,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2]。对课程考核内容、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将有助于全面、有效、系统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实验技能,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

 
二传统课程考核中存在问题

         过去《动物遗传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考试为主,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往往仅期末一次性考试。考试内容重点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造成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临时突击等现象,未建立起良好的学风。而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等的考查没有量化标准,没有起到督促激励学生将功夫用在平时的学习中,未起到很好的督导作用。另外缺乏考试的反馈机制,课程学习结束,通过了考试,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虽有做成绩分析,但结果未能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达不到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导致学生的学习走向一种强化、死板的轨道[3]。有鉴于此,《动物遗传学》课程近两年对课程考核的评价方式、考核内容、评价过程、考核评价信息反馈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动物遗传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动物遗传学》课程考核方式将“单一终结性考核方法”提升为“综合过程性考核评价”。目的是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把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建立双向式、沟通式的考核信息反馈机制,发挥考核在促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双改进的作用[4]。

(一)考核内容向综合能力考核转变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课程坚持考核内容和自主学习导向相统一的原则,摒弃传统的应试思维,解决考试与学习错位的问题。考试方面尽量减少客观性、记忆性的内容,增加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考核内容。着眼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养成,增加了综合知识能力体系的考核。例如:果蝇群体中出现某一异常性状,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引起突变的原因?这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趣味性。因为解答这一问题涉及到是用核内还是核外遗传物质解释?是环境还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是性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引起?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实践能力,实现了考试和学习的深度贯通。

(二)强化过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强化过程考核,增加了平时学习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将平时成绩由原来的30%提高到60%,降低了期末考试在总评中的比重。课程考核分为四个部分:课程作业和随堂小测验占20%、前期段考占20%、后期段考占20%、期末考试占40%。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利用在线课堂管理平台—“课堂派”[5],管理学生的考勤,进行线上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并进行随堂小测验,每次作业和课堂小测验均记录和公布成绩,对不完成作业和课堂小测验成绩比较差的同学进行督促和约谈。同时在课程进行的前期和后期进行前期段考和后期段考,使得学生能够不断预习、复习所学内容。期末考试只占40%,考试主要以综合性问题为主,参考国外的教学经验,一般只设4-5道大题,不设选择题和填空题,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期末考试只占总评的40%,而且以综合题目为主,很难得到满分,使得学生不敢忽视平时的课程作业、随堂小测验和前后期进行的段考,否则考试很难通过。经过两年的这种过程考核模式的改革,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表现明显改善,加强了与老师的沟通,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评分和评语,引导独立思考和创新

        课程评价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检验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评价体系只有评分,没有评语[6]。成果导向的《动物遗传学》课程评价体系在评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评语的重要性。通过对平时作业和课堂小测验的评价、交流和反馈,考试中综合题的评分和评语,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具有创新性、探讨性的观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允许有不同见解的答案,强化学生的质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课堂提问、讨论和课下辩论以及作业成绩明显高于往届。

(四)注重考核结果的信息分析

        考核结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对知识掌握水平,同时也说明了教师教学能力的优劣。不论是课程作业、课堂小测验、段考还是期末考试,都要认真总结和分析。根据正态分布曲线,分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如果测验或者考试成绩不符合正态分布,则应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如果偏差过大,则仍系统的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很多,《动物遗传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一些理论与大一所学的课程有关,是前面的基础课程没有学好,还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或者是老师没有表述清楚…?通过不断的分析、总结,批判性的对待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沟通技巧,使得学生学的有兴趣,老师教的有成果。

         《动物遗传学》与动物科学专业的其它课程一样,是畜牧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经过近两年对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和内容的改革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加大了对平时课堂学习的重视程度,一些同学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淡化了对期末考试的重视,大部分同学明白了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明显提高。当然,由于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仅仅进行了两年,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不断改进,进一步提升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

 
参考文献

[1]黄小灵,王静,曾小雪,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6,10:103-107.
[2]周桂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4:73-76.
[3]谢琦.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以《经济学说史》课程为例[J].经济师,2013,1:142-143.
[4]谈炳发,崔世海.普通高校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76-77.
[5]陈璐,李纯锦,周虚.移动端教学平台“课堂派”在动物繁殖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9:227-229.
[6]朱晓莹.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8-1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26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