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学生生命教育近年来越来越为高校管理者及研究者所重视,而理工类高校中的文科专业学生作为小众群体,呈现出心理异常情况易高发且易被忽视的特点。本文针对重庆市某理工类高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并给出教育策略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英语专业
本文引用格式:招吉韬,等.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生命教育状况及教育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7):178-180.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1]。而要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环节中,生命教育必将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生命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命观,激发大学生的生命潜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时时刻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2]。它是一种全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性的全面均衡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围绕生命教育这一研究课题做了大
量研究。西方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已经开始进入对于生命教育的正式课程阶段,倡导渗透为主的生命教育方式。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及当时对社会的缺失和需求,我国研究者冯建军将生命教育这一概念细分了不同取向:身心健康取向、生死取向、伦理取向、宗教取向和社会取向[3,4]。张加明在其高校生命教育有效途径研究中建议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5]。然而,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固然教学内容系统,教学环节连贯,但高校学生目前学业内容繁杂,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业负担,而且缺少有经验、有能力的适合师资也是面临的一个现实困难。
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是一个有着突出专业特色的独特群体,这个群体学生总数在学校占比较低,专业认同感较低,女生数量往往远超男生。相比非英语专业生,英语专业学生有着很强的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比较敏感。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徐凯文曾提出“空心病”这一概念,又称“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6],在中尤为凸显,表现出生活枯燥,生活极度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该干什么[7]。综上,多数学者对生命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作了深入诠释,但鲜有关注到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这一独特群体,且对具体有效的教育策略还缺乏成熟研究。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重庆市主城区某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2014~2017级全体本科生,共计301人,含外国留学生2人。其中,男性学生56人,占比18.60%,女性学生245人,占比81.40%。学生年龄跨度为17岁至23岁,平均年龄为20.5岁。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为问卷量表及结构性访谈。问卷量表为台湾学者谢曼盈编制的生命态度量表[8],访谈提纲以林森浩复旦大学投毒案及药家鑫撞人后刺死伤者案件这两个案件为背景编制。为更有效检测出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关于如何解决人际矛盾和对于生命的认识,笔者对问卷量表中的部分条目表述进行了修改。在调查前,首先邀请部分学生进行了试测,并根据测试反馈对问卷进行进一步修订,完成了最终量表。所有量表条目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5级评分法,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记为1~5分,所得总分越高,说明生命态度越正向。
(三)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包括问卷修订、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笔者与其他调研者分别进入不同班级同学的寝室,开始与寝室的同学进行交流。通过一些简单轻松的话题暖场后,进行对生命教育话题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旨在围绕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获取第一手数据。本调查共发放问卷301份,回收有效问卷共计290份,有11位同学没有按问卷要求进行选择。笔者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定量分析。
三 结果与讨论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生命态度比较
通过对290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得知,回收男性学生有效问卷为49份,女性学生有效问卷为241份。数据对比发现,男生和女生对生命的态度差异不大,女生生命态度整体优于男生。探究其原因,男生群体在英语专业学生群体中占比较低,每个班往往只有几名男生,人际交往障碍往往导致该群体网瘾沉溺、自我否定、理想真空,呈现出对生命态度消极的一面。
(二)不同年级大学生生命态度比较
通过有效问卷回收整理,回收大一学生有效问卷76份,大二学生有效问卷86份,大三学生有效问卷71份,大四学生有效问卷57份。数据对比发现,大一与大二学生对生命的态度差异不大,从三年级至四年级,分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经过数据分析及后续提纲式访谈发现:大一学生刚刚入校,对自身学业、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各类专业及创业竞赛活动呈现出较为积极的态度,侧面也了解到大一新生存在环境适应的难题;大二学生已经平稳度过大学适应期,还未面临过多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因此负面消极态度较弱;大三学生专业分流后,学业压力激增,面临考研、找工作及留学等不同就业方向的权衡和选择,对生命的负面消极态度较强;大四毕业班学生考研参考率超过50%,考研复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为该年级主要负面因素。此外,该年级情感压力和毕业论文撰写压力为次要负面消极因素。由此可见,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压力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生命的主观态度。
(三)人际交往与生命态度关系
在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几个题目中,超过50%的学生都对自己的室友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满与抱怨。在“你是否会及时向室友提出其缺点(自身难以忍受的)的问卷题目中,只有63%的学生选择一般会和会,而17%的学生则选择倾向不会和一般不会,20%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在“当你向对方提出建议后对方是否乐于接受并改正”这一题目,有40%的学生选择了一般,38%学生倾向于乐于接受,认为有一点情绪及不乐于接受的学生占比14%及8%。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英语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问题,且寝室交往为最突出的问题。多数同学在别人提出自己缺点后都会注意并改正,可见多数同学在与人相处方面都有较好的处理办法,但也存在因性格差异产生误会的情况。因此,真诚交流和沟通方式会影响到能否消除误会,能否和睦相处。在访谈过程中发现,有些寝室约法三章,制定了寝室公约,明确了作息时间、卫生值班安排、不允许带刀到寝室等,深刻地说明部分大学生对于生命的重视。
(四)对于生命的认识层面
在结构性访谈结果统计中,“如果有机会实现一个愿望,你会选择什么”的问题中,有44%的学生选择了健康的体魄,有56%的学生说会选择了无尽的钱财;在“你是否对生命进行过思考”这一问题中,54%的学生表示进行过深入思考;在“对于自杀的看法”中,68%的学生表示自杀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23%的学生认为自杀是对亲人朋友的背叛,还有9%的学生认为当生命已无价值可言时,自杀是可以理解的;在大学生轻视生命的原因调查时,23%学生认为学习和就业压力大,18%的学生认为生活压力大,人际关系差及感情上收到打击等因素分别占到14%和15%。此外,在影响生命观形成的因素调查中,33%学生认为受父母及家庭的影响,29%学生认为是取决于自己的性格,21%的学生认为来自于社会,17%认为是来自学校的教育和帮助。
在结构性访谈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个别同学对于设置的一些问题并没有进行认真思考,而是随性回答,但并不会影响整体统计数据的参考性。
四 教育策略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至关重要。由调查结果可知,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个人性格都会对学生生命观的形成产生较大影响。本文笔者主要站在高校管理层面提出以下策略。
(一)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营造关爱生命的大环境
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宣传与教育。以学风建设为抓手,从制度及组织层面营造优良学风。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这一有形的学习阵地积极开展生命安全教育。通过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宣传积极正向的舆论氛围,营造关爱生命的大环境。此外,社会媒体也应当注意舆论导向,对于林森浩,药家鑫事件,社会舆论应更加注重引导,警示后人,而不应妄加评判,肆意发言。家庭也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一个家庭中,父母从小教育孩子时就应该给他们灌输珍爱生命的观念,在灌输观念的同时,自己也要把这一观念体现在行动中。因此,为营造关爱生命的大环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个层面形成合力。
(二)转变既有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过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而忽略了受众学生的所需所想,忽略了新时代心理危机的实践运用。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从高中开始,文理科就分开了。对于理科生来说,大多接触的是理工科的知识,对人文方面知识接触较少,对我国传统文化里的真善美缺乏一定的认识。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同学们也很少有时间去参加人文关怀方面的活动,也不能更多的与大自然接触,少有时间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突如其来的大把自由时光以及远离父母后的无拘无束似乎激发了大学生内心的“野性”。而在以学生为本的学习环境中,心理健康教师及管理部门应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引导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找寻和培养其受挫能力。所以,无论作为任课教师或者教育管理者都要更新已有的教育理念,紧追时代步伐,树立尊敬生命,珍爱生命的观念。引导学生通过自知自助获得自我成长,通过互助助人实现优化个性共同成长。
(三)将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
各高校应尝试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或者在《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独立设置生命教育相关版块的课程内容是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措施。通过课程设置让大学生提高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和感悟,增强感知幸福的能力。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有经验、有能力的适合师资,引导大学生感悟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存在的意义,同时用责任感来启示青年人不断塑造和完善自己。
(四)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并完善管理机制,注重平日基础管理
高校开展良好的生命教育会从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然而并不能保证不会出现意外极端事件。因此高校相关负责部门应在日常建立管理机制。每学年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并及时对有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约谈排查;各二级学院应重点关注对当前已确认心理异常或曾经出现过心理异常学生,特别是曾经有过轻生行为或者有过轻生想法但未实施的大学生,并建立生命教育台账;实施四级生命教育联动机制工作体系,即校外专家专业咨询、校内心理辅导中心全面指导、各学院教育引导及重点人员摸排、各班级生命教育具体实施。
此外,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运用,网络新媒体等虚拟空间正在逐渐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战场,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使之成为我们的主阵地。学院整合规范了各个学生工作层面官方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平台,监控好各类网络舆情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舆情。
五 总结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个别大学生忽视生命的意义,由于种种原因选择轻生或者伤害他人,所以重视和倡导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既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学校贯彻立德树人工作的一项具体任务。将生命教育引入高校,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对降低高校大学生自杀率和他杀率也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论述摘编[M].中共文献出版社,2017.
[2]张加明.高校生命教育现状及有效途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1(05):148-152.
[3]高伟.从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一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35-42.
[4]闫莉莉.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7):94-95.
[5]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21):25-29.
[6]汪星刚.“空心病”下的大学生心理障碍透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5):177-181.
[7]潘明芸.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9):164-166.
[8]石剑秋.大学本科生生命态度现状的调查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60):8-9+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423.html