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美国地理课程标准对中国中学地理教学培养区域认知的启示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07 14:43: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区域认知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的中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在美国地理课程标准中,区域和空间亦居于首要地位,对其有详细的说明和要求。本文基于中美两国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关区域认知内容的阐释,通过分析课程标准上关于区域认知方面的异同,发现中美两国地理课程标准在培养区域认知方面各有侧重,并思考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地理课程标准;中国地理课程标准;区域认知;启示

本文引用格式:孙小琪,等.美国地理课程标准对中国中学地理教学培养区域认知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9,6(69):242-243.

区域认知是人们出于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地球表层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来加以认识的过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中美两国的地理课程标准虽然对于培养区域认知的表述有所不同,如:美国课程标准中注重运用3S技术让学生自己绘制地图,运用心理地图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等都是中国地理课程标准中所欠缺的。但是各个版本都体现出了对区域认知的重视,对比两国的地理课程标准对于培养中国的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一 中美地理课程标准对培养区域认知的对比

通过对中美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区域认知培养内容的详细对比可以发现二者的区别:第一,从地图等地理表征技术手段的运用来看,美国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学生对各种技术手段的理解与分析,更关注其使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通过纸质或者电子地图了解不同地理环境,还需要掌握地理信息的获取方法。但是中国地理课程标准中在这一方面比较欠缺,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更关注的是学生从地图以及其他地理表征中所获取的信息,对于如何制作地图,分析3S技术的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盲区”,使得学生的区域认知培养局限于知识的获取,而难以构建知识的生成过程。第二,美国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心理地图的概念,即从心理层面引导学生对区域地理环境乃至全球地理空间的认知,在生活实践与理论知识学习中逐渐在心里形成“GPS”,根据客观描述准确定位信息,例如我们按照某一路线经常往返于两地之间,在会在心理层面对沿线的地理环境形成潜移默化的认知,并根据心理地图准确定位区域地点。在我国课程标准中,心理地图的渗透存在欠缺,教师忽视了学生在心理层面对周边区域以及地图的体验与感知,导致学生的地理认知更多的是理论层面,而难以与实际生活建立密切联系。第三,对于空间组织的设计,美国课程标准根据地理学科的人文特点,指导学生在分析区域条件、形成时间、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渗透人所起到的作用,并将人作为地理空间描述的关键元素,密切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关系。

但是中国地理课程标准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的关系依然缺乏有效的构建,教师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过程中,主要强调空间格局的整体特点,忽视了人类行为在塑造自然中的作用,弱化了人类与自然格局的关系,影响了学生对空间组织的认识深度。第四,对动态思想的渗透,区域地理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这其中不仅包括自然条件的变化,更包含人文社会的变化。在美国课程标准中,区域认知的培养对于动态思想的渗透十分清晰,如在美国地理教材中会指导学生调查老年人和“00后”的年轻人对于佛罗里达州休闲娱乐区域的看法,以引导学生从不同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等角度探究同一区域在不同人群眼中的特点,进而启发学生从动态变化的视角形成区域认知。在中国新课程标准中,动态思想的渗透相对欠缺,教师在区域认知培养中,忽视社会文化动态发展与地理区域构建之间的关系,限制了学生对于区域形态的动态认知。

\

 
二在中美地理课程标准对比中关于培养区域认知的启示

第一,围绕区域认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引导。在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以知识、能力、情感为核心的三维培养目标发展为核心素养,虽然在表述上更加丰富,更符合当代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但是从根本上依然没有脱离三维目标的框架。通过对比美国《面向生活的地理学: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2012年版)》的内容发现,其对于学生的要求基本也是围绕着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但是在实践方法中,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状态,却值得我们借鉴。基于此,在学生区域认知培养中,教师应立足区域概念,结合地理条件、地理数据引导学生发展区域分析能力,进而在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中实现情感发展。

第二,重视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素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区域分析中的作用逐渐显现。例如在日常出行中,人们对于电子地图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地理课堂也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美国地理课程实践中,教师善于运用“3S”技术营造信息化、数据化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基于此,我国在地理教学中应主动汲取经验,打破传统信息化课堂构建中单纯的课件引入,利用“3S”技术为学生创设立体化的区域地图,并指导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大数据进行收集、统计与分析,从而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第三,渗透生活经验,强调学生心理地图的构建。从美国地理课程标准的标题“面向生活的地理学”中,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其对地理与生活关系的认识。在美国地理教学中面向生活、服务生活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将学生引入到现实生活中来,体验生活区域中的地理学则是教师教学指导的关键。基于此,我国在地理课程标准构建中,也应从生活化角度对地理课程进行深入分析,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地理素材,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地理学知识;另一方面营造生活化情境,指导学生将地理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以提高其生活能力。

第四,重视人文因素,推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融合。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在区域认知培养过程中,美国依据课程标准中“面向生活”的要求,将人作为重要的分析因素,并结合文化变迁与发展,对区域地理进行深刻探究。从这一层面,我国地理课程标准构建中应得到启发,将人文因素更好地融合到教学实践中来。例如在区域生态环境分析中,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教师应将教学视角拓展到人类社会的运行历史与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对生物以及非生物在区域生态环境中扮演的角色加以阐述,进而从人文角度分析加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实现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有效融合。

第五、融合动态理念,深化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无论是从时代发展来看,还是从地理学科本身来看,变化始终贯穿在区域构建的过程中。在美国地理课程标准中,动态理念的渗透从空间与时间上拓宽了学生的思考。因此,我国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应主动借鉴,一方面从空间上,选择不同的尺度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总结地理规律,理解区域空间特点;另一方面从时间上对比统一区域的历史变迁,引导学生体会时间对区域环境的塑造,进而利用时空上的动态观念引导学生建立更加科学的区域认知。

总之,中美地理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区域认知发展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对比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在理论阐述还是实践构建层面,中国地理课程标准中依然存在一定的欠缺。基于此,我们应拓宽教育思路,对比分析中美课程标准中关于区域认知培养方面存在的差异,了解自身教育发展中的不足,并结合我国地理教育实情,对课程标准进行完善与优化,进而为学生的区域认知发展形成良好的教学指导。

\

 
参考文献

[1]林达欣.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5):65-66.
[2]谢妙霞,崔桂善,侯焱臻.基于高中地理教材的中美环境教育比较[J].教育教学论坛,2018(22):48-49.
[3]张俊生.中美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及启示[J].教育科学论坛,2016(5):21-22.
[4]潘玉莹,王向东.美国地理课程标准对培养区域认知的启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9):67-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016.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