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的那些更有利于促进个人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7年底,教育部颁布了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课程标准,为高中地理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本文试图从高中地理教师的角度,浅析高中地理教师如何围绕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该文分为3部分: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地理核心素养在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从实践出发,如何围绕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地理课程标准
本文引用格式:李巧玲,等.浅谈“如何围绕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9,6(18):174-175.
近年来,“核心素养”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从对国际上有关核心素养的比较研究,到适合于我国学生特点的核心素养要素提取,从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各科课程标准制定,再到一线教师积极尝试基于本学科内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尝试,核心素养到地理核心素养,研究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上到下,逐步细化的发展过程。2017年底,教育部颁布了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课程标准,为高中地理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接着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仍会继续深入开展。
“核心素养”作为引领我国未来教育改革方向的统领性概念,在地理教育领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那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又是什么呢?下面着重研究。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
近年来,在众多国际组织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重视“素养”的研究,并试图以此为核心推进课程体系的建设。其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素养”和“核心素养”进行界定,并指出“素养”是可教、可学、可测的,[1]即:学生后天经过学习是可以习得的或者说学生经过学习之后是可以成为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该组织认为“核心素养”是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也是重要的素养。[2]具体到地理学科,高中生应具备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更有利于促进个人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角度,注重拓宽学生对知识和世界的理解,锻炼学生解决问题、欣赏世界的能力。
二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新课标中的体现
贾婕[4]对2003年修订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体现人地观念的课程标准进行整理一共有9条,而2017年新课标中体现人地观念的课程标准内容一共有29条,新旧版课程标准在“人地关系”的理念的数量上存在的差异显而易见,具体的地理核心素养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如下具体阐述。
(一)注重人地协调观的渗透
在地理2的第8小节,要求同学们用实例说出国家海洋权益或海洋发展战略等对国家或者居民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第10节要求同学们利用材料,归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寻找其产生的原因,并为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显现化
在地理1的第5小节,要求同学们运用图表等资料,能说出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并能用生活中的事例说出大气与人类生活的联系;选择性必修1第8节,要求学生运用图表,分析海水和大气运动之间的关系,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典型天气“厄尔尼诺、拉尼拉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加强区域认知方法的锻炼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均以化大为小,将地理知识组织成区域加以认识,在选择性必修2中表现最为明显,它一共有9个单元,其中有6个单元的课程标准都是以区域或者是某城市为例,认识区域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多途径提高地理实践力
在地理1的第4小节要求同学们通过野外观察或通过看视频、图像等途径,识别3-4种地貌,并描述景观的主要特点;第9节和第10节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者运用土壤标本,能说出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识别植被并说明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第11节要求同学们说出常见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并为避灾、防灾提供解决措施。
同时,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更擅长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与现代科技联系在一起,例如:在教学提示部分,为了弥补学生无法去野外直接观察的遗憾,建议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视频、计算机虚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可见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体现了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无论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角度,还是在应对升学考试的方面,都应把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三 如何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对蕴含在各学科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同时这也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重要举措。教师要在充分理解地理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以现代化教育理念为指导,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人口、资源、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科学认识人地关系,形成热爱家乡,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一致的观念,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5]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断丰富知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首先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不断完善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寻找适合自身的教育教学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一个成功的教师=经验+反思,经验,对于每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对于教师来说也同样适用,每一位老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会经历很多的挫折,成长的关键是要学会反思,不断总结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并且要对生活有信心,这样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才能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二)万水千山总是情——把握情感目标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并且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问题时,首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运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爱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能力;其次,要在生活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养成绿色出行、不随意丢垃圾的好习惯。
(三)只缘身在此山中——贴近学生生活
地理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有关人类的“衣食住行”都在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内,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增添了地理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课本上的知识生活化,使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的学习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在自身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以地理的眼光欣赏这个世界。例如在讲到水循环这部分知识时,具体下垫面是怎么影响人类活动的,可向学生解释当前全国大多地市进行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及洪涝灾害,城市用水等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四)天涯若比邻——巧用多种媒体
高中学生在学习自然地理知识时经常会产生的感受是:地理知识抽象、乏味、难理解,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空间—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特性之一,而同学们在地理学习时通常对地理空间感知较弱,因此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很难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映像,例如:在学习区域地理部分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呈现纸质地图或画出地理板图,提高学生感知能力,在讲到世界洋流分布时可运用形象、逼真的电子地图展示全球洋流分布及运动状况,利用Flash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一年中在地球上的运动等,这种根据需要来判断是否模拟其在空间中的变化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事物的感知以及空间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7]
参考文献
[1]姜雷雷.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聊城大学,2017.
[2]汤国荣.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1):119-122.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N].中国教育报,2001-07-27(001)
[4]贾婕.浅谈“如何围绕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6(34):206-207.
[5]刘玉源.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决策能力的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6]牛昌子.浅谈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D].甘肃省通渭县平襄镇店子学校,2013.
[7]丁峰.把探究式教学引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D].徐州教育学院,20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